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楊麗華的聰明之處,她知道自己要想在江南過得好,關鍵就是侄兒媳婦們對她是否孝順。
她不好明著給侄兒媳婦們好處,那就給孩子,效果會更好。
楊麗華的大手筆著實將幾個女人震住了,哪怕是來自陸家的陸謝庭也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見面禮,五千兩黃金啊!官價就值五萬貫,黑市價更要八萬貫了。
楊麗華給自己孩子這么厚重的禮物,幾個母親當然無限歡喜,一起將楊麗華眾星捧月般簇擁進了晉王府。
有妻子安排姑母,蕭夏也就不管了,他返回了王府,經過三年的勵精圖治,江南道漸漸進入了一個難得的穩定發展期,商業繁榮,百姓安居樂業,人口銳增了五成,大量平民和農民從江淮和中原過來謀生。
平民在城內做伙計或者酒保,一個月能掙三貫錢,女兒十一二歲送去大戶做侍女,一個月能掙一貫五百文,加上一點的兼職或者副業收入,一家四五口人,一個月能掙五貫錢,扣去各種房租食物開支,一個月能攢下一兩貫錢,一年積蓄就是十幾貫近二十貫錢。
積攢五到八年后,就能在城郊買下一畝宅地,可以在江南安家了。
農民的目的性卻更強,所以來江南的農民都在爭搶租種官田,租種二十畝官田就能輕松養活一家五口,在中原至少要五十畝才行。
租種官田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江南道官田的稅賦是由官府負擔,算下來,每年七成的農作物歸自己,而北方租種土地只有四成歸自己,加上糧食畝產量高,那就遠遠不止三成的差距了。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穩定,穩定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糧食產量穩定,基本上沒有災害,農民最害怕的旱災沒有,每年糧食產量都差不多,第二層意思就是社會穩定,沒有亂匪和盜賊。
江淮和中原以及河北各地盜賊多如牛毛,農民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有錢財害怕錢財被搶走,有兒女害怕兒女被搶走,地主更害怕,盜賊的首要目標就是地主,江淮和中原地區,流失得最嚴重的就是地主,地主大量拋售土地,導致江淮和中原的地價跌了三成,相反,江南的地價卻漲了一倍,無論宅地還是農田。
官房內,劉文靜對蕭夏道:“殿下,這次長公主來江南養老肯定會引發洛陽朝野震動,恐怕會是一個重要轉折點。”
蕭夏沉吟一下道:“長公主來江南并非臨時起意,三年前她就要來了,跟隨天子南巡一起過來,但天子取消南巡,她也只能延遲計劃,這一延遲就是三年,長公主身體越來越不好,她怕自己再不來就跑不動了,所以今年終于過來來,這些她都給天子說過,天子也支持她來江南,所以長史的話有點言重了。”
去年高颎不幸中風偏癱了,他也正式退休,蕭夏任命高表仁為丹陽郡刺史,這樣高表仁就可以照顧父親,包括高颎一直放心不下的女兒,前太子楊勇的側妃,也被接到丹陽郡,高颎便可以安心在江南度過最后的晚年。
劉文靜出任晉王府長史兼江南道行臺尚書長史,接替了高颎的位子,魏征為行臺尚書司馬,接替劉文靜之前的位子。
劉文靜笑了笑道:“其實殿下并沒有理解我的意思!”
蕭夏也歉然笑道:“長史不妨細說!”
“殿下,現在江淮、中原乃至河北人口流失非常嚴重,而江南道三年內增加一百三十萬戶,光今年年初到現在就增加了六十萬戶,對我們來說是江南道西部得到大發展,宣城郡人口就增加了十五萬戶,還有鄱陽郡、豫章郡人口增加都在十萬戶以上,甚至建安郡也增加了三萬戶百姓。
至于丹陽、延陵、毗陵、吳郡、余杭、會稽這六個大郡三年來更是增加了百萬戶人口。
我們的人口增加就意味著北方人口減少,人口減少最直接的沖擊就是稅賦,我聽說朝廷早就有怨言了,尤其今年更是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現在就差一個導火索讓朝廷的不滿爆發。”
“你的意思是說,長公主來江南就會成為朝廷不滿爆發的導火索?”
“卑職是這樣認為的,卑職更擔心,我們和朝廷的三年和平很可能就會因為這件事結束了。”
蕭夏眉頭一皺,“移民問題有這么嚴重?”
“殿下去城西江北大營看看就知道了!”
蕭夏點點頭,“這么多年我都沒有關心過,去看看吧!”
兩人離開總管府,乘坐馬車向城西而去。
城西的江北大營并不是軍營,而是移民大營,江南道的移民大營一共有三座,一個是延陵郡京口縣的江北大營,一個宣城郡最西面的南陵縣大營,一個是江夏郡夏口縣大營,分別對應江南東部地區,江南西部地區和洞庭湖地區。
其中江北大營是最大的移民營,有帳篷幾萬頂,分成了十個區,分別對應江東十個郡,有兩百名官員和三千士兵負責管理江北大營。
整個大營就像一座巨大的縣城,里面不光百姓帳篷,甚至每個區還有了商業區,主要是雜貨鋪和小吃鋪,當然也有賭館和暗娼,這種明面上是不允許的,但暗中還是存在,有需求就有生意。
江北大營一直維持著十萬戶以上的移民數量,現在還十二萬戶,所有移民來到江南,第一步就必須來江北大營報到登記,否則就是黑戶了,租房子、找差事、租賃土地都做不到。
只有登記拿到臨時戶籍后,才能在江南道各地生活,每年需要驗證一次戶籍,連續驗證五年后,就可以成為永久戶籍了。
目前江北大營的主官是房玄齡,房玄齡目前出任行臺尚書戶曹參軍,正五品官,他的上司是司馬魏征,魏征則負責整個移民事務,他也陪同蕭夏一起來了。
大營內十分整潔,這也是三年來不斷改進管理的結果,一頂頂大帳整齊有序,儼如網絡一般,大營內有主街,有輔街,連接各個區的主干道就是主街,各區內的道路就是輔街。
大營內人來人往,不時可以看見巡哨的隊伍,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
房玄齡給蕭夏介紹道:“殿下別看表面安靜,實際上矛盾重重,有的是把從前的宿怨帶來,有的是來了后爭奪資源產生的新矛盾,我們每天最大的事情就是調解矛盾。”
“當和事佬?”蕭夏笑問道。
房玄齡搖搖頭,“哪有那么多精力勸解他們,發現了矛盾,就立刻解決,把有矛盾的人家迅速分配走,越遠越好,一輩子見不到,矛盾自然就沒有了。”
蕭夏呵呵一笑,“這個辦法不錯,換個思路就把問題解決了。”
劉文靜笑問道:“既然你們每天最大的事情就是調解矛盾,那么矛盾產生的根源是什么呢?能不能從根源上解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