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夜激戰后,叛軍被剿滅。
上京街道仍舊一片死寂。
老嫗屏息無聲緊閉門窗,顫顫嗦嗦嚇得一夜未眠。
懷里的孫子到底還小,即便受了驚嚇,可如何知愁?這會兒在她懷里睡得正香。
她看向屋內來來回回憂心忡忡的兒媳。
“別晃了,晃得我頭疼。”
“也不知外頭如何了?”
老嫗到底上了年紀,活了久了,看的事也通透,剖析一針見血:“甭管是二皇子這亂臣賊子得逞,還是五皇子救駕及時,圣上好不好,死沒死,與咱們這些尋常百姓而言,并無區別。”
左右不過都是腐敗的皇朝。
頂多就是家家戶戶門口要掛上晦氣的白燈籠,以示哀悼。
“只要塵埃落定,再兇神惡煞罔顧人命,咱們本分,絕不可能闖到家里將咱們殺了。”
枯瘦的手帶著褐色的老年斑,她輕柔摸著像極了兒子五官的孫子。
一陣后怕。
婦人哽咽:“昨兒夜里有不少人被踩于馬下,隔壁周嬸子哭天搶地,家里人許是怕她引來禍事,便死死捂住了她的嘴。若非婆母昨日去尋,這孩子……這孩子怕是……”
“可見他是有福氣的。”
老嫗:“他父親在天之靈,護著呢。”
她叮囑:“這幾日都留在家中。家里的米缸我瞧過,夠吃數日了。”
——咣!
一聲巨響。
街道銅鑼的顫音像水波紋般在空氣中層層蕩開,余音未絕。
——咣!
羅錘與銅面碰撞的剎那,第二聲接踵而至。
老嫗倏然抬頭,對上了兒媳驚恐的眼。
一時間所有聽到聲響的百姓豎起耳朵去聽外頭的動靜,卻沒有人敢打開一條縫窺視。
——咣!
銅鑼三響,有人高喝。
“奉天靖難,事已平定!”
鑼聲又響了三下。
“雙逆伏誅,現已正法!”
繼續三下,嗓音沉渾有力。
“新朝既立,萬民如常。”
沒有再敲了,而是嗓音愈發洪亮。
“逆黨已除,新君有令——”
“今日起舉國恩科加試,寒門考生可申請路費銀兩,減賦稅,簡化稅制防止官吏層層盤剝,允子民告御狀,設立登聞鼓直訴冤情……”
這……
這也太好了吧。
可不對啊。
家家戶戶竊竊私語。
“雙逆伏誅?難道五皇子不是去救駕的?”
“他本該去災區卻憑空出現,領著一眾軍馬,我便知他沒安好心。”
“呸!他又是什么好貨色,死的好!”
有人繼續困惑。
“不對,二皇子五皇子都死了,既有了新帝,可見圣上也死了。那……誰登基?”
“被嚇傻了吧?你怎忘了,咱們還有個四皇子。”
有膽子大的少年,小心翼翼爬上墻,探出半個腦袋往外瞧。
晨光斜照下,街道那些橫七豎八的尸體在街面投下交錯的暗影。被士兵們沉默的拖拽,拋上板車。
這場景……
少年嚇得腿軟。
人就要往下翻倒,可突然間看到士兵里頭,有幾個是穿著魏家軍軍服的。
“魏——”
聲音太大,家里人嚇得不輕。
他被人狠狠揪了下去。
“你這混賬!吵什么?也不怕惹來殺身之禍!”
“外頭別看什么都過去了,可誰知道還亂不亂!”
少年卻忘了恐懼,驚喜大喊。
“娘!是魏家軍,外頭是魏家軍。”
被厲聲叱。
“朝廷的兵個個兇神惡煞!要是惹了他們不滿,你……”
嗓音截然而止。
等等。
是一直把人當人的魏家軍?
與此同時,聽到這一聲的老嫗心下稍稍安定,可也不敢散去恐懼。
“砰砰”
大門被敲響。
老嫗嚇得一驚。
“大娘,是我令折,和德哥一個軍營的。不知您可還記得?去年還來拜見您和嫂子。”
“晚輩正逢路過,念著昨兒一場腥風血雨您和嫂子必然驚慌。”
“大娘,你聽得見嗎?如今沒事了,沒有危險了。”
咯吱一聲,房門被老嫗推開。
老嫗看向令折。
還不等欣喜,身后就傳來孫子一驚一乍的嗓音。
“令叔叔!”
附近的百姓也紛紛開門,才發現每家每戶貼著告示。
上京……
不,除去災區,可以說大晉各地的百姓都紛紛撕下門上的告示。
有的聚在一起。
“這寫的什么?咱們又不識字。”
不識字,但也能分出區別。
“倒是奇怪,怎么咱們手里的都不一樣?”
當然不一樣了。
魏昭將從路懷璋手里取來的各帝王罪證和皇室丑聞,全部昭告天下。
有的人不識字怎么了?
總有識字的人。
有人開始念。
“燕王仁德不曾謀反,卻遭虛偽帝王忌憚,闔府流放無一幸免!”
“順國公并非病故,乃帝王所逼,不得不死。”
“饑荒年周覃貪墨,為帝王默許!默許萬民遭難,活活餓死。”
“先帝登基前,為坐穩江山拉攏朝臣,高舉羅天下英才入彀,以固國本。實則多名新科進士的朱砂履歷做假,考卷被糊名取而代之,以至數名寒門子弟名落孫山。”
“朝廷國庫是空虛,可歷代帝王留下來的私庫黃金無數,留著生灰。”
一樁樁一件件,都能聽者破聲大罵。
寒門出學子本就不易!全家供著一個讀書郎,都得勒緊腰帶過日子,合著讓那些酒囊飯飽的畜生奪了名次?
當然還有百姓紛紛相告。
“聽說了嗎!二皇子和男人有一腿!”
“聽說了,沒什么可奇怪的。他那太爺爺應武帝就喜歡女人。”
“這喜歡女人有什么不妥的?不值得你大驚小怪。”
“臣子的女人!還是生了孩子才出月子的臣子婦,你說妥不妥?”
“宮里的麗嬪,肚子里揣著的是野種。”
“啊,她可真膽大包天!竟敢混淆皇室血脈!”
“笑死,狗皇帝死前很驕傲吧,一把年紀還能讓妃子肚子里踹一個。”
邊境梁越退兵。
各災區。
也不如以往的烏云密布,水位有下降的趨勢,艷陽高照。
那邊也冒出人敲鑼打鼓。
除去之前應乾帝的召令外,另行補充。
“都聽好了,朝廷恩典。”
“急賑之策,防瘟疫清河道,每收斂一具尸體,賞糙米五升。”
“拿出房契殘角的,可換蓑衣一件。”
“除老弱病殘外以工代賑,水利,筑城墻,會寫字的去登記溺斃人口,管三頓飯還發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