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百八十九章、大難臨頭各自飛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復山河

  蜀地。

  “傳令下去,全軍收拾行囊,明日拔營離開此地!”

  看著手中的戰報,方羽軒果斷下令閃人。

  不是他刻意劃水,主要是阻攔官軍會師失敗,入蜀的湖廣兵殺進了成都府。

  如果不抓緊時間跑路,等湖廣官軍打過來,他們就要腹背受敵。

  “侯爺,我們就這么離開,東王那邊怕是不好交代吧?”

  劉老旭略顯為難的說道。

  盡管私底下有間隙,可他們入蜀以來,東王魏豪待他們還是極盡禮遇。

  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拿人家的,事情沒辦成調頭就跑,不符合江湖道義。

  “沒有辦法,從湖廣過來的官軍,全是我們的老熟人。

  劉啟峰、葉弘昌、云羽豐,全部都是偽朝悍將,哪一個是好惹的!

  此時不走,等他們打過來了,想走都走不了啦!”

  方羽軒一臉無奈的解釋道。

  打不過,真心打不過。

  盡管這些官軍,都是新編部隊,可架不住帶隊的將領厲害。

  這些熟悉的名字,每一個都是義軍中的禁忌。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就是這幫殺神,把強大的白蓮圣國打的支零破碎。

  提起他們的名字,大家就未戰先怯。

  東王派了足足二十萬大軍過去攔截,本以為能夠擋住敵人的兵鋒,結果連半個月都沒堅持住。

  彪悍的戰績,再次喚醒了方羽軒內心的恐懼。

  “可是侯爺,現在我們離開蜀地,又能去哪兒?”

  劉老旭皺著眉頭問道。

  自己人知道自家事,看似擁兵十余萬,可真正能打的還是那幾千老卒。

  同官軍主力硬碰,基本上沒有勝算,跑路是眼下最好的選擇。

  可蜀地的地形決定了入蜀難,出蜀更難。

  三大門戶全在官軍手中,憑他們的實力,要搶奪一地打出去,幾乎沒有任何可能。

  除了這三條道路外,剩下的全是崎嶇小路。

  大軍想要通行,那是困難重重。

  “走茶馬古道,進入藏地,避敵鋒芒。

  如果官軍繼續追,那就沿著古道繼續向西。

  李原是湖廣總督兼四川總督,又不是烏思藏都司指揮使,犯不著和我們死磕。

  只要距離他足夠遠,追繳的錢糧,就能讓他放棄。

  朝廷雖然設立了烏思藏都司,但對地方的控制并不嚴密,主要是以土司自治為主。

  當地土司受官府分化,經常發生混戰,這就是我們立足的機會。”

  方羽軒故作鎮定的說道。

  這條逃亡路線,遠沒有他說的這么輕松。

  能夠擺脫官軍的圍剿不假,但藏地的氣候,也是能殺人的。

  能不能在烏思藏都司立足,尚且是一個未知數。

  “侯爺,我們離開,要不要知會東王一聲?”

  刀疤臉男子開口詢問道。

  參加義軍前,他們多是江湖草莽。

  哪怕身居高位,一些江湖習氣,還是沒有改變。

  大家天然排斥背信棄義。

  縱使為了活命,不得不這么干,也想盡力補救。

  “消息,肯定是要通知的。

  大家無需有心理負擔,其實東王也準備了后路,多半不會和官軍在蜀地死磕。

  最近這些日子,東王派人收拾蜀地土司,實際上就是在為撤離掃清障礙。

  除了烏思藏都司外,還可以去朵甘都司。

  如果東王愿意的話,甚至能夠借道去西域。

  東王的實力雄厚,他們有更多的選擇。

  沿著南絲綢之路進軍,強行從云南借道離開大虞,也不是沒有機會。”

  方羽軒當即安撫道。

  這些撤離路線,能否走出去他不知道,反正理論上是存在的。

  對義軍來說,打不過官軍,最佳選擇就是躲遠遠的。

  先努力保住小命,再考慮后續的問題。

  相較于其他農民起義軍,白蓮教的高層因為身處帝國邊陲,對域外了解更多一些。

  在起兵過程中,他們還受到過安南人的資助,早就知道大虞之外并不全是蠻荒之地。

  事實上,當初白蓮圣皇被趕出湖廣時,就有人提出從云貴撤往域外。

  只不過當時有入蜀的機會,白蓮圣皇選擇孤注一擲,全力經略蜀地。

  錯誤的戰略選擇,在官軍圍追堵截下,全軍覆沒。

  倘若當時調頭向南,打亂官軍的部署,有很大概率能跑出大虞。

  “砰!”

  看著手中的情報,魏豪猛的怒拍桌子。

  吳軍殘部是半路加入的,還一直抱團不愿意融入,他自然不會沒有防備。

  方羽軒等人剛有動作,他就收到了消息。

  盡管知道這些人,不會為他效死,可萬萬沒想到他們居然跑的這么快。

  阻擊戰失敗的消息剛傳過去,就收拾行囊跑路,連一刻也不愿意停留。

  這分明就是認定了他會失敗,提前準備了后路。

  “王爺息怒!”

  “方羽軒等人,本來就心懷二心,他們離開正好純化隊伍。

  當務之急是應對官軍圍剿,至于這些叛徒,他們選擇的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烏思藏都司地區,歷史上雖然出現過吐蕃這種強大政權,但那是特殊情況。

  隨著氣候變遷,高原上干旱缺水,早就不復當年的繁榮。

  如果是好地方的話,偽朝也不會放棄直轄,允許一眾土司自治。”

  左丞相許炎宇上前勸說道。

  官軍來勢洶洶,義軍到了生死存亡之際,萬萬不能再發生內亂。

  “哼!”

  “本王如此厚待他們,沒有想到換來的卻是背叛。”

  “好!”

  “很好!”

  “本王倒要看看,離開了本王,他們是什么下場!”

  魏豪冷漠的說道。

  看得出來,他是真被氣著了。

  不過最后的理智,還是讓他熄了派兵阻攔的心思。

  湖廣官軍殺入蜀地,此時派兵過去收拾這些叛徒,只會讓敵人漁翁得利。

  “王爺,那幫叛徒離開了,我們也該考慮后路問題。

  偽朝實力雄厚,騰出手來的江南、閩浙等地官軍,隨時都可以順長江而上增援李原所部。

  繼續留在蜀地,同敵軍死磕,勝算非常渺茫。

  為了長遠計,我們需要暫避敵軍鋒芒。”

  見魏豪發泄完了怨氣,右丞相史梓承隨即諫言道。

  一方勢力的底色,從建立之初,就奠定了。

  在白蓮教三王中,就數他們的流寇思維最濃。

  按照最初的戰略分工,魏豪所部的任務是北伐中原。

  當年他們都打到了襄陽城下,距離中原僅一步之遙。

  因為白蓮圣皇之死,圣國發生了分裂,三王各自為政。

  在命運抉擇的關鍵時刻,他們選擇更容易的西征伐蜀,放棄了奪取中原的機會。

  突然的戰略改變,讓義軍喪失了覆滅大虞的最佳機會,白蓮教起義從此由盛轉衰。

  現在官軍殺來,他們再一次站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首先想到的依舊是避敵鋒芒,而不是背水一戰。

  “不妥!”

  “東邊和北邊都有湖廣官軍擋路,還有險關阻隔,我們很難打出去。

  南邊云貴聯軍死守關謚不出,一時半會兒也很難打通通道。

  總不能學習那幫叛逆,也往烏思藏都司那窮鄉僻壤跑吧!”

  左都將軍鄧二當即反對道。

  哪怕在戰場上損兵折將,義軍依舊有數十萬軍隊,加上家眷之后數量更是高達上百萬。

  這么多人,哪怕沒有追兵,想要撤離也不容易。

  進入中原富裕省份,還能夠靠劫掠養活隊伍。

  跑去窮鄉僻壤,就算把地方搶光,也養不起這么多人。

  “除了烏思藏都司,還可以去朵甘都司。

  跑遠點兒,進入西域也未嘗不可。”

  許炎宇順勢接話道。

  逃亡路線,在腦海中他規劃了無數次。

  怎奈每一條路線,都存在著難以接受的弊端,無法讓他下定決心。

  “左相,這兩地都是鬼地方,去哪兒有區別么?”

  鄧二一臉懷疑的問道。

  在他看來,這兩都司就是絕地。

  大軍一旦陷進去,就別想再打出來。

  “鄧將軍,不要著急。

  兩地看似都是無盡的高原,其實還是存在著區別的。

  進入烏思藏都司,那么我們只能一路向西,據說在另一面存在著身毒古國。

  若是能經營好茶馬古道,也能賺取不菲的利潤。

  進取中原不現實,像那幫土司一樣,割據一方還是有機會的。

  朵甘都司在地理上,更靠近西域和陜西都司。

  如果運氣好的話,等到中原大亂時,還有機會殺入西寧衛、肅州衛等地。

  一切順利的話,有三分機會拿下陜西。

  同時派遣一師重新殺回蜀地,到時候雄踞關中和蜀地,可復強秦橫掃天下之勢。”

  許炎宇淡定的解釋道。

  從心里上來說,肯定想要打回中原。

  遺憾的是成功概率太低了。

  進入朵甘都司之后,他們可養不起這么多部隊。

  能夠維持兩三萬軍隊,都算是經營有方。

  并且這個天時,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或許三五年之后,就會天下大亂,也有可能他們這輩子都等不到天下大亂。

  “除了左相提出的兩條路線外,還有就是沿著南絲綢之路往外面打。

  從廣西走出來的老兄弟都知道,再云南之外大虞還設立了三宣六慰。

  當地的氣候炎熱、瘴氣橫行,但物產相對豐富,足以養活十幾萬大軍。

  朝廷在那邊,沒有駐扎軍隊,也是一個不錯的立足地。

  只不過從蜀地過去,要從云南借道,期間少不了爆發大戰。

  想要成功南下,除非花重金賄賂李原那賊子,讓他故意放慢行軍速度。

  最大的弊端是距離安南太近。

  大虞和安南的戰爭進展到那一步,暫時不得而知。

  不過我覺得,安南王那鼠輩,多半不是李牧賊子的對手。

  如果朝廷從安南撤軍還好,倘若朝廷要經略安南,我們跑去三宣六慰就尷尬了。”

  兵部尚書賈思淼的補充,讓魏豪越發苦惱。

  猛然間他才意識到,自己這幫大臣,全部都是跑路的好手。

  為了躲過官軍的追捕,各種冷門路線,都被他們找了出來。

  跑肯定是可以跑的,就看最后能夠跑出去多少人。

  現在麾下的數十萬大軍,能夠撤走三分之一,都算是一個奇跡。

  更大概率,連撤出去十分之一的人都難。

  對官軍來說,撤退途中的義軍,那就是送到眼皮子底下的軍功。

  “南下要從云南借道,當地官員只要不傻,就會向兩廣求援。

  如果大軍沒有第一時間突破敵軍的防線,等待我們的就是命運就是覆滅。

  烏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都是貧瘠之地,養不起太多兵馬。

  既然那幫叛逆去了烏思藏都司,那么我們就去朵甘都司。

  安排人接觸一下李原,告訴他我們愿意掏買命錢。

  只要他放慢進軍速度,每拖延一天,本王愿意出五十萬兩白銀。

  如果他死咬著不放,本王寧愿在兵敗之前,把所有的財寶都沉入江中、埋入地下,也不會讓他占便宜!”

  魏豪狠了狠心說道。

  拿自己手中的財寶威脅人,他這也算是開了歷史先河。

  “王爺,英明!”

  群臣齊聲回應道。

  只要不讓大家死戰,那就是好上司。

  至于拋棄基業跑路,大家心里完全沒有負擔。

  從廣西到蜀地,他們不只一次換地方,無非是這次去的地方窮了點兒。

  這些都是小問題,經常在死亡邊緣徘徊的人,才知道生命的可貴。

  困境是暫時的,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死了才是真的完蛋。

  京師。

  隨著秋收的臨近,關于稅款的分配問題,再一次提上議程。

  北方各省沒什么變化,直接按慣例分配即可。

  湖廣和兩廣要支持戰爭,也沒有錢糧上繳中央政府。

  發生爭議的主要是閩浙和江南地區,恰好這四個省,又都是財稅大省。

  地方上的秋稅,尚未進行征收,中央朝廷就先吵翻了天。

  不過這次參戰的主力,不是勛貴集團,而是文官內斗。

  閩浙和江南兩地出身的官員,希望能把更多的稅款留在地方上,用于戰后重建。

  雖然他們同樣不喜歡勛貴系把握地方大權,但又不得不承認勛貴系的兩大總督,在地方上是真干活。

  戰爭剛結束,就在當地展開了生產自救,預計秋糧收成能恢復到戰前的七成。

  在戰爭中被破壞的道路橋梁、城池、水利工程,也在有序重建。

  感受到了切切實實的好處,當地士紳變成了政策擁護者,進而影響到了當地出身官員的政治立場。

  每多爭取一筆經費,戰后重建速度就會快上一分。

  地方官是有任期的,勛貴系兩大總督不可能一直留在地方上。

  一旦兩人任期結束,總督這個臨時職位被撤銷,地方政治恢復正常化,官府效率也會大幅度下降。

  不是每一名封疆大吏,都能夠壓制住地方勢力,按照自己的意志施政。

  稍微軟一點的官員,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協調地方關系上。

  沒有朝廷組織引導,全靠民間自行恢復,需要的時間明顯要長的多。

  這樣的要求,遭到了北方各省官員的集體反對。

  同歷代封建王朝進入中后期一樣,大虞也出現了北方各省在財稅的貢獻度上升的詭異畫面。

  南方各省因為天高皇帝遠,盡管從民間征收了更多的稅款,但上繳中央朝廷的卻在持續下降。

  好不容易等來了東南八省財稅改革,大家都等著米下鍋,豈能容忍地方衙門大幅度截留。

  圍繞著稅款上繳數額,雙方展開了唇槍舌戰。

  江南官員攻擊北方官員不顧民生,北方官員反手指責他們不顧大局。

  理由是現成的,江南地區需要戰后重建,北方各省也沒好多少。

  距離上一次北虜入寇,不過兩年時間,北直隸、山東、河南同樣沒有恢復過來。

  陜西和山西更不用說,現在都還有叛軍活動。

  在白蓮教肆虐時期,正是這些遭受戰火的省份,承擔了大虞朝主要的開銷。

  戶部直接拉清單,把朝廷的各項開銷,全部擺在了臺面上。

  “首輔,你怎么看?”

  見百官爭執不休,永寧帝開口詢問道。

  “陛下,巨額的財政赤字,必須想辦法填上。

  現在有能力補上窟窿的,唯有江南地區。

  首先各省征收的鹽稅,必須上繳中央朝廷,這是慣例。

  其次,新開征的關稅,也要納入中央財政。

  其他一眾傳統稅收,可以按照原來的分配模式進行。

  考慮到實際情況,兩廣和湖廣的稅收要協餉前線,可以暫時不上繳朝廷。

  江西、南直隸、浙江三省遭遇戰火,在扣除固有費用和協餉之外,允許地方衙門截留兩成用于戰后重建,其余部分一律上繳朝廷。

  各省擴編的募兵,所需錢糧全部由中央政府統籌支付。”

  萬俊輝面不改色的說道。

  收繳地方財政大權,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必經之路。

  前些年朝廷為了節省開銷,擴編募兵讓地方衙門協餉,那是南方各省的募兵數量少。

  僅僅幾千兵馬,沒有對抗朝廷的本錢。

  現在的情況不一樣,戰后東南八省,各自都有幾萬募兵。

  如果不把錢糧掌控在中央政府手中,很容易被地方勢力利用,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本錢。

  按照內閣的計劃,這些部隊后續還要慢慢調到北方,逐步弱化南方各省的武力。

  “首輔大人,這不符合慣例!

  如此的分配,對江南……”

  “狗賊,你口中的財稅分配不公,我們承受了無數年!”

  不等賴耀華說完,北方各省的官員直接開噴。

  大虞朝的疆域架構,同歷代封建王朝都一樣,可以分為三部分:邊疆、北方、南方。

  王朝鼎盛時期,壓著外族打,沒有什么問題。

  到了王朝中后期,就是南方各省出錢,北方各省出命,在邊疆和外族開打。

  戰火沒燒到家門口,江南士紳感受不到壓力,不愿意為遠在千里之外的戰爭出錢。

  因為文風鼎盛的緣故,到了王朝中后期,南方各省在朝堂上的話語權逐步上升。

  本該上繳朝廷的錢糧,被官員和地方士紳瓜分掉,南方減少了對中央財政的支持。

  通過在朝堂上的話語權,把原本屬于他們的義務,逐步轉嫁給了北方各省。

  原本說好出命的北方各省,既要出命,又要出錢。

  時間長了北方百姓承受不住,倘若再遇上天災,百姓紛紛揭竿而起,王朝就會走向崩潰。

  大虞算是例外,本該出不了府的白蓮教起義,因為官員瀆職席卷了半壁山河。

  朝廷反應過來后,很快就鎮壓了下去。

  正是這種例外,讓大虞有了喘息之機,中央朝廷再一次壓制住了江南士紳。

  眼前的爭吵,實際上是要恢復此前的政治版本,讓南方各省再次扮演出錢的角色。

  “夠了!”

  “這種破壞團結的話,老夫不想再聽到!

  國事艱難,我等當攻克難關,切不能為一己之私,挑起南北紛爭。

  賴大人,我希望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萬俊輝當即發飆道。

  這一刻,百官感受到了首輔的魄力。

  或許是震懾于首輔的警告,或許是意識到事不可為,一眾江南官員紛紛偃旗息鼓。

  “下官記住了!”

  賴耀華惶恐的回答道。

  在大虞朝南北之爭是禁忌話題,幾乎每一次開啟,都要殺的人頭滾滾才能收場。

  作為矛盾挑起者,甭管雙方誰勝誰負,都是死路一條。

  皇帝不會允許這種人活著,內閣也不允許這么牛逼的人存在。

  “嗯!”

  “理論上來說,只要蜀地戰事結束,朝廷財稅就恢復了巔峰時期,可實際上錢還是不夠花。

  除了遼東那個吞金獸外,剛收復的交趾布政司,馬上又會成為新的吞金獸。

  倘若想平定兩地,少不了常年用兵。

  長此以往下去,朝廷財政還是會被拖垮。

  陛下,臣提議在安南設立都護府,代管交趾布政司、三宣六慰,以及南方的藩屬事務。

  可參照云南舊例,在勛貴中挑選一員大將鎮守邊疆,以減輕朝廷的財政支出。”

  萬俊輝的話音落地,永寧帝和百官一起陷入懵逼中。

  前一刻還在談財稅分配,下一刻就跳到了安南事務上。

  看似跳躍的厲害,但兩者之間,也存在著緊密聯系。

  開發新疆域,那是要花錢的,恰好大虞又缺錢的厲害。

  請:m.badaoge.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