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七十一 認誰當老爺不是當?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不是袁術

  有了度則幫助遮掩,良莊內的武裝人員的存在就顯得十分合理了。

  當然,袁樹也沒有把自家的家底子全部透露給度則知道。

  一心會轄下的技術人員早就掌握了弓弩和盔甲的制造方法,所以他私下里命令打造盔甲何止五十?弓弩何止三百?

  十倍之!

  只是都儲存起來,藏得很好,不為外人所知。

  且這方面的賬目,袁樹也和盧植他們通過氣了,走公賬,但是賬目內容要稍微修改一下,做一番遮掩,不能明明白白寫著弓弩、盔甲之類的。

  這一點,盧植和十三太保等人也非常支持。

  經過這一輪生死之戰,他們也非常痛恨被宦官、奸臣主導的朝廷,就算是最具有忠君精神的盧植也對雒陽朝廷表現出一定的不信任,認為他們重視爭權奪利多過家國安泰,轉而更加相信袁樹的判斷。

  一心會的軍事組織的武裝和訓練就此成為了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正式成員每天訓練,打熬力氣、學習兵法,因為訓練強度較高,所以被允許一天吃三頓飯以增強體質。

  外圍成員但凡有空也要接受軍事訓練,且只要接受軍事訓練就能一天吃三頓飯,兩干一稀。

  通過提升伙食質量,袁樹成功吸引了更多良莊內農戶參與到軍事訓練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投靠袁樹的羌人、匈奴人和不知來處的雜胡也積極參加良莊的武裝系統。

  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有騎術基礎,大部分成為良莊部曲內的騎兵,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所以嚴格算起來,在建寧三年的檔口,袁樹已經能拉出三千三百名裝備精良訓練較好的武裝來確保良莊和茂陵縣的安全了。

  當年孔老夫子三千弟子就能周游列國,袁樹這還不是三千弟子,而是三千余裝備精良的武裝部隊,保護現下的自己和產業,是絕對足夠的。

  該有的都有了,良莊的發展也就順理成章的越發興盛,吸引力也越來越強,四萬五千人不是終點,倒像是個開始。

  越來越多的“流民”從四面八方像朝圣一樣抵達良莊,加入良莊,使得良莊的根基更加穩固。

  對的,流民,不管是不是真的流民,反正只要來到良莊求庇護的,袁樹一概登記為“流民”。

  至于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的流民……

  真要問袁樹,袁樹只會打哈哈,說自己也不太清楚。

  不過私下里,袁樹還是會承認,良莊內這些人口的來源并不單單是主動流浪至此的流民就能涵蓋的。

  袁樹很在意人口的問題,所以暗中交代了負責管理人口的人事部,對于這些投靠過來的人,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社會關系,發掘他們的潛在價值,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誘導。

  袁樹可以打包票,一般的農戶乃至于羌地的農民、牧民,他們的日子絕對不會有自家良莊內來的好過。

  就算有,那也是極其稀少的情況。

  大部分老爺們都是不當人的,少數擬人之輩不能看作全部,所以像良莊這種人類聚居地,對于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牛馬們必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問題就在于,他們如何才能了解到良莊的存在并且產生投效的想法呢?

  那就要靠宣傳了。

  人事部按照袁樹的教導,給那些日子過美了、對良莊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的莊戶布置任務,讓他們去找自己在世的親屬們,說服他們投奔良莊,一起來過好日子。

  右扶風官府登記在冊人口不到十萬,但是實際人口絕對不止這個數字。

  按照袁樹的估計,實際數字翻一倍是至少的,大部分人口為了躲避戰亂、苛捐雜稅而投入地方豪族體系內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區區一個發家不過兩代人的蔡氏家族就有所屬佃農戶六百九十三戶,那么比蔡氏的規模還要更大的那些相對來說的oldmoney們,又該吸納藏匿了多少人口呢?

  這些佃戶在地方豪族手里過得日子不能說不如自耕農,否則任誰也不會放棄自由身,選擇做人家的佃農、任人家剝削。

  但是要說日子過得好,那也太把這些老爺們當人了。

  與貪官污吏差不多,同樣不當人的情況下,只要表現的稍微殘存一點點人性,就自然能吸引農戶帶著自家田地來投效。

  同樣,人是有腳的,要是日子實在過不下去,或者知道明顯有更好的去處,為什么不去過更好的日子呢?

  給誰種地不是種?

  認誰當老爺不是當?

  一番處心積慮的宣傳之后,別說茂陵縣,槐里縣、平陵縣乃至于京兆地區都有不少佃戶逃亡前來良莊投效。

  逃亡這種事情其實也不是什么新鮮事,日子過不下去了自然有人會逃亡,這些豪族往往都會派人追,但是至于效率,只能說十分有限。

  往往這些逃戶往山林子里頭一鉆,躲避個兩三日,就算是逃過去了,之后就自己負責自己的生死了。反正人能走,土地走不了。

  而袁樹這邊不缺土地,就缺人,所以想方設法的搞人就是他的目的。

  當然了,他這么搞屬于是在人家傷口上吸血,肯定有些豪族對此不滿。

  可是他們面對袁氏的龐大體量以及官府的無視,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從自己身上下功夫,加大安保力量,防止逃人。

  但硬是要有,他們也不敢真的就去找良莊的麻煩。

  除了從各大地方豪族手里撈人過來,袁樹也會用一些常規手段,比如光明正大的買,從官府、愿意交易的地方豪族手上錢購買,也算是一筆不錯的交易。

  自發流亡、逃難的流民們,還有誘導而來的逃人,加上自主購買的人口,這三方面加在一起,是良莊的主要人口來源。

  除此之外,袁樹連羌人和南匈奴人都沒有放過。

  漢人底層老百姓過得苦哈哈不像人,那羌人和匈奴人的日子只能說比漢人過得還要凄慘。

  他們住在邊陲苦寒之地,農業生產技術又不過關,一畝地里打不上幾口糧食,天一冷,放牧也沒的放,餓到要啃石頭。

  仔細想想也能明白,他們要是靠自己就能吃飽肚子,何苦冒著漢帝國兇殘反擊的風險前來搶掠呢?

  所以他們的日子比一般漢人農民還要難過,這也是袁樹的良莊愿意收納他們之后越來越多的羌人、匈奴人拖家帶口前來投奔的緣由。

  羌人和匈奴人也是階級社會,也有壓迫,底層一樣如牛馬一般不像人,并不是換一個族屬情況就不同,能踏踏實實耕田種地住房子,對他們來說完全就是優待。

  事實上,不說完全向袁樹靠攏看齊,但凡那些治理內遷到涼州的羌人的官吏們能拿出袁樹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的安置措施給這些羌人,都不會有百年羌亂。

  袁樹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

  給這些進入到良莊內部的羌人、匈奴人以稍微次漢人一等的待遇,授予的土地和房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次一等。

  但基本上也是按照壯勞力的人數和家庭人口酌情安排授予的土地數目和房屋數目,相當于給他們一筆啟動資金,接下來就要讓他們努力耕種、自己從地里刨食吃了。

  一心會方面只有在最開始啟動時期給他們一些補貼安置糧,讓他們不至于餓死。

  等土地能收獲糧食之后,就沒有補貼了,他們要負擔交給官府的農稅和交給一心會的安置稅、保護費。

  這些羌人和匈奴人的農耕技術水平往往不如漢人農戶,所以一開始在收獲上也更加有限,安置糧比漢人農戶少,課稅額度甚至比漢人農戶還要高一些。

  與漢人農戶一般的待遇往往只會當作賞賜獎勵給那些努力學習耕種、努力漢化的積極分子。

  不更加努力,他們就得不到和漢人農戶一般的待遇。

  可盡管如此,這些羌人和匈奴人依然感激涕零,覺得他們遇到了天上的神仙,賜給了他們神仙一般的生活。

  與他們過去餓到要啃石頭的經歷比起來,現在的日子確實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當人事部找到他們,詢問他們是否有親屬、能否將他們那些親屬也帶來良莊的時候,他們感覺這不是什么算計,而是神仙又大發善心了。

  好日子還允許他們帶更多人來一起享受?

  有了這些免費、甚至是自費宣傳員們的積極活動,來自西邊的東羌人和北邊的南匈奴人就有更多人逃亡進入右扶風然后加入良莊了。

  袁樹得到匯報之后,認為這個措施可以發揚光大,于是獎勵了漢人莊戶和羌人、匈奴人莊戶中誘導來數量更多人口的“宣傳員”們,給他們一定的物質獎勵。

  然后他順勢在人事部下面建立了一個宣傳隊,將這些有天賦的誘導好手納入這個宣傳隊之中,額外給一筆津貼口糧,加強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于是,袁樹用很少的資源就撬動了數量很大的人口,投入產出比高到沒朋友,放到現代,天使投資人都能踏破門檻。

  至于隨之而來的風險,袁樹當然也是提前有準備的。

  一心會保衛部為什么建立?

  八百精銳是干什么吃的?

  誘導政策頒布之后,的確發生過一些羌人部落和南匈奴部落追尋逃人蹤跡、試圖找良莊麻煩的事情。

  然后全都被盧植、廉達、邵原帶領一心會保衛部的成員們將他們干掉了。

  保衛部成員們以精良的訓練和優勢裝備屢屢把這些不成規模的追擊隊伍打的抱頭鼠竄、狼狽奔逃。

  論待遇,你們不如我。

  打架,又打不過我。

  你們不就只能乖乖認栽嗎?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