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
轉眼間,民勤縣已是天寒地凍的十月底。
經過近一個月的調試,兩個特種豆絲生產車間已經完成了調試工作,目前可以開始生產普通硅豆絲紗線、碳化硅管紗線。
同時另外兩個新車間,也在緊鑼密鼓的改造,預計今年十二月底可以投入使用。
而十月份剛剛成立的民勤光伏實驗室,五十多個相關的科研人員也陸續到位。
從一家光伏企業跳槽過來的光伏實驗室負責人黃玉冠,還有從中科院挖過來的研究員謝瑞麟,此時已經拿到了新鮮出爐的碳化硅管材料。
他們一拿到材料,就迫不及待進行嘗試。
編織好的細布,由于碳化硅管非常細,直徑普遍在124納米到127納米之間,因此這東西編織成的細布,并不是透明的,而是黑漆漆的顏色。
接好了光伏板的其他配套元器件,黃玉冠抬頭來吩咐道:“打開檢測設備。”
“好了,黃總監。”
“啟動模擬光照系統。”
“是。”
隨著模擬光照照射在漆黑一片的碳化硅管布料上,檢測電流、電壓、電阻之類的設備,也收到了各種數據。
首席研究員謝瑞麟盯著儀器上的數據,同時手上的圓珠筆快速記錄著這些反饋的數據。
半個小時后。
“謝博士,情況怎樣?”
謝瑞麟微微抬頭:“效果比預期好一點,平均光電轉變效率為21.7左右。”
“哦?”黃玉冠對于這個結果有點驚訝:“如果這個數據,那就可以考慮直接生產了。”
“直接生產也可以,黃總監,你知道這東西的成本是多少嗎?”
黃玉冠在光伏企業干過五六年,非常清楚其中的情況,他笑著說道:“這種碳化硅管的成本非常低,至少我們內部采購會非常便宜。”
“具體多少?每平方米多少錢?”
“工廠那邊按噸計算成本,一噸的生產成本差不多8萬塊錢左右。”
謝瑞麟提了提眼鏡,目光非常震驚:“一噸8萬?”隨即他拿起桌面的一份文件,翻了翻其中的參數:“每平方米246克左右…一噸差不多就是4065平方米,一平方米才19.68元?我靠!”
“如果這東西上市銷售,估計傳統光伏板生產商要全面崩潰。”黃玉冠開玩笑道。
謝瑞麟倒是沒有操心這種市場的事情,畢竟他以前在中科院工作的時候,就沒有太多參與實際的產業交鋒,他摸了摸下巴扎手的胡茬:“黃總監,我聽說飛艇公司是打算將這東西安裝在飛艇上半部分?”
“是呀!以這種性能,估計不需要10萬平方米的光伏發電面積,畢竟如此龐大的面積,發電量太多了,如果用不掉這么多電,飛艇只能選擇棄電,或者只能加電池。”
黃玉冠一邊回答,一邊拿出保密版本的定制平板電腦,找到了飛艇公司的一部分設計資料:
“目前最大的藍鯨3號飛艇,每小時最大耗電量為1150千瓦時,24小時最大耗電量才27600千瓦時,就算是加上其他升降貨物、壓縮氫氣、制冷之類耗電,一天耗電量也不會超過4萬度。”
“如果是這樣,10萬平方米的碳化硅管光伏板確實太多了。”謝瑞麟拿起圓珠筆計算了一下:“考慮到了在僅僅是作為補充,我認為2萬平方米就足夠用了。”
對于這個數據,黃玉冠也表示贊同:“2萬平方米,理想狀態下,一天平均發電3.47萬千瓦時,基本可以滿足一天86左右的電力需求。這還可以減少電池配置規模,大概只需要配置之前一半左右的電池即可。”
謝瑞麟笑著搖搖頭:“算了,這種事情還是留給飛艇公司那邊去考慮吧!我們還是研究一下如何改進技術吧!”
“也是。”
眾人討論起如何改進技術。
討論了幾個小時,他們拿出了好幾個改進方向,比如加厚布料、摻雜砷化鎵、使用特殊編織結構等。
同時,還有兩個小組在進行碳化硅管光伏板的各種測試。
其中包括使用壽命評估、使用年限衰減率、高紫外線環境、強風沙環境、高鹽度環境、高溫環境、低溫環境、真空輻射環境等使用情況和使用壽命評估。
就在此時。
飛艇船塢的穹頂結構,也開始進入了安裝階段。
第一階段是安裝骨架。
一體成形的超輕拱橋結構,輕而易舉被吊車吊起來。
“慢一點…”施工方的安全員緊盯著。
突然一陣強勁的西北風裹挾著沙子襲來,非常輕的拱橋型骨架被風吹得不斷搖晃。
正在拉扯引導的工人,迅速將牽引繩固定在提前準備的配重上,避免骨架被吹得搖晃起來。
過了一會。
看到風停歇了下來。
施工指揮員趕緊拿起對講機:“快點,動起來。”
隨著骨架的底部鏤空榫卯結構,緩緩插入地基預留的高強度鋼柱中,幾個工人馬不停蹄抬巨大的螺帽,將螺帽安裝在手臂粗的螺絲上。
安裝好之后,另一組工人拉著高壓氣槍將螺帽螺絲和鋼柱表面的塵土吹干凈,然后快速噴涂上速干保護漆,緊接著套上一層工程塑料保護套。
這個船塢是最小的一個,長度為300米,寬度為100米,高度同樣是100米。
站在地面上,正面呈現出一個半球形,側面看過去則像一個埋入地下一半的圓柱體。
由于修改了設計方案,之前表面并沒有設計光伏板,現在這些船塢的穹頂上,都要安裝新型的光伏板,用于增強基地的能源自給自足。
就在飛艇工廠建設得如火如荼的時候。
負責研究新材料應用的民勤研發中心511實驗室,他們此時也發現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應用。
該實驗室主要研究碳化硅管的深度應用方面。
其首席研究員張樹立看著眼前的的實驗設備,臉上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
只見,隨著設備的負壓系統啟動,源源不斷的純凈水從底部的污水箱中被抽上來。
不到二十分鐘,一立方米污水就被抽了90左右。
張樹立拿起采樣器,抽了20份樣品,送到了研發中心的檢測實驗室中,讓他們進行一次全面的成分檢測。
在等待檢測報告的時候,他們又陸陸續續實驗了十幾次,使用了當地的城市污水、附近鹽湖的咸水、實驗室自己調配的化學污染水,分別接下來抽水實驗。
等拿到了檢測報告后。
“張博士,好消息,好消息…”6一個研究員臉上滿是喜色。
“結果出來了?”張樹立一下子從座位上彈起來。
那個研究員喘著粗氣:“呼呼…出來了,結果是超純水。”
“好好好…”張樹立拿過檢測報告,他看得非常仔細,身體甚至在微微發抖,因為他太興奮了。
“張博士,我們成功了。”
“低成本海水淡化技術沒有想到會這樣實現。”
十幾個研究員都狂喜不已。
他們研究的抽水技術,就是利用一種內孔徑46納米到49納米的碳化硅管,通過燒結過程中,在石墨粉末這添加鋁粉末和鈣粉,讓其形成特殊的內壁結構。
這種新型碳化硅納米管,只需要管道兩側存在氣壓差,高壓那一側的水分子就會自動向低壓那一側流動。
準確來講,是高壓一側的水分子會“蒸發”,這種蒸發原理是該類型的碳化硅納米管內部的真空狀態造成的超低溫蒸發。
因此這些非常小的壓力差,就可以讓高壓一側的水體快速蒸發,然后水蒸氣分子就會源源不斷被吸過去低壓那一側。
這種情況下,只需要維持一側的低氣壓,就可以源源不斷獲得超凈水。
本來原來是,張樹立等人是采用平放抽水的模式,但并沒有成功獲得超凈水,反而讓納米管被雜質堵死了。
直到前兩天,他們無意間將碳化硅納米管垂直放置在水體正上方,一下子就打開了新世界大門一樣。
這種放置方式,讓水分子以水蒸氣的形式通過納米管,而其他成分則因為重力的原因,沒有辦法向上移動,這保證了管道內部不會被輕易堵塞,可以長期運行下去。
這也是實現超低成本海水凈化的前提。
不然經常需要更換碳化硅納米管,就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支出。
加上這種小壓力差抽水,幾乎不需要熱源加熱海水,讓其成本進一步下降。
張樹立興奮之后,又迅速冷靜下來,他吩咐道:“大家盡快整理好報告,晚上我要向老板匯報這件事,到時候老板不會忘記大家的辛苦。”
“是。”
“放心吧!這種關鍵時刻,我們肯定不會掉鏈子。”
張樹立隨即布置了各項工作,讓實驗室的所有人加班加點,一定要仔細弄好實驗數據。
畢竟這個技術非常重要。
他們實驗室自己預估過,僅僅是實驗室的那個小設備,一天可以抽出65立方米的超凈水,能耗還不到3度電。
加上設備折舊和場地費用,以及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每立方米超凈水的成本不會超過0.05元。
這成本可以秒殺當前的一切海水凈化技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