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二百七十五 咱們不是最高統治者嗎?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不是袁術

  現在的漢人當然不可能相信現在的鮮卑人能在未來建立起統治整個中國北方的政權,鮮卑人在他們眼里就是臭蟲一樣的存在,惡心人,但是不致命。

  可正是因為這種傲慢,才讓諸多敵人有了發展起來的機遇,并最終成為生死大敵。

  袁逢不會相信,所以袁樹知道自己說這些也沒用,但是他認為他有必要去做一些事情,去把這種他可以預料到的危難鏟除掉。

  誰讓他是個有責任心的穿越者呢?

  唉,勞碌命啊!

  袁樹十分感嘆。

  “父親,昔日宗周強盛時,會有周人覺得犬戎能威脅宗周的安全嗎?昔日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之時,會有秦人覺得他們能夠掀起滅秦浪潮嗎?昔日高祖于沛縣起兵時,會有人相信高祖能夠建立起延續至今的大漢國嗎?”

  “這些話倒是不假。”

  袁逢連連點頭,緩緩道:“鮮卑或許的確是憂患,總是任由他們南下劫掠,當然也不行,所以為父也打算要反擊鮮卑,教訓一下這群胡虜,不過考慮到國庫空虛,動員騎兵又要耗費太多的錢財,所以很是猶豫……”

  袁樹搖了搖頭。

  “孝桓皇帝時,鮮卑已經能出動三四萬騎兵南下劫掠,時至今日,十幾年過去了,他們能出動的兵馬必然更多,實力更強,根基更深厚,若只是出動一支兵馬,想著畢其功于一役,那是不現實的。”

  “這……不至于吧?”

  袁逢疑惑道:“胡虜再強,也是大漢鐵騎的手下敗將,此前只是大漢鐵騎來不及攻打他們,只要集中兵力,三萬大漢鐵騎足以破他十萬騎兵,樹,你多慮了。”

  “并非多慮。”

  袁樹還是搖頭,堅持自己的觀點:“一者,過去鮮卑分裂,而現在有了統一的號令,虜首檀石槐頗有文武略,十數年南下襲擾,屢屢得手,鮮卑騎兵得到多次戰火歷練,戰術精熟,騎術精湛,非我一般漢騎能與之相比。

  二者,那么多年的擄掠下來,邊郡多次被攻破,鮮卑人必然可以從中掠奪諸多兵刃乃至于攻城器械和工匠,必然已經掌握了不少冶鐵鍛造的技術,如此一來,他們的兵刃、弓弩也會有進步,過去大漢甲兵、弓弩遠勝之的局面將被改變。

  如此十萬騎兵,并非三萬漢騎能與之較量,更不是一戰就能決定勝負的,就算真的能一戰勝之,彼等退往大漠深處,我漢騎追之不及,大軍退去,彼等卷土重來,如之奈何?所以,若要討滅鮮卑、平定草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袁逢上下打量著自己的兒子,沒想到兒子出去打了一仗回來,居然多出了一些名將風采,談起戰事來頭頭是道。

  之前怎么不知道自家兒子還有軍事才能?

  他有了一些興趣。

  “既然你有如此想法,那么如果你來主持對鮮卑戰事,你會如何處置?”

  袁樹組織了一下語言,把自己在這段時間里思考的一些想法告訴了袁逢。

  “如果讓我來的話,比起對鮮卑戰事,在我看來,最重要的不是出兵,而是整頓幽州、并州和涼州的現狀,先從整頓殘破邊郡開始,安置民眾,建設農莊,屯田蓄糧,嚴守邊防。

  最要緊的不是率先出擊,而是防御,在防御的基礎上反擊,且是有限度的反擊,并不是大規模的反擊,最重要的,是要把三州邊防打造堅實,讓鮮卑等胡虜南下劫掠再不能成功。

  彼等之所以南下劫掠,無外乎缺衣少食,缺少他們所必須要的東西,這些東西只有漢地才有,他們自己生產不出來,所以才會來搶掠,而每一次的搶掠,都會讓他們變得更強。

  除此之外,兒還有所聽聞,說邊境之地,有不少豪強大族組織商隊,用鹽鐵和鮮卑人交換馬匹,再把馬匹運送到冀州等地發賣,如此賺取錢財以發家,這一點對于大漢來說,有極大的危害。

  鮮卑人就算能夠掌握冶鐵之術,但是其本身并沒有多少鐵礦,有技術而沒有鐵礦,自然無法完全支撐他們所需要的鐵器,如此一來,就必須要通過劫掠和交易的方式去獲得鐵器。

  劫掠畢竟是有風險的,而交易則安全得多,有了邊境商人源源不斷的鐵器提供,鮮卑人才能不斷的維持劫掠所需要的武裝,并由此變得更強,所以我們必須要整頓這種行為。

  在整頓邊防的同時,不允許邊郡與鮮卑人貿易鐵器,如此將逼著鮮卑人只能通過劫掠的方式獲得鐵器,如此一來,他們必須不斷出擊,不斷直面我整頓之后的邊防,在此期間,就會被削弱實力。

  而我大軍在這些依托城池、農莊構筑的防線進行反擊的同時,也能增長經驗和戰力,鍛煉出更強悍善戰的騎兵,熟悉鮮卑人的戰法,如此三五年之后,情況則大為不同。

  鮮卑缺兵少將,更缺少足夠精良的兵器,屆時或許他們連打造兵刃和箭矢的鐵都拿不出來,而我大漢鐵騎則完全適應了他們的戰法,自身也訓練精熟,兵精糧足,攻守易勢,方能北伐草原、破滅鮮卑!”

  袁樹一番論述下來,聽的袁逢眼中異彩連連。

  就算不怎么明白軍事,但是這袁樹這番話說下來,他也隱隱約約能感受到這樣一番操作之后,不僅能把鮮卑徹底消滅,說不定整個北方邊患都沒有了,大漢朝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和平局面。

  不過這種欣喜很快就被掩蓋住了。

  袁逢的確不太懂軍事,但他是個成熟的老官僚,他懂政治。

  幽并涼三州苦寒,農業發展不起來,糧食產量常年不足,所以當地人多從事商業、畜牧業,與邊塞異族交易,以此換取財富,獲得生存所需要的糧食。

  不單單是鮮卑人,還有烏桓人,以及南匈奴,還有東北的扶余、高句麗等等各國各族,情況是比較復雜的,而且朝廷在這些地方的控制力并不強。

  一道禁令下去,不讓貿易鐵器,就等于斬斷了不少大族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損傷了他們的利益,他們能答應能接受嗎?

  地方官府也是一樣,地方官府的利益也會受到影響,他們肯定不會輕易接受。

  漢和帝以后的東漢已經不再實行鹽鐵專賣,而是使用雙軌制,保留官方冶鐵機構的同時,也允許私人經營,然后設置鐵官進行管理和征稅,且這個鐵官的管理權限也下放到了郡國。

  有鐵礦、出產鐵器的郡國設置大鐵官,從開采鐵礦環節到銷售環節層層征稅,不放過任何可以撈油水的地方。

  沒有鐵礦的郡國則設置小鐵官,他們也有賺錢的法子。

  按照這個時期的收稅方式,離開本郡國前往其他郡國販賣商品,每到一郡國或者過一關卡都要重復征稅,稅率從一成到五成不止。

  販賣鐵器去草原的話則需要經過很多地方,沿途郡國都能通過小鐵官的設置而從中撈取好處,賺一筆過路費,給自己和部下官吏發點福利,大家一起分潤這筆好處。

  比如從涿郡出發販賣鐵器到草原,則至少需要經過上谷郡,上谷郡就能從中撈取好處,從郡守到辦事小吏,肯定都是希望能夠維持這樣一筆收入的。

  如果是從涿郡販賣鐵器到烏桓人或者高句麗那邊,則更是要穿越數個遼東郡國,他們都能從中撈取好處。

  這還只是去程,回程,商隊從草原異族那邊帶回馬匹、骨制品、獸皮等等草原特色產品前往內地州郡銷售,又要經過好多郡國,每到一地,又要給他們抽稅。

  多少官員靠著這個規則撈錢撈的不亦樂乎?

  現在雒陽一道政令下去,要把向異族出售鐵器的路子給掐斷,往返兩次抽稅、撈錢的機會沒了,這得讓多少大族、官員受到損失?

  他們能接受?

  肯定各種搞事情啊!

  別的地方不說,就這一點,袁逢就感覺困難重重,推行不下去。

  他把自己的考量告訴了袁樹。

  袁樹聽了袁逢的擔憂,想了想,感到十分疑惑。

  老爹,咱們不是最高統治者嗎?

  你該不會忘記了咱們不單單只是一個四世三公的家族吧?

  咱們可是架空了皇帝、代持了皇權唉!

  怎么搞的還和一個普普通通的大臣一樣?

  于是袁樹把自己的疑惑向袁逢傾訴了。

  “父親,咱們不是掌控了雒陽嗎?咱們手中不是還有天子嗎?大義名分在手,若有人明目張膽的反對或者陽奉陰違,不正好可以趁此機會鏟除他們嗎?”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