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發生的種種事情尚未傳回成都,相府令史李福終于帶著上庸克復的捷報,及朝廷追謚忠烈這則同樣振奮人心的消息回到了成都。
最先聞知消息的相府幕僚,無不驚喜,道賀連連,就連在相府內外忙忙碌碌的奔走小吏,行走之時也都面帶笑顏,腳步輕快。
還不待上庸之捷及天子追謚之詔露布天門,兩則消息便已如洪水決堤般自相府溢出,滔滔不絕,頃刻漫蓋整座成都。
自天子離京親征以來,大捷小捷源源不斷。
以至于天府之都不預政事的豪富百姓對于上庸克復一事,大多都已只是淡淡一顧,波瀾不興。
反倒是朝廷一次性追謚十余忠烈這前所未有之例,在成都可謂一石激起千重浪。
街閭巷末,凡知其事者,無不奔走相告,語聲相接,未及日暮,朝廷追謚忠烈之事便已在這座天府之都盡人皆知,盡人皆談。
至次日清晨,天府四門張榜。
榜文甫張,四門如市,百姓云集觀榜者數以千萬計。
一時萬人空巷,摩肩接踵,盛況幾可比擬數月前關中盡復,還都西京這大捷之報傳來之日。
“朕以不德……懼失天下之望”
“今關中克定,西京克復”
“雖天下未平,而將校之臣隕身鋒鏑。”
“若不議追謚之典,何以答揚忠烈,慰忠魂于地下?”
“今特命有司詳核往烈,議定美謚。”
“使后人知其所立,亦使國家不負功臣,以垂無窮。”
“……謚關羽曰壯穆侯。”
“……謚張飛曰桓侯。”
“……謚黃忠曰剛侯。”
“……謚馬超曰威侯。”
“……謚龐統曰靖侯。”
“……謚馬良曰貞侯。”
“……謚馮習曰忠隱侯。”
“……謚傅肜曰忠勇侯。”
“……謚張南曰忠毅侯。”
“……謚程畿曰忠剛侯。”
“……謚楊洪曰敬成侯!”
內圍識字之士人朗聲宣讀。
擠不進內圍之人與不識字之人,聞此皆是議論紛紛。
靖安樓。
成都最大的官營食肆。
最近幾月才突然出現,并在短時間內迅速風靡成都的說書人,正坐于高臺帷幕之后。
撫尺一拍,帷幕撤下,說書人羽扇輕搖,顯出真身。
未及說書人出聲,閣樓數十高官貴胄,臺周近百豪富,外圍百余小有資財的才俊,以及有求于無錢入肆卻又書癮難耐,擠在門外側耳傾聽的稚子,盡皆鼓掌喝彩。
少頃。
諸般雜聲盡歇。
那位劉姓說書人左手撫尺,右手輕搖羽扇,以一種跌宕起伏的奇怪腔調振聲出言:
“昨日咱們說到先帝檀溪躍馬、脫險驚濤,得水鏡先生再薦名士!
“今日便再續佳話,為諸君細講先帝三顧丞相于隆中草廬,敦請丞相出山的那段風云!”
“好!”
“好!”
滿堂歡喝。
“……次日,先帝同關、張二公并從人等來隆中。
“遙望山畔數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
“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
“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
“先帝聞歌,勒馬喚農夫問曰:
“此歌何人所作?
“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
食肆眾人很快便全部入了神,靜靜傾聽。
聞得先帝再訪丞相而不遇,無不嗟吁而嘆,又對武功蓋世、威風無兩的關侯、張侯喜愛贊嘆,覺此二公變得平易近人起來。
就在此時,食肆中的皂衣小人,乃自小舍中捧出新出不過三月,便已風靡整座成都的奢侈飲品,單獨奉予閣樓上的達官貴胄。
眾所周知,朝廷新設茗官。
一如鹽官、錦官、鐵官、銅官。
茗官產茗。
茗有九品。
奉上閣樓的茗飲,據說乃是大漢三公九卿、達官貴胄才有資格飲用的三品茗飲。
此茗滋味如何?
除閣樓上達官貴胄,無人知曉。
圍在說書人臺下的豪富,縱使家財萬貫也無緣得飲。
往往一擲百千錢,才能購得一杯四品茗飲。
四品茗飲,則是屬于二千石太守校尉品階之物。
食肆一日僅提供二十杯,出價高者得之。
到了五品茗飲,便是對應縣令、縣長品階之物。
一日僅供四十杯,亦由食肆眾客競價而得。
唯有六品茗飲,食肆定價限量供應。
一日二百杯。
一杯五十錢。
這便是兩石糧食的價錢了。
無日不是一經捧出便直接售罄。
閣樓之下,往往有年輕的豪富一擲萬錢,只為求一杯所謂三公九卿才能一飲的三品茗飲,想沾沾官氣,卻為食肆所拒。
但被拒歸被拒,這種為一杯香茗一擲萬錢的豪氣,很快便讓他們在成都豪富圈子里聲名鵲起。
這便又引來許多青年爭先效仿。
但不論這些才俊出價多高,甚至有人出到兩萬一杯,三品香茗仍然不對閣樓以外之人售出。
到最后,許多豪富子弟便只能退而求其次,競價搶購四品香茗。
食客只道此飲入口先苦后甘,較之寡淡無味、生澀苦口的井水,簡直天上地下,云泥之別。
縱使較來自西域的蒲桃美酒,都別有一番風味。
蒲桃美酒是什么概念?
當年孟達之父孟佗,以蒲桃酒一斛獻與中常侍張讓,不日便被拜為涼州刺史!
曹丕曾經作詔曰:
華夏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桃…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
作為帝王,在自己下的詔書中,不僅談吃飯穿衣,大談自己對葡萄和葡萄酒的喜愛,還說只要提起葡萄酒這個名,就足以讓人唾涎,更不用說親自喝上一口。
事實上,毫不夸張地說,蒲桃酒就與同樣來自西域的胡椒一般,價比黃金。
一粒胡椒真等于一粒黃金。
一杯蒲桃酒也近似一杯黃金。
而如今這風靡成都的香茗,尤其是品級三級以上的香茗,才出現不過數月,便已經有了胡椒、蒲桃酒一般無二、令許多豪家富戶愿意為之豪擲千金的魅力。
待第一輪香茗競價結束,說書人自桌子上端起一杯尋常的六品香茗飲一口,才繼續說書:
“卻說先帝再訪丞相不遇,欲三往訪之。
“關侯曰:主公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孔明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主公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先帝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往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
“張侯曰:主公差矣,量孔明鄉野村夫而已,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主公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將他捆縛過來!
“先帝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今無禮過甚!今番汝休去,我自與云長去。
“張侯乃曰:既主公與兄長俱去,益德如何落后!”
故事說著說著,終于來到了今日最高潮的一段,堂下數百人已完全聽得入了神,屏息靜氣,不發一聲,生怕擾了說書先生。
卻見那說書先生撫尺一拍,亢聲擊節曰:
“先帝拜請丞相曰:吾雖名微德薄,愿足下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吾當拱聽明誨!
“先生不出,如天下蒼生何!
“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濕。
“丞相見先帝之意甚誠深篤,乃稽首伏地,泣聲而請曰:
“將軍既不相棄,亮愿效犬馬之勞!”
聞書至此,堂下眾人再度贊嘆先帝的求賢若渴、禮下于人,更感慨原來丞相與先帝竟有這樣一段故事,難怪先帝與丞相魚水相得,難怪丞相為大漢鞠躬盡瘁。
說書人今日故事已畢。
按照往日規矩,臺上屏風即將被拉上,說書人即將自幕后退走。
然而就在此時,臺下忽有青年才俊朗聲高呼:
“劉先生,你說了三個多月才說到先帝請丞相出山!
“到底何時才能說到傅忠勇、張忠毅、程忠剛、馮忠隱他們為先帝捐軀死命故事?!
“如今陛下追謚忠烈,天下無不榮之,我今日出錢十萬,再單給劉先生你一萬錢!
“你且留下,與我們說一說忠勇、忠毅、忠剛、忠隱故事罷!”
此言一出,食肆鼎沸。
“對啊劉先生,值此伐吳大勝,夷陵恥雪,追謚忠烈之時節,你且給我們說一說罷!”
說書人本欲退走,但聽到此事,卻是留了下來。
不多時,有一小廝從幕后走了出來,與說書先生耳語幾句,說書人這才一拍撫尺,道:
“好,適逢其會,在下便與諸君說上一說!”
此言落罷,那留住說書人的青年才俊當即豪氣十足地從腰間掏出一串玉佩,遞給食肆作為抵押,復又招來一名正在給他搖扇的僮仆,吩咐那僮仆回家取錢去了。
待僮仆取得錢來,說書人已經說到了故事最激昂之處:
“卻說先帝麾師徐退。
“傅忠勇獨領孤軍,為先帝橫刀斷后,拒戰吳賊!
“其所統軍士,至矢盡弦絕,刀卷甲殘,猶奮不顧身!
“迎吳賊刀兵而上、張齒嚼賊者猶蛾之赴火,繼之不絕!
“待傅忠勇所統將士死盡,傅忠勇已是血滿衣袍,不似真人,反似神鬼雄壯。
“吳賊見而懼之,乃遣人至傅忠勇近前令其降。
“傅忠勇乃瞋目叱曰: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
“遂復揮刀陷陣,將死猶斬吳犬將校司馬十數人,力竭血盡乃死,而膝終不可屈!
“吳人銜恨,欲剖腹挖心辱之!
“但見傅忠勇膽大如斗,色若丹砂!
“吳賊盡皆駭然股栗,不敢不全傅忠勇英軀,終以禮厚葬!”
斯言既罷。
不論是閣樓上的達官貴胄及其子弟,還是書臺四圍大小豪強富戶的青年才俊,無不因忠勇侯傅肜勇壯故事而血脈賁張。
“古之賁、育,何足逾此!”
“大丈夫立世,正當如是!”
“我漢家兒郎,寧以刀折,不以膝折!”
待一眾青年才俊激憤之情稍罷,說書人才繼續將張南、馮習、程畿諸將忠甘義膽之事跡慷慨道來。
“卻說程忠剛溯江而還。
“或有求告于程忠剛者:將軍其聽我一言,吳鼠追兵已至,我等舟船難以逆流而還,唯解船輕去,乃可以免死!
“程忠剛憤而斥曰:吾在軍,未嘗為敵挫敗而走!
“況陛下尚在大江上流不遠,吾豈能棄陛下而走乎?!
“遂留后軍,橫江為壁。
“其麾下戰船不過十余,舟士不足千數。
“而俱皆面西,朝先帝舟船龍纛高聲疾呼,愿以死報國!
“聲振波濤,響徹云霄,先帝其時已去數里,此聲竟猶在耳邊,乃愴然而泣下。
“程忠剛乃率眾面東順流,以舟船沖撞吳賊水師。
“賊舟環之十重,矢石交下。
“程忠剛船桅盡折,艙板如猬。
“舟士或斷臂、或洞胸,仍轉楫鼓棹,迎流逆沖!
“彼時日暮,有將請曰:
“程將軍,陛下已安,我等盡力,再戰則無用于國,不若趁夜投江而走,或得一活!
“程忠剛瞋目裂眥,拔劍斫舷。
“厲聲曰:吾聞漢將可死,不可走也!
“吳人欲跳幫登船,程忠剛乃執戟而戰,賊船有傾覆者。
“至賊眾大至,共擊之。
“程忠剛身被數十創,血染江波,猶手執長戟,立于船頭。
“賊不敢逼,環而射之,矢集其胸,如猬毛起。
“舟既半沉,忠剛乃奮臂呼曰:
“吾死,當為厲鬼殺爾鼠輩也!
“遂投江而死,尸立水中。
“吳人鉤其尸,見怒目如生!”
食肆之中,無有為此而喝彩者。
然大贊傅忠勇、程忠剛諸將勇武義烈者有之。
大贊先帝能得人死力者有之。
對吳賊切齒痛恨,恨不能食肉寢皮者亦有之。
如此食肆不只一家。
如此故事,亦非只一人講述。
市肆、里閭、寺觀、軍營,無不以追謚忠烈之事為談資。
就連素日不知家國大事的民人亦停鋤輟織,聚而相論。
議論既起,便有人專研謚法。
關公壯穆侯、張公桓侯,孰為更尊?
或有好事者言:壯表武德克敵,穆示德容深遠,桓則辟土服遠之義,位當在壯穆之上。
又有人言:
關侯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功高難掩,故雖謚次一等,而人心仍以關侯為冠。
唯荊州之失,系于關侯一身,其非獨兵敗,實乃國運所關,故朝廷于追謚之時,寓此微意。
同樣的,還有被謚為“忠隱侯”的馮習。
威德剛武曰隱,不明誤國亦曰隱,馮習時為大督,有輕寇致敗之責,朝廷追其忠烈,又以威德剛武為飾,輕掩其過。
眾議未已,又有疑生:
故蜀郡太守楊洪,何得與關張馬黃、傅馮程張諸將同蒙美謚?
市井之人揣測紛紜。
不知何人發力,即日便有言流出:
楊洪臨沒,上伐吳之策千言。
伏榻極陳:吳不可不伐,時不可不用。
天子覽其遺書,為之流涕,遂特賜謚典。
至此,成都之眾皆知楊洪之謚,非關乎臨陣戰功,而在忠謀,故能與傅肜、馮習、張南、程畿等伐吳而歿的大將同得美謚。
至此,成都之眾皆知:天子伐吳之心已堅,大漢人心已一。
忠節將軍、越騎校尉、蜀郡太守楊洪墓前。
丞相夫人、相府長史蔣琬、令史李福,以及楊洪之子楊颎,于墓前焚香祭告。
蔣琬持天子圣旨,徐聲出言。
“忠節將軍、越騎校尉、蜀郡太守楊洪,卒于任上。
“聞洪將死未敢忘憂國,為國家獻伐吳二策。
“其忠貞之志,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皆可鑒之。
“謚法云,夙夜警戒曰敬,難不忘君曰敬,夙夜警戒曰成,佐相克終曰成。
“朕追謚其功,謚曰敬成侯。
“季休,你之忠貞,陛下知矣。
“你于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