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唐文從報紙上得到南聯節節勝利的消息,在稍稍為達成目的高興之余其實更多的是唏噓。
1萬噸燃油,讓米勒薩維奇免去了長達至少7個月的僵持,一口氣取得了要99年初才能達到的戰果,壓縮了近10倍的時間。
但實際上南聯的實力本來就不弱,好歹是過去半個世紀的前沿橋頭堡、半島小霸王,和KLA這樣的半軍事組織鏖戰一年才是不正常。
KLA不過是一群接受簡單訓練、基本只有輕武器的散兵游勇,理論上應該被毫不費力的撲滅才對。
究其原因還是嚴苛封鎖導致的燃油稀缺,唐文在給予支援前可是調查過他們缺油到了何種地步:
征用42萬噸玉米大煉乙醇,用85酒精15汽油混合物供給輕型車輛;
提煉廢機油、輪胎、塑料煉化柴油;
征用8萬噸菜籽油合成生物柴油;
煤炭合成汽油;
甲烷制氫,改裝部分坦克為氫動力,背著氫氣罐作戰;
除了在獲取燃料方面想盡辦法,作戰部隊也是奇招頻出:
直升機2臺發動機僅用1臺維持飛行;
一輛燃油坦克拖拽兩輛無動力坦克作戰;
重新啟用超過12000匹騾馬以及牛進行物資運輸;
但即便如此,裝甲力量也僅能維持正常1/3不到的戰斗力,而且五花八門的劣質燃料讓許多裝甲車輛趴窩頻繁大修。
一萬噸燃油和半個月的整修足以讓幾個裝甲旅發揮15天巔峰時期至少8成戰斗力,在這種情況下秋風掃落葉般將KLA攆跑實屬正常。
而KLA被趕到邊境雖然能獲得大西洋公約支援和空中庇護,可那2000枚導彈可不是說笑,如果一切順利米勒薩維奇十分有可能快速解決科沃斯危機,逼迫大西洋公約接受事實并在達成一定條件后解除封鎖,然后成為南聯英雄。
但是……
由于失落帝國在這場危機中出現,肯尼迪號航母戰斗群已經在地中海進入作戰狀態,隨時可以果斷介入。
2000枚AIM7和AIM9能擋得住航母攻擊群壓制嗎?恐怕不行。
米勒薩維奇有兩種選擇:
熱血上頭:一口氣推到邊境,徹底消滅KLA,然后賭大西洋公約妥協;
投鼠忌器:將KLA壓縮到邊境地區后就占據優勢鞏固現狀,以換取大西洋公約低概率強力介入,但也可能再次陷入困局。
唐文看著南聯媒體通篇贊揚米勒薩維奇的文字,思考哪一種可能性更高,因為太入神都沒注意到錢臨安不知道什么時候站在了他身后。
“別看了,你要的東西已經做出來了。”
唐文這才猛然回過神來:
“這么快?”
錢臨安微笑道:
“這種東西能難到哪去,不過為了群眾安全還是得多實驗……就在外面。”
航天五院的空地上,一群職工正圍在一起看著幾名研究員擺弄一架……飛機?
準確的說是由鋼管、帆布、摩托發動機組成的超簡易雙翼飛行器。
這種充滿1920年代感的簡陋飛機出現在折騰火箭和衛星的五院十分違和,但職工們仍然是興趣滿滿地圍觀組裝過程并指指點點。
唐文跟著錢臨安擠進來看著初步成型的飛行器,也忍不住感慨:
這架代號“青峰一號”的簡陋飛機由錢臨安擔任總設計師,神舟飛船總師臧復仁任總工程師,另有兩名院士分別負責起落架系統設計和飛行控制系統設計。
匯集如此明星陣容設計團隊的“青峰一號”性能也相當給力:
雙翼布局,上翼翼展8.3米帶3度上反角,下翼展6.8米,長度5.1米,高度2.3米;
最大起飛重量270公斤,空重95公斤,有效載荷155公斤,可載2人飛行;
最大速度115公里/時,巡航速度85到90公里/時,失速速度35公里/時,巡航高度300到500米,最大升限2000米;
搭載一臺36馬力二沖程活塞發動機,30升油箱,可以飛行120公里,滯空1.5小時(若改為單人可增加到5小時)。
全機以鋁制管和樺木結構為主,蒙皮為環氧樹脂涂層復合窗紗布,拉線控制。
(AI跑的圖,幾乎是較為還原了)
“青峰一號”的核心設計目標有兩個:安全和容易制造。
作為雙翼機,青峰一號不管遇到任何險情都不會失控,進入尾旋后能自行改出,就算直直向地面俯沖也會因為迎面阻力過大速度很低,只要飛行員松手就會在特殊氣動設計下自行抬頭以不超過60公里/時、下降率不超過2米/秒的速度安全落地,比跳傘都安全。
而在制造方面,全國任意農機廠和摩托車廠都能制造合格的動力,任意一家五金建材小工廠都能提供機身其他一切部件,甚至修車鋪靠撿來的零件都能攢起來,簡易至極。
唐文對“青峰一號”的設想應用場景是:
教練/考試機,任意縣鎮可自行按圖紙制造合格品,安全的培訓飛行員并通過這架飛機掌握初級飛行技能取得合格證。
因此青峰一號雖然簡陋,但與自制飛機不同的是具備正規儀表,飛行操作特點符合標準,兩人(教練/學員)乘坐,十分易于學習操作符合初學者直覺,以及最重要的超級安全氣動布局。
為了做到最后一點,五院動用了超算模擬結構受力和氣動特征,并且做了1比1風洞測試,集數十年航空經驗于一體,安全性和易操控性達到頂峰甚至超過波2,真正的菜鳥之友。
所以簡陋的青峰·一號和其他自制輕型飛機有本質區別,冗余可靠性、安全性和易操控性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即使是一個文盲,但他只要開過拖拉機,摸索幾遍也能快速學習到飛行技巧!”
錢臨安非常自豪地介紹著組裝好的小飛機,看起來成就感并不比火箭更低。
“我們要把這種飛機的制作工藝公開出去嗎?鼓勵民間自制飛機?”
組裝好油管的臧復仁問道,不過唐文卻直接搖頭:
“當然不是,這樣的危險太大了,一切飛行必須在正規管理下進行,其實青峰一號最開始我打算叫‘青運一號’,最好由體育部門管轄。”
“青運?青年運動飛機?”
“對,就是飛機體育運動!”
唐文稍稍有些得意,這可是他好不容易才想出來的法子。
表面上看小型飛機普及和體育沒關系,但那是放在30年后的角度看。
說一個違反常識的事實,98年全國體育學員/運動員數量只有18萬,不及80年的60。
國內其實一直在堅持真正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早些年師從老大哥,不僅僅是學坦克和數學,其實美術、文化、體育也在學習和大力發展。
當年老大哥的體育文化以及美術文化造詣有多高、普及程度有多廣自然是不用多說的,國內雖然基礎差了點但也在培養,物質貧瘠的年代也依然堅持舉辦各種體育競賽,并且形成了一套相當不錯的體校完整選拔體系。
當然后來為了發展經濟,這一類活動競賽只能慢慢萎縮,直到千禧年之后才有余力回頭繼續發展,但中間的空白期還是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國足人員素質下降未嘗沒有其中的因素。
但這并不意味著沒人重視體育運動,恰恰相反各地的健身器材數量仍然在不斷增加,只是吸引力和號召力下降了很多,不再像曾經那么重要而已。
但如果將飛行納入體育運動,毫無疑問將快速在全社會引起一陣新的體育風潮,各地的體育文化活動將極大吸引少年青年參加。
參加的人多了就能舉辦競賽,有競賽就有曝光率和資金,有資金有人力就能兼顧其他項目,對整個體育運動都有很大好處。
而且如果是體育部門出面,那低空航線審批問題和阻力也小了許多,將會快速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初級飛行員。
這個時候就又衍生了兩個好處:
第一條自然是把海空軍拉進來,飛行天才可不會因為飛機爛就埋沒才華,如果海空軍要從體育部門挑人,是不是需要意思一下?
第二條則是海量初級飛行員將成為民航飛行員的儲備池,只要往上一步就能飛低空經濟所需的小型飛機。
而等未來運動飛機真的在全國大地扎下根,形成了成熟的飛行文化,那么舉辦專用客機飛行學校的難度也低了許多,各大航司肯定也愿意支持。
所以只要“青峰一號”被體育部門接受并開始培養,好處就太多了:
獲得官方支持和肯定,麻煩最大的航線和飛行空間、場地都可以開綠燈,各地也會積極自行協調處理;
需要飛行員的軍種樂意支持,起碼在駐軍周邊地區都會給予方便,派出教員也不一定;
各大航司支持,財大氣粗的航司指縫里稍微漏點出來就足夠養活幾個飛行俱樂部了;
全社會的廣泛支持,畢竟讓高高在上的飛行運動下沉到底層,難道還有拒絕的道理嗎?
而且青峰一號最大的特點是:便宜。
不是蓋金依靠作弊方式造出來的那種便宜,而是實打實從設計之初就考慮到的便宜。
就在今年初,不遠的北航造了一系列“蜜蜂”系列輕型飛機,參數和青峰一號相當,但成本達到了8.3萬元之巨,根本不可能普及。
但成本如此高昂的原因是“蜜蜂系列”使用進口奧地利發動機,單價就高達7000美元,并且學校壓根沒考慮量產也不存在生產便利性考慮,所以價格如此高昂。
青峰一號則不同,首先發動機是國產化,并且第一批訂單就奔著1000臺去,首都周邊的加工廠報價才8000元人民幣左右。
其次是機體部件,設計之初就考慮便攜拆裝,出售也僅僅售賣零件需要用戶自己組裝,下單500架以上整套報價大約12000元;
最后是起落架(簡化后只需要一根避震)和儀表、拉線,由于只考慮低空飛行遠遠不必太高標準,批量報價2000元一套。
以上所有報價都包含了工廠利潤,加起來不過2.2萬元,在當前也就是一輛好點的摩托車價格。
但青峰一號為了省錢的設計還不止于此,在實際使用中還能用DIY方案再妥協:
發動機被設計可以替換為長江750摩托車的拆車發動機,性能降低一些但仍然夠用,拆機件也就2000元上下;
機體部件除環氧樹脂涂層蒙布價格高昂外,鋁管、樺木都可以由購買地自行解決尋找替代件,可以節約大約3000元左右;
起落架、拉線設計可通過拆解汽車、摩托車配件替換,但需要點DIY門檻,而飛機儀表么……空軍那么多老舊殲5、殲6、運5,甚至是拉9、拉11、P51、B25,搜羅拆解后數量不會少,而且質量說不定更好。
考慮到此時全國體育部門都窮的蕩氣回腸,DIY方案起碼能節約1萬元!
所以別看飛機簡單,但實際上和《赤腳醫生手冊》一樣,濃縮的都是航空精英們的智慧啊!
當然這些部分還需要時間進行反復試驗確認,但也最多一兩個月就能完成。
現在五院組裝的已經是第三架原型機,幾乎已經具備了那些設計之初就考慮的特點,只是沒有裝上機翼。
這架簡單的小飛機只需要兩個人就能輕松搬上卡車,而后就開到了郊區,因為提前和附近駐軍打過招呼可以直接進行試驗。
而駕駛青峰一號升空的人唐文看著有點眼熟,便問道:
“臧總師,那個飛行員是誰啊?”
“你是說小程?他報名過航天員大隊選拔,不過沒被批最近正好還留在京城,就請過來幫幫忙。
放心,青峰一號初號機就已經飛過幾次了,后面還吹了風洞用和計算機優化不會出問題的,就算發動機炸了都能滑翔落地。”
唐文已經將那張臉在記憶中對比上,記起對方絕對在后來參加過飛天任務,只是后來宇航員太多忘記了具體是哪一次。
所以……這名未來的航天員可能在駕駛平生最為簡陋的一架飛機?
青峰一號(V3)很快就在平整過的土路上晃悠悠起飛,不到一百米就直接拉升,嗡嗡地在天上繞著圈,比起大灣的一堆二戰老爺機都不如,速度更是肉眼可見的慢,毫無任何激情可言,也就比滑翔傘好些。
飛行了幾圈后青峰一號就平安落地,可以看出飛行員已經很努力的下壓但下降率還是不高,慢悠悠地落在草地上。
一行人趕忙上前去檢查飛機和問他飛行感受,而后者則是露出一臉寡淡無味的表情:
“這小東西用腳指頭都能飛,簡直比模擬機都無趣還沒有開車快,但要是菜鳥用么……的確是好上手,就是難度太低我怕學不到什么東西,拆掉一個機翼速度會快不少。”
不過錢臨安和唐文聽了卻都是露出笑容,這說明青峰一號的設計完全成功了。
請: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