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最開始是人間的凡人,這一點在《西游記》中有明確記載:
“老沙原系‘凡夫’,因怕輪回訪道。云游海角,浪蕩天涯……超天界,拜玄穹,官授卷簾大將,侍御鳳輦龍車,封號將軍。”
而大禹是誰?
自三皇五帝之后,便是夏、商、周……
大禹治水有功,拯救蒼生于洪水之中;鑄造九鼎,鎮壓九州氣運,開創了大夏的基業。
大禹是夏朝的開國之君,是“有夏皇祖”,是“禹圣王”。
天下的人族,稱大禹一聲“人祖”、“人皇”、“人帝”……那是一點問題沒有。
他卷簾大將雖然現在是神仙了,但曾經也是凡人。
卷簾大將看著大禹,連忙拱手行禮,聲音中帶著幾分激動與恭敬:
“參見大禹人皇。”
“禹皇怎來此?”
“有何貴干。”
卷簾大將身后,一眾人族天兵聞言,也紛紛抬頭看向大禹。
他們大多出身人族,對于大禹這位人皇的事跡從小就耳濡目染,心中滿是崇敬。
當他們得知眼前此人就是大禹時,眼中滿是崇敬之色,恭恭敬敬地拜見道:
“見過人皇!”
大禹微微點頭,看向卷簾大將,沉聲道:
“吾來見玉帝,容稟。”
卷簾大將聞言,連聲道:
“不敢。”
“禹皇請進。”
在商朝之前,人皇的地位其實沒有那么低。
人皇被視為與神明平等的存在。
如紂王作為最后一位人皇,可直接與女媧對話,甚至膽敢直接做淫詩調戲女媧。
女媧想懲罰紂王,卻因商朝氣運未盡而作罷,只能轉而派軒轅墳三妖迷惑紂王,先壞了人皇之基業。
楊戩曾試圖刺殺紂王,但因紂王有人皇真氣護體,而失敗。
強如圣人之下第一人的孔宣、通臂猿猴袁洪、托塔天王李靖……在人間國度,也需要遵從人皇之號令。
玉虛十二金仙之一的云中子,想面見人皇,也需要先向請奏。
得到人皇首肯之后,云中子才能面見人皇。
但商朝滅亡后,周代以“天子”取代“人皇”。
人間統治者從“與神平等”降格為“代天牧民”,強調“君權神授。”
從此以后,人皇就是純粹的天子了,皇帝乃上天之子,代天牧民。
在唐朝的時候。
一條小小的涇河龍王都能禍亂、驚擾李世民,讓李世民睡都睡不好。
地府陰間的鬼差,都能把李世民的鬼魂勾到地府去。
唐王李世民見了觀世音菩薩,就要朝天禮拜,眾文武官員跪地焚香。
夏,尚在商周之前。
大禹作為“有夏皇祖”,自然是當之無愧的人皇。
雖然如今人皇勢微,尚不如一些普通神仙。
但大禹在人族心中的地位,依舊無可替代。
面對大禹。
卷簾大將微微側身,讓出一條道路,做出邀請的姿勢,恭敬地說道:
“禹皇,請隨我來。”
大禹也不客氣,邁著沉穩的步伐,朝著天界深處走去。
“那就是昔日的人皇大禹啊!”
“大禹很久沒在三界出現過了。”
“大禹皇前來做甚?”
一眾天兵天將在原地,望著大禹的背影,心中滿是敬畏與好奇,都在猜測著這位消失已久的上古人皇此番前來天界,究竟所為何事。
隨后,卷簾大將便打開登天云梯,引領大禹從登天云梯而上,直接往三十三去了。
通明殿外。
四大天師張道陵、許旌陽、葛仙翁、邱弘濟鎮守在此。
見卷簾大將領著大禹而來。
“大禹皇……”
張道陵見狀,心中不由一緊。
他深知大禹乃是人族先祖,功高蓋世,但此時貿然前來,不知所為何事。
張道陵猶豫再三,還是硬著頭皮,走上前去,微微躬身,恭敬地詢問道:
“大禹皇,不知您此番前來,所為何事?”
大禹掃了一眼張道陵,開口道:
“吾有事要面見玉帝,容吾稟報。”
張道陵不敢有絲毫怠慢,更不敢多問一句。
他忙不迭地轉身,匆匆步入通明殿內,在靈霄殿下,神色肅穆地啟奏玉帝道:
“陛下,大禹皇求見。”
玉帝高坐于靈霄寶殿的寶座之上,微微抬眸,開口道:
“宣。”
如果說,三皇五帝是人族,甚至是人道的代言人。
那么他玉帝,這天庭便是天道的絕對代言人,執掌著三界的法則與秩序。
如今,在這天地人三道之中,人道如同依附于大樹的藤蔓,依附天道而存。
人間帝王的地位,與那統御一方的普通龍王相差無幾。
人間皇帝雖在人界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在三界的大格局中,不過是一方小小諸侯罷了。
上古人皇,雖也曾威震四方,但也不過是統率著人間界這一方天地。
但他玉帝是三界之主,統率天、地、人三界。
無論是在天界的神仙,還是人間的帝王,亦或是地界的鬼怪,靈山的佛祖菩薩……在玉帝這位三界之主面前,皆需俯首稱臣。
大禹治水也好,定九州也好……這都是在人間界的功績,更多的是傾向于人間的治理與發展。
若將視野放寬,放在天地人三界來看,比如:如來佛祖鎮壓冥河、十殿閻羅治理幽冥、斗姆元君平定下界叛亂……也都是功績。
而他玉帝,是治理三界,統率天界、人界、地界,為三界萬神之首,乃三界萬靈之主。
如今下界人皇,也不過是“皇權神授,代天牧民”罷了。
不多時。
張天師便領著大禹來到了靈霄殿下。
天界。
三十三天。
至高無上的靈霄寶殿之中。
天帝見人皇。
此時,天帝高坐于九霄寶座之上,威嚴赫赫,宛如那高懸于九天的烈日,俯瞰著三界眾生。
而大禹,這位曾經的人皇,雖已退隱于火云洞中,遠離塵世喧囂,但身上那股睥睨天下的皇者之氣,依舊不減當年。
周圍其他相關人等,皆是天界中心思玲瓏之輩,察言觀色的本領早已爐火純青。
此刻,他們敏銳地察覺到這靈霄寶殿之中彌漫著一股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仿佛一場風暴即將來臨。
剎那間,眾人紛紛神色一凜,自覺地躬身退下,腳步匆匆,不敢有絲毫逗留,生怕被卷入這場可能引發的巨大風波之中。
卷簾大將作為玉帝近衛,則是率領著一隊金甲天兵護衛在玉帝身側。
大禹昂首闊步,向前幾步,向著玉帝拱手行禮,聲音洪亮而沉穩:
“見過大天尊。”
玉帝微微抬眼,目光冷淡,淡淡地問道:
“禹皇,你不呆在火云洞安享清閑,忽來天界,所為何事?”
大禹神色凝重,深吸一口氣,開口道:
“大天尊,吾此次前來,乃是為人間水患之事而來。”
“如今,天界戰事正酣,致使天河弱水傾瀉而下,人間已然洪水泛濫成災,人族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不知大天尊打算如何處置這人間之禍?”
以臣問君,此乃犯上之大忌也。
大禹也曾是人皇,深知其中的規矩與利害關系。
但為了人族的安危,他還是這樣問了。
玉帝冷冷地掃了一眼大禹,眼神中閃過一絲不悅,開口道:
“大禹,你如今已退居火云洞,已非人皇。”
“如今這天下,已非你所轄之夏朝。”
“你跑過來教朕做事,手未免伸得太長了吧?”
大禹目光堅毅,分毫不退,向前一步,朗聲道:
“大天尊,我此來絕非無端生事,只是想提醒大天尊。”
“大天尊貴為三界之主,統御萬靈。”
“天界雖為三界之重,但人界之人族,亦是大天尊的子民。”
“大天尊若只顧天界戰事,而置人間百姓于不顧,任由他們在洪水中掙扎求生,恐失人族之心,三界亦難安寧。”
“還望大天尊能念及人族疾苦,派遣天兵天將下界治水,解人族百姓于水患。”
玉帝聞言,臉色驟然一沉,如烏云壓頂,怒拍龍椅扶手,那龍椅扶手竟被拍得微微震顫。
玉帝呵斥道:
“放肆!”
“禹,你莫要以為你曾為人皇,便可在朕這靈霄寶殿之上大放厥詞,肆意妄為。”
“如今天界戰事膠著,戰況激烈,東華那廝都快打到南天門了。”
“你竟在這關鍵時刻,讓朕分心去治水?”
“這天界戰事,關乎三界秩序,若天界失守,三界必將大亂,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這時候,去治水?”
“你怕是以前治水治糊涂了吧,竟如此不知輕重緩急!”
大禹卻毫不畏懼,挺直脊梁,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劍,大聲道:
“大天尊,吾并非質疑大天尊之決策,亦不敢妄言大天尊之對錯。”
“只是不忍見人間百姓遭此滅頂之災,心如刀絞。”
“吾曾治水多年,深知水患之害,猶如猛虎出籠,所到之處,良田盡毀,顆粒無收;房屋傾塌,片瓦不留。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苦不堪言,其狀慘不忍睹。”
“此天界一戰,戰火紛飛,法力肆虐,不知道對下界造成多少災難,多少生靈涂炭。”
“若大天尊能暫緩戰事,同時解決人間水患,再行其他之事,方顯大天尊仁德,下界人族也必將對大天尊感恩戴德,銘記大天尊之恩德。”
玉帝冷笑一聲,笑聲中帶著幾分輕蔑,道:
“仁德?”
“可笑的仁德。”
“朕執掌三界多年,坐擁無上神威,靠的可不是那虛無縹緲的仁德,而是嚴明不可侵犯的秩序。”
“秩序,才是三界之根本,是朕統御萬靈、定鼎乾坤的基石,是這浩瀚三界得以運轉的法則。”
“天地失去了秩序,那才是真正的混亂之源。”
“禹,你目光短淺,只盯著那小小的人界,朕看的卻是整個三界!”
“禹,你心中所念,唯有人族,你只為一族之私欲,朕心懷的卻是三界萬靈!”
“這天界戰事,關乎三界秩序,如大廈之根基,豈能因人間區區水患而暫停?”
“你莫要再在此胡攪蠻纏,擾亂朕心,速速退回你那火云洞去。”
“朕只當你今天沒來過,莫要再提這等荒唐之事。”
大禹卻紋絲不動。
他目光灼灼,似有兩團烈火在燃燒,緊緊地盯著玉帝,繼續開口爭取道:
“大天尊,妖族信奉妖皇,為其肝腦涂地,在所不惜;龍族信奉祖龍,尊其為族中至尊,言聽計從;巫族信仰祖巫,奉其為精神支柱,至死不渝……”
“只有這下界人族,心懷虔誠,信奉天界諸神,將天庭視為庇佑之所,為天界提供源源不斷的信仰之力。”
“人族信仰為天界根本,若失了下界人心,這秩序又能維持多久?”
“大天尊若只重秩序,不顧人心,恐難長久,終有大廈將傾之日!”
玉帝目光一凜,有寒芒閃過,似笑非笑道:
“禹,你在威脅朕?”
大禹連忙開口道:
“不敢!大天尊息怒,吾絕無威脅大天尊之意。只是這下界人間禍劫,全然是受了天界戰亂的波及,而非人族之過。”
“只因天界戰爭,下界人族便生靈涂炭,無數百姓喪生于洪水之中,未免太過不公。”
“大天尊身為三界之主,理應主持公道,還人間一個太平。”
玉帝微微皺眉,敲了敲手指,似在思索著什么,片刻后道:
“禹皇,朕念在你曾為人皇之尊,威望尚存,給你個面子。”
“朕,會宣旨,告訴那地府十殿閻羅。”
“讓他們在生死簿上多加留意,讓這些被水淹死之人,下輩子投個好胎。”
“不入那十八層地獄受那無盡折磨,不墮入畜生道任人宰割,也算是朕對他們的恩賜。”
此時天界戰況焦灼,派遣天神天將勞心勞力下界治水,不如直接告訴閻羅。
讓閻王爺處理了,簡單又省事。
投個胎就是了,這人不還是人嗎?
“不管活人,管死人……”
“這不是糊弄人嗎……”
大禹聞言,眉頭緊皺,心中滿是不平與憤懣。
大禹目光灼灼,看向玉帝,開口怒聲喝道:
“大天尊!若天界如此不公,只重仙神之尊榮,而忽視下界人族之苦難,如此行徑,實難服眾,也難安人族之心。”
“以人伐天之事,吾人族雖向來秉持著敬畏天庭之心,不妄動干戈。”
“但若天庭諸神欺人太甚,吾人族也絕不畏懼天庭之威。”
“人族雖為后天生命,卻也有著不屈之志,若被逼至絕境,亦會奮起反抗,玉石俱焚亦在所不惜!”
言罷。
大禹猛然抬手,軒轅黃帝的軒轅劍驟然出鞘。
“錚”的一聲。
剎那間,軒轅劍之劍身光芒大盛,如同一輪烈日綻放,金黃色的劍氣如怒龍般沖天而起,照亮了整個靈霄寶殿。
“錚、錚、錚!”
劍鳴之聲連綿不絕,清越悠長,似龍吟破九霄,又似鳳唳震云端。
這劍鳴聲如實質般震蕩開來,震得殿內云霧如波濤般翻涌不止,原本悠揚的仙樂戛然而止。
但見那軒轅劍的劍身之上,日月星辰流轉不息,山川草木栩栩如生,仿佛將整個天地秩序都鐫刻其上。
劍柄之處,人族之農耕與治國之策以符文形式閃爍,承載著人族文明的無數載的文明傳承。
一股磅礴的人道氣運自劍身涌出,如洪流般在殿內激蕩,所到之處,天兵手中的兵刃竟隱隱顫鳴,似是感受到了人族圣劍的威嚴。
卷簾大將見大禹在靈霄寶殿前亮出軒轅劍,心中大驚失色。
他曾身為凡人,大禹是他曾經敬仰的人皇。
他如今身為神仙,玉帝是他必須效忠的天帝。
兩難之際,終究還是職責所在。
卷簾大將毫不猶豫的身形一閃,擋在玉帝身前,手中降魔寶杖重重一頓,怒喝道:
“禹皇,你好大的膽子!”
“靈霄寶殿之上,豈容你放肆!”
卷簾大將身后,天兵們也齊刷刷亮出兵刃,寒光閃爍如銀河傾瀉,鎧甲碰撞之聲清脆刺耳,宛如冰雹砸落。
靈霄寶殿之內,氣氛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一眾天兵天將如臨大敵,將大禹團團圍住,只待玉帝一聲令下,便要將大禹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