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林軍令既下,中軍大帳內一片寂靜,落針可聞。李治張了張嘴,看著父親已然披甲的背影,將勸阻的話語咽了回去。
他深知父親行事看似天馬行空,實則每一步都自有深意,此刻絕非質疑之時。
“傳令,全軍拔營,后撤十里!”李治深吸一口氣,將命令清晰傳達。
帳內眾將雖面露驚疑,卻無人敢違抗。太子殿下已下令,更遑論那位煞神般的夏帥已親自披甲。
軍令如山,不過半個時辰,龐大的軍營便開始有序后撤,旌旗招展,人馬無聲,完美展現出整訓后的良好紀律。
夏林未等大軍完全開拔,便已單人獨騎,策馬出了營寨,那匹栗色小母馬踏著悠閑的步子,直趨潞州城下。
城頭叛軍早已發現官軍異動,正驚疑不定間,又見一騎孤零零前來,更是緊張萬分,弓弩手紛紛張弓搭箭,瞄準城下。
夏林在城門外一箭之地勒住馬匹,抬頭望向城頭那密密麻麻的人影和閃爍寒光的箭簇,他甚至連兵器都未攜帶,只是隨意地抬了抬手,聲音不是特別大,卻清晰地傳上城頭:
“讓你們主將出來,就說夏林拜訪。”
僅僅一個名字,便讓城頭響起一片壓抑的驚呼與騷動。
夏林,魏唐雙料元帥,殺神之名,天下誰人不知?他的出現,本身就如同一柄重錘,狠狠砸在每一個叛軍的心頭。
很快,城頭出現一個將軍打扮的人,遠遠站在那朝夏林拱手抱拳:“我便是南門主將!來者可是夏林夏元帥?”
“給你們五天時間。”夏林此刻的聲音依舊平淡:“五天之內,我大軍后撤十里,不開戰,不攻城。這五天,是給城里不想死的士兵和百姓的。想活的,自己找機會出來。五天后,雞犬不留。”
他沒有慷慨激昂的威脅,也沒有苦口婆心的勸降,只有這最直白、最冷酷的宣告。說完,他撥轉馬頭,竟真就這般悠閑地往回走,將后背毫無防備地亮給了城頭無數的弓弩。
城頭一片死寂,竟無一人敢放箭,那閑適離去的背影,比任何千軍萬馬的沖鋒更具壓迫感。直到夏林的身影消失在視野盡頭,城頭才猛地爆發出巨大的喧囂和混亂。
“是夏帥!真的是他!”
“他說……五天后雞犬不留……”
“怎么辦?我們怎么辦?”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城墻上,乃至整個潞州城內迅速蔓延開來。夏林是神話中的神話,天下之中只要是當兵的就沒有不知道這個名字的,這一點早已深入人心。如今他親至城下,這帶來的心理威懾,遠勝數萬大軍的圍困。
李治站在新立營寨的高處,遠遠望著潞州城方向,雖看不清具體情形,卻能想象到父親寥寥數語在城中掀起的滔天巨浪。
他心中佩服不已,父親不費一兵一卒,僅憑一人之名,便已動搖了叛軍的根基。
后撤的官軍在新營地嚴陣以待,果然依諾并未發動任何攻擊,然而這無形的壓力卻比刀劍更加令人窒息。
第一日,潞州城四門緊閉,戒備森嚴,但城頭守軍的神色已與往日不同,驚惶與猜疑在無聲流淌。
第二日,凌晨時分,開始有三五成群的士兵或百姓,趁著夜色從城墻縋下,或從某些不為人知的排水暗道爬出,拼了命地奔向大唐官軍方向。
官軍依令,并未阻攔,而是將他們收容看管,分開審訊。
從這些逃出者口中李治等人得以更清晰地掌握城內情況。糧食分配不公的矛盾愈發尖銳,劉仁嫡系與其他派系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夏林的最后通牒,成了壓垮許多人心理防線的最后一根稻草。
“父親,看來無需五日,城內必生大變。”李治對著前來聽取匯報的夏林說道。
夏林正在擺弄一只路邊撿來的小奶狗,頭也不抬:“等著吧。讓人準備好,城門一開,直撲劉仁府邸,別讓正主跑了。”
第三日,黃昏。
潞州城內,氣氛已緊繃到了極致。
劉仁為了彈壓不穩,接連處決了數名疑似動搖的中層將領,甚至包括一名頗有聲望的地方豪強頭目。然而這般飲鴆止渴之舉,非但未能震懾人心,反而徹底激化了矛盾。
是夜,月黑風高。
城內東北角,原潞州府兵駐扎的營區突然火起,喊殺聲驟然爆發!以被劉仁處決的那名豪強頭目的舊部為核心,聯合了大量心懷怨憤的原府兵和被克扣糧餉的士卒開始向駐扎在城西的劉仁嫡系部隊發起了猛烈攻擊。
“誅殺劉仁,開城降唐!”
“夏帥有令,只誅首惡!”
怒吼聲、兵刃撞擊聲、垂死哀嚎聲瞬間打破了夜的寧靜,火光映紅了半邊天。叛亂如同野火般迅速蔓延,城內徹底陷入混亂。
消息很快傳到官軍大營。
李治霍然起身,銀甲在燭火下泛著冷光:“時候到了!傳令全軍,前鋒營隨時準備入城,直取叛首!其余各部,控制四門,清剿殘敵,遇抵抗者格殺勿論,降者免死!”
他看了一眼旁邊的夏林。夏林將自己的配槍壓在李治手中,拍了拍兒子的肩膀:“去吧,按你想的做。記住,你是主帥。”
李治重重點頭,翻身上馬,長劍出鞘,指向那片火光沖天的城池:“開城門!隨孤平叛!”
早已蓄勢待發的官軍精銳如同決堤洪水,向著潞州城南門方向洶涌而去,這場由夏林一人一言撬動的風暴,也是到了收割的時刻。
潞州城南門在一陣令人牙酸的吱嘎聲中被城內反正的士兵奮力推開。沉重的門板尚未完全洞開,李治已一馬當先,率領著如狼似虎的前鋒營騎兵沖了進去。
馬蹄踏在青石街道上,發出雷鳴般的轟響,瞬間壓過了城內的喊殺與混亂。火光照耀下,太子殿下銀甲白袍,一往無前,成為撕裂這混亂之夜最耀眼的一道鋒芒。
“跪地棄械者不殺!”
“負隅頑抗者,立斬!”
緊隨其后的軍官們齊聲怒吼,聲浪滾滾,試圖震懾那些仍在頑抗或趁亂劫掠的叛軍。
城內已是一片狼藉。街道上隨處可見倒伏的尸體,兩旁的店鋪多有被砸開搶掠的痕跡,一些地方火勢仍在蔓延,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血腥與煙硝味。部分叛軍仍在各自為戰,劉仁嫡系與反正的軍隊絞殺在一起,難分敵我。
李治對周邊的混戰視若無睹,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城中央的刺史府,劉仁的巢穴。
“不要戀戰,直取中樞!”他厲聲下令,手中長劍揮動,將一名不知死活沖上來的叛軍小校劈落馬下。溫熱的鮮血濺在甲胄上,帶來一絲黏膩的觸感,李治眉頭都未皺一下,此刻的他已完全進入了主將的角色,甚至都忘記了老爹給自己的武器就在腰上掛著。
前鋒營騎兵如同鋒利的箭矢,在張柬之的策應下,沿著主干道一路向前突進,將小股的抵抗輕易粉碎。
越來越多的叛軍見官軍勢大,加上太子親臨,又聽聞只誅首惡的承諾,紛紛丟棄兵器,跪伏在地。
然而,越靠近刺史府,抵抗便越發激烈。劉仁的核心黨羽深知絕無幸理,做起了困獸之斗。他們憑借街壘和熟悉的地形,用弓弩和長槍拼死阻攔。
“盾牌上前!弓手壓制!突擊隊,跟我上!”
李治臨陣指揮,條理清晰。整訓后的北衙新軍展現出極高的戰術素養,盾牌手結陣推進,弓弩手精準點射,小型突擊小組則靈活地清除街壘后的敵人。
戰斗陷入短暫的膠著,流矢不時從耳邊呼嘯而過,撞擊在盾牌上發出沉悶的響聲,李治駐足陣中,冷靜地觀察著戰局,尋找突破的契機。
就在這時,刺史府側翼突然傳來一陣更大的騷動,火光驟然明亮起來,伴隨著一陣不同于叛軍的整齊喊殺聲。
是教導團!
他們不知何時已由熟悉城內巷戰的前向導引,從另一條小路穿插而至,直搗叛軍防御體系的軟肋。
教導團的加入,瞬間打破了平衡。他們戰術刁鉆,配合默契,往往三五人一組便能撕開一道口子。叛軍的防線頃刻間土崩瓦解。
“殿下,府門已破!”一名旅帥渾身浴血,興奮地前來稟報。
李治精神一振,長劍前指:“入府!生擒劉仁!”
將士們怒吼著沖入已然洞開的刺史府大門。府內最后的抵抗在絕對的力量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很快便被肅清。
李治在親衛的簇擁下,大步走入府衙正堂。堂內一片狼藉,書件散落一地,顯然叛軍首腦試圖銷毀罪證或匆忙逃離,然而這里并未發現劉仁的身影。
“搜!掘地三尺也要把他找出來!”李治冷靜下令。
片刻之后,后宅傳來消息,在一處隱蔽的地窖入口發現了蹤跡。當士兵們強行撬開地窖門時,里面傳來了驚懼的哭喊和求饒聲。
幾名衣衫華貴卻狼狽不堪的婦人被押了出來,正是劉仁的家眷。然而,其中依舊沒有劉仁。
“劉仁何在?”李治聲音冰冷,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劉仁的正妻癱軟在地,涕淚交加:“他……他一個時辰前就帶著親兵從密道走了……妾身不知去向啊殿下!”
果然跑了!李治心中一陣惱怒,卻并未太過意外。劉仁這等奸猾之輩,豈會不留后路?
“追!”他立刻下令:“封鎖全城,嚴查各門!他跑不遠!”
就在這時,夏林溜溜達達地走進了刺史府,看著滿院的狼藉和被押解下來的劉仁家眷,咂了咂嘴:“喲,跑啦?”
李治迎上前,面帶愧色:“父親,是孩兒疏忽,讓首惡逃了。”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夏林渾不在意,目光掃過那些瑟瑟發抖的家眷,最終落在一個年紀約莫十四五歲的少年身上,那少年眉眼間與劉仁有幾分相似,此刻正強作鎮定,但緊握的拳頭暴露了他的恐懼。
夏林走過去,蹲下身,與那少年平視:“你爹把你和你娘都丟下自己跑了,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
少年嘴唇顫抖,說不出話。
夏林拍了拍他的肩膀,語氣平淡卻殘忍:“意味著在他心里你們都是可以隨時舍棄的棋子。小子,記住這種感覺。”
說完,他站起身,對李治道:“清點戰果,安撫百姓,統計傷亡。寫奏報,把這里的情況原原本本告訴你娘。追捕劉仁的事,交給下面專業的人去辦,你坐鎮中樞。”
他的安排條理分明,瞬間將李治從未能親手擒獲首惡的懊惱中拉了出來。李治深吸一口氣,點頭稱是。他知道,父親這是在教他,因為作為主帥,更重要的是掌控全局,而非爭一時之長短。
天色漸亮,潞州城的混亂基本平息。城門由官軍牢牢控制,街道上開始有士兵巡邏,維持秩序,撲滅余火。逃出家的百姓在確認安全后,被引導著陸續返回。
李治站在刺史府的門樓上,望著這座經歷了一場短暫而激烈風暴的城池。朝陽的光芒刺破晨靄,灑在滿是戰爭痕跡的街道上,也映在他已初具威嚴的臉上。
這一夜,他親自領兵攻陷了一座州城,平息了一場叛亂。雖然首惡在逃略顯遺憾,但這無疑是他儲君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回頭,看到父親夏林正靠在墻垛邊,打著哈欠,一如既往地憊懶模樣。
但李治心中明白,若無父親孤身喊話震懾全城,若無那看似荒唐的后撤五日的命令,這場仗絕不會打得如此順利,傷亡也絕不會如此之小。
“看什么看?”夏林掀了掀眼皮:“趕緊把事情料理干凈,這破地方一股子血腥味,聞著難受。對了,別忘了給我請功,就寫‘參軍夏林,巧舌如簧,嚇破敵膽,居功至偉’,當賞銀千兩,美女二十。”
李治聞言,不由得失笑,心中的陰霾也隨之一掃而空,只是父親的功勞,又豈是這寥寥數語所能概括。
他望向遠方開始構思發給長安的捷報,如今潞州城已下,但河東道的風波或許才剛剛開始,這叛將劉仁大概率只是環環相扣中的一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