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六百三十二章 人心皆叵測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紅樓之扶搖河山

  五月十三,日落時分,神京城西,秀春坊。

  坊中一座別苑客房中,酒氣熏然彌散,窗外落日余暉,赤紅如血,照在書案前倚坐的男子,投下一道扭曲的影子。

書案上放一張雪浪紙,水墨淋漓寫滿了字,旁邊擺一本《劉吉川文錄》,還有一本半新舊的藍皮小冊  那本《劉吉川文錄》封面嶄新,但折痕深刻,書冊邊角翻卷,看得出最近被人頻繁翻閱。

  男子舉起手中酒壺,將最后殘酒一飲而盡,布滿血絲的雙眼,望著案上的雪浪紙,眼神充滿猶豫嫉恨。

  自落榜之后,周嚴本想離京返鄉,在臨走之前他的族弟來訪,說出了一番言語,讓他猶如晴天霹靂。

  時間過去多日,那日族弟的話語,無時無刻在周嚴耳邊回響,讓他陷入無限的沮喪、憤怒、不甘……

  “兄長有所不知,會試開考前一日,雍瑃街鴻興南貨店被推事院查抄,店主夫婦和伙計都下了推事院大牢。

  官府雖沒有聲張此事,但眾目睽睽之下,事情卻是瞞不住人的。

  那店主夫婦被抓,就是因賣給禮部黃宏滄的鼉肉,竟然下了劇毒,黃大人因此中毒垂危,所以才無法擔當會試主考之職。

  小弟也是偶然得知,兄長好友吳梁不知如何聽到風聲,在南貨店被查封之后,便趕到附近打聽此事。

  兄長是才智之事,后面的事情,不用小弟來說,兄長必定也能猜到。

  那吳梁必定因此得知,黃大人身中劇毒,無法履事主考官之榮。

  市井流傳那本藍皮小冊,想來兄長必定看過,上面的主考候選之人,能和黃宏滄官職資歷相近之人,非徐亮雄莫屬。

  小弟這種才疏學淺之人,都能想到的事情,吳梁堂堂舉人,必定也能想到這點。

  記得上月小弟和兄長小酌,兄長曾經說過一事,吳梁的夫子與徐亮雄有舊,曾經書信將吳梁引薦于徐大人。

  兄長還恰逢其會,得以和吳梁一同拜謁徐大人,甚至還得到徐大人的擬題點撥……”

  他那族弟的一字一句,似乎都鉆入他心底,充滿蠱惑之力,將他拉入黑暗陰沉的深淵……

  周嚴能考中舉人,并非才智愚昧之人,他仔細思量族弟的言辭,發現絲絲入扣,合情合理,雖有揣測,但必定就是實情!

  吳梁定是會試前一日,機緣巧合之下,得知黃宏滄中毒出事,并推斷出徐亮雄可能是接替主考之人。

  周嚴想到會試下場之前,他和吳梁路過文翰街蕭家書鋪,吳梁還買了一本《劉吉川文錄》。

  因為徐亮雄對劉吉川《退思記》一文十分推崇,他給兩人出的擬題,也和《退思記》一文大有關聯。

  當時自己還勸過吳梁,會試在即,他應多揣摩主考官黃宏滄的擬題,別在徐亮雄這無關之人身上耗費時間。

  如今想來自己是多么諷刺可笑……

  周嚴心中匆忙沮喪和嫉妒,他沒想到吳梁竟有這等通天機緣,自己命數卻這等頹廢,錯過了這等大好良機。

  吳梁定是會試前一日,意外得知變故,推測出徐亮雄接替主考,于是連夜揣摩徐亮雄所出擬題,還有劉吉川那篇《退思記》。

  周嚴甚至讓人去了一趟蕭家書鋪,買了一本《劉吉川文錄》,仔細揣摩閱讀其中那篇《退思記》。

  他越是閱讀《退思記》,內心的悔恨和嫉妒,便越發難以克制。

  因為他發現劉吉川這篇《退思記》,和徐亮雄當初所出擬題,還有會試那道策論主題,都有息息相關的聯系。

  而且,會試第三場的策論大題,完全就是從《退思記》中截取題旨,再少許演變編制而出。

  如果自己能在會試入場之前,仔細研讀揣摩劉吉川的《退思記》,定能寫出一篇出色的策論,會試上榜不在話下。

  他已完全肯定,吳亮之所以能會榜高中,便是得了這等取巧之利,否則以他的才學,絕不能有此斬獲成就!

  這些日子以來,周嚴無數次翻閱劉吉川文錄,他每讀一次《退思記》,心中的懊悔和嫉恨,便會加重一分。

  他和吳梁本來約定,會試前一日小聚,但那日他和族弟小酌,意外飲酒過度,錯過了和吳梁的約定。

  他也曾想過,如果那次沒有爽約,或許吳梁會把黃徐相易之事,及時告知他。

  或者吳梁為了自己發跡,從而隱瞞此事,根本不會告訴他……

  不管是哪種結果,如今都不得而知。

  但是會試結束之后,他曾和吳梁在貢院外相遇,吳梁對此事絕口不提,卻是千真萬確的,這讓周嚴心中愈發生出怨懟。

  吳梁的才華與他只是同列,可吳梁卻用詭詐取巧之法,窺取功名仕途,自己清白行事,卻名落孫山。

  他心中不服,覺得上天何其不公,自己十余年苦讀詩書,卻要承受這樣不堪的結果,他心中不甘!

  他的族弟似乎對此事頗為義憤填膺,勸說他不可就此罷休,舉告考官徐亮雄與舉子吳梁行舞弊之舉。

  周嚴受到族弟的鼓動,心情激憤之下便寫了訴狀,但是寫好之后心中又有猶豫。

  他即能考中舉人,學問見識都不會太差,科舉一向是朝廷社稷大事,一旦爆出科舉舞弊之事,就會掀起偌大風波。

  自己一個白身舉子,就要對峙徐亮雄這樣的二品高官,其中到底會有什么風險,眼下誰也說不準……

  正當周嚴有些舉棋不定,借酒澆愁之際,門外響起腳步聲,一個衣裳華貴的年輕公子,步態悠然的走了進來。

  他剛走到門口,聞到房里濃重的酒氣,有些嫌惡的眉頭一皺,但是馬上平復神情,依舊邁步走了進來。

  進房后他只是瞟了周嚴一眼,看到書案上滿是字跡的雪浪紙,眼神一亮,似乎有些如獲至寶,拿起紙張仔細瀏覽起來。

  他飛快讀完訴狀,贊道:“兄長不愧為舉子之才,這份訴狀寫的條理清晰,敘事詳盡,字里行間皆為慨然正氣,小弟十分佩服。”

  周嚴神情猶豫,語氣有些不安,說道:“賢弟,科舉舞弊之事,非同小可,愚兄此番落榜,如今舉報他人舞弊,會不會被人詬病。”

  年輕公子聞聽此言,眉頭微皺,繼而臉色一正,說道:“兄長何必出言,我和兄長都是讀書人,科舉是我等學子畢生功業所系。

  兄長飽讀圣賢之書,因知先圣有云: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如今有奸邪之輩,玷污國朝科舉大禮,妄行鬼蜮舞弊之舉,巧取仕途功名,致使兄長這等真才實學之人,墮于名落孫山之境。

  此事是可忍孰不可忍,你我都是儒家子弟,名教傳人,既知其事,坐視不理,豈不愧讀圣賢之書。”

  年輕公子見自己慷慨激昂的話語,似乎沒太打動周嚴,他臉上依舊難去猶豫之意。

  心中不禁有些鄙夷,繼續說道:“兄長應該知道,科舉是朝廷掄才大典,素來為圣上和百官所重。

  朝野內外對科舉舞弊,向來深惡痛絕,兄長身歷事中,知悉內部,就該當仁不讓,慨然舉告揭露。

  兄長行此義舉,不出數日就要賢名遠播,名聲大噪。

  多少如兄長般苦讀詩書的舉子,因舞弊之舉,遭受不公,名落孫山,他們都要為兄長振臂高呼……”

  年輕公子言語縝密,情緒激昂,話語清正,周嚴心中被挑起一腔熱血。

  他想到自己雖名落孫山,卻能因此事名動士林,豈不是另成佳話……

  年輕公子繼續說道:“兄長的事情,前日我已告訴父親,父親是朝廷重臣,素來受到圣上器重。

  父親聽說兄長的事情,也是一腔義憤填膺,只要兄長慨然行此義舉,父親必定不會袖手旁觀!

  一旦科舉爆出舞弊之事,天下士林群議紛紛,連原先會試榜單都要封禁重選,以兄長之才未必沒有一線機緣。

  父親曾經說過,兄長如舉報舞弊之事,便是社稷功臣,天下士子楷模。

  朝廷必定有所封賞,或是賜官,甚至恩賜科甲出身,都是未為可知的……

  兄長,大丈夫行事,必要當機立斷,切不可瞻前顧后,世上許多事情,都是義之所往,萬不可輕易錯過名望之機……”

  要說年輕公子前面的話語,雖然慷慨激昂,義正詞嚴,但并沒有怎么打動周嚴。

  但是最后說的那些話,如會榜封閉重選,舉告科舉舞弊,必定朝廷封賞,甚至封官賜科甲出身。

  卻是一下戳中周嚴內心最炙熱的渴望,將他內心的野心邪念瞬間點燃,原先的顧忌擔憂一掃而空……

  五月十三日,夜幕下的皇城,比起白天的巍峨壯麗,多了一絲嚴峻陰森。

  春闈三大主考官,王士倫、陳默、徐亮雄依次走出乾陽殿大門。

  四名內侍打著燈籠,為他們三人引路,明亮搖曳的燈火,在漫長的甬路上游移前行。

  燈籠的光亮只能照見十步距離內,再遠的地方一片漆黑,似被雄壯寬敞的皇城吞噬。

  從乾陽殿到出宮的午門,距離著實不短,王士倫和徐亮雄都正當盛年,一路走來還能應付,陳默年至六旬,走起來頗為吃力。

  四個引路的內侍,經常是走過一大段路程,就慢下腳步,讓年邁的陳默得以喘息。

  等到三人出了承天門,離開宮門不到百步,宮中更鼓響起,正好過了戌時,三人聽到身后承天門落鎖的聲音。

  今日三人入乾陽殿,向嘉昭帝稟告三百殿試墨卷評閱排名,并和皇帝商榷一甲三名的最后人選。

  從二甲十六名往后的排名,并不需要皇帝過問操心,三大主考官也基本按十八房同考官意見。

  今晚乾陽殿中主要商議確定殿試前十八名,而二甲頭十五名人選,也早已基本確定。

  所以,需要皇帝和三大主考官商榷,不過是六位一甲候選人,最終選擇那三位點為一甲三人。

  一甲狀元、榜眼、探花如何點選,已不單單是才華文章高低,更多的是利弊權衡,大局所需。

  或許三大主考官各有心思,但是嘉昭帝經過兩日權衡,心中早有了定論。

  因此,等到事情落地,三大主考官還趕得及宮門落鎖前離宮。

  等到三人走到午門處,各自府上的馬車仆人,早已經等候多時。

  徐亮雄神情有幾分低落,先向王士倫和陳默告辭,上了自家馬車離去。

  此時,午門外空蕩蕩一片,除了兩家的馬車和仆從,再無旁人。

  城門樓上懸掛的巨大燈籠,灑下一片朦朧的光亮,將城樓下的空曠照得影影綽綽,透著隱晦不明的意味。

  王士倫看著徐亮雄的馬車遠去,說道:“陳大人是兩朝老臣,閱歷廣博,見識卓然,世道滄桑,朝堂深淺,無不知悉。

  定知賈琮身份特殊,有狀元之才,卻不宜為狀元之身,可陳大人卻在御前為其舉薦,讓晚輩頗有些不明。”

  此時那四名執燈引路的內侍,早已經返回了宮內。

  陳默并沒立即回話,而是背著手,微躬著腰身,如同閑庭信步般走了幾步,王士倫也隨意跟了上來。

  兩人不知是有意無意,都離自家馬車和仆從遠了一些……

  空曠無人的午門,夜風栗然,兩人的官袍在風中飛卷不定。

  陳默說道:“當今圣上謀略深沉,圣心獨裁,何人宜入一甲,圣上心中十分清楚。

  老夫舉薦賈琮為狀元,圣上否與不否,哪里需要他人主張,但圣上卻問弘仁的意見。

  圣上心中早有謀斷,賈琮才能卓然,文武兼備,圣上定會重用,如何示之以恩,用之得法,在乎一心。

  有些話圣駕不便說,只能由我們臣子來說,昨日弘仁御前回復,便十分妥當。

  有些事既然難以回避,老夫不過是先將話說了,占得先機,圣意之下爭取最好結果,于人于己,于君于臣,都是好事。”

  夜色之中,王士倫向陳默微微拱手,說道:“晚輩受教。”

  他又問道:“陳大人覺得徐亮雄此人如何?”

  陳默神情凝然,手撫花白胡須,說道:“徐亮雄才華出眾,精明銳氣,也算是個人物,但太過急功浮躁,失之宏正,不足以謀……”

  神京,推事院衙門。

  夜色之中,一騎快馬飛馳而來,到了官衙門口,馬上騎士飛身下馬,向守門推事院校尉出示腰牌,步履不停直入推事院衙門。

  雖已至戌時,院事周君興官廨依舊亮著燈火。

  馬上騎士手持腰牌,經過推事院重重門戶,到周君興官廨門口,躬身說道:“啟稟大人,秀春坊之事已落定,小人送來蠟封秘件,請大人查閱。”

  周君興霍然起身,目光炯炯,說道:“呈上來!”

  來人取出背囊里一個臂長竹筒,周君興查看竹筒接口,封堵紅蠟完好無損,還蓋了一圈印鑒。

  他微微點頭,來人后退幾步出了官廨。

  燭火之下,周君興剝開竹筒封蠟,從里面取出一個紙筒,那是一張上等雪浪紙,上面字跡井然。

  周君興飛快瀏覽紙上內容,嘴角露出笑意,又變成栗然陰森的笑聲,透著掌控一切的囂然,在官廨中悠悠回蕩。

  他對著門外值守校尉喝道:“來人,傳鄭英權來見!”

  沒過一會兒,推事院主事鄭英權走入官廨,問道:“大人有何吩咐?”

  今日到了下衙時辰,周君興便傳下話來,讓鄭英權一干人等,留衙待命,似乎有重要的事情應對,具體什么事并沒明示。

  “英權,將有大事發生,明日我上衙之后,有一件要緊事,需要你取辦,務必要做到穩妥,占得先機!”

  嘉昭十五年,五月十四日,伯爵府,賈琮院。

  清晨,卯時二刻,賈琮掀開床帳起身,側榻上五兒也跟著起身。

  一邊幫著賈琮穿衣系帶,一邊問道:“三爺,今兒這么早起身,平時上衙可不見你這么早。”

  賈琮笑道:“今日城外工坊有要事,所以再些過去,如果今日順利,便可輕松一段時間了。”

  五兒聽了也不再問,只是幫著賈琮梳發束髻,她知道賈琮在火器司的差事,有不少忌諱,所以一向都不多問。

  賈琮等到梳洗過后,又用過早點,辰時未到就出了府門。

  前些日子,后膛槍撞針經過改良鍛造,已做到連發二十六彈,撞針不出現斷裂,距離連發三十彈無故障,不過一步之遙。

  今日工坊會出爐最新批次后膛槍撞針,據說鍛造工匠估計,其質地強韌勝過以前批次,極可能達到連發三十彈無故障。

  后膛槍營造在賈琮主持下,已經持續近半年時間,最終營造合格可能就在近日。

  所以,賈琮近日起了大早,因為伯爵府至城外工坊,路上需花費不少時間,更是想早些知曉,新批次撞針的實際效果。

  他的馬處經過午門附近,看到這里已聚集不少官員,辰時午門開啟,他們就要入宮上朝。

  賈琮如今是五品官職,又是工部下屬司衙主官,本已有上朝資格。

  但他主轄火器司事務,諸事涉及軍國機密,并不適宜當朝稟奏,所以除了大朝會,日常朝會他并不出席。

  他打量了一眼午門外的上朝官員,便放下車簾,馬車徑直駛往城外工坊。

  午門處聚集的上朝官員,都是三五成群閑聊,等待辰時午門開啟。

  人群之中,唯獨推事院周君興肅然而立,沒有任何官員上前搭訕,他的周圍似乎生人勿進。

  但他毫不在意,目光盼顧鷹揚,透著梟然之氣。

  離開周君興不遠處,聚集著七八位都察院御史,雍州道七品御史孫守正也在其中。

  周圍的御史同僚都在相互閑聊,孫守正也會說上幾句,但言語有些心不在焉……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