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百九十章、老奸巨猾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復山河

  “首輔的提議,諸位愛卿可有想法?”

  永寧帝神色恍惚的問道。

  “參照云南舊例,在勛貴中挑選一員大將鎮守邊疆,以減輕朝廷的財政支出”。

  這份提案,首輔事先可沒有和他通過氣。

  昨天大家溝通的,也只是壓制江南系官員,把錢從地方上收回來。

  現在不趕緊落實,等到總督換了人,未來再想操作就難了。

  沒有軍隊壓制,江南士紳可不會乖乖聽話。

  唯有先把事情做實,形成了制度,后續才能延續下去。

  從結果上來看,萬俊輝這位首輔無疑是合格的。

  攜大勢壓制住了江南系的官員,沒有讓他這個皇帝親自上陣沖鋒。

  不過后面的提議,永寧帝就遲疑了。

  設立都護府,冊封勛貴鎮守安南,確實省錢療法。

  面子里子都有了,交趾布政司在程序上也恢復了,只是條件不成熟暫時沒有落實。

  在史書上,可以堂而皇之的記錄永寧朝收復交趾布政司,建立安南都護府管理南疆。

  等過上一些年,地方局勢穩定了,當地經濟獲得一定發展,再恢復府縣制度大虞又增加了一個省。

  可直覺告訴他,事情不會這么簡單。

  搞不清楚狀況,索性就把問題拋給群臣,看大家的反應。

  “陛下,此事不妥。”

  “交趾脫離我朝上百年,當地早就蠻夷化。

  安南國的歷史,更是傳承了數百年,期間經歷了五代十國和宋元。

  期間雖然有王權更替,可一直都是獨立政權,足以證明他們不服王化。

  想要治理好當地,絕不是簡單的冊封勛貴鎮守就行了,還必須投入大量的軍力,以鎮壓四方不服。”

  武鄉侯當即反對道。

  首輔的提議太過明顯,有資格鎮守安南的,勛貴系中就那么幾位。

  無論是哪一位留在地方上,對勛貴集團來說,都是不小的打擊。

  按照以往的慣例,內閣成員通常保持在三到五人,極端情況下才會增減。

  勛貴系四大巨頭回朝,正好和他們形成平衡。

  多的不敢保證,最少一二十年內,能夠和文官集團抗衡。

  在這期間獲得的政治資源,各家都能夠吃飽。

  如果運氣好的話,下一代領軍人物也有不俗的政治手段,那么就會形成政治慣性。

  “侯爺,此言差矣!”

  “設立都護府,冊封勛貴將領鎮守安南,不等于朝廷就不投入軍力。

  主要是相較于常規省份,世襲的鎮守將領擁有更大的權限,能夠更靈活的處理地方事務。

  就比如說現在,交趾缺乏地方官員,上報朝廷等吏部選人,一年半載都不一定能夠完成。

  如果有足夠自主權,地方上直接任命即可。

  倘若地方發生變故,鎮守勛貴也能自主決定出兵,而不是上報兵部和都督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昔日大唐就是在收復安南之后,在地方上長期糾纏,才被活活拖垮的。

  同樣的錯誤,我大虞不能再犯。

  相較于大唐,我們有現成的案例。

  我朝太祖皇帝雄才偉略,在處理云南事務時,就開創性的采取了冊封勛貴鎮守地方。

  數十年后,云南得以大治,為我大虞增加一省。

  哪怕過去了兩百多年,當地依然我大虞最安穩的省份。”

  谷嘉熙笑著回應道。

  論起耍嘴皮子,十名勛貴也干不過一名文官。

  不同于靠血脈世襲的勛貴,能夠站在朝堂上的文官,都是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

  尤其是一眾閣臣,不僅都是詭辯高手,一個個還博古通今。

  同他們進行爭辯,各種歷史典故,那是信手拈來。

  哪怕沒理,憑借淵博的知識,也能說出花來。

  稍有不慎,就掉進人家挖的坑中,而不自知。

  “谷閣老言重了!”

  “大唐覆滅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把責任歸結到安南身上,未免有些牽強。

  在征討安南之前,唐王朝的皇都就淪陷了多次,江山社稷早就搖搖欲墜。

  相比之下,我大虞朝就不一樣了。

  陛下雄才偉略,朝堂上賢臣猛將層出不窮,豈會畏懼一小小的安南。

  等蜀地戰事平息,朝廷的財政就會從赤字轉向盈余,完全有能力重建交趾布政司!”

  鎮東侯的接話,一下子引爆了朝堂。

  哪怕反應最遲鈍的官員,經過這么一折騰,此時也明白了過來。

  看似是治理安南的方案之爭,實則是文武之爭。

  首輔先發制人,搶在勛貴系巨頭回朝前,準備先把其中一位踢出局。

  自認為洞悉了本質,一眾文官紛紛跟風下場。

  轉瞬的功夫,朝堂上就吵作一團,各種唾沫星子亂飛,就差上演全武行。

  “肅靜!”

  “看看你們一個個的像什么樣?”

  “當自己是街頭賣藝的,要比吆喝的聲音大?”

  “今天先到這里,首輔留下,其余人都退下吧!”

  永寧帝當即爆發道。

  對皇帝來說,手下一團和氣是災難,可整天斗個不停一樣是問題。

  大虞朝的黨爭本來就激烈,因為利益的緣故,朝堂上大小派系經常混戰。

  不過那些文官內斗,都屬于小兒科級別。

  文武之爭,才是最要命的。

  稍有不慎,就會動搖國本。

  對擅自挑起沖突的首輔,此刻他是怎么看,都怎么不順眼。

  “陛下,留下臣在最后,不知所為何事?”

  群臣退下之后,萬俊輝故作疑惑的問道。

  “哼!”

  “首輔,這是欺朕無知么?”

  永寧帝冷漠的質問道。

  點燃戰火容易,平息戰火難。

  文武之爭一旦開啟,后續局勢會走向何方,誰也說不清楚。

  文官集團影響力更大,在地方上有廣泛群臣基礎,可勛貴們也不是吃素的。

  常規的斗爭不是對手,架不住人家手中有兵,逼急了能掀翻桌子。

  一般這種情況下,文官集團會拉攏九邊將門,對勛貴集團形成制衡。

  然而這種制衡,多是威懾性的,不具備實際意義。

  總不能為了打擊對手,就調集軍隊干一架。

  調外兵入京,就算內閣敢下令,他這個皇帝也不會允許。

  勛貴們最少是忠于皇帝的,就算鬧騰也是和文官爭話語權,又不是和他這皇帝爭。

  換成遼東那幫家伙,誰知道里面會不會出一個“大虞版的董卓”。

  “陛下,您這是誤會微臣了。”

  “哪里有什么文武之爭,這就是單純的政務分歧。”

  “臣在此時提出這份建議,也是為了江山社稷。

  成國公、鎮遠侯、舞陽侯、漢水侯,皆是我大虞的人杰,為朝廷立下了赫赫戰功,忠心也無需懷疑。

  有他們輔佐,定能掃平四方不臣。

  可權力需要制衡,朝堂需要平衡。

  勛貴系中三足鼎立,就是最理想的格局。

  漢水侯的出現,讓這種平衡被打破了。

  最關鍵的是他和鎮遠侯是叔侄關系,一門雙侯讓李家成為我朝第一豪門。

  如果只是這些也沒什么,還有成國公和舞陽侯能制衡他們。

  怎奈漢水侯太過年輕,現在有人能壓制他,未來就說不定了。

  軍中遍地都是他的門生故舊,等到二十年后,勛貴系就會一家獨大。

  若是再立下大功,很容易出現功高震主。

  陛下雄才偉略,能夠容得下漢水侯,但朝臣容不下。

  一旦有小人自作聰明,故意制造是非挑撥君臣關系,時間長了君臣難免生出間隙。

  萬一發生了不忍之事,恐于陛下名聲不利!

  此時把漢水侯留鎮安南,既可以安定南疆,也是對他的保護。

  有黔國公的舊例,正好成就一段君臣佳話。

  為江山社稷計,臣愿意做這個惡人。

  漢水侯若是不理解,臣愿意親自上門,向他做出解釋。”

  萬俊輝一臉真誠的解釋道。

  雖然夾帶了不少私貨,但大都是肺腑之言。

  以他對永寧帝的了解,一旦出現了功高震主,君臣相殘是遲早的事情。

  勛貴系現在是大虞的支柱,一旦皇帝對他們下手,帝國崩潰近在咫尺。

  既然李牧自己愿意退讓,又符合文官集團的利益,還有利于江山社稷。

  三贏的局面,他自然要全力推動。

  “難道在愛卿眼中,朕就這么無容人之量?”

  永寧帝不爽的問道。

  盡管內心深處,他也在忌憚勛貴系做大,可絕對沒有起殺心。

  既是不能,也是不敢。

  皇權在十步之外,千里之內。

  甭管再怎么強勢的皇帝,身邊都需要有人守護。

  大虞朝承擔保護皇帝安全重任的,恰好就是勛貴子弟。

  勛貴系四巨頭中,除了舞陽侯沒有多少根基外,景李兩家都是開國初年傳承下來的。

  光明面上的力量就非常驚人,暗地里有多少后手,誰也不清楚。

  一旦舉起了屠刀,就必須把這些力量全部連根拔起,不然他這皇帝往后就別想睡個安穩覺。

  偏偏勛貴聯姻無數代,這一刀砍下去,整個勛貴集團都得廢掉大半。

  天下是皇帝的,同樣也是勛貴們的。

  如果沒有這種認識,勛貴集團也不會那么積極的平叛,更不會頂著壓力在東南八省搞稅制改革。

  一切的前提條件是:雙方的共識不能打破,否則局面如何發展,誰也不清楚。

  永寧帝的權謀手段雖然稚嫩,但他絕對不傻。

  “難為愛卿了!”

  遲疑了一陣之后,永寧帝緩緩說道。

  內心深處,他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對萬俊輝的擅自行動不滿,另一方面他又認同了萬俊輝的忠心。

  相較于勛貴,文官最大的短板,就是手中權力難以世代傳承。

  大虞朝傳承這么多年,都沒有父子兩代擔任首輔的。

  皇帝會刻意壓制,其他官員也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

  文官中的頂尖二代們,一般都是前期仕途發展順利,但到了最后登頂的時候,就會遭遇瓶頸。

  在這種背景下,萬俊輝跳出來做惡人得罪勛貴集團,無疑是要承擔風險的。

  若是對方心胸寬廣還好,倘若遇上記仇的小心眼,可是會禍及子孫的。

  “陛下放心,漢水侯不是小肚雞腸之人。

  只要把事情說開,他是會理解的。

  成國公、鎮遠侯、舞陽侯也都是顧全大局之人,臣只要約束好了文官,這場文武之爭打不起來。

  真要是惹出麻煩,臣也會一力承當,絕不會讓陛下名聲受損!”

  萬俊輝大義凜然的表演道。

  難得有機會刷皇帝的好感,自然要把握機會。

  可以肯定此事之后,他在朝野的威望必然大增。

  既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又獲得了文官的擁戴,還向李牧賣了一個大人情。

  同雙方的約定相比,他提出來的方案,可是進一步擴大了其權柄。

  “辛苦愛卿了!”

  “此事就這么辦。

  漢水侯那邊,還是要安撫一下。

  他太過年輕,未必能讀懂愛卿的善意。

  具體怎么處理,愛卿看著辦吧!”

  有人主動背鍋,解決了安南問題和功臣問題,打消了永寧帝最后的顧慮。

  原本對萬俊輝的不滿,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這一刻,連更換首輔的心思,都被沖的煙消云散。

  蜀地。

  看著叛軍送來的書信,李原一時間哭笑不得。

  萬萬沒有想到,叛軍居然會主動給他送買路錢。

  談條件的籌碼,也非常的奇葩。

  不是什么魚死網破的威脅,而是用焚毀財物,藏匿金銀做要挾。

  方式雖然奇特了一點,但效果確實不錯。

  送上門的錢,不收白不收。

  就算叛軍把交易宣揚出去,也不會有人信。

  如果叛軍想要進入關中,或者是進入云貴、湖廣之地,他肯定會毫不猶豫的拒絕。

  可敵人居然要去烏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

  這兩個鬼地方,都是鳥不拉屎之地。

  別說發展壯大,不被餓死,就算幸運的。

  叛軍自己找死,他自然不能攔著。

  以他對兩地的了解,叛軍在撤離途中,就會出現大量非戰斗減員。

  到了地方上,當地土司也不是好欺負的,任由這些外來戶搶奪財物奴隸。

  什么都不用干,看著叛軍和土司廝殺,同時為朝廷消除兩個隱患,他完全找不到拒絕的理由。

  “告訴來人,讓他們先準備十天的東西。

  帶不走的東西,全部給本侯留著,一律不準破壞。

  只要他們按照約定路線前進,收到貨之后,未來十天內官軍不會出兵追擊。”

  李原淡定的說道。

  嘴角的笑意,卻是怎么也掩蓋不住。

  派兵搶劫叛軍,哪有敵人自己送貨上門爽。

  理論上來說,把叛軍全部剿滅干凈,他們手中的財寶都可以拿過來。

  可打過仗的都知道,戰場上的繳獲,僅僅只是一小部分。

  敵人保不住財貨,但人家可以銷毀財貨。

  其他的東西都無所謂,最怕敵軍把民間的糧食集中起來,一把火給燒了。

  到時候蜀地遍地饑民,幾百萬人向他這位總督伸手要飯吃,那就真要抓狂了。

  請:m.badaoge.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