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動力、承重、爆發、防護.
一項項的測試實驗不斷的進行著。
不過因為沒有裝備武器系統和額外的間隙裝甲的原因,對天兵戰術機甲的攻擊性與完全防護性測試并未進行。
然而即便是這樣,這臺戰甲所表現出來的強悍能力依舊震撼到了現場的所有人。
十米的壕溝對于天兵戰術機甲來說近乎如履平地,超過七點五米的廢物在沒有其他負重的情況下借助機械腿的爆發力一躍而過。
而在模擬城市廢墟中,天兵作戰機甲在駕駛者的操控下,能夠以復雜的姿態進行超高速突進。
那遍布在機甲上的攝像頭和傳感器能夠實時的計算數據,并且利用碳基芯片自動規劃出最優路徑,姿態控制系統讓它在復雜地面上如履平地。
當然,若要說它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它的負重能力了。
在天兵戰術機甲的背部與肩部,有著通用掛點,可以增加標準配重的模塊用于模擬負重。
在一塊塊的標準配重模塊添加到機甲上時,負重量迅速從500公斤攀升至2000公斤。
然而即便是這樣,安穩矗立在測試場地中央的機甲的姿態仍然沒有絲毫晃動。
不僅如此,在超過1000公斤,也就是整整一噸的負重下,駕駛著天兵戰術機甲進行深蹲、沖刺、跨越障礙等一系列戰術動作,動作流暢得令人難以置信。
或許這個數字對于軍用的運輸設備,如裝甲車、全地形車等裝備來說不值一提。
但別忘了這是單兵作戰設備。
這意味著攜帶超量物資可支持更長時間的獨立作戰,尤其在敵后滲透或特種作戰中,可減少對后勤補給線的依賴,極大的提高突防效率。
而在高強度作戰中,充足的物資可應對更復雜的戰場環境,包括極端氣候、敵我消耗戰等,減少因物資耗盡導致的被動局面。
能夠隨身攜帶1000公斤物資,意味著士兵將從傳統意義上的“輕步兵”徹底蛻變為一個高度信息化、裝甲化、火力多元化的“單人作戰平臺”。
比如一名士兵可以攜帶多種大型傳感器,如小型相控陣雷達、高性能光電偵察設備、信號情報系統,成為一個移動的偵察哨站。
除此之外,也可以攜帶大量的小型無人機、無人地面車輛進行偵察、攻擊和物資運輸,自己則作為指揮和控制中心。
這不僅僅是‘背得更多’的概念,而是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士兵”的角色和戰爭的形態。
他會是戰場上的矛頭、盾牌、眼睛和大腦,其出現將使得軍事戰術、后勤、編制乃至軍事理論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演練完對機甲的常規測試流程后,駕駛著天兵01號,王強快速的回到了現場。
“天兵01,演練完成,請首長指示!”
一個標準的軍禮帶著渾厚的聲音,徐川豎起了一個大拇指,夸贊道:“天兵戰術機甲,這個名字,當之無愧!”
“它的表現,遠比我想象中要更加的完美。”
一旁,董安笑著開口道:“還不夠,甚至可以說遠遠不夠。”
聽到這話,徐川有些詫異的看了過來。
董安教授笑了笑,走上前,用手戳了戳天兵機甲的關節接口處,接著說道。
“雖然說它的表現的確很優秀,但它還是有著不小的缺陷和問題的。”
“比如關節。”
“為了保證靈活性能夠適應駕駛員的活動,天兵戰術機甲的關節摒棄了傳統笨重的軸套結構,它采用了大量微型動力單元和伺服電機,將局部應力從一個點,分散到由數百個組件構成的整個關節截面上,模仿人體肩袖復合體與節肢動物球窩關節的靈活性而設計。”
“而正是因為如此,它比機甲的其他部位要更加的脆弱。”
“如果說加載了額外防護間隙護甲的胸部,頭部能夠抵御12.6毫米的大型狙擊子彈的話,那么關節處用普通的步槍就能破壞。”
外骨骼裝置關節處,一直是防御弱點的最大難題。
即便是天兵已然逐漸脫離了外骨骼裝置的范疇,朝著機甲的方向延伸也避免不了這個問題。
一旦天兵戰術機甲關節處的伺服電機和微動力單元被大量破壞的話,這會導致關節的靈活性被鎖死,無法動彈。
當然,它的防御能力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差,并非隨便拿把手槍開一槍就能完全破壞掉關節的。
在設計的時候,研發團隊就考慮過相關的問題。
天兵戰術機甲關節處的伺服電機和微動力單元都是有設計冗余的,少量的損壞并不會完全癱瘓,只會造成部分性能降低。
簡單的來說,就是原本一個伺服電機和微動力單元能做的事,拆分成兩個或者是三個。
而這種情況下,其中的一個損壞另外兩個依舊可以維持活動,只不過性能指標會降低。
就像原先可以攜帶500公斤的物資活動而不影響,在部分關節的伺服電機和微動力單元損壞后,負重的數量可能會掉到300公斤,200公斤甚至是更低。
解釋了一下天兵戰術機甲的弱點,董安教授緊接著說道。
“其實,對于這種戰術機甲,如果是單程的從性能上來說,無人駕駛的戰術機甲才是最合適的。”
“擯棄掉駕駛員需要的空間,我們能夠將機甲的強度提升數倍。關節處也不必因為過重的考慮靈活性而犧牲防護能力。”
“不過可惜的是,目前的人工智能還無法面對極其復雜的戰場情況。”
一旁,徐川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的確,完全無人化的戰術機甲很具備誘惑力,但那是建立在人工智能發展完善的基礎上的。
而對于目前的人類文明來說,最近十幾年的時間人工智能和AI的發展速度相當之快,就連L5級別的智能駕駛系統都已經研發出來了。
但戰爭的復雜度是遠超現實社會的。
比如AI能識別出“一個白衣婦女舉起雙手”,但它無法像人類士兵一樣,結合文化、語境和直覺,理解這究竟是“投降”、“求救”還是一個詐降的陷阱。
它沒有“戰爭迷霧”之下的那種直覺。
而當需要解決的目標混雜在平民中時,開火的“概率閾值”應該設為多少?為了戰略勝利,是否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附帶損傷等等難題 這些涉及生命價值的終極判斷,AI無法負責,也絕不應由AI做出。這是人類指揮官必須牢牢掌握的控制權。
除此之外,AI對戰場的判斷依賴傳感器、實時數據和大量的訓練。
而如果敵方提供虛假數據,比如數據投毒,或使用極其罕見的戰術(在訓練數據中未曾出現),AI就可能做出完全錯誤的判斷。
一個簡單的例子:用特定的圖案就能欺騙圖像識別AI,讓它把坦克識別成一匹馬。
這并不是什么‘指鹿為馬’而是真實可發生的事情。
而除了這些缺點外,無人化的戰術機甲還有可能被黑客入侵,容易受電磁武器影響等等,進而被敵人俘虜,甚至是反向操控對付自己。
當然,即便是無人化的戰術機甲有著眾多的缺點,它仍然是哈工大‘外骨骼作戰裝備研究項目’戰略工程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
甚至第一代的成果比天兵戰術機甲出現的更早。
畢竟無人化的戰術機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智能機器人。
在國內人工智能與AI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智能機器人早就已經相當的成熟了。
從幾年前還只能在春晚節目上表演轉手帕,到現在唱跳Rap樣樣精通。
甚至去年還有廠商推出了專用的家庭炒菜機器人,里面印刻了數百種家常菜,售價在50萬150萬區間。
在徐川和董安教授聊著無人機甲的時候,站在一旁的徐曉這會正盯著面前的天兵戰術機甲上下打量著,烏黑的眼珠子滴滴的轉著,不知道在想什么。
忽然,她轉過身來,看向了董安教授開口詢問道。
“董教授,我想問一下,這個天兵戰術機甲可以做大嗎?”
聞言,董安有些好奇的開口問道:“做大?”
徐曉點了點頭,開口道:“就像科幻電影環太平洋中的那種,幾十米高的大型機甲。”
聽到這話,董安笑著開口道:“能造是能造,但是沒有太多的意義,或者說并沒有太多的實戰能力。”
略微停頓了一下,他接著說道:“我倒是看過環太平洋,對里面的機甲也了解。”
“如果將咱們的天兵戰術機甲無人化,并且等比放大的話,差不多是能達到電影中的大型機甲的模樣和表面效果的。”
“但如果說你想要那種能夠在陸地、水中甚至空中戰斗的機甲,我只能說這不可能。”
“至少目前的材料技術并不支持。”
“同等材料尺寸放大N倍,所需要的強度將是N的平方倍,體積和質量將變成N的立方倍。”
“環太平洋的危險流浪者的高度達到80米,高度比尋常大樓還要高不少,重量上千噸。這樣一個大家伙,做出各種打斗動作,機甲各個環節需要承受何等壓力可想而知。”
“這種大家伙,別說上戰場了。就是讓他跑起來大概都能給自己折騰散架。”
董安以為徐曉是想造那種大家伙,還特意認真的解釋了一下。
結果徐曉使勁的搖著頭,笑嘻嘻的開口道:“只要能動就行!”
停頓了一下,她接著道:“我準備弄一個一比一還原的環太平洋機甲,不要求它具備實戰能力,只要能通過腦機接口技術操控它進行一些簡單的活動就足夠了。”
“咱們哈工大接不接這個項目?”
聽到這話,董安教授當場就愣住了。
“收?”
徐曉用力的點點頭,道:“是的,!”
說到這,她緊接著兩眼放光的開口道:“董教授您不覺得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嗎?”
聞言,董安又愣了一下,老實說他不知道這到底哪里酷了。
好吧,年輕人的想法他已經搞不懂了,不過單純的為了興趣愛好,就弄一架六七十米高的超大型機甲 認真的想了想,董安猶豫了一下還是開口說道:“做哈工大倒是能做出來,但制造一臺一比一還原環太平洋的大型機甲,費用至少需要一個億,甚至可能更高.”
其他的不說,天兵戰術機甲的制造成本就超過了兩千萬,這還是沒算研發成本一類的資金的。
而一臺體型超過六十米的大型機甲,制造成本恐怕得過億。
畢竟這臺機甲并不是所謂的單純模型,而是真實可動的。
這就意味著機甲的各個部分之間的連接工作非常關鍵,可不是簡單安裝起來就好了,還要保證強度要足夠,能夠運轉起來。
否則在各種力矩的作用下很容易斷裂或者變形。
實驗室中,在聽到董安教授說能造,徐曉的眼睛瞬間就亮了。
她一把抱住了徐川的手臂,眨著亮晶晶的大眼睛賣萌。
“老哥,我想要這個!”
倒不是她拿不出一個億,她自己的存款就有,但自家老哥就在這里,他的錢已經多到用不完了,能白嫖為啥不白嫖?
對面,在聽到徐曉央求徐川的時候,董安教授稍稍松了口氣。
他還真擔心徐曉突然來一句:“給我來一臺”。
畢竟哈工大真要造出來了這玩意,大概得被C9圈內的其他高校笑死。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正當他以為眼前的這位徐院士不可能陪著自己妹妹胡鬧的時候,一句話在他的耳邊響起。
“一個億一臺是么?”
“那就給我也來一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