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968章 論同班同學的含金量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主公,你要支棱起來呀

  讓衛東這會兒肯定聯想不到吳生云和熊國明這倆會碰出什么火花。

  他在當教員呢。

  療養院再小,這會兒也都有籃球場。

  所以讓衛東在山上呆了個把月,天天打籃球、釣魚、觀山水、談話、開會。

  別提多么逍遙自在了。

  其他人被扣在山上這么久,其實能自己出門遛彎、逛鄉里集市甚至下田干活兒。

  當然外出有警衛員跟著。

  想打長途電話不可能,方圓幾十里山頭鄉村就沒有。

  寫信收信更不現實,主要是怕失蹤、自殺之類。

  工程師、技術員們也別想下山去船廠,集中起來天天探討造集裝箱船的技術要點,滬海廠給大家科普介紹,然后一起探討分段造船的項目準備,先閉門造車的把整個事情想清楚。

  順便看廠領導們上改制培訓班。

  能做到萬人大廠廠長的廠領導們,換算人頭數,那也是師長級別。

  讓衛東沒說錯,這都是上萬人吃喝拉撒從業務生產管理,到局面控制,財務運營都得具備平衡力的全能型高管。

  行不行,在這個把月朝夕相處也能看出來。

  尤其是讓衛東拿出峽江廠這個自行高炮三線廠來做改制案例。

  就把這二十來人的廠領導,篩查得一清二楚。

  反正都扣在這里,讓衛東索性手把手的教各位怎么改制。

  先把峽江廠所有訊息都分別列出來,發到每個人手里,各自考量要怎么辦。

  有些事情,猛的砸過來會魂飛魄散。

  但主動交代或者反復梳理后,沒有馬上拖走,慢慢又會心一橫,人死鳥朝天,老子還不是要過下去。

  注意力又開始習慣性的專注到企業上面。

  而且還是做練習題一樣不相干的廠,全新領域,有人手把手教,有同等條件的“同學”。

  和自己以前完全不同的體會,就很容易用心投入。

  這個過程其實就像是煉鋼的時候淬火鍛打祛除雜質。

  峽江廠的廠領導都沒資格參與。

  最多只是來介紹下情況,就別來打擾我們招投局高干班上課。

  聽了這個定性,大家心頭又放松點,更加如饑似渴的珍惜學習機會。

  這種心理上的變化相當微妙。

  四五十歲的人,還跟年輕人一樣感覺從頭活了一遍。

  跟讓衛東他們那幫警衛員、司機打籃球都特別有勁兒。

  過幾天再用車把眾人帶著去峽江廠。

  讓衛東跟他們一起認真考察廠房、設備、庫存、技術實力、員工情況。

  包括成片藏在山洞里的防空車間、宿舍區、小碼頭、小車站全都看過之后,回來開會探討。

  過兩天再用水翼艇帶各位去江州上游考察之前峽江廠廠長提到的川南長挖廠。

  這的確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三家具有液壓挖掘機生產能力的廠家。

  同樣屬于三線廠的這家領軍人就不錯,抓住最近房改的機會在擴大建設,也參加了兩百多公里外的汽博會,展示過他們的挖掘機。

  也在長江邊的廠區還是從讓衛東他們的小碼頭把樣品挖掘機給卸下船的呢。

  所以這次的江州長江大橋南橋頭移山行動他們也賣了好幾臺挖掘機,對大客戶很熱情。

  展示了他們的各種履帶式挖掘機、起重機。

  不帶液壓的,就是很多七八十年代小朋友畫過的那種機器,用很多鋼纜牽扯在挖斗上,靠卷揚機拉動鋼纜來實現俯仰、翻挖。

  而液壓是從七十年代末才完成的技術標準。

  讓衛東很清楚肯定耐用性跟國際名牌有差距,但如果不支持這種國有裝備,未來就沒有發展前途。

  所以要求拿了“銀行投資”的城建公司,再下十臺二十臺訂單,順便給基建團培養維修人員,保證零部件供給。

  見多識廣的造船廠廠領導們,都看出來峽江廠已經在專業性上走得很踏實。

  絕對不是拿坦克底盤改改,就能造同類產品競爭的水平。

  對比這艘波音公司七十年代研發的水翼艇,感覺恰恰就是七八十年代,整個產業科技含量,提升到了不再是以前白手起家靠著敲敲打打也能搞出來的水平差距。

  再搞以前那種看似艱苦奮斗的自我研發,其實完全沒有市場競爭力的瞎糊弄,哄得了主管部門,哄不過市場。

  讓衛東都收起之前建議峽江廠搞挖掘機、工程機械的想當然。

  吃過人家當地土特產美食,返回江州還參觀了熱火朝天的移山建設項目,甚至去更加摩肩接踵的北區商業中心考察學習現代房地產項目。

  最后再回山上繼續開會探討。

  基本上把這家廠扒得體無完膚。

  看似從改制開始積極軍轉民,七十年代末達到兩百多萬,八五年已經有九千多萬年產值。

  其實就跟讓衛東當年跟江州市里面談那個工業品銷售細節一樣,好看的數據背后,稍微細算賬就看出來問題。

  一萬多人的廠,年產值九千多萬,平均每人幾千塊產值?

  鄉下人搓草繩、編葦席都能達到這個成績吧。

  更別提利潤了。

  仔細分析更能發現,改制這幾年始終沒有什么拳頭產品,不斷的跟接散單一樣,開發生產過上千品種的制造協作產品。

  過程中產生堆積如山的試驗報廢品。

  這種浪費,對國營廠來說早就習以為常,根本不心疼。

  為了革新研發付出代價是可以理解的,但毫無理由的浪費研發,而且拼湊出來的東西完全比不過國際甚至國內同類產品。

  這種研發簡直有毒。

  每搞一項就搞個車間修座廠房,市場不接受又換個產品研發。

  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設備越來越多,整個廠區攤子越來越大……

  船廠廠長們都觸目驚心了!

  改制小能手更是覺得無可奈何。

  好像無意之間,大家一起偶然遇到個集所有三線廠、國營廠問題于大成的頑癥。

  更是整個三線工程的濃縮寫照。

  在當年的局勢和判斷下,展開三線工程肯定沒什么問題。

  但有利有弊,這里就把弊全部集中展現。

  二十多名廠領導跟讓衛東一起,撰寫了電腦PPT版本的峽江廠改制考察報告。

  圖文并茂的展現了整座廠的所有真實狀態,詳細闡述了目前該廠的問題、癥結、困境,估算出了資不抵債的巨大窟窿。

  最后給出的建議也很詳盡。

  要么把整座廠打散安插到其他單位;

  要么就是破產清算,然后再看有沒有鳳凰涅槃的機會;

  現在的廠持續這么搞下去,只能是個越來越龐大的黑洞。

  甚至詳細列出了建議這家廠可以朝著汽車配件發展的可行性報告,但需要全面加強品控質檢體系云云。

  所有廠領導跟在讓衛東后面簽名,上交文件給五機部。

  這才算培訓結業。

  根據各廠清查出來的問題,有幾人其實是涉及到了這年頭可以法辦的邊緣,但放到十多二十年后的標準又不算多嚴重。

  那年頭是想有經濟問題,也沒多少經濟可以問題,都窮得叮當響。

  讓衛東分別單獨談話,直言是“民營企業”性質救了他們,可以離職,也可以轉到鵬圳西區去擔任新廠廠領導,規模小很多,但看看有沒有二次創業重新做到萬人大廠的可能。

  收入待遇反而更高些。

  光是沒有對外宣布,就讓這幾人千恩萬謝,起碼還有回去帶著家人“調任”的臉面。

  有兩家廠的廠領導班子和滬海道奇汽車總廠里面的廠領導整體對調。

  這屬于整個廠的風氣或者發展方向有偏差,需要全面整頓。

  然后所有廠都新增了招投局改革辦公室,一幫從汽車廠、東升貿易挑選出來的年輕人,全面擔任廠領導助理。

  跟隨協調工作,更是擔任隨時可能補位的救火隊員職務。

  重點在于這些廠領導里有三個是總工程師級別的技術型領導,和那十多二十名呆了個把月的工程師、技術員一起組成了長航重工技術委員會。

  這才是整個長航重工未來的核心存在。

  長航船舶重工這七家廠,以前都屬于船舶總公司,自然都是單線聯系,上級領導都在平京的六機部。

  單列出來成為招投局下屬二級集團,那不就得有個長航重工集團了。

  現在集團董事長肯定是讓衛東兼任著。

  但這種之前預估大約過百億,清盤出來竟然超過兩百億總資產的龐然大物。

  尤其是這還不包括各廠的地皮地價,造船廠的占地規模可想有多大。

  僅僅就是十二座船臺、倆干船塢、浮塢、百噸龍門吊、鋼材處理線、加工廠,房產等等。

  反正熊國明看了就垂涎欲滴的提出,為什么我們不把這打包到港股去上市呢!

  只有老方知道,招投銀行在港設立營業以后,讓衛東能保底投入資金買“理財”項目。

  連老汪都是相信董事長能從HK拉到資金。

  所以熊國明作為保險公司老總,還是覺得這樣資金來源不穩妥,只要把這百億資產拿去上市,滾滾資金不就到賬了么。

  因為他沒跟著讓衛東到滬海沿著長江考察,留在HK認真進入亞洲電視、永安銀行、中大甚至順著這條線又深入考察了亨氏集團、德氏家族。

  等他回鵬圳報到的時候,居然已經招募了三個HK職業經理人。

  然后帶著一起去參加長航重工的改制工作,自然而然得出這個結論。

  這就徹底走上了金燦燦的金融之路!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