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我大明地方稅務問題很大。
這次出現這樣大的問題,除了我大明立國時間太短,有著諸多大事要做,無暇他顧。
以及官場之上,元朝留下的壞習氣太重,諸多官員故意因循舊例,欺上瞞下,貪贓枉法之外,還有其余方面的緣故。”
努力讓自己心緒平靜下來的劉伯溫,望著皇帝又一次開了口,談及正事。
朱元璋也同樣收斂了心思,點點頭,示意劉伯溫繼續。
態度顯得很鄭重,給予劉伯溫足夠的尊重。
劉伯溫留意到了上位的這些細微的變化,心里很是受用。
“臣覺得,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稅收轉運制度不太合理。
各地稅征收上來之后,先讓各個地方,把這些稅,分給地方的各個衙門,以及其余各處需要用到錢糧的地方。
而后再把剩余的運往京師。
這辦法好是好,在很多事情上,都顯得方便省事。
錢糧這些,不用運來運去的,也能省下很多民力。
但同樣,弊端也一樣不少。
比如,這種坐收坐支的辦法,容易導致各個地方賬目混亂。
再加上別有用心之人,在暗地里故意搗亂,很容易讓他們鉆空子。
趁機侵蝕大量錢糧。
錢糧如何使用,各地官府也很有話語權。
如此一來,應對突發事情時,倒是比較好,但應迅速。
可也讓地方官府手中的權力過大。
除了容易滋生貪腐外,也容易不聽朝廷的話……”
劉伯溫斟酌著言辭,說著這件他早就有所考慮,想要給皇帝說,卻又一直沒有說的事。
之所以一直沒有說,是因為坐收坐支,這一套稅收轉運制度,是皇帝非常認可的的做法。
覺得這樣方便省事。
上位從最底層一步步的走上來,是絕對的強者。
一路行來,可謂是披荊斬棘。
這樣的雄才大略之人,往往信念堅定,百折不撓,一往無前。
但這樣的性格,也同樣會有一些,不太好的影響。
比如,一旦認準的事情,很難更改,容易剛愎自用。
劉伯溫知道,他把這些說與上位,上位也不會聽。
再加上上位本身,對待自己的態度,就顯得復雜,自己處境不好。
要是在這等情況下,把這些說與上位聽,不僅于事無補,還會讓自己處境更加艱難。
這等事情說與皇帝,等于是唱皇帝的反調。
不僅上位會對自己不滿,地方上的大量官員,也一樣會對自己懷恨在心。
因為一旦停止坐收坐支這套轉運制度,不知道會斷了多少人的財路。
斷人財路,等于殺人父母。
一旦這樣做了,自己那真的是兩頭不落好。
他原本是準備自己死后,留下遺書,讓自己兒子在新皇登基后,呈送給新皇的。
但劉伯溫又改變了主意。
這些話,劉伯溫最終還是在此時說了出來。
一方面是因為,他覺得如今上位借助空印案,將各地管稅收的,給狠狠的犁了一遍。
清洗了大量元朝遺留的蟲豸。
將眾多獲取利益的人給清理掉了,極大的震懾了宵小之心。
這個時候,趁機動稅收轉運制度,是最好,也是最容易完成的。
不然等上個三五年再做這事,讓新補充的這些稅務官們,熟悉了這一套,和地方的那些人之間,利益牽扯越來越多。
再想要做這些,又不知道得橫生多少波折。
多費多少的力氣。
另外一方面,則是他明顯感覺到了上位的改變,尤其是對待自己態度上的改變。
君臣之間,那種越來越深的無形隔閡已經消失,上位和之前相比,也更加能聽下去人勸了。
而且,通過這次的空印案,上位想來也能比較深刻的認識到,坐收坐支這一套的巨大危害。
若不是這套稅收轉運制度,事實上讓地方上的官府,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財權。
李善長想要號令天下官府,和上位對抗,是沒有那樣容易的。
說完這些話,劉伯溫的身子坐的更加直了,屁股也不自覺的從坐椅子的一半,變成了三分之一。
心也隨之懸起。
雖然他知道,依照上位對待自己態度上的變化,以及在處理不少事情上的變化,自己在此時說起這些,應該不會被上位處罰。
上位同意改變這些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
但憑借上位的脾氣,以及上位以往對待坐收坐支的態度,會因此而觸上位霉頭,讓上位再次對自己心生不滿,也還是很有可能的。
真的說起來,用來謀身這些不說最好,不會給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但劉伯溫還是選擇在此時說了出來。
他是真的不想錯過這次的大好機會。
也是真的想要大明變得更好。
更沒有忘記,上位當日對自己說過的話,沒有忘記上位交給自己的,找出大明共同理想的重任。
那么在這等時刻里,又怎么能一直計較個人得失,對這等讓大明變得更好的機會視而不見?
要真的這樣做了,他心里真過不去這個坎。
有些事,終究是需要有人去干的。
與其想著讓別人上,讓別人拼命,不如去想一想,為什么不能是自己呢?
“劉先生,你說的很對,坐收坐支這一套確實不行。
咱的想法是好的,可它娘的貪官污吏太多了。
很多人沒有機會,都要努力的找出機會,猛猛的往自己腰包里塞錢。
坐收坐支這套,方便是方便,可它娘的也方便那些狗東西們撈錢。
這些,必須要改!”
劉伯溫的聲音剛剛落下,朱元璋的回答就來了,帶著斬釘截鐵般的堅定。
他能看出劉伯溫在說這話時,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
要是上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就算是認同劉伯溫的這些提議,也肯定會趁機多讓劉伯溫多提心吊膽一會兒。
但這輩子,他不會如此做了。
明知說出來這樣的話,可能惡了自己,為了家國利益,卻還是當面說與了自己。
這樣的人,是值得信任,且要想辦法安他的心,讓他趕緊放下心來。
劉伯溫說的這些,切中時弊,也正是自己所想要做的。
上輩子自己對于經濟這些認識不足,涉及到經濟時的,往往會犯迷糊。
坐收坐支這一套,就是其中的典型。
而今重新來過,自然需要將之給解決了。
劉伯溫聞言,那提起的心,一下子放回到了肚子里。
上位,是真的不同了!
“臣覺得,改坐收坐支為稅糧統一征收轉運至太倉。
而后再根據各個地方的需求,由朝廷進行調撥比較合適。”
劉伯溫說起了解決的辦法。
在這上面,宋朝是有例子在的。
說起宋朝,可以各種罵,說他太慫,說他斷了脊梁,罵他喪師辱國,丟人丟到了姥姥家。
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宋朝收稅的能力是真強。
但凡大明能有宋朝五成收稅的功力,到了后面,也不至于會窮困到那等地步。
很多事情,或許就會有一些新的變化。
朱元璋點了點頭道:“可以。”
劉伯溫道:“臣明日就上個奏章,詳細言說此事。”
朱元璋搖了搖頭:“不用上奏章了,咱這里直接頒布,往下推行就可以了。”
別看現在,自己已經狠狠的對地方稅收系統砍了一刀,但這等事一旦去做,依舊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活,
劉伯溫上奏章言說此事,就是準備擔下這諸多的罵名。
讓這些都沖著他去。
不過朱元璋卻不打算這樣做。
身為皇帝,一個國家的主導者,很多事情該自己上的時候,就要親自操刀子上。
該承擔起的責任,就要去承擔。
該為臣子撐腰時就要撐腰。
不能為了名聲,為了所謂的不傷圣德,遇到事了就把腦袋縮回去,讓敢于做事的臣子,來到前面一邊做事,一邊承受巨大壓力。
這等事,朱元璋是不屑于去做的。
想要凝聚人心,想要匯集一大批的敢做事,能做事的人。
身為皇帝,身為帶頭人,該扛事的時候,就要去扛事。
努力的給他們營造一個,好的做事環境。
如此才能更好的匯集里起力量來辦大事。
這里面,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崇禎。
這個子孫想要做事,想要挽救大明的心是好的。
可能力不足,做的很多事都是錯的,也是真的。
其余不說,單這個不粘鍋的屬性,就足夠讓人無法言說了。
崇禎朝一開始也還是有能做事,敢做事的官員的。
但很可惜,在崇禎朝,越是這樣的官員,死的就越快。
做的越多,錯的越多。
很多本該皇帝來擔的責任,崇禎為了所謂的名聲,不敢,也不愿去擔。
出了事,就拿那些敢做事的臣子開刀。
如此,危害是極其嚴重的。
眼見得那些敢做事的人下場這么慘,一些原本還想為國做事的,也會順理成章的閉嘴,縮頭。
跟著那些蠅營狗茍之輩,一起隨波逐流。
崇禎但凡能抗點事,勇于擔當丟掉京師的罵名。
也不至于在李自成兵馬都要打過來了,京師里的眾多官員,卻無一人提議放棄京師南遷。
不說放棄京師南遷了,連提議安排太子從京師離開,前去南面的都沒有。
以至于李自成的兵馬來到之后,連皇帝帶太子,一股腦全都沒了。
要是能提前讓朱慈烺這個太子到南面去,京師被破后,局面也不會混亂到那種程度。
南明的那些小朝廷,或許不會有那樣多,令人吐血的操作……
這些事不能想,一想就容易讓人火大。
“上位,這事是臣來見上位言說的,拿那理當的由臣來上奏章。”
劉伯溫明白皇帝的好意,但他也有自己的堅持。
“還是算了,劉先生只管安心做事就行,這些風風雨雨讓咱來就行。
咱別的能力或許不成,但抗風浪的能力還是有的。
劉先生身子單薄,好好將養身子,多為咱大明出幾年力氣才是最重要的。
空印案發,劉先生閉門不出,就已經令的無數人,對劉先生冷言冷語了。
這要是再把這奏章一上,怕不是很多人,都要往劉先生家大門上潑糞了。
這等事,還是讓咱來吧,”
朱元璋笑著說道,直接把話給挑明了。
為眾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
劉伯溫既然想要為國做事,做實事,做好事,那他這個皇帝,就該對其進行遮護。
劉伯溫的面容不再平靜,眼窩都有些發熱。
什么是圣主明君?這就是圣主明君!
這種感覺是真好。
這樣的上位,誰又不想為其做事,乃至于是賣命呢?
以往,覺得自己最多不過三兩年好活,且死了也就死了,沒有什么好可惜好留戀的劉伯溫,此時忽然的就不想死了,想要活他個五年,十年,二十年!
他覺得,到了那個時候,大明肯定會大變樣。
他很想看看那個時候的大明,會變成什么樣子。
會不會出現洪武盛世!
這大明的建立,有自己的一份努力,洪武盛世里要是也能有自己的一道身影,想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劉先生,咱這里想要在今后,改一下稅法……”
劉伯溫今日不來見自己,最近幾日,朱元璋也是準備把劉伯溫找來,就一些事情商議一下的。
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這句話套用在治理天下上,倒也能勉強說的過去。
如今的大明,已經過了打天下的階段。
如今的主要任務,是把這亂糟糟的天下,想方設法的給治理好。
用強力手段,來掃除蟲豸,把那些不信邪的殺個人頭滾滾,這是必須的。
但卻不是唯一的手段。
殺過之后,緊跟著需要有相應的手段,來進行治理天下。
用更好,更合理的制度,來取代原來不合理的制度。
這才是正確的辦法。
不然只是一味的殺,制度上面不進行相應的調整,只能管一時。
用不了多久,就會故態復萌。
甚至于這個時候壓制的有多狠,今后開始反彈時就有多厲害。
如今,朱元璋做的就是殺人之后的制度建設。
正在那里滿心感動,并期望自己能活一個大年紀,今后好好看一看大明盛世的劉伯溫,聞聽皇帝說出來的這話,頓時一個激靈。
心中的那些美好感受與期望,瞬間就消失了一個無影無影無蹤。
一時間,竟有種汗毛都要豎起來的感覺。
無它,實在是上位涉及到財政稅收等相關的事情時,往往會弄出一些驚人之舉。
“上位,三十稅一已經夠低了,真不能再低了!”
在說這話時,劉伯溫的心肝都在顫。
上位出身寒微,成為了皇帝后也沒有忘記百姓。
當初制定正稅時,力排眾議,堅持制定了個三十稅一。
這稅率是真夠低的了。
就這皇帝隔三岔五,還不是給這里免稅一年,就是給那里免稅兩年。
上位如此做的本意自然是好的,目的是想要少收稅,給眾多百姓們手里多留一些。
堅決不像元朝那樣盤剝,搜刮百姓。
可這稅,并不是說越低越好。
太低了一樣會出現各種問題。
三十稅一真的已經夠低了,只能滿足朝廷的各項正常開支,要是再低,朝廷的運轉只怕都要出問題了!
朱元璋都被劉伯溫這像是突然間,被踩了尾巴的貓的反應給驚到了。
愣了一下后,才反應過來,劉伯溫為何會是這般大的反應。
這鍋在自己身上。
想想自己之前的種種作為,朱元璋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過好在是連著當了幾年和尚,要過幾年飯的人,當年練就的厚臉皮還在,基本功極其扎實。
所以別人也看不出來。
“不是減稅,是加稅。”
朱元璋這話一出口,劉伯溫緊繃神經放松了下來。
原來不是又要減稅,是要加稅。
自己是白擔心了!
這感情好!
早該對稅收進行調整了。
朱元璋留意到劉伯溫的這些變化,想想自己之前的種種過于理想化的作為,越發覺得自己以往在財政上過于天真了。
稅收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國家獲取的稅收,需要在一個合理的空間,太低或者是太高都不好。
太低的話,朝廷手中沒有錢,影響正常運轉。
導致朝廷無法完成,諸多朝廷的職能。
比如國防,基礎設施建設,救災賑濟……繼而引發更大的災難。
不說這些宏觀角度,單說和納稅密切相關的百姓們,正稅過低,他們一樣會直接承受痛苦和損失。
朝廷和各地官府,需要的錢是有個最低額度的。
不是說你把稅定的低,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正稅過低,那么地方上就會出現各種苛捐雜稅。
苛捐雜稅的名目可就太多了,也很混亂,各地官府收起來那是一點都不手軟。
畢竟苛捐雜稅這些,基本收了之后,都被他們自己用了。
等于說,正稅制定的低,并不代表著百姓們的負擔就變低了。
甚至還會因此而變重。
歷來盤剝百姓,最令百姓痛苦不堪的并不是正稅,而是各種層出不窮的苛捐雜稅。
既然已經認識到了這方面的不合理,那朱元璋自然是要想辦法,對其進行調整。
提高正稅,減少或者是徹底取消各種苛捐雜稅。
讓稅收變得合理,符合大明的實際情況。
如今大明才開國,正是打基礎,制定各種合理政策的好時機。
開國時定下的各種政策,很多是會流傳下去的,影響深遠。
哪怕很多在后面會根據現實情況,出現各種應有的改變。
但根子卻不是那般好改變的。
所以,重來一次,朱元璋要盡自己的能力,把這些給做好。
“咱準備提高正稅,取消地方的諸多苛捐雜稅。”
朱元璋對劉伯溫說出了他的打算。
劉伯溫腦子開始飛速運轉,思索皇帝所說的這話。
片刻后開了口:“上位這個決定很英明。
若能弄出一個合理的額度,處處落到實處,不論是對朝廷,還是對底下的眾多百姓,都有很多好處。
不過,在真的開始實行時,需要多方留意。
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在提高了正稅,取消了各地的苛捐雜稅后,那些人接著巧立名目,繼續收苛捐雜稅。”
朱元璋點了點頭,認同了劉伯溫的這個說法。
對于現在的他來說,提高正稅,免除苛捐雜稅這些都不算太難做。
只要找出一個比較合理的正稅稅率,今后施行時,再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增加或者減少,或者先按照標準稅率進行征收,后面開始多退少補,基本上都能有個差不多。
最難做的就是,如何將這些切實的落實下去。
并杜絕加征了正稅后,地方上換個名目,接著收取苛捐雜稅。
這個要是不能解決,那樂子可就太大了。
百姓的負擔不僅不能減輕,反而還會因此加重,將會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
關系到百姓們的錢袋子,以及肚子的事,需要慎之又慎。
很多事,自己這里不過是隨口一句話罷了,可落到眾多百姓頭上,就是一座大山。
能把人壓得粉身碎骨的那種。
好心辦壞事的事情,不能再發生在自己身上。
“這件事劉先生回去沒事了,多多考慮一番,爭取找出一個比較合理的征收標準出來。
各項事情,都盡可能思慮完善了,咱們這里再找個地方實行。
一開始,先在一府之地試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寶貴經驗。
等到各方面都沒什么大問題后,再開始向全國鋪開。”
試點是個好辦法,朱元璋自然會將之拿來用。
這都是后人的寶貴智慧。
這諸多的寶貴智慧,才是他在現代十五年最大的收獲。
劉伯溫眼前一亮,迅速的開始思索起來,越是思索,眼睛越亮。
只是簡單一句話,卻讓他回味無窮,宛若醍醐灌頂。
“上位這辦法好!大善!”
他猛的在腿上一拍,出聲稱贊,和平日里儒雅的樣子,有著強烈反差。
“不過上位,這些還不能太著急。
提高正稅,取消雜稅有一個前提,需得清賬田畝,清理隱戶。
需得知道我大明有多少人,每個人有多少地,地是好地,還是貧瘠之地。
各地主要種植些什么,產出又有多少。
理一理賬,把家底摸清楚了才好做這些。”
片刻之后,冷靜下來的劉伯溫望著朱元璋給出了他的建議。
治大國如烹小鮮,有些事適合烈火猛燒,可有些事,只能小火慢燉。
這里面的度,以及做事情的先后順序需要掌握好。
不然很容易出大問題。
眾多的百姓是最脆弱的,稍不留意,就會讓無數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朱元璋點頭,劉伯溫說是老成持重之言。
清丈田畝這事,勢在必行。
接下來就接著破格招收大量學子入國子學讀書,主攻算術,培養大批有專業知識的學子。
為今后清賬田畝做準備。
如今國子學內的這些學子,其實就是他為清丈田畝所準備的。
不過要先用在稅務上了。
好在有了算術啟蒙,培養一些能計算田畝面積的學子,不算什么太難的事。
見到上位心中有了計較,劉伯溫便要起身告辭,今日他來見上位所想要問的事,都已經有了著落,可謂是收獲了足夠的意外驚喜。
卻不妨朱元璋又對他說出了驚人之語。
“劉先生對官紳一體納糧怎么看?”
劉伯溫:???!!!
請: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