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四百九十章 出宮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知否:我是皇太子

  趙興要想查空餉的問題非常簡單,根本無需大動干戈。

  光是這一點就足夠了。

  不過趙興這次并沒有想大動干戈。

  法不責眾這個說法,趙興并不認同的,可有的時候又不得不認。

  吃空餉的情況已經算是傳統了,軍中將領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屬于知情者參與者。

  別的不說,英國公難道不知道這種情況?

  肯定是知道的,只是牽扯太多,算是默認的潛規則,他不能說。

  而軍中那些吃空餉的將領,也未必都是本意。

  官場就是這樣,不同流合污,就會被排擠。

  別人都拿你不拿,你會不會告密?

  當然了,不管是心里貪婪,還是因為某些愿意不得不同流合污,錯就是錯,不能因此免除處罰。

  可趙興總不能把軍中所有將校都給罰了。

  這次的事情,也算是趙興給他們一次機會。

  他沒有追究軍中裁掉的老幼人數,和需要安置的人數不符。

  只要求那些將領,把裁軍后差額的人數上報,為他們補齊差額。

  軍中士卒原本的差額在兩成多,再加上真正裁剪掉的那一部分,如今實際差額在三四成的樣子。

  可大多數將領報上來的差額,都只有一成多。

  也就是說,他們還想保留那兩成的差額來吃空餉。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將領,上報了真實的差額。

  “朕給他們機會,他們是當朕不想深究么?”

  趙興冷笑一聲道:“朕要他們其他的罪證!”

  “是!”殷漢章應道。

  “對了,鑄造假幣的事情調查的如何了?”趙興問道。

  “回陛下,已經查到不少線索了,最遲兩個月內,就能徹底查清。”殷漢章說完,有些欲言又止。

  “有什么話就說,皇城司是朕的耳目,你有什么好顧忌的?”趙興不悅道。

  殷漢章遲疑道:“陛下,福寧公主駙馬,好像也參與了假幣鑄造。”

  “好像?”

  趙興聞言冷聲道:“是你不敢查吧?”

  殷漢章聞言低下了頭,不敢反駁。

  趙興說的沒錯,他查到李杰也有可能參與假幣鑄造,立馬就放棄了。

  李杰身份特殊,不僅是太上皇的表弟,還是女婿,也是趙興的姐夫。

  要是真查出什么來,豈不是讓趙興為難。

  因此在這件事上,他不敢往下查,甚至不知道該不該告訴趙興。

  “這次就算了,你記住,朕交代什么事,不管牽扯到誰,你只管辦就行了,其他的不是你該考慮的。”

  趙興也知道殷漢章的顧忌,因此只是敲打敲打他,并沒有追究。

  “是,臣明白了!”

  “去吧。”

  “臣告退。”

  打發走殷漢章,趙興頭疼的揉了揉腦袋。

  他剛剛恨不得把那些謊報的人都給宰了,可他不能這么做。

  甚至不能以他們吃空餉來收拾他們。

  一旦這么做,他若是不深究下去,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因此趙興才說,他需要那些人別的證據。

  而李杰參與鑄造假幣,也讓他很頭疼。

  倒不是趙興顧念親情,而是擔心父皇。

  先太后也就是趙興的祖母沒有子嗣,父皇出生后,對外說的是劉太后所生。

  這件事雖然知道的人不少,但是卻沒人敢議論。

  直到劉太后去世后,才有人告訴父皇。

  而告訴父皇的人,正是邕王的祖父。

  趙興甚至懷疑,原劇中父皇選擇邕王,有報恩的原因在。

  否則邕王庸碌,兗王強干,人盡皆知。

  固然有兗王刻意宣傳的可能,可邕王難道就不知道宣傳了?

  能人盡皆知,沒有人質疑,可見兩人在能力上確實有很大的差距。

  劇中并沒有說為何會選邕王,好像是以為邕王子嗣多,而兗王子嗣比較少。

  趙興覺得這個站不住腳,少并不代表沒有。

  直到在處置邕王和兗王上,父皇對邕王一脈畢竟寬容,給留了血脈。

  趙興詢問后,父皇才告訴他的。

  父皇在得知自己不是劉太后所生的時候,生母李氏都已經去世了。

  而李氏去世的時間,也就比劉氏早一年罷了。

  也就是說父皇的生母明明在世,就在宮里,他卻從不知情。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父皇對李氏充滿了愧疚,感謝邕王祖父告訴他實情,也一直在補償李家。

  不僅封李氏的兄長為相公,還給李家封了爵位,并把女兒嫁進了李家。

  福寧公主嫁給李杰后,夫妻不睦,甚至其還動過福寧公主,即便如此,父皇都沒有深究。

  由此可見父皇對李家的恩寵。

  李杰制作假幣,趙興自然是想按照律法處置。

  哪怕處死也無妨,反正現在又不限制寡婦再嫁,作為公主,哪怕是嫁過人,再嫁都很容易。

  可父皇肯定不會答應,父皇能夠任由他折騰,卻不會讓他動李家。

  “走一步看一步吧。”趙興搖了搖頭。

  西夏派譴使臣去遼國,同時也派了使者來大宋。

  一般來說,譴使之前都會提前派人告知,可是這次情況緊急,西夏那邊派人告知的同時,使臣都已經出發了。

  等趙興收到消息的時候,西夏使臣已經距離汴京都沒多遠了。

  不僅西夏往大宋派了時辰,趙興其實在遼國使臣離開后,就往西夏和河湟派了使臣。

  因此西夏譴使的目的,趙興不用猜就知道。

  趙興召集群臣商議一番,就等著西夏使臣的到來了。

  “皇后怎么不吃?是不合胃口么?”趙興見張桂芬有些出神疑惑道。

  “沒…沒什么。”張桂芬搖了搖頭。

  趙興放下筷子,看著張桂芬道:“你這樣像沒事的樣子么?你我夫妻,有什么不能說的?”

  張桂芬猶豫了一會說道:“陛下還記得那次馬球場回來,遇到有人溺嬰么?”

  “嗯?”

  趙興聞言一怔,很快想到張桂芬說的是那次從吳大娘子馬球場回來遇到溺子的事。

  “朕自然沒忘,怎么了?”

  趙興點了點頭道:“皇后是怪朕繼位后一直沒有動作?”

  “不是。”

  張桂芬搖了搖頭道:“那次過后,臣妾讓人查過,除了溺死的,還有很多百姓養活不起,把子嗣丟棄的。臣妾就讓人在城南買了一個宅子,專門收攏那些被丟棄的孩童。”

  “你怎么沒跟朕說過?”

  趙興沒想到張桂芬這些年居然一直在收養孤兒。

  “臣妾不忍心,就當行善積德吧。”張桂芬微笑道。

  “你收養了多少人?”趙興問道。

  “哥兒有三百三十一人,姐兒要少一些,有二百一十六人。年紀最大的也才五歲。”張桂芬說道。

  哥兒比姐兒多這么多,看著有些不可思議。

  畢竟古人都看重血脈傳承。

  事實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哥兒被拋棄,是因為百姓養不起,拋棄是希望能被好心人收養。

  而姐兒即便養不起,也可以養個幾年賣掉,還有一些人會將其溺死。

  但是哥兒年紀太小,根本沒人要,因此才會出現收養的孤兒男女比例差距那么大的情況。

  “你跟朕說是沒錢了?”趙興問道。

  “嗯。”張桂芬點了點頭,說道:“汴京附近拋棄孩童的情況還是很少的,只要有人送棄養的孩童來,臣妾都會讓人支付一筆錢財。”

  養五百多個孩童,其實花不了多少錢。

  可安置照顧都需要花錢,送來孩童的人還要支付一筆,壓力越來越大。

  張桂芬雖然是皇后,但也就吃穿不愁罷了,實際上能用的錢不多。

  她倒是有不少陪嫁,可這些錢都在宮里,進出很難帶出去。

  養這些孩童的錢,都是她在閨閣時存下的錢,還有陪嫁那些莊子這些年的收入。

  隨著消息傳開,送來孩童的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很多父母不遠數百里把孩童送過來,花費越來越大。

  張桂芬讓人買的幾個宅子,陸續都已經住滿了。

  再想接收,就得買宅子。

  因為住的人太多,別人根本不愿意租,只能買。

  她就是想告訴趙興,允許她讓人把嫁妝帶出宮,購買宅子,安置那些孤兒。

  “朕是皇帝,這些事本該朕做的,是朕這個皇帝不稱職。”趙興聽完,抓著張桂芬的手說道。

  “陛下不是說,我們夫妻一體么?”張桂芬笑道。

  “哈哈,沒錯,咱們夫妻一體。”

  趙興笑了笑,正色道:“你這樣做沒錯,可是光靠你一個能救濟多少?他們大了如何安排,你考慮過么?”

  “臣妾也想過,可是臣妾也不能不管,只能慢慢考慮了。”

  張桂芬出身高貴,不知道民間疾苦。

  上次要不是趙興出面阻攔,她也不會知道民間居然還有這種事。

  她自然知道收養的這些孩子,現在還好,只要讓他們吃飽就行了。

  可是她不能養這些孩子一輩子,將來大了的安置才是麻煩。

  她身為皇后總不能等他們大了,把他們賣去為奴為婢。

  “安置的問題朕回頭想想辦法,你說的朕準了,朕回頭會交代劉三石的。”趙興說道。

  “多謝陛下!”張桂芬微笑道。

  “應該朕謝你才是,你這是幫朕分憂。”

  “陛下,臣妾想去看看他們。”張桂芬說道。

  沒有成為母親前,她只是覺得那些孩子可憐,于心不忍才讓人收養他們。

  可自己做了母親后,她對于那些孩子就不僅僅是憐憫了。

  “朕陪你一起去。”趙興說道。

  “陛下國事繁忙,臣妾自己去就行了。”張桂芬說道。

  “朕再忙,也不缺這點時間。朕陪你去看看,說說他們安置問題。”趙興說道。

  “嗯。”

  張桂芬點了點頭,問道:“陛下想怎么安置他們?”

  “現在還小,先請人教他們讀書認字吧。有天賦的將來可以參加科舉,要是沒有天賦,等大些讓人教他們些一技之長,讓他們能夠安身立命。”趙興說道。

  其實趙興是想等他們大些,把他們送去火器司,或者讓人教他們習武也行。

  這些從小教導出來的,又沒有家人,用起來也放心。

  可是這樣安排,功利心太重了,張桂芬未必能接受了。

  趙興看出來了,張桂芬現在是母愛泛濫了。

  按照張桂芬所說,她收養孤兒,已經有好多年了。

  正常來算,不可能只收養這么點。

  應該是懷上孩子后,才加大收養力度的。

  張桂芬不至于把那些收養的孩子視如己出,可在她心里,那些孩子跟她的孩子也差別不大。

  “還是陛下考慮的周全。”張桂芬笑道。

  晚上,張桂芬睡著后,趙興還在考慮那些孤兒的事。

  朱元璋那么痛恨貪官,除了他看到元末貪官污吏橫行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父母就是被那些貪官污吏給逼死的。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窮苦出身的朱元璋,對于民間百姓疾苦深有體會,因而在稱帝之后,十分關心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況。

  建立了養濟院,接納那些老無所依,幼有所養的孤寡老人和孤兒。

  但是最早的孤兒院并不是在明朝建立的,而是在宋朝。

  最早的官辦孤兒院,就是在宋朝時期建立的,只不過那是南宋時期。

  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南宋朝時期共有慈幼局二百八十六所,收養孤兒十萬余人。

  除此外,父皇其實也出過相應的政策,規定一家只要收養一個孤兒,就可以減少一個人的徭役,大力提倡對孤兒的收養。

  南宋時期,為了休養生息和繁育人口,朝廷頒布“胎養令”,規定禁止貧民拋棄孩子,養不起孩子政府給補助。孩子出生后,還可以領取“生育補貼”,幫助家庭減少養育孩子的壓力。

  光靠張桂芬收養,能養多少人?

  父皇指定的政策,實行后效果微乎其微。

  養一個孩童和減免一個人的徭役根本不成正比。

  百姓養自己的孩子都壓力很大了,哪里有能力收養孤兒。

  趙興覺得南宋時期頒布的‘胎養令’就很不錯,準備讓人詳細擬訂后,頒布實施。

  杜絕是不可能了,減少嬰兒被拋棄的情況還是沒問題的。

  不過官辦孤兒院還是要建的。

  不知道胡思亂想了多久,才睡了過去。

  次日,趙興處理了一些重要的政務,把‘胎養令’和建立孤兒院的事情跟張慶之簡單說了一遍,讓他先擬訂個大概章程,便和張桂芬一起出宮了。

  “登基一年多了,朕還是第一次出宮。”趙興感嘆道。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