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孫權率吳軍從襄樊前線棄輜重而走后,曹魏水陸并進,死死咬住吳軍不放。
魏吳二國自九月至十月,小規模的遭遇戰、阻擊戰十余仗。
雙方時進時退,互有勝負,誰都不能真正奈何對方。
但戰報可能會說謊,戰線不會。
吳軍沒有達成既定的戰略目標,對襄樊無可奈何,好不容易從魏軍手中奪下來的城池關隘,也在退軍的途中慢慢被魏軍奪回。
吳軍重重阻擊。
魏軍層層突破。
雙方一進一退,來到青泥關。
吳軍從魏軍手中奪下此關之后,便遣人在此建關設卡,退軍途中,大都督陸遜坐鎮指揮,率徐盛諸將為孫權所統前軍殿后。
曹休、賈逵二魏將,分別率領桓范、秦朗、曹爽、夏侯霸、典滿、滿偉等人追擊至此。
赤壁之戰后,曹仁困守江陵。
關羽曾于青泥絕北道,阻止魏國援救困守孤城的曹仁,同時在這里向天下人上演了一次堪稱經典的圍點打援,逐一擊敗了魏將徐晃、樂進、滿寵、李通、呂常…使得曹仁最后棄江陵而走。
曹魏朝野對于此戰有很多粉飾,都說徐晃、樂進、滿寵、文聘、李通諸將在青泥暴打了關羽一頓,成功把曹仁從江陵救走。
但是這些人在暴打完關羽之后,不是失去部曲,就是失去官職,甚至失去生命。
反而被這些人痛擊的關羽,非但完好無損,還成功奪下了江陵。
曹休作為宗室大將,當然是知道其中真相的。
自然也就知道,關羽之所以能打敗這些曹魏大將,并不是關羽本人有多厲害,而是青泥關依山傍水,沼澤山林眾多,很適合水陸合擊,也很適合伏擊。
于是當他率領大軍來到青泥時,沒有第一時間攻關,而是先遣腳力好的士卒搜山檢澤,誓要把每一寸可能藏有伏兵的地方都查探出來。
最后,派出去的哨探果然在一處人跡罕至的山谷密林中發現了吳軍伏兵數千人。
軍師桓范于是向曹休建策。
一方面讓曹休率主力假意攻關。
另一方面,派遣豫州刺史賈逵離開漢水,往東南方向的隨棗通道繼續追擊孫權另一支潰卒,假裝沒發現陸遜的伏兵。
曹休從之。
畢竟嘛,賈逵引軍自隨棗通道去追吳軍,乃是孤軍深入,是有一定風險的。
這種損人利己,兼利國家的好事,曹休又怎會不愿?
他與賈逵素來互相看不慣對方,當年賈逵差點就使持節都督淮南諸軍了,幸好被他勸止。
賈逵本就是有名的剛烈之人,且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平生夙愿就是當韓信、白起一樣的大將。
本能持節都督一方軍事,最后卻因曹休從中作梗而不能得志,又怎會一笑置之?
雙方梁子早已結下。
賈逵聽到桓范計策的第一時間,就已經明白了曹休、桓范二人想用國家大義讓他領軍犯險的居心不良。
然而相較于與曹休的個人私怨,出身寒素、深受魏國厚恩而得此高位大權的賈逵,最終還是決定把國家放在首位。
于是對于桓范讓他孤軍深入的犯險之策,賈逵并沒有提出什么異議。
孫權棄襄樊而走的那日,他便已經猜到了,素有“智將”之稱的陸遜一定不會如此輕易言敗。
如今陸遜明面上掩護孫權撤退,實際上藏兵于深谷密林,豈不正是所謂“回馬槍”、“拖刀計”?
大魏將計就計,豈不美哉?
而倘若能一舉擒殺陸遜,孫權恐怕就不是失一臂膀那么簡單,而是直接失一心肝五臟了。
最后,曹魏大司馬曹休、豫州刺史賈逵兵分兩路,分頭行動。
曹休率曹爽、秦朗、夏侯霸諸宗室將領,共督統水步軍六萬余人,于青泥關與陸遜所統吳軍正面作戰。
賈逵則率領滿寵之子滿偉,李通之子李緒,奉車都尉典滿諸將,統兵馬兩萬余人往東南而走,去追孫權一支自隨棗通道逃竄的偏師。
數日之后。
曹休所統魏軍開始以硬碰硬,進攻青泥。
連續五日,晝夜不停,打出了幾乎一比五的傷亡戰損,每日陣亡近兩千人,足可謂不惜代價,卻仍不能拔關,于是魏軍軍心士氣為之沮喪。
第六日,清晨。
陸遜似乎是終于發現了魏軍的破綻,于是命躲藏在山谷密林中的伏兵傾巢而出,打了“師老兵疲”的曹休一個措手不及。
曹休敗退。
陸遜率軍出關。
雙方攻守之勢陡然相易。
原本在追擊吳軍的魏軍,突然開始潰退。
而原本一路潰退的吳軍,反而再度進兵襄樊。
與此同時,陸遜又遣丁奉率另外一支吳軍去追擊賈逵。
原本在隨棗走廊追擊吳軍的賈逵及其人所統兩萬人馬,一時間陷入了兩面夾擊的危險境地,前有徐盛,后有丁奉。
然而賈逵一路都很謹慎,追擊的時候一邊打造防御工事,一邊緩慢進軍,每日都尋找合適的地方,甚至不惜花上兩三個時辰安營扎寨。
于是當徐盛、丁奉萬余人馬將他南北夾擊之時,他所統兩萬人馬已經成功據山守險。
雖軍心大亂,但吳軍不能寸進。
前線與曹休作戰的陸遜得知消息后,派來說客。
諭賈逵以軍旅成敗、天命去就之分,勸說賈逵降吳。
結果賈逵根本不吃這套,甚至不理會什么“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規矩,直接把陸遜使者斬了,并懸首轅門之外,示將士以必戰。
此后,賈逵又親巡三軍,勸慰將士,道不出三日,救軍必至。并將近日繳獲的糧帛寶物全部賜予將士,于是三軍將士皆有一戰之心。
然而三日之后,曹休救軍仍然不至。
而陸遜、孫權后續又派來大軍萬余人助徐盛、丁奉一臂之力,將被夾在隨棗通道中間的賈逵豫州軍圍得水泄不通。
賈逵好不容易穩定的軍心,再次大亂。
就連賈逵麾下典滿、滿偉、李緒諸將,也變得有些心慌。
一則擔心曹休不能打敗陸遜。
二則擔心曹休因與賈逵有怨,故意遷延。
想讓賈逵先大敗一場,而后再引大軍來救,以賈逵之敗來凸顯自己的功勛,以及自己不記前嫌舊怨救賈逵于危難水火的胸懷。
但是,這兩種擔心出現了不足一日,就已熄滅。
堵住隨棗通道北口的丁奉,不知為何突然解圍。
賈逵見此情狀,當機立斷,直接命三軍將士全部荷甲持戈,放棄所有糧草輜重、財寶貴物,往北追擊突然撤走的北圍吳軍。
典滿、滿偉、李緒諸將一開始全部反對。
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吳軍不能攻下大魏的堅營高壘,又因為兵法“窮寇勿迫”,“圍師必闕”,所以才主動撤圍。
這是調虎離山的誘敵輕出之策。
但是賈逵堅持己見。
假若曹休已敗,我等被圍在此地,進退不得,糧草歸路俱已斷絕,軍心已有大亂之勢。
吳軍若敗曹休,又見此情狀,大可以堅營高壘與我等相對,把我大軍耗死于此,我軍必不戰而自潰,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
今吳人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不用,反而想要調虎離山,誘我輕出,豈不謬乎?
其麾下典滿、滿偉諸將聞聽賈逵此言,終于恍然大悟,紛紛將如此分析曉諭三軍將士,結果豫州將士兩萬余人盡皆振奮,向北追殺。
數日之后。
待賈逵大軍追出隨棗走廊,來到青泥關時,卻見陸遜所統吳軍已是潰不成軍,棄關而走,曹休所統大軍數萬殺得酣暢淋漓。
最后吳軍一直逃,魏軍一直追。
追到了滄浪水。
“這里是什么地方?”曹休招來一名來自襄陽的向導問道。
向導答曰:
“稟大司馬,此處乃是滄浪水。
“現在也叫夏水,夏水匯入大江的入水口,如今就叫作夏口,乃是吳國新都武昌西面最重要的關隘。
“而且此水非但東通武昌,西面還通往江陵,是荊州要道,想來這夏水上游必有吳軍控扼,望大司馬要小心行事。”
曹休聞此,若有所思。
然而就在此時,一人出聲。
“大司馬,夏水一帶道路狹窄,兩旁是云夢大澤,適合水軍埋伏,而不適合步騎作戰。
“仆以為,我大魏已勝偽吳大將軍陸遜一場。
“國家得以揚眉吐氣。
“大司馬武功亦已蓋世。
“不如就此打住,莫要輕進了。”
荊州刺史裴潛勸說道。
曹休之所以能大敗陸遜,襄樊二城解圍后,從襄陽解放出來的數千荊州軍功不可沒。
曹休聞得裴潛此言,非但不以為然,反而哈哈大笑: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陸遜小兒先前于青泥關設伏,結果難道裴君沒看到嗎?!
“今陸遜新值此敗,我大魏有破竹之勢,正當乘勝追擊,直取江陵!
“縱使真有埋伏,區區陸遜,又怎能擋我十萬大軍?!”
曹休于是揮軍急前,繼續追擊。
數日之中,吳軍假裝敗退,每日后撤幾十里。
每次撤退,就故意丟棄盔甲、兵器和糧草。
魏軍士兵紛紛爭搶,隊伍越來越亂。
夜里,曹休于滄浪水中段扎營。
四周蘆葦叢生,蛙聲如潮。
曹休命秦朗、曹爽、夏侯霸及麾下諸戰將分別占據險要扎營,自己則坐鎮中軍。
帳中擺酒,對眾將志得意滿道:
“我大魏距江陵已不足二日,吳軍無有一戰之力,不出一月,必能取下江陵!”
半夜,一顆赤紅如斗的流星墜落在營南。
裴潛心中驚懼,再次入內勸道:
“大司馬,天象示警,我大魏應見好就收,適可而止,速速退兵,不可再前了。
“此時撤軍,大司馬之功不減,蓋世無雙。
“若是此時進取江陵而不能成,大司馬便是功虧一簣啊!”
曹休拍案怒斥:“你想擾亂軍心嗎?”
裴潛只得長嘆而出。
次日,拂曉。
魏軍尚在睡夢之中。
吳軍忽然擂鼓反攻。
魏軍來不及列陣,吳軍已到眼前。
箭石如雨,蘆葦被點燃,煙焰遮天。
陸遜手執羽扇,徐盛、丁奉諸將分統左右兩翼,急速殺來。
曹休睡夢中驚醒,出營之時卻見吳軍竟已殺至中軍,大驚之中乃親自披甲督戰,揮大刀砍倒數人,回頭看見四面都是吳軍旗幟,這才相信裴潛勸說之語,急忙下令突圍。
吳軍將魏軍營地團團圍住。
陸遜指揮強弩交叉射擊,魏兵自相踐踏,尸體填滿溝渠。
上游,漢津。
被安排殿后的賈逵,聽說曹休兵敗。
軍中俱皆大亂,都說要撤回襄陽。
然而賈逵卻道:
“曹休憑一時血氣之勇,恃勝而驕,果然受挫!
“然而,吳人若乘勝追擊,必過漢津!
“我等扼守險要等他,可一舉殲滅吳軍兩路人馬。”
于是按兵不動,反在漢津兩側山隘廣插旗幟,砍伐樹木堵路,布下疑兵。
陸遜追到漢津口。
望見山中隱隱旗幟,懷疑有埋伏,便下令停止追擊。
然而不過一個時辰,孫權樓船忽逆漢水而至。
“曹休已敗,伯言何疑?!
“良機不可失!全軍奮力追擊,敢言退者斬!”
陸遜不得已,命徐盛、丁奉二將為先鋒,自己與孫權隨后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