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下旬的黑龍江已經是白茫茫的一片,氣溫降到了零下十攝氏度以下,就連河流都開始結冰了。
而就在這冰天雪地的一片世界中,此刻哈爾濱西站的出站口十幾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站在空曠的大廳中吹著寒風等待著。
一旁,被工作人員拉開的大紅色橫幅和站在邊上扛著長槍短炮的媒體記者更是引得西站大廳中的一些路人頻頻回頭。
所有人都在安靜的等待,直到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從商務通道中走出閘門后,哈工大的校長韓杰才帶著自己身后的隊伍快步走上前去,隔著老遠就熱情地招呼道。
“徐院士,一路上辛苦了,歡迎您的到來!”
雖然知道眼前這位對這種公式化的迎接不怎么喜歡,不過對于哈工大來說,相關的迎接肯定是要做的。
看著接待大廳中的人群,徐川露出了個標準的笑容:“哪里的事,韓校長你們這也太熱情太隆重了”
韓杰才熱情的伸出雙手,緊緊的握住手晃了晃,滿臉笑容的開口道:“應該的應該的!徐院士您能來我們學校指導工作,是我們的榮幸。大家聽說您要來,都期盼等著想見您一面呢。”
寒暄了兩句后,一行人坐上了前往哈工大的轎車。
十來公里的車程很快到了,一行人下了車后,也沒有在校園中浪費時間,徑直的來到了全覆蓋式外骨骼作戰裝備的研究大樓。
樓下,比徐川更早一些趕過來的徐曉這會正在坐在充滿了暖氣的大廳中玩著手機等待著。
在看到徐川后,一臉興奮的小跑了過來。
“老哥!”
看到這個好幾個月都沒有見過的妹妹,徐川溫馨的笑了笑,道:“前幾天你那個虛擬現實技術的問題怎么樣了?能解決嗎?”
聽到這個,剛想點頭表示滿意的徐曉滴溜溜的眼睛轉動了一下,撅了噘嘴,搖著頭道:“暫時還沒有。”
將徐曉的小表情盡收眼底的徐川笑著開口道:“那你慢慢研究好了。”
“老哥!”
徐曉拖長了尾音,聲音軟糯的開口道:“你怎么就不問問哪里有問題呢?不按套路出牌!”
瞥了她一眼,看著自己這個妹妹眨巴著大眼睛,臉上堆滿了刻意又可愛的笑容,徐川攤了攤手,開口道。
“問了又能怎樣,我又不熟悉虛擬現實技術的研究,也幫不了你什么。”
聞言,徐曉立刻雙手抱住他的胳膊,輕輕搖晃起來:“不!老哥你可以的!”
“這不是虛擬現實技術的問題,是數學方面的問題。那篇計算方法太復雜了,我們公司的研究人員很難理解,老哥你肯定會包售后的對吧!”
見徐川依舊不為之動搖,她只好繼續眼巴巴地望著他,像一只祈求小魚干的貓咪一樣,豎起一根手指央求道。
“十天!就十天!”
看著徐曉那充滿希冀又帶著點耍賴的眼神,徐川瞥了她一眼,開口道:“一天都沒有。”
聞言,徐曉迅速的開口道:“一天都沒有那就半天!”
“半天好不好嘛,老哥,我世界上最最好、最最帥、最最聰明的哥哥,主要是你解決的那個算法,真的實在是太難太難了,辛苦老哥幫忙講解一下嘛!”
“我保證!這絕對是最后一次了!”
徐川:“呵,上次你也是這么說的。”
一邊和徐曉討價還價的打鬧著,一行人同時跟著哈工大這邊全覆蓋式外骨骼作戰裝備研究工作負責人董安教授的步伐,進入了機械工程重點實驗室的測試實驗室中。
在這里,徐川見到了一臺高度約在2.5米左右的戰術機甲。
這就是聯合了哈工大、星海研究院、星光虛擬現實科技、航天工業集團、川海材料研究所等多家國內頂尖科研機構共同合作研發的國家戰略工程‘全覆蓋式外骨骼作戰裝備研究項目’的成果之一·天兵戰術機甲。
也是被網友們戲稱為南天門計劃最后一個模塊的超級科技。
目光落在這臺安靜的站立測試場地中央的肅黑色機甲身上,他細細的打量著。
從外觀上來說,天兵戰術機甲不像一臺機器,更似一尊從天庭降臨的神話造物。
它的整體輪廓摒棄了傳統外骨骼作戰裝備的那種粗野的笨重感,而是呈現出一種符合神圣比例的、修長而威嚴的姿態,宛如一位披掛著現代科技甲胄的巨靈神。
整體高度目測在2.5米至2.6米之間,當然,這是沒考慮它可能存在的變形或者是其他能力基礎上的。
其裝甲涂層以銀白為底,在測試實驗柔和的光照下,泛著絲絲縷縷的金屬質感,勾勒出充滿力量感的輪廓,視覺上兼具了東方的莊嚴與未來科幻的銳利。
每一塊裝甲板的傾斜角度都經過計算,以最大限度偏轉來襲火力。
而在肩甲、胸甲和膝甲等關鍵部位,則使用了某種玄黑色的材料,如同墨玉一般溫潤,卻又仿佛能吞噬一切的深淵。
它并非笨重的機器人,而是一套為頂尖戰士量身打造的金屬肌肉與裝甲。
“天兵戰術機甲!”
走在徐川的身旁,董安教授滿臉自豪的開口介紹:“這是我們結合了空天戰艦部隊的全適應型外骨骼裝置和戰術機甲而設計出來的,一種以‘人機一體’節點化作戰體系的核心的全新單兵作戰機甲設備!”
“我們內部稱它為‘天兵’,取義為‘代天巡狩,降維打擊’。”
“它的整體結構分為三部分,中樞神經與感知系統、機動與力量系統、防護與武器系統三大模塊。”
“其中中樞神經與感知系統采用了星光科技的虛擬現實技術為核心;”
“而機動與力量系統則依賴我們自己開發的人體仿生學機械臂和配套的鈦合金主骨架為基礎。”
“這套系統,能讓普通戰士輕松背負60公斤載荷,在復雜地形下持續高速機動,沖刺速度可提升60,跳躍高度翻倍。”
“在防護上,我們采用了模塊化復合裝甲,重點部位可以抵御12.7毫米穿甲彈的直接射擊。”
“更重要的是,它內置了主動溫控與三防系統,能讓戰士在極端環境下保持戰斗力。”
說到這,董安教授激動興奮的神色緩和了不少,略微有些遺憾的繼續道。
“若要說缺陷的話,那就是供能系統了。”
“目前天兵戰術機甲主要以安裝在軀干、四肢以及背甲側部的鋰硫電池進行供能。”
“一套完整的能源系統,總計12塊大容量的鋰硫電池僅能支持天兵戰術機甲在戰場上活動2個小時左右。”
“這算是它最大的缺陷了。”
聽到這個問題,徐川感到有些奇怪,思索了一下想起了什么,開口問道:“也就是說它的續航還比不上‘空天戰艦部隊’那邊的全適應型外骨骼裝置?”
他記得當初前往英國的時候,鄭海就曾穿過那種全適應型外骨骼裝置,作戰時長好像超過了5個小時。
一旁,董安教授點了點頭,解釋道:“是的,比不上。”
“全適應型外骨骼裝置的重量和結構都遠比天兵戰術機甲更簡單,驅動它耗費的能量也更低。”
“甚至因為結構更簡單,全適應型外骨骼裝置還能通過使用者的肌肉來輔助降低能耗。”
“但天兵戰術機甲不行,雖然我們同樣參考了這部分的設計。但更復雜的結構和更多的耗能模塊,使得它的能耗遠大于前者。”
“不過在節能模式,也就是關閉大部分的非必要模塊的情況,僅僅是支持機甲正常行走活動的狀態下,續航可以做到5小時左右。”
一邊聽著董安教授的介紹,徐川點點頭,仰望著這臺戰術機甲的頭部盔甲部分。
毫無疑問,這是最引人矚目的部分。
從觀感上來說,它并非傳統的球形或方形,而是更似一頂融合了古代將軍兜鍪與現代流線型設計的戰盔。
頭部盔甲的正面,在眼睛部位是一塊深色的護目鏡,狹長的造型一直延展到了耳部的區域。
不過它占據的面積并不是很大,并不像宇航服的航天頭盔幾乎占據了整個面部。
“駕駛員能夠透過這個護目鏡從里面看到外面嗎?”
目光落在天兵戰術機甲的護目鏡上,徐川有些好奇的問道:“這個視野弧度,會不會有些過于狹隘了?”
一旁,董安迅速點了點頭,笑著道:“當然可以。”
“這塊目鏡如果不啟動的話,它在正常狀態下和普通的墨鏡區別并不是很大,可以提供一定的視線給駕駛者。”
“不過正如您所說的一樣,單純的依賴它,視野弧度確實并不大。”
“但它僅僅是在非執行任務的時候使用的,比如正常的行走運動等等。”
略微停頓了一下,他也將目光投向了天兵戰術機甲的目鏡,緊接著說道:“在戰時天兵戰甲操作者對外的感官并不依賴目鏡,而是通過徐曉教授開發的虛擬現實技術為核心,結合了雷達、視覺掃描、夜視、熱成像、激光測距等技術,可以說真正意義上做到了360度無死角的觀測。”
“戰斗的時候,這塊護目鏡會啟動變成一塊類似于顯示屏的結構,并連接上中樞控制系,顯示一部分戰斗數據和相關的信息。”
“當然了,考慮到駕駛者,也就是人體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接受360度的視野會導致感官系統方面的錯亂和神經系統壓力的問題。”
“目前我們采用的做法是僅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傳導180°到200°的視野角度,而剩下的視野觀測則同時通過頭盔上的這塊護目鏡進行顯示。”
“盡管這依舊會對駕駛者造成一些負擔,但已經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了。”
聞言,徐川有些好奇的問道:“也就是說,在戰斗的時候,機甲內的操控人員是無法看到外面的?”
聽到這個問題,董安教授點了點頭,道:“可以這樣理解,戰術目鏡在啟動的時候會隔絕外部視線,但這并沒有什么問題。”
“通過機甲各部件上的視覺掃描和探測成像技術,再結合虛擬現實技術,駕駛者反而會擁有遠比透過戰術目鏡觀察更大的視野范圍。”
“而如果視覺掃描和探測成像技術在戰斗中萬一全部損壞的話,戰術目鏡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視野角度,可以繼續保持一定的戰斗力。”
聞言,徐川有些感慨的開口道:“你們還真是方方面面全都考慮到了啊。”
董安教授笑著開口道:“這是全體研發團隊和測試人員以及參與開發各單位的所有人的共同功勞。”
打量著這臺戰術機甲,徐川的目光重新落到了頭盔上。
就在這是,一個特殊的設計引起了它的注意,那就是頭盔兩側有突出來的翼狀護甲,如同鳳凰展翅一般。
對于這種獨特的設計,徐川感到有一些好奇。
不過很快,站在他身旁的董安教授便解釋了他的疑惑。
“請跟我來。”
臉上帶著笑容,董安教授帶著徐川繞到了這臺天兵戰術機甲的后面。
從機甲的后面看去,徐川頓時就明白了頭盔上的護甲為什么要設計成這樣了。
那兩側突出的翼狀護甲并不是單純的護甲,在它的后部,有著一排密集的孔洞,它被設計成了攻擊性武器。
與此同時,董安教授的解釋也隨之到來。
“這是頭部的唯一攻擊性武器,防御敵人從后面偷襲的霰彈激發裝置。”
“兩側的激發裝置總共能夠裝填12顆散彈,戰斗的時候無法補充,需要回基地進行處理,不過在緊急情況也足夠用了。”
徐川點點頭,感興趣的開口道:“我記得你們已經對它進行過完整的測試了吧?那么駕駛它對身體素質有什么條件要求嗎?”
說到這,他停頓了一下,緊接著補充道:“或者說,我能試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