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黃金不一樣,F14的運輸是大問題。
從鵝城到大西北幾千公里距離,組裝好飛過去指定出事,而鐵路運輸寬度又不夠,海運到不了沙漠。
最后商議的辦法是折中,所有F14拆掉機翼和尾翼后從船塢裝上多艘小型內河輪船,一路抵達蜀川的小縣城,再通過超限運輸拉到人煙較少的區域就很安全了。
等飛機和發動機到了西北,再逐漸進行改裝作業、試飛等等,只要稍微注意些老米衛星經過的時間基本不會有大問題。
空軍安排下去后緊接著就是F110的問題。
唐文本來打算把F110交給國內的航發所啃,但現實無法滿足他的要求便決定自力更生。
606所對買賣人口的生意沒有意見,甚至幾個副所(總師級)都想把自己賣掉改善下所里生活,不過被上面一道命令打了回去。
最后還是海軍提出了方案:
蓋金將F110發動機實物和資料作價賣給國內,但折算出的價格換算成“人”,將一些組織內有能力、又不太留得住、想下海的研究員放給蓋金。
雖然這樣做還是有人口買賣的嫌疑,但目前的說法叫“借調”。
不是買賣,是把研究所的人借調到航空機械廠,原來的編制依舊保留,不過不發薪水,慣用的停薪留職手段。
想出來“闖一闖”的人可一點也不少,與其放到國外去刷盤子,還不如扔給蓋金呢。
而且國內航發人才并不局限于606所,得益于曾經的三線建設全國到處都有航發所(就跟到處都是光刻機所一樣),搜羅搜羅滿足唐文要求的人還是不少。
最后東拼西湊唐文拿到了一份名單,來自天南海北共31人,沒有現任的總師,但曾經主導過項目的副總師有3個,其他人都有實際研發經驗絕對沒有濫竽充數。
這31人扔出去可以組成一個正經研究所的核心團隊,配上航空機械廠自己的外圍人員,就是一個完整的航發研究所。
唐文在名單中還看到了幾個有些眼熟的名字,雖然回想不起來未來的成就,但相信還能有印象的人絕對不差。
在一一親自手寫完聘請書各自發出郵件后,普魯士號也終于抵達了預定的測試海域。
選定的實驗地點相當空曠。
唐文以新錫蘭、智例、南極三個地區為點畫外接圓,選定的中心點就是實驗地點,距離任意一方都有3000到5000公里距離,甚至周邊連什么小島都沒有。
偶爾會有一些漁民,好在有U艇跟隨并未被發現。
普魯士號的后面還拖著一艘在海上無意間遇到的破爛漁船,以作為實驗對象。
這艘漁船起碼漂泊了幾年,到時候會在上面點燃油桶作為熱源吸引攻擊 若干擾真的有效,那么攻擊的AIM9導彈就會在靠近時候被“洪水”燒毀從而失效,通過實戰來檢驗效果。
“天氣,晴,風向東南2級。”
柴郡站在普魯士號的船頭,感受著發帶飄揚的力度記下實驗條件。
附在戰艦上虛空視角的唐文忽然心生疑問,自己那么多D系戰艦怎么沒有D系艦娘?
這次的實驗他充分吸取了圣誕戰役差點陣亡的教訓,普魯士上的洪水干擾系統峰值功率可是超過100兆瓦,如此恐怖的電磁信號下軍艦上的輻射可想而知。
雖然唐文猜測系統大概率會保他無事,但他顯然記得電科14所的手冊里有警告反射面會覆蓋到微波頻段。
米格25的雷達都傳說能烤兔子,血肉人類的下場就更不用說了,至少頭暈惡心絕對跑不了。
這也是國內沒有做全尺寸測試原因,雷達輻射看似不起眼,但即使是民航客機也嚴禁在地面開啟雷達以防造成傷害誘發疾病,過量電磁輻射依舊有害。
思索間呂特晏斯和鎮海已經照著說明書啟動系統預熱,普魯士號的輪機開始為超級電容充電,這個動作就讓輪機功率來到了30。
電科14所盡可能簡化了操作,由于唐文要求盡可能采用電子管以便于仿制,他們精心設計了一套控制系統,可以自檢后通過輝光電子管顯示數字字母代碼,讓操作者簡易判斷是否正常可用。
輝光管上的數字不斷跳動,根據手冊注釋E0A(16進制)即意味著一切就緒、可以根據不同場景展開不同規模干擾。
此時整個艦橋里都充斥著無數電子管工作的微微電流聲,以及散熱系統全力以赴的悶響。
呂特晏斯的手直接打開電箱上的玻璃保護蓋,輕輕放在多個感嘆號警告提示的紅色按鈕上,直接準備全功率輸出。
破爛的漁船停在普魯士號500米的遠處,上面倒滿了重油至少可以燃燒一個小時。
3架蚊蚋從戰列艦上先后彈射起飛,其中2架頭也不回地繼續飛行,在飛出去大約1000公里后,第二架飛機飛到差不多50公里遠處時轉向,瞄準來時的航向動力全開進入1.15馬赫超音速飛行。
“預備…啟動!”
呂特晏斯毫不猶豫地摁下按鈕,隨之響起的是一片“啪啪”的清脆聲音,那是無數繼電器在工作。
普魯士號微微一震,隨之一股無形但密集嘈雜的背景聲以光速向整片海域擴散。
按下電鈕約1.4秒,“洪水”啟動瞬間的電流過載就抽干了超級電容,110兆瓦功率射向四面八方,然后迅速下降穩定到30兆瓦。
一眾艦長和艦娘們都沒有異常,只是對突然出現的背景嘈雜感到些許不適。
但3架蚊蚋卻是都發現電臺信號已經被完全阻斷,打開只能聽到沙沙聲,連續切換多個頻段都只有煩人的噪音,但較遠的2架明顯感受到干擾弱了很多。
“開始定向干擾!”
普魯士號的拋物天線緩緩轉動,將中心波束對準飛來的那架蚊蚋,后者的電臺中更加混亂。
干擾開啟110秒后,這架蚊蚋在距離靶船8公里的地方成功釋放了2枚AIM9L未受明顯影響,只需要10秒就能命中。
導彈很正常地在導引頭指示下飛向目標,但當倒計時歸零后,唐文看到的是海水中近乎同時濺起兩朵不大的水花。
干擾奇效了,很明顯導彈內部的電路出了問題,卻因為速度過快眨眼間就進入海中,沒有精準記錄下失效距離。
“沒關系,這起碼印證了攔截效果是真實的,現在就是測干擾距離。”
另外兩架蚊蚋依舊在向外飛去并測試無線電,當距離約1300公里時,電臺成功濾掉了衰減嚴重的干擾信號,兩架蚊蚋成功用電臺建立起聯系。
電科14所的預估印證了兩條,如果1300公里半徑還能干擾正常通訊,那至少可以確定300到500公里內帝國的航母戰斗群都會陷入麻煩。
“洪水”系統成功了。
當計時器來到10分鐘,機組自動關閉,進入000全功率散熱模式,需要大約1個小時的冷卻才能讓在爆炸邊緣的電子管冷靜下來。
早期的傳統電子管壽命很短并且并不耐熱,國內為了研制“洪水”甚至專門投資去升級了電子管技術,才達到了嚴苛的作戰需求。
“哎呀!”
柴郡的痛呼響起,緊接著是金屬墜地的聲音。
“這個杯子怎么這么燙,里面明明都沒有咖啡!”
看到艦娘氣呼呼的指責唐文頓時明白是微波的效應,理論上軍艦指揮室是個天然的厚重電子屏障可以濾掉大部分,但“洪水”的大力出奇跡下還是漏掉了足以致死的一小部分,要是他真人在里面絕對不好受。
國內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嗎?
但這個想法很快被他打消,唐文嚴重懷疑國內是想趁機測試一下漢斯超人的耐熱性。
“不對!”
唐文忽然想到了什么,如果連重重保護下的艦橋內杯子都被加熱到這種程度,那“洪水”本身積熱有多夸張?
現在安裝上去的“洪水”還不是系統造物,可沒有那種逆天的穩定性!
或許是為了印證他的猜測,下一秒普魯士號的舯部甲板忽然爆開,原本干擾系統中流動的紅色冷卻液蒸汽在高壓下瘋狂向外噴發。
輝光顯示器上的代碼開始不斷閃爍切換:
EEE(超溫過載!)
E20(天線故障!)
E55(散熱功率低!)
E88(控制系統離線!)
EEE(系統離線,無法使用!)
一百噸的干擾系統中至少有三分之一都是冷卻液,在普魯士號側舷形成了壯觀的紅色噴霧,但緊接著普魯士號上的火警鈴聲也響了起來。
“毀滅吧,這套系統的散熱能力肯定超標了。”
唐文倒是沒有太過意外,立刻下達自沉指令,畢竟他昨天又拿到了一套“洪水”,依然能夠仿制。
完成實驗任務的普魯士號打開了通海閥,下一刻就重新出現在南太的港口。
唐文立刻開始仿制剩下的一套“洪水”。
仿制:“洪水”廣頻高功率監視雷達(?)
經驗:35000
很好,是純正的60年代前技術,不過判定居然是雷達?
當然這么說也沒錯,四面巨大的射頻天線也能接收反射回波,這是洪水的次要功能。
獲得特殊消耗品:‘洪水’廣頻高功率監視雷達使用消耗品時,對1000公里范圍內常規目標具備弱定位能力,僅能定位大致方向以及大致距離,隨距離減小而縮小誤差,并具有一定干擾能力作用時間600秒,冷卻時間90分鐘注意:此消耗品僅可安裝在戰列艦/航母使用,啟用時會占據動力組可能導致航速下降注意:此消耗品拆下扣除500金幣 對鷹寶具,GET。
“就是不知道這時候頭頂有沒有衛星啊。”
唐文抬頭看向天空,此時國際空間站才發射了2個節點,也沒什么網站能算出軌跡,應該不會出什么亂子吧?
然而事實上普魯士號造成的干擾已經讓全世界都動了起來。
南太平洋荒蕪是因為人跡罕至,但各種低軌衛星卻經過經過該地區。
因為低軌衛星的運動軌跡并不是都圍繞著赤道,特別是有些極軌衛星也會經過南太平洋上空。
并且由于電磁發散,應該說在普魯士號開啟干擾的十分鐘里,大半個太平洋上空經過的低軌衛星、甚至數顆同步衛星都發現了異常。
在電磁的世界中普魯士號一開機就用狂暴的電磁脈沖將整個公頻都攪得一團糟,尤其是200到500公里軌道。
洪水峰值110兆瓦的功率只維持了一秒,在大氣衰減和電磁波散射后太空里的實際干擾功率也就500多千瓦,還做不到燒毀衛星。
但附近區域低軌衛星的通信卻是齊齊被切斷,后續的30兆瓦功率影響就不那么顯著,主要針對300公里高度以下的近地軌衛星。
在這十分鐘里,一共有超過20顆衛星受到影響,并且有超過6顆低軌偵查衛星通信被切斷,其中3顆屬于帝國。
各國一邊手忙腳亂地試圖恢復失聯衛星,同時也通過同步衛星偵測到了南太平洋無人區那個亮瞎眼的強烈干擾源。
國內的一顆衛星也受到影響,稍微一分析就知道是“洪水”在發力,心里一邊夸贊失落帝國挑了個好地方,另一邊祈禱他們最好做足了防護措施,或者真的是漢斯超人。
至少根據初步探查到的強度評估,國內很容易算出來“洪水”的釋放功率達到了設計目標,和之前預想的差不太多。
電科14所主導“洪水”研究的秦光立即被接到命令進京,“全頻道干擾”思想的首次實踐成果還是引起了軍隊的興趣,既然真的能干擾低軌衛星,那“洪水”或許就有繼續研究下去的價值。
給蓋金的“洪水”費電不可靠是因為大量使用電子管,國內自己用肯定是各種芯片IGBT堆上去,體積和耗電量都能得到顯著減少。
之前軍隊不確定實際效果,現在正好有了深入研究的理由。
只是,帝國想的似乎卻不太一樣。
棱角大樓在干擾結束后30分鐘才恢復了所有斷聯衛星的聯系。
信號的重新讓很多人暗自松口氣,因為當時正好有一顆衛星在自動調整軌道,要是沒聯系上不知道飄哪去就損失巨大,低軌飛行的衛星都是又大又沉的高級貨。
隨之而來的問題自然是找出肇事者,在南太平洋那個位置發出那樣的波段,顯然不是什么自然現象。
棱角大樓一邊想辦法偵查那片無人之地,另一邊緊急召集一堆專家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
電磁武器自然是最先被想到的方向,但格羅斯教授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電磁風暴是人為的,也可能是自然的。”
格羅斯沒有當謎語人,闖入參聯會發現后馬上解開了謎底:
“蟲洞,蟲洞在開啟時會伴生極其強烈的電磁現象。如此紊亂、高功率、大范圍的混亂電磁現象很像是蟲洞出現的征兆。
如果失落帝國真的掌握了自然蟲洞,這無疑是一條很有價值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