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次日的談判中,趙宋王朝的談判代表中書侍郎李清臣,用計一詐,就詐出來了,西夏之前的最高統治者小梁太后確實死了。
  那么西夏國內現在很可能正在大肆肅清之前執掌西夏大權的外戚勢力,其政局應該極其不穩,因此才急于求和。
  本來趙宋王朝就取得了平夏城之戰的大勝,借勝勢推進“紹圣開邊”,連筑多座城寨,如今已經完全掌控橫山-天都山一線,西夏喪失南侵的跳板,宋軍在戰場上取得了優勢。
  另一方面,西夏因連年戰爭,經濟已經瀕臨崩潰,如今趙宋王朝又拿到了西夏內亂這個重要的談判籌碼。
  李清臣等立即以雷霆手段瓦解西夏使團心理防線,從軍事、政治、經濟三個維度徹底摧毀西夏的談判空間。
  一時之間,趙宋王朝窮追猛打,似乎就要取得這場和談的全面勝利。
  有賊心沒賊膽,順風浪逆風投,是宋朝很多君臣的通病。1
  見西夏形勢如此危急,趙宋王朝內部立即就出現了“趁西夏國力衰退、內部動蕩這個天賜良機,全面伐夏,收復被西夏割據的所有疆土”的聲音。1
  趙煦、章惇君臣對此,頗為意動。
  可舊黨卻堅決反對趙宋王朝再對西夏開戰。
  不只舊黨反對,就連以曾布為首的一批新黨人士,也反對趙宋王朝再對西夏開戰。
  他們給出來的理由很簡單也很有說服力——沒錢。
  見收復故土、一雪前恥的契機已經出現,可就因為朝廷沒錢,趙宋王朝就得放棄這個天賜良機,趙煦悲憤不已!
  章惇也絞盡腦汁地想要搞點錢,給西夏最后一擊,徹底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可趙宋王朝如今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根本就拿不出來這筆錢。
  趙煦召集大臣前來文德殿,商量怎么抓住西夏此時無比虛弱這個契機,為趙宋王朝爭取到最大的利益。2
  實際上,趙煦就是想讓群臣獻搞錢的策略。
  說起搞錢,趙煦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最會搞錢的趙俁。
  所以,趙煦特意讓親王也全都來參會,期待趙俁能給他出個快速搞到錢的主意。
  就這樣,趙俁等五位親王也來上朝了。
  朝會一開始,趙俁他們五個,就全都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心觀自在,聽著大臣在那邊議事,一言不發。
  起初,不論是新黨大臣,還是舊黨大臣,還能各抒己見,說點有用的東西。
  可很快舊黨人士就在韓忠彥的率領下力陳穩定為上,不可輕啟戰端;
  而新黨中的一部分,在曾布的率領下,冷靜地分析國庫空虛,擔憂戰爭帶來的國力迅速消耗;1
  另一部分則以章惇、蔡卞為首,主張對西夏進行追擊,一勞永逸地消滅西夏這個心腹大患,收復趙宋王朝丟失的故土。
  慢慢的,商量就變成了爭吵。
  不多時,大臣們便各執己見,吵得不可開交,互不讓步。
  趙煦端坐于龍椅之上,目光如炬,掃視著下方爭吵不休的大臣們。
  他心中,既有焦慮,也有期待——焦慮的是,國庫空虛,難以支撐對西夏的戰爭;期待的是,能在這場爭執中,找到一條既能解決財政危機,又能趁機消滅西夏的良策。
  然而,他的大臣,只會爭吵不休,根本不會解決問題。
  趙煦一一掃視殿下大臣,忍不住去想:“我堂堂大宋,難道就沒人能為朕分憂?”
  很快,趙煦就掃到了一眾親王。
  趙煦的目光瞬間就集中在趙俁的身上。
  不過,趙煦也是要臉的人,他也不好直接跟趙俁說:“莘王,你能不能想想辦法,幫朕搞點錢,朕想抓住這個天賜良機消滅西夏。”
  要知道,這兩天,因為趙煦立劉清菁為皇后的事,趙煦和趙俁的關系可是很僵。
  還有,昨晚因為趙煦誤會了,趙俁求見,趙煦卻沒見趙俁,險些耽誤了趙宋王朝的大事。
  這些都讓趙煦有些不好意思張口“求趙俁”。
  可另一方面,滿朝文武大臣又不爭氣,根本給不出趙煦想要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迫不得已,趙煦只能豁出老臉不要,沖一眾親王說:“大宋乃我趙氏江山社稷,你等親王與我大宋休戚與共,福禍相依,今朝廷有難,亟需良策,你等可有獻陳?”
  趙煦此言一出,吵得面紅耳赤的一眾大臣,全都停了下來,也看向一眾親王。
  而章惇等宰執更是直接將目光鎖定在了趙俁身上。
  只有前段時間不在京城的蔡卞有些不解,趙煦為什么會跟這些不到二十歲的親王問計?還有,章惇他們為什么沒搬出來宗室不得干政這條規定,限制這些親王?
  面對趙煦詢問的目光,趙俁并沒有選擇立即站出來,而是繼續低頭不語——他不是最大的親王,也不是最小的親王,趙煦問得是所有親王,他哪能第一個開口?
  見趙俁還拿捏上了,趙煦眼中不悅之色一閃而逝。
  但為了解決問題,趙煦還是壓下不悅,最先問起趙佖:“申王,你可有良策?”2
  趙佖忙拜道:“臣以為,韓相公、曾相公所言,更為穩妥。”
  趙佖所言,不出趙煦以及一眾大臣所料,沒什么新意,也沒有可取之處,于事無補。
  對生性保守的趙佖,趙煦根本沒抱希望,所以,他很輕易地就放過了趙佖,然后看向趙佶:“端王可有良策?”
  趙佶正了正衣襟,拜道:“臣以為,可陳兵邊境,以戰促和,逼西夏在和約上做出重大讓步。”
  趙煦心道:“滑頭。既主戰,又主和,兩邊都不想得罪,兩邊又都想要,世間哪有那么多兩全其美的好事?”
  章惇等大臣對趙佶的回答也不滿意。
  尤其是章惇,他心想:“端王輕佻兒,又無擔當,還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1
  章惇又看向剩下的趙俁、趙似和趙偲。
  就見,趙似和趙偲如臨大敵,明顯在那組織語言,只有趙俁沉穩如故。
  章惇心想:“不知莘王可否給我驚喜?”
  這時,趙煦也走完了過場,他一臉期待地看向趙俁,問道:“莘王,你呢,可有良策獻陳?”24
趙煦 : 小赤佬,該爆金幣了  蔡卞發現,輪到趙俁奏對時,他身邊的章惇等宰執,全都神色肅然,遠不像趙佖和趙佶奏對時。上面坐著的趙煦更是滿臉期待,沒有了之前的漫不經心。
  蔡卞很不解地看向趙俁:“莘王能解決我等宰執都無法解決的難題?”
  能混到這里的大臣,有一個,算一個,無一不是人精中的人精,平日里對朝堂上的風吹草動,那是比村頭的老王婆還要敏銳幾分。
  見趙煦和一眾大佬全都很鄭重地看向平日里不顯山不露水的趙俁,他們哪能猜不到,趙俁有情況?
  所以,一時之間,文德殿中的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到了趙俁身上,包括幾位親王。
  最近一直自己玩自己的沒怎么留意趙俁的趙佖、趙似、趙偲,有些愕然!他們不明白,趙煦他們這些人怎么突然這么重視趙俁了?
  而已經意識到趙俁的身份地位變了的趙佶,目光陰沉不定。他瞥向吸引了全場目光的趙俁,疑心大起:
  “莘王從何時起如此備受注目?”
  “他何德何能,教皇兄及眾位宰執對他如此期待?”
  “莫非他真有宰執都商討不出的救國良策?”
  “上次蹴鞠時,我被他騙了?他并非心思簡單之輩,而是心機深沉之人?”
  “……”
  直到看見高坐龍椅之上緊緊盯著趙俁的趙煦,想到趙煦已經有了親生兒子,趙佶才自嘲一笑:“趙俁跳得再歡,不也只是一個身不由己的親王嗎?與我何異?”
  聽見趙煦詢問,趙俁出列,拜道:“臣亦無良策……但臣有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法子。”
  趙煦眼睛一亮,說道:“快快獻陳!”
  章惇等宰執大臣,也是精神一振,想看看趙俁到底是真有能力,還是背后有高人指點?
  趙佶不服輸地心想:“我倒要看看你能有何高見?!”
  周圍的一眾大臣全都看向趙俁。
  趙俁旁若無人地說道:“可盤點皇城諸司庫藏,將積壓的陳舊物資打包作價出售……”
  這不是趙俁首創的辦法,而是歷史上,在趙佶繼位后,為解決朝廷債務問題,蔡京采取的一項創新性的財政措施。
  趙佶繼位之初,北宋王朝因長期對外戰爭,如對西夏用兵,以及奢侈消費,財政壓力巨大。
  據記載,一批持有“官鈔”(也就是朝廷發行的債務憑證)的巨商向朝廷索債,總額高達三百七十萬貫。
  然而,國庫空虛,趙佶無力償還,債務問題成為燃眉之急。
  蔡京向趙佶做了如實匯報。
  趙佶面有難色:“辱國!且奈何?”
  蔡京則很有信心地回答說:“臣請嘗之。”
  當時蔡京的應對策略就是變廢為寶。
  面對這一困境,蔡京提出了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案:盤查皇城內諸司庫務中的積壓物資,將其作價抵債。
  具體步驟就是:
  蔡京命人清點庫藏,發現了大量長期積壓、幾近廢棄的物品,包括:
  幕帟:也就是帳篷、帷幔類織物。
  漆器、牙札:也就是象牙制品。
  錦緞、細色香藥:也就是高檔香料和藥材。
  這些物資多為皇室或官府早年儲備,但因款式陳舊或需求減少而被閑置。
  蔡京將這些物資按市價評估后,打包折算成等值金額,抵償給持官鈔的商人。
  盡管商人最初對接收這些無用之物表示不滿,但蔡京通過政策引導,允許他們將這些物資轉售市場以獲利。
  商人被迫接受后,嘗試將物資投入市場,意外發現其中部分商品,如錦緞、香藥,因稀缺性反而高價售出,獲利頗豐。
  不到半年,當時的北宋朝廷便通過這一方式全額清償了債務,且未動用國庫現錢。
  而且,當時的北宋朝廷還得到了一筆不菲的周轉資金。
  蔡京通過“以物抵債”,將朝廷的財政壓力轉嫁給市場,利用商人渠道實現物資變現。
  這一做法既緩解了當時趙宋朝廷的燃眉之急,又避免了增稅或濫發貨幣引發的民怨。
  當時,趙佶對此舉大加贊賞,甚至戲稱這些收入為“蔡京俸祿”。
  蔡京則借此鞏固權勢,通過投趙佶所好,如大興土木、獻書畫珍玩,維持其政治地位。
  蔡京的庫藏抵債策略,其本質上就是通過非傳統財政手段應對危機的典型案例。
  趙俁不懂經濟,但他在寫小說時,特意查過蔡京這招,所以他說得頭頭是道。
  趙煦聽得眼前一亮。
  章惇等宰執也暗暗一拍大腿:“竟然還有這招!”
  不少知道此計含金量的大臣,懊惱不已,他們無不在想:“若是我想出此策,升官發財,指日可待也!”
  看到一眾宰執和大臣的表情,趙佶就知道,趙俁這招應該有用。
  趙佶有些不甘心地想:“我一個親王,哪知道皇城諸司庫藏中有何物?”
  而角落里的蔡京看著趙俁心想:“不想,莘王也想到了此策。”1
  雖然趙煦感覺此策應該可行,但他還是跟趙俁確認:“此策果真能為我大宋籌集到平定西夏的軍費?”
  趙俁也怕打臉,所以他買了個保險:“臣保舉一人,若陛下放權給他,半年內不得三五百萬貫,缺多少,皆由臣一力補足。”
  趙煦沒想到,趙俁連這樣的包票都敢打。
  這筆錢對趙煦來說太重要了,所以,哪怕趙俁已經踩過了宗室不得干政這條紅線,他還是迫不及待地問:“莘王保舉何人?”
  趙俁沉聲道:“翰林學士承旨蔡京……”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