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方面不過才五百多士兵,就好像潛行的夜貓子一樣,消無聲息往韃靼人的營地里摸去。
不用火器,甚至連弓箭都不用,騎著裹了馬蹄的戰馬默默往前,盡量不讓對面的人發現己方蹤跡。
甚至有的人對朱暉建議放棄騎馬,直接匍匐前進,被朱暉踢了兩腳后,就沒人再做出如此建議。
當然也有人認為,應當以快馬沖殺過去,這樣可以用最大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插敵營腹心地帶,讓對方猝不及防……
但朱暉長期跟隨父親保國公朱永出征,作戰經驗無比豐富,覺得為保險起見,還是不宜鬧出太大動靜。
騎馬歸騎馬,可以裝出是別的部族偶然路過的樣子,反正黑燈瞎火,對面就算看到有馬匹路過,在夜幕籠罩下也分辨不清楚是什么來頭。
卻說韃靼人營地內,一直沒什么動靜。
讓行軍到半路的朱暉心里直打怵。
“會不會是誘餌?誘惑我們去吃,結果卻有兵馬等著埋伏咱?”
朱暉身旁有人小聲嘀咕。
朱暉道:“咱攏共才多少人?若對方知曉咱的行蹤,早有準備,只需要以營地里的人馬,出營來集結列陣,不是更加直接了當?整什么埋伏的花活?”
“對對對,還是小公爺見多識廣。”
有人連聲附和。
“這時候捧什么臭腳?盯著點兒,韃子還沒動作嗎?只有不到二里地了,差不多……該沖鋒了!”
朱暉一直在忍。
但他知道,大明騎兵如果真要跟韃靼人比較對馬匹的駕馭能力,基本上是必輸的局面,且帶兵直接沖鋒帶來陣型上的松散,還有對戰局的不確定性,會讓他這五百人顯得很不夠看。
他內心隱約推測,韃靼人深夜遇襲,多半會出現炸營的局面,搞不清偷襲者狀況的韃靼青壯,必然會選擇逃跑,到時候我殺點兒沒有抵抗力的老弱婦孺充功,那是最理想不過的局面。
大明軍隊,終于在距離韃靼營地不到一里的位置,發起了沖鋒,很快五百騎就闖入韃靼人的聚居地。
隨著營地內的帳篷陸續被引燃,韃靼人迅速陷入混亂中。
雖然他們中有人較為警覺,聽到密集的馬蹄聲響起,隨后喊殺聲傳來,立即就翻身起床,帶著家人狼狽奔逃,找到自家的牲口騎著奔逃,僥幸保存性命,但大多數人都是在睡夢中遭到大明騎兵襲擊,連絲毫反抗的余地都沒有……
又是之前陰山之北戰事的重演。
照樣是偷襲,還是一擁而上……
韃靼人在驚恐中四散奔逃,發現夜色中似乎四面八方都是來襲的大明騎兵。
朱暉的五百人馬,愣是打出了五千人馬都打不出的氣勢。
當朱暉帶著部隊在營地里橫沖直闖時,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場仗會打得如此順利。
士兵們沖上去,看到反抗就是一槍打出去,韃靼人應聲而倒。
這下韃子士氣全無,潰不成軍,連個抵抗的陣型都沒有湊出來。
朱暉的人馬顧不上去追那些逃走的韃靼人,直接對著營地里的老弱婦孺大開殺戒,這個時候沒人會對這里的女人有什么想法……
相比于女人,他們更在意軍功。
得到軍功后,回到大明的地界便意味著擁有一切。
甚至抓一些婦孺回去當俘虜,不會得到什么好處,還不如直接殺了,把耳朵割下來,反正這次不用交人頭,濫竽充數照樣是軍功。
到了半夜,殺戮基本上停了下來。
朱暉志得意滿,守在營地外,等著王守仁所部人馬到來。
當火把照亮山谷時,王守仁終于帶著他的八百“大軍”趕到。
“王老弟,你來遲了啊。”
朱暉走過去,笑著說道。
王守仁道:“看來朱兄斬獲頗豐,恭喜了。”
朱暉道:“你出發也沒晚多久,怎來得這么遲?瞧瞧,都無法追擊了……”
王守仁身旁一人高聲道:“還追擊呢?要不是王參軍帶人阻斷韃子后路,你們有資格在這里擄掠賊營嗎?”
“啊?”
朱暉這才知道,原來王守仁不是跑慢了,而是繞到了韃靼人營地的后方,替他收拾殘局。
王守仁道:“各自分工不同,沒想到韃靼人如此不堪一擊,我們繞道后,也斬殺了不下百名韃靼人。”
“百名……”
朱暉沒好意思說,我們這邊至少斬獲你的十倍以上。
一千人都是往少了說。
王守仁身旁那人不忿道:“我們打退的是聞訊趕來支援的韃靼人精銳,至少一千,如此才保證這邊戰事順利推進。”
王守仁一擺手,道:“別激動,我會以整體功勞上報……這種戰事,不能單純以斬獲的首級多寡來決定功勛高低。”
“啊?”
朱暉聽著有點兒上火。
你說你在韃子營地后方阻截韃靼精銳兵馬前來支援,我們又沒親眼看到。
現在首功在我們身上,你卻推說首級不重要,改要計算全盤得失?
雖然朱暉心有不悅,但他又覺得,以王守仁的話語權,上報功勞時應該沒什么份量,也就是他安慰手下人的話術罷了。
王守仁的人馬趕到營地,立即幫忙把韃靼人的財貨和糧食搜集整理好,又把繳獲的牛羊屠宰一空,全部烤炙成肉干,方便隨身攜帶。
在此期間,韃靼兵馬幾次來犯,都被把偵查網撒得很開的明軍擊退。
等一切處理完畢,已經是次日下午,全軍準備開拔,不料此時又是近千韃靼騎兵進襲,王守仁和朱暉領軍結陣,幾輪排槍過后韃靼人丟下兩百多具尸體一哄而散。
“站在明處,終歸還是容易被韃子惦記啊。”朱暉望著潰退的韃靼兵馬,由衷地發出感慨。
王守仁道:“韃靼人現在的注意力并不在陰山之南,所以每次來襲的韃靼騎兵數量都不多,且幾乎都是一觸即潰……他們的主要人馬如今集結在何處,不好說。”
朱暉道:“可能是跟著王軍門,一路追到延綏去了吧?”
“不像!”
王守仁搖頭:“咱的夜不收散得很開,如果真有韃靼大軍南下威逼延綏,我們不可能不知道……我懷疑,這會兒韃靼兵馬估計都去了東邊……”
兩人正說著話,一騎自遠處疾馳而來,到了兩人跟前翻身下馬,恭敬稟報:“王參軍、小公爺,夜不收抓到一個活口。”
朱暉沒好氣地斥責:“咱們剛剛打下一整個部落,活口不遍地都是嗎?有什么好稀奇的?”
“乃是韃子的眼線,前來刺探情報,正好被咱的人碰上,射傷后抓了回來!”傳令兵興沖沖地道。
王守仁眼前一亮,連忙問道:“能想辦法讓他招供嗎?不知這個韃靼哨探知道多少?”
“暫且不清楚。”
傳令兵搖頭。
“好吧,先把人押過來,稍后我親自審問。”
王守仁吩咐道。
朱暉提醒:“王兄弟,你對著個韃靼斥候來什么勁兒?他能知道多少?總不能是個將軍跑來刺探咱得情報吧?”
王守仁道:“韃靼人最近的動向,他們自己人應該很清楚,如今能獲取韃靼情報的地方不多,不試試又怎么知曉呢?”
很快,那名韃靼斥候被五花大綁,押解到了王守仁和朱暉面前。
一通嘰里呱啦,不管這邊怎么問,對方都是一臉茫然的表情,也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漢話,還是故意裝瘋賣傻。
王守仁頗有手段,直接讓營地內抓到的精通漢蒙雙語的韃靼老者前去“誘降”,許諾了不菲的財貨,以及賜給那名韃靼斥候俘獲的女人作為獎勵。
那斥候有些動搖,目光閃爍,但依然沒松口。
“告訴他,不說的話,不但要死,還要蒙受皮肉之苦,乃傳說中的千刀萬剮酷刑。”王守仁道,“我要知道,如今草原上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韃靼人主力究竟去了何處?韃靼小王子又在何方?”
韃靼老者在那兒嘰里咕嚕說著,那斥候起初很倔強,但怕死乃人之天性,尤其還可能在死之前蒙受很大的痛苦和屈辱,不但千刀萬剮,還要把人給閹了……
這名韃靼斥候身上本來就有傷,想活命得要人照顧。
且他并不是韃靼察哈爾部的人,屬于旁支部落,在王守仁威逼利誘之下,又抵抗了一會兒,終于還是說出他知曉的情況。
“王……王將軍,他說,現在幾乎所有韃靼軍隊都在往東邊調動,至于具體是去做什么,并不清楚……很可能是兀良哈反了。”
當韃靼老者把話翻譯過來,王守仁臉色大變。
朱暉不解地問道:“韃靼主力東去,跟朵顏三衛有何關聯?”
王守仁若有所思,搖頭道:“兀良哈反叛的可能很小。如果是往東,恐怕跟大同方向出兵的友軍兵馬有關……問問他,他所在的部族人馬現在何處?”
韃靼老者立即詢問,等那人說完后,立馬回復:“說是往威寧海子方向走了。”
“威寧海……”
王守仁聽到這個地名,心下升起莫名的向往。
那絕對是大明成化年間最出名的戰場,也是王越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也正因為如此,王守仁才自小便有了對王越的崇拜,那里也成了王守仁心目中的圣地。
“全軍好好休息,明日一早開拔!”
王守仁當即下達命令。
朱暉問道:“咱們不會是去威寧海吧?”
王守仁目光熾熱,一臉堅決道:“正是!我們現在糧草已足夠,就該做點兒大事!與韃子周旋到底!”
翌日天明時分。
隨著王守仁下令將絕大多數俘虜處決,為之前的戰事畫上了休止符。
朱暉望著人頭遍地,迎著旭日,走向王守仁,道:“王老弟,真要往東走嗎?咱這點兒人,行動是來去自如,但很難打硬仗。
“昨天連續跟韃靼人交戰,有不少韃子跑掉,他們現在已知悉我們的行蹤乃至虛實,接下來肯定會派出兵馬前來阻截。”
王守仁道:“你怕被韃子圍追堵截?”
“誰不怕呢?”
朱暉反問道,“莫非你有更好的辦法?”
王守仁抬頭看向東邊的天空,覺得初升的紅彤彤太陽竟然有些刺眼,只能瞇著眼看過去。
“綜合方方面面的消息,韃子主力確實去了東方。”
王守仁神色冷峻,道,“如果我所料不差,現在草原另一邊,定有一場大戰等著剛出塞不久的大明將士……想來友軍的兵馬數量并不會比我們多多少,憑什么他們行,我們卻不行?”
朱暉道:“這不都是無端的猜測嗎?誰也不能確定草原上真有這樣一路人馬存在,不是嗎?”
“一定有的。”
王守仁篤定地道,“否則韃靼人不會自亂陣腳,追到中途就放棄了……嘿,連王中丞都推崇的少年英才,我也想見識一下,張小國舅到底有多大本事。”
朱暉無奈道:“將士們經過連日奔波勞碌,其實都有心回去……你想要安撫好他們,可不容易啊。”
在朱暉看來,如今又取得一場輝煌大捷,這已是二人第二次合作取得這么大的戰功。
這次回去,他朱暉自己單開一頁家譜,封個爵位,似乎功勞都足夠了。
還要繼續打下去,很可能會遇到有去無回的狀況。
明明韃靼人都逃跑了,他們眼下距離大明疆土也不遠,為什么要舍近求遠一定得在草原上繼續頂風冒雪艱難跋涉自討苦吃呢?拿著到手的功勞回去躺在功勞簿上享受榮華富貴,它不香嗎?
王守仁回頭看了看正在收拾行囊的將士,嘆息道:“到手的軍功固然好,但前面還有更大的功勞等著……難道你們不想名垂青史嗎?”
朱暉笑道:“領兵的人,的確可以名垂青史,但對于普通士兵來說,他們不過是這場大戰的參與者,史書誰會記錄他們?”
“所以,連朱將軍也認為,應該見好就收?”
王守仁厲目望過去。
這下可把朱暉給問住了。
朱暉此時突然意識到,自己最近兩場大戰所得功勞,都是王守仁幫他取得的,如果現在要跟王守仁作對,難保王守仁不會給他穿小鞋。
畢竟之前的戰事,王守仁領軍繞到韃靼營地后方阻擊來援的韃靼兵馬,幫他統領的五百兵馬取得了赫赫戰功。
如此一來軍中也形成了兩個山頭,一個要保軍功,一個要爭軍功……
在巨大的功勞面前,莫說只是戰友,就算是親兄弟,都很容易眼紅而生出齷蹉來。
“聽你的。”朱暉道,“追追看,咱輕裝出發,或許幾日就能追到韃子,定能再斬獲一些軍功。”
說到這里,朱暉已經不想面對王守仁,轉身往自己統領的五百兵馬而去。
因為他在王守仁的眼中,看到了濃濃的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