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726章 一個激進的方案,軍醫發明中醫注射液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重生1977大時代

  “嗯,那我們現在就開始吧。”方言對著患者說道。

  書記點點頭,答應到:

  “好!”

  “我應該怎么配合您?”

  方言對著高書記說:

  “你撩開衣服,我先看看你說的包塊。”

  “好。”高書記是軍隊出身,他也沒廢話,直接站起身,然后將自己大衣解開,然后撩開腹部的衣服,對著方言說道:

  “您請。”

  方言上前,用手觸碰檢查發現,果然和患者說的一樣,他上腹部有一個3厘米乘以4厘米大小的包塊,質地堅硬。

  稍微用力按下了后,患者疼的抽了口涼氣。

  “嘶……就……就是這個地方。”高書記直皺眉頭,但是依舊還是堅持著沒有坐下,讓方言好檢查清楚。

  方言用羅氏正骨的觸診法又將患者的硬塊輪廓摸了一下,確定了邊界后,他對著患者問道:

  “你除了這里疼痛,還有什么其他感覺嗎?”

  患者想了想,說道:

  “精神狀態沒有以前好了,現在坐著就感覺累,四肢感覺像是被抽走了力氣,坐著就想躺著,而且體重也下降得相當厲害,胸口這塊兒,連帶著肚子常常脹痛的比較厲害,而且時不時還會有刺疼感。”

  “就像是有人拿著刀在從里面往外邊捅似的。”

  方言點點頭,將高書記的衣服放下,然后繼續問道:

  “嗯,還有嗎?”

  高書記看了一眼,剛才自己吐黃水的垃圾桶,然后說道:

  “感覺自己胃里面有一股子惡臭的東西,在往喉嚨上沖,有時候就像是夏天腐爛過后的下水道味道似的,有時候又像是死耗子的味道,從喉嚨一直往鼻子里沖,感覺十分難受。”

  “剛才就是這種味道沖上來了,我實在忍不住就想吐。”

  方言看了一眼垃圾桶,說道:

  “但是我看你好像沒吐出什么東西來啊?”

  高書記說道:

  “嗐,吃不下東西,吃了東西后疼痛會更加嚴重。”

  “全靠醫院里輸葡萄糖,勉強吃點稀飯對付一下。”

  方言搖搖頭說道:

  “你這樣不行的,體重下降會相當快,要不了多久就頂不住。”

  “你要在我這里治療,必須堅持吃東西下去,到時候我會給你開些食譜。”

  “好!”高書記點點頭,應了下來。

  方言這么說,也是側面說明了一件事兒,他是打算接手的。

  這多少讓高書記松了一口氣。

  方言在外邊傳言是只要接診,那就說明他有把握,這也讓他有了希望。

  “大小便怎么樣?”此刻方言繼續問道。

  高書記說道:

  “小便正常,但是大便顏色發黑,量很少。”

  方言點點頭說道:

  “嗯,你坐下,張開嘴,讓我看看舌頭。”

  患者聽話的坐下來,然后張開嘴。

  這時候張延昌立馬遞上來了電筒:

  “方哥,電筒。”

  方言接過對著高書記嘴里照了過去。

  發現舌苔是白膩中帶有黃色。

  他聞了聞嘴里的味道,確實有股子臭味兒隱隱約約的隨著呼吸散發出來。

  但是方言感覺像是嘔吐物的味道。

  他微微皺眉,然后對著患者說道:

  “嗯……你把舌頭卷起來,我看看舌頭下面。”

  高書記聽話的卷起舌頭,然后努力張開嘴,發出:

  “額,啊……”

  方言用電筒看了一下,下方舌質呈現出紫暗的顏色,舌下的靜脈出現曲張的情況。

  “好了。”方言關掉電筒,然后重新坐到診臺后,對著患者說道:

  “你手給我,我這給你診脈。”

  隨后方言給患者把脈。

  兩只手的脈象表現一致,脈弦細。

  方言對高書記的情況現在就基本上了解了。

  他這個情況在中醫里的病名叫做胃脘痛,屬于是癥瘕積聚,在西醫里面確實屬胃癌范疇。

  不過中醫里沒有癌這個概念,中醫古籍中有許多類似癌癥的病名,如“積聚”“噎膈”“乳巖”“石癭”等。

  “積聚”描述的就是高書記這種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的病癥,與西醫腹部腫瘤的某些表現相似。

  中醫認為這種病癥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包括內因和外因。內因如正氣虧虛,人體正氣不足時,臟腑功能失調,易受外邪侵襲,導致氣滯、血瘀、痰凝、熱毒等病理變化,進而形成腫瘤。

  如《醫宗必讀》中提到“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外因包括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

  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情緒壓抑等都可能影響人體的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增加患癌風險。

  例如,長期嗜食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可損傷脾胃,導致痰濕內生;情志不暢,肝氣郁結,可致氣滯血瘀,這些都可能與癌癥的發生發展有關。

  高書記的病機根據他本人說的來判斷,是長期飲食不節、饑飽失常導致脾胃虛弱,嗜酒傷胃,痰瘀互結成癥瘕濕熱瘀毒互結。

  是因為人體的氣血虧損虛弱,使得臟腑的功能失去了正常的協調運轉,進而導致氣機郁滯、血液運行不暢形成瘀血,體內的水液代謝失常凝聚成痰濕,這些病理因素逐漸積累,最終形成了積聚之物。

  從而引發了胃脘部位疼痛并且伴有腹中結塊(癥塊)的病癥。

  現在治療方案,方言想到了兩種,一種是以“消癥不傷正,扶正不留邪”為核心理念,通過中藥針灸外治食療四維干預,力爭實現帶瘤生存、改善生活質量的目標。

  另外一種,就稍微激進一些。

  那是通過中藥注射液的肌肉注射,配合,中藥內服,外敷,扶正培本,行氣化瘀,活血消癥,軟堅散結。

  這是朱老那本書里,在江蘇老鄉現任CQ市第一中醫院院長——張錫君,手里學到的一種治療癥塊的手段。

  說起這位張大夫那也是挺厲害的。

  他是無錫人,也是中醫世家出身。

  1930年畢業于無錫國醫專門學院,隨后該年正式開業行醫,后來又入JS省立醫政學院學習,1936年畢業后,曾與承淡安先生一起在無錫創辦中國針灸學社和無錫針灸專門學校,擔任教務。

  后來與丁仲英、丁濟民、鄒云翔、任應秋、董德懋、耿鑒庭等共同創辦《上海光華醫學雜志》,任總編輯,又與冉雪峰等聯合創辦南京中醫救護醫院,擔任副院長。

  之后還與胡文瀾等開辦重慶中醫師診所,任副所長。

  后來任CQ市第一中醫院院長。

  方言沒有治療這種病的經驗,但是他看過朱老的秘籍,里面不光是他自己的經驗,還有其他各種江蘇名醫的經驗。

  可謂是的江蘇系中醫的大部分精華醫術,他都會一點。

  要不然南方那邊,他名聲也不會那么響了。

  方言現在更傾向于用第二種,既然是要治療,當然就要治好了。

  治不好,那才退而求其次呢。

  其實這個中藥注射劑很早就有了。

  其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起源是1941年的時候,當時我方衛生材料廠研制出了柴胡注射液,這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中藥注射劑。

  那會兒處于戰爭年代,藥品供應緊張,為解決發熱等常見病癥的治療問題,科研人員也是被逼的沒辦法了,于是對傳統中藥進行創新,從柴胡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了注射液。

  想著西醫能用注射,我也能用的精神,把這種注射液投入臨床試驗。

  當時發現這種注射液在臨床上用于退熱,取得了一定的療效,這種戰時應急產物從此開啟了中藥注射劑的先河。

  后來在1949年過后,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中藥注射劑在部隊實用主義的推動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應用。

  在這一時期,陸續研制出了一些新的中藥注射劑品種,如魚腥草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等。

  這些注射劑主要用于治療一些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張錫君也是從這里面得到了靈感,將中藥開始運用到注射的領域里。

  有人認為中藥注射液是中西結合,但其實不然,他本質是將千年驗證的組方原理通過現代技術提純,如同將湯劑改良為丸劑、散劑,是中藥內在發展邏輯的自然延伸。

  其核心配伍完全遵循“七情和合“理論,與西醫“成分靶點“思維無關。

  在2017年《中藥注射劑臨床有效性評價技術指南》建立專屬評價體系,拒絕照搬西藥標準,也彰顯中醫藥自主創新道路。

  中藥注射液是中醫自主現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其理論基礎、技術路線、應用場景均獨立于中西醫結合體系。

  將二者混為一談,既矮化了中藥注射液的創新價值,又模糊了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困境。

  他是中藥師們,做的真正的中醫藥振興產物。

  “方大夫,我這個能治嗎?”這時候高書記一聲呼喊,讓方言回過神來。

  他對著高書記說道:

  “當然能,我剛才想到一個前輩的成功治療方案。”

  這話一出,高書記頓時臉上一喜。

  而方言背后的三人,本來以為方言被難住了,結果沒想到他居然說……有成功經驗?

  他們一下也有些懵逼。

  驚訝的看著方言拿起筆,開始寫起了處方來,第一行字就給他們看呆了,只見到方言寫到:

  人參針,肌肉注射。

  居然是中醫注射劑?

  他們三人都是家傳的中醫,對這種玩意兒,那是碰都不碰的,只聽說軍醫喜歡用這些玩意兒。

  所以方言說的這是啥前輩啊?軍醫嗎?這么冷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