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二字。
“道”是古代華夏相當于現代省區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
“地”是指地理,地帶,地形,地貌。
中藥開始講究產地,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
《神農本草經》記載:“藥有土地所出,真偽新陳……”
南北朝時候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說:“諸藥所生,皆有境界。”
到了唐朝的時候,對藥材的認識和應用更加深入,《新修本草》強調了藥材的產地差異。
明清時期,“道地藥材”的專用數據正式出現在本草和文學作品中。
明朝官修本草的《本草品匯精要》中,每種藥物名下都列舉了“道地”的條目,介紹該藥的產地,強調道地的重要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藥在不同生長環境里,體現出來的藥性,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東北的人參種到海南,就能長得像是蘿卜一樣粗壯,但是藥用價值幾乎就沒了。
這就像那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北方的黃芪移植到長江沿岸,原本扎根向下的黃芪就會長成雞爪狀。
其次除了生長的地域,采摘的時間也有講究。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采摘時節不正確,藥材品質也會嚴重下滑。
比如杭白菊和三七的生長期是五到六年,提前采摘藥性就會大失。
最后道地藥材還必須按照方法炮制。
就比如附子,切片生曬的生附片有破冰祛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單個熱土煨烤的炮天雄,功效就成了回陽溫補,溫中帶力。
同甘草梔子等煮透制成的淡附片,功效就成了溫補腎陽。
而經過膽巴浸泡的黑順片,又變成了溫陽散寒,回陽生脈的功效。
除此之外半夏也有此類制法如,生半夏,法半夏,清半夏,水半夏不同制法,不同效果。
方言上輩子剛上大學的時候,老師就講了一個關于道地藥材的故事。
清代名醫吳鞠通他在治療水腫病人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方子明明是對癥的,但是卻療效不佳,后來檢查后才發現,是由于藥方里面的桂枝質量有問題。
最后他求購嶺南的桂枝,再次讓患者服下同樣方子的藥后,果然效如桴鼓,病人很快就好了。
如此可見道地藥材與一般藥材的差異是何等巨大。
后面開始工作后,他也經常能聽到同事說那句經典的:“藥源不明,治法不靈。”
網上也能看到一些自學中醫的人,從網上購買藥材,結果忙活半天發現老是沒作用,最后才發現原來是藥材上貪便宜,全都盯著網上最便宜的買,品質相當差,什么爛的,壞的,死的,邊角料全買到手。
同樣也更加證實了這句話的,確實是藥源不明,治法不靈。
京城里老字號不少,這年代各種道地藥材來源都還挺可靠,方言買的這顆人參產地肯定是不摻假的。
消費級別的長白山人參,價格也不算貴,方言買來偶爾燉個烏雞湯也是消費的起的。
來到菜市場,方言選了一公一母兩只烏雞,又順道買了一些其他食材,這才騎著車往家里而去。
回到家里的時候,就開始殺雞做藥膳。
烏雞其實沒什么肉,主要就是取它的藥用價值。
《本草征要》中提到:“雞為陽禽,屬木應風;在卦為巽,其色有丹、白、黃、烏之異,總不如白毛烏骨,翠耳金胸,為最上乘也。”
清代《本草從新》中記載:“雞屬木,而骨黑者屬水,得水木之精氣故能益肝腎、退熱補虛,治虛勞消渴。男用雌,女用雄。”
人參燉烏雞是一道非常正宗的藥膳。
名醫華佗還和它有個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華佗在徐州游學行醫,家中的堂兄有一天突然帶著華佗的母親來到了徐州找他。
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華佗母親在家中病重,想見自己兒子最后一面。
華佗為母親診脈后發現脈象沉遲無力,于是他立刻用上了人參湯救治,隨后病情才好轉了不少。
但是并沒有持續多久,華佗母親又再次病重,這次華佗怎么治療也沒辦法,最后他母親抱著“落葉歸根”的想法,想要讓華佗送她回鄉。
不過華佗手里病人太多,他實在脫不開身,只能讓堂哥幫忙送回去。
華佗在徐州處理好自己手里的病人后,立馬啟程想著回去奔喪。
結果回到老家的時候,卻發現母親居然病情好轉了。
他檢查母親身體后大為奇怪,于是詢問堂哥到底是誰出手救治了母親。
就連自己都沒辦法的病癥,人家居然給治好了。
堂兄說,其實并沒有誰出手救人,只是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天晚上借宿在一個小村子里,華佗母親突然說想要喝口雞湯,但是全村九戶人只有一家喂的是公雞,其余人家喂的母雞都不舍得賣。
于是堂兄就費了不少功夫,才買到了那家人的公雞,當天晚上就用剩下的人參和其他藥材混在一起,把這只公雞燉了,喝了之后睡了一覺,沒想到第二天一早起來,華佗母親居然精神了不少。
回家之后更是越來越好,一天天緩了過來。
華佗聽聞后,立馬詢問到底買的是一只什么樣的公雞,堂兄回答白羽,黑皮,黑肉。
于是華佗想辦法找到了一只同樣的雞買了下來,然后按照人參的藥材燉煮給母親服用,沒過上幾天,母親居然病癥痊愈了。
后來華佗又用此藥膳救治了許許多多的類似病癥的病人,并將此湯命名為“九戶雞湯”并記載在了《青囊經》中。
雖然醫書失傳,但是這個藥膳方子太過有名,居然就這么從東漢一直流傳了下來。
方言將烏雞宰殺后,去毛。
然后再去掉爪子和頭以及內臟,接著將雞腿別入肚子里,再冷水下鍋焯水。
趁著這段時間,用溫水瓶里的水把人參洗凈,再準備蔥姜切片。
用一口大砂鍋,給兩只焯好水的雞放進砂鍋里。
這時候一定加入熱水,才能免得焯水受熱后的雞肉變柴。
接著把蔥姜片加入,開始大火燉煮。
等到燒開一段時間,筷子能插入雞肉里的時候,再加入人參開始小火慢燉。
不一會兒,人參和烏雞混合后的香味就出來了。
接下來方言又在水龍頭邊給雞的內臟清理出來,兩只雞的內臟足夠炒一盤雞雜了。
雞胗,也叫雞沙囊,其實就是雞的胃。
里面黃色的那層內壁,在剝下來后洗干凈,然后拿去晾干,就是中藥雞內金。
健胃消食,通淋化石,澀精止遺都可以用它。
小孩子的積食不消,小兒疳積,也是可以用它來治療的。
最早在《本草綱目》里就有記載。
雞雜需要爆炒,并且需要趁熱吃,所以方言打算最后一個做。
接著他又做了幾個其他菜。
等到外邊的人開始收工的時候,方言給他們散了一圈煙,然后給一眾工人送出了門。
禮多人不怪,雖然給了工錢。
但是煙,茶葉,開水方言一點沒吝嗇。
前院有水龍頭,方言就給他們弄了個煤爐子和水壺燒開水泡茶。
另外茶葉也是茉莉花茶,而且不是高沫高碎,是正常的一等品。
至于煙,方言是見到就發。
每天都能給出去一大包。
這年頭買卷煙還是需要票的,煙民的票一個月不夠用,還需要從黑市上收。
就比如老丈人的煙票,就需要去其他同事手里收購。
所以大多數人,要么就只能自己抽自己卷的手工煙卷,要么就抽葉子煙。
方言能搞來卷煙給他們抽,讓工人們稱贊有加。
這么做也就是想讓他們在工藝上用點心。
前世的時候,聽說過別對工人太好,要不然給你亂整。
這年頭倒是不一樣,方言對他們好,他們干活將心比心,活做的還挺細致。
至少目前看來方言發出去的煙和茶葉,沒有白費。
送走了下班的工人后,家里的人就開始陸陸續續回來了。
最先回來的是老婆,因為目前還是實習醫生,所以只要沒有特殊的事兒,都是到點才下班,然后就是老娘和丈母娘,兩人基本上差不多一起回來。
衛生研究院就在協和旁邊,丈母娘有時候還能比老娘先回來。
隨后就是坐公交車過來的兩位教授了。
今天老爹應該還會把新加入的小丫頭也帶過來,所以今天晚上這頓飯,既是給老弟補身體,也是慶祝一下方家添人進口。
說起來今天老爹給小丫頭取的名字,真是有點草率。
叫做方夏,因為撿到的時候正好是夏天。
如果是男孩估計會叫做方協,因為是協和門口撿到的。
老娘對此非常有意見,但是一時間又找不到什么好的名字,所以暫時就接受了。
朱霖回來的時候看到方言已經在廚房忙活開了,立馬也加入了進來。
方言當然是要給老婆成長的機會了,立馬告訴她還有涼拌菜沒做。
讓她做出來就行了,聽到這話女王才滿意下來。
方言對此也甚為滿意,看吧,自己的夸夸功已經生效了,女王現在不干活都不行。
過了一會兒老丈人和帶著方夏的老爹也來了。
一進門朱教授就驚呼一聲:
“嚯,這是燉什么好香啊!方言又出新菜了?”
方言回應到:
“東漢末年老藥膳了,華佗精選,九戶雞湯。”
聽到方言這話,老丈人眼前一亮:
“東漢流傳下來的藥膳?”
“那我得好好過來瞻仰瞻仰了!”
說著就來到了廚房里。
揭開鍋蓋,見到砂鍋里翻滾的烏雞湯人參湯,老丈人差點被香迷糊過去。
他驚訝的問道:
“這湯琳琳媽也燉過,怎么沒你這個香?”
方言一笑,這道地人參加上一公一母的烏雞燉煮,那味道能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