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這個想法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長安距離巨鹿可不算近。
更何況如今竇建德還已經占據了大半個河北,雖然他并未進攻巨鹿反倒是還祭祀了一次,用來養望。
但卻并不說明李世民前往巨鹿便是安全的。
他現在已經不是無名小將了。
雖然整個人的聲望還遠遠未曾到達那種威震天下的地步,但也算是初步揚名天下了。
若是讓竇建德得知此事,那李世民絕對會陷入危機。
因為他此行就不可能帶多少人馬。
甚至就連顧易對此都十分的意外,沒想到李世民竟然會在這種時候做出這個決定。
不僅僅是李淵不答應,薛三也在勸阻著李世民。
但李世民卻有著自己的理由。
長安。
“父親,無論如何兒都必須要前去。”
李世民一臉鄭重之色,認真的看著李淵說道,“天下大亂已起,顧公著人查天下諸侯,這說明了什么?”
“——顧氏已有出世之意!”
瞬間,李淵的表情不由得便是微微一變。
“雖然顧氏這些年來的聲望在逐漸降低,但在當前這個局勢,顧氏但凡出世,絕對會牽動四方諸侯態勢。”
“我李氏如今雖占據關中,看似根基已堅。”
“然——”
“父親可曾想過該以何號向天下人?”
李世民不由得再次問道。
這也是變化之一。
正是因為李淵相信顧氏支持他,他并未如同原本歷史之中一般打著支持大隋重振朝綱的名號。
他也是有著野心的。
顧氏能夠支持他,他又為何不能奪得天下呢?
但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了。
李世民是騙他的。
而且楊廣的死訊還沒有傳過來,李淵自然是愣了一下。
但只是經過了短暫的考慮,他便緩緩開口說道:“可立代王楊侑為君。”
他不能稱帝。
在當前的這種局勢下稱帝定然會成為眾矢之的,李淵可不是傻子。
聞聽此言,在場眾人的眼神之中難免還是生出了一絲失望。
他們可都想著李淵能夠稱帝。
這能給他們帶來難以想象的好處。
唯有李世民表情絲毫不變,看著李淵認真道:“可若是顧氏相助呢?”
簡單的一句話,卻讓殿內的氣氛陡然一變。
就連李淵都愣住了。
若能得顧氏相助的話,他想要做什么那就無需多言了!
“父親。”
李世民認真的看著李淵認真說道:“自先漢戾皇帝之后,天下大亂至今,雖其中九州百姓可得數年安寧,但亦是于事無補。”
“天下人心已疲。”
“若我李氏當真想統御天下,再造盛世,顧氏可為左右臂膀!”
他認真的訴說著自己的分析。
李世民的目標太堅定了。
他就是想要做第二個顧琛,無論是在武功之上也好亦或是文治之上也罷。
他要將整個九州都正過來。
締造出一個真正的盛世。
而現在就是其中的轉折點,既然顧氏已經表露出了要出世的心思,能夠贏取顧氏的支持絕對要遠遠超過繼續攻城略地。
他這是要締造盛世的根基。
這就是李世民精準的局勢判斷!
至于其中危險,他自然知曉。
但李世民的膽量是旁人難以比擬的,當他真正做出了決定之后便不會再有什么猶豫了。
其實這件事讓李淵親自前去才是最有效果的。
再不濟也是李建成這個長子。
只可惜,李淵作為三軍之主不能前去,而李建成人在后方亦是如此。
且此舉所需要面對的危險。
也只有李世民這個次次都敢于身先士卒之人才敢前去。
整個殿內無比沉默。
其實對于裴寂等人而言,讓顧氏再次入朝,對于他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但事情向來都有兩面性。
如今天下未定,前路未知,顧氏能夠給他們帶來太大的好處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人的表情才會無比的復雜。
李淵也亦是如此,他認真的看著自己的這個兒子,沉默了良久才開口問道:“二郎,你可當真是想好了?”
“兒心意已決!”
李世民沒有任何的猶豫。
見狀,李淵又是不由得嘆了口氣,旋即擺了擺手:“既如此,那你便去吧。”
“若能辦成此事.”
“他日你定是我李氏的十方征渡使!”
能得顧氏相助,有利于大局。
作為三軍之主李淵無法多說些什么。
此事就這樣被定了下來。
李淵還是十分擔心李世民的,想要盡可能的讓李世民多帶一些精銳。
但李世民卻拒絕了此舉。
他甚至連多余兵馬都未帶,只帶了自己的幾個心腹。
——李靖;屈突通;以及薛三等人。
何須帶什么人馬?
此行的宗旨便是快準狠。
對于李世民而言。
千軍萬馬亦是無用,只要有這幾人便已經足夠了!
一路奔波。
李世民對于巨鹿真的有很大的憧憬,從小到大他已經不知道多少次的憧憬過巨鹿這一處“圣地”。
雖然他們在無時無刻都面對著危險。
但從始至終,李世民的情緒都始終是那么輕松歡快。
薛三原本還以為李世民會因為知道了自己的身份,而漸漸地疏離自己。
畢竟沒有誰會喜歡麾下之人是別人派來看著自己的。
但李世民卻毫不在意。
甚至還對薛三愈發的親近了。
這一路上,他一直在問薛三關于巨鹿內的情況。
而除卻一些關鍵問題之外,薛三也并未有所隱瞞,向李世民訴說著巨鹿百姓們的日子。
每每說起這些之時,他總是一臉懷念之色。
簡單且平凡。
但卻是無比的知足。
李世民聽得十分認真,相比于那些個夸張的傳聞,薛三說的就要正常許多,并沒有什么夸張。
但李世民卻沒有任何的失望。
相反,他對于巨鹿更加的向往了。
一個州郡能夠享受到數百年的安寧,這不就是圣地嗎?
何須那么多鬼怪的謠言?
而最關鍵的是薛三說的這些話也讓李世民對于自己想要打造的盛世有了更深的認識。
他并未問什么隱秘的東西,例如顧氏有多少個薛三這樣的人啊之類的蕓蕓。
李世民并不在乎這些。
相比之下,他更加想要知道的甚至是巨鹿百姓對于顧琛的評價。
當聽到這個問題之時,薛三的臉上瞬間就涌現出了難掩的崇拜,沉默了良久才回答起了這個問題。
“我們家的先人自光武帝時期起便一直在受顧氏的恩惠。”
“世世代代,直至今日仍是如此。”
“大災之年時顧氏會給我們糧食,大亂之時時顧氏會護我們周全。”
“就算是平常年間”
“顧氏亦是會教導我們讀書,為我們醫病”
他并未單獨說顧琛。
因為在每一個巨鹿百姓心中,顧氏的任何一代人都是一樣的,始終都有恩情于他們。
單獨舉例顧琛顧熙等人并不合適!
“是顧氏讓我們家家戶戶有余糧是顧氏讓我們能夠在這種年頭活下去”
李世民聽得十分認真,包括其余幾人同樣也是如此。
這是他們第一次從另一種角度去了解巨鹿。
不覺間,李世民竟愈發沉默了。
薛三描繪的場景與眼前他們所看到的現實有著明顯的割裂感。
戰亂;難民;賊寇;強盜;
現實之中的一切,似乎是讓李世民似乎是想到了什么。
顧琛的道路又豈會是那么好走的?
扭轉亂世,締造盛世。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但李世民會退縮嗎?
顯然不會!
顧易同樣也在默默注視著這一切,心中對此也是漸漸生出了期待。
這可是顧氏與李世民所擦出來的火花啊。
雖然不知道未來的歷史到底還會發生什么改變,但這仍是讓他極為的期待!
足足花了近月的時間,李世民這才趕到了巨鹿。
這一路他們自然遇到了很多危險。
不過也只是寫盜寇罷了,完全奈何不了幾人。
當李世民正式踏入巨鹿郡的那一刻起,他便能夠明顯的感受到其中的差別。
難民不見了;
賊寇不見了;
混亂與亂世似乎也不見了;
其實就連顧易都未曾想過這一點,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之下,巨鹿已經完全成為了整個九州的圣地,甚至都能夠影響到現代去。
這完全是他當初未曾設想到的。
甚至就連他時而在看到巨鹿內的一切時都會趕到震驚,更不要說李世民了。
他完全不曾記著所謂的盛世。
雖然天下人都在說開皇一朝乃是真正的盛世,但相比于巨鹿卻還是差了太多太多。
這一次,李世民完全沉默了。
那一聲聲來自百姓的歡聲笑語,以及一個個前往顧氏學堂刻苦讀書的學子,以及田野之中的水車和那些個忙碌的農人。
這一切的一切都給李世民帶來了太大的震撼。
難不成這就是盛世嗎?
他的心情愈發的復雜,整個人也越來越沉默,就這樣跟隨著薛三直奔顧府而去。
他不能大張旗鼓,也不能表露身份。
其實李淵倒是讓李世民帶了一些禮物,全都是稀世珍寶。
但當李世民親眼見到了這些之后。
忽地就覺著這些禮品真的是配不上顧氏。
這種家族的影響。
已經完全超越了任何的外物。
顧氏需要錢嗎?
需要那一個個什么所謂的稀世珍寶嗎?
這些東西又豈能配得上顧氏呢?
甚至就連李世民自己或許都未曾察覺,他對于盛世的見解在無形之間便有了些許的輪廓。
顧府。
當顧煜見到李世民之時,他整個人也是極為的驚訝。
為了防止消息走漏。
李世民并未提前送來拜帖,而薛三也未曾送來消息。
這并不是薛三有了異心。
而是無需這么做。
巨鹿之地,每日前來的百姓又有何其之多?
李世民不是來攻打巨鹿的,身邊就帶了幾個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對巨鹿造成半點的危險。
又何必多言呢?
不過顧煜在見到李世民的第一時間便認出了他。
雖然經過長時間的趕路之后,李世民如今的樣子有一點狼狽,但那眉宇之間與李淵的相像還是很好分辨。
“李氏二郎,世民拜見顧公!”
李世民顯然早已做好了準備,在見到顧煜的瞬間便立刻認真朝著顧煜行禮。
“見過公子。”
顧煜端正回禮,旋即便做了個請的手勢,將幾人帶了進來。
顧府內的一切都滿是歲月的痕跡。
李世民一路都是那般隨意,但在踏入顧府之后竟忽然就有些緊張了起來。
顧煜并未表現出什么特別的態度。
就如同對待其余諸侯一般盡了該盡的禮數,哪怕心中已經猜出了李世民的目的,但從始至終都從未說過什么。
他確實有些驚訝,沒能料到李世民竟然會如此膽大趕來巨鹿。
但也不至于如此便做出決定。
不過讓他詫異的是李世民竟仿佛是忘記了此行的目的一般,趕來的前兩日竟然從未說過這些。
他觀察著顧府;觀察著巨鹿內的一切。
從吏治;
到百姓的日常;
他整個人也是愈發的沉默。
就這樣直至過了三日之后,他這才再次的找到了顧煜,認真的行禮說道:“還請顧公為世民解惑。”
“在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顧煜對此似乎早就已經做好了準備,甚至還將李世民帶到了書房之中。
顧易能夠感覺的出來。
顧煜似乎也已經對李世民產生了興趣。
李世民這三天的舉動確實是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料。
書房之中異常安靜。
顧煜看著李世民十分平靜的問道:“公子有何疑問。”
李世民微微皺著眉頭,沉默了良久似乎是在整理語言一般,隨后這才開口問道:“當以何法興建盛世?”
巨鹿的已經完全超出了他的理解。
讓他生出了很多疑問。
“公子以為,何種世道才可稱之為盛世?”顧煜不答反問。
李世民這一次并未猶豫,而是直接開口說道:“當如巨鹿一般。”
這完全出自他的真心。
巨鹿的一切,是他以前從未見識到的。
但顧煜這一次卻搖了搖頭:“公子錯了,巨鹿得數百年安穩才得今日之象,公子想問的難道只是一郡之盛世嗎?”
“天下!”李世民立刻搖了搖頭。
顧煜笑了笑:“那在下可以告訴公子,若有一日公子能讓天下大半人都吃得上飯,便可以稱之為盛世。”
他的語氣十分的隨意。
縱觀古今天下,可能沒有比顧煜更加了解所謂盛世的了。
饒是開皇一朝都做不到如此。
可那卻也算得上是盛世!
聞言,李世民再一次的沉默了下來,眉頭緊鎖。
他現在還是太過年輕。
從大亂之地,再到巨鹿這種圣地,再到顧煜對于盛世的評判。
這前后的落差讓他的思緒愈發混亂。
顧煜并未繼續說些什么,讓李世民消化了良久之后,才再次輕聲開口:“這一路走來,公子對這天下有何看法?”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沉默了一下,正色說道。
顧煜這一次不由得點了點頭,稱贊道:“公子英明,無愧天人之表。”
話落,整個書房頓時便再次陷入了寂靜之中。
李世民的表情極為復雜。
其實他有很多話想說,但卻又不知道從何說起。
這一切——
對于他而言似乎是真的太早了一些。
顧煜果然是對李世民來了興趣,看著李世民的狀態,他竟是難得的愿意將顧氏一代代先人所留下的典籍讓李世民一觀。
自昔年的孝順皇帝之后。
這還是第一次有諸侯享受到了這種待遇。
李世民自是覺著無比榮幸,很想感謝顧煜,但卻又不知該給些什么。
至于那些什么所謂的稀世珍寶。
他早已交給了薛三,不好意思將這些東西當做禮物。
但顧煜卻讓他安心觀之。
這個時間并不是特別的漫長,李世民的天賦本就不差,更何況他還如此的廢寢忘食?
顧易也一直在關注著這一切,想要親眼看看事情會發生什么變化。
其實這并不是什么特別重要的事。
尤其是在顧氏人才斷檔了這么多年之后,那些典籍已經跟不上天下的變化了。
這其中多是一些來自先人的勸解。
說白了,就是讓家族子弟保持清醒。
但這又往往是最難的,尤其是對于掌權者而言。
唯有保持時刻的清醒。
才能不至于做出太多錯誤的決定。
李世民看的十分認真,看著那一代代的人為了顧氏流傳所付出的努力與犧牲,他似乎也漸漸明悟了其中的些許道理。
盛世;
妥協與犧牲.
就是經過了一代代人的努力才造就了今日的一切。
李世民的眼神愈發的堅定。
就在半月之后,他整個人便如同重新活過來了一般,重新恢復到了昔日那種意氣風發的狀態。
甚至相比于之前整個人的眼神還要更加堅定!
顧煜問李世民想到了什么。
李世民并未多說,只是想請顧煜帶他去顧氏祠堂一拜。
若是按照以往——
李世民最多也只會拜一拜那幾位石像,最多的也唯有顧琛。
但如今則不然。
李世民認真的行了一次關乎顧氏整體的祭祀,直至最后之時才到了顧琛的石像前,直接跪了下去,語氣鏗鏘的說道:
“今日方知,盛世非天授,乃在人為!”
“世民此生愿持此心,當執三尺劍,開萬世太平!”
他在明志!.
“隋末大業十四年,天下離亂。李世民自長安東行,欲拜顧氏,途見:
渭北餓殍塞道,老婦析骸而爨;河東鬻子充饑,枯骨曝于荒野。
及至巨鹿界,忽見:
阡陌井然,耒耜相聞;稚子誦《鹿鳴》于塾,老叟分糜粥于衢。
訟堂無積案;市集有公秤。
后拜顧氏論及天下,又觀政三日,閱顧氏典籍半月,于顧琛像前立志曰:
“今觀巨鹿,方曉'本固邦寧'乃耕鑿功夫。
愿持此心,使九州之民,皆得立于仁政之下!”
——《漢語詞典·巨鹿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