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要從新制定官員考評升遷的標準,很快就傳遍了汴京,成為汴京熱議的話題。
很多士子聽聞,對于這件事都持反對的態度。
不少人甚至拜訪一些朝中官員,陳述利害,勸說這些官員規勸官家。
可是這些官員有苦自知,雖然對于官員考評的標準還未完全確認,但是趙興這么做的目的肯定是要加大官員考評的難度。
看似對他們這些京官的影響不大,可他們家中兄弟子侄許多都在地方上任職,還是有影響的。
然而趙興那招求上得中,還是很有效果的。
他們生怕反對,激起趙興的逆反心理,要清理合并一些部門。
如此一來,就要裁剪許多官員。
這么一對比,更改考評標準,反而比較能夠接受了。
對于宮外的事,趙興也有耳聞,不過他并沒有在意。
每天處理完政務,就是召集群臣,詳細制定官員升遷的標準。
那些官員也提出了一些建議,目的是什么趙興也清楚。
不過趙興也知道不能逼的太狠了,畢竟他是想溫水煮青蛙,不能一上來就活力太猛。
趙興只堅持了三點,一是地方百姓自有耕田和地方耕田的數目直接和官員考評掛鉤,而且是重點考評。
官員考評就和打工人績效是一個道理。
績效好工資高,對于官員來說,考評好,才能升官。
想要杜絕兼并土地非常難,但把百姓自有田數目和登基在冊的田畝數量和考評掛鉤,這些官員為了自己的前程,自然會想辦法抑制兼并和隱匿田畝現象。
跟這些官員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只有以利誘之才是最管用的。
這一招,趙興還是最近閑著無聊的時候看唐史得到的啟發。
唐史中有記載,李世民登基后,為了促進人口增長,曾鼓勵喪夫的婦女再嫁。
為此還把人口增長,加入了官員考評。
這么一來,極大的增加了官員的積極性。
在朱理學說盛行之前,民間再婚再嫁雖然并不受到限制,但是有一定地位的,都不會同意讓婦女再嫁。
即便鬧到官府,官府也不管這種事情。
一來這是人家的家世,二來官員都是男人,認為女子喪夫守節是應該的。
可是朝廷把人口增長加入考評后,那些官員不僅嚴處那些不讓喪夫婦女改嫁之人,甚至派人打聽有寡居不愿再嫁的人,想盡辦法逼迫她們再嫁。
雖然這其中確實有一些不愿意再嫁的,但單從朝廷角度來說,是對朝廷有利的。
第二就是要加大對地方官員的監督審查,杜絕懶政、怠政和不作為。
最后一點則是若是官員考評連續三次不合格,或者懶政、怠政警告后沒有改正,一律革職,同時家中直系親屬三代不得參加科舉。
趙興提出的這三點,遭到了幾乎所有官員的反對。
把百姓自有耕地和地方耕地數量加入考評,等于是逼迫官員站在地主豪強的對立面。
畢竟要想做到這兩點,就得限制地主豪強兼并土地,而且光是這樣還不行。
畢竟有些土地被兼并并非天災,也沒有人逼迫,而是人禍。
要想杜絕這種,就得在百姓遇到困難的時候想辦法解決,讓百姓不至于因此賣地。
這不僅是讓他們阻止強取豪奪的兼并,還要讓他們想盡辦法阻止正常的兼并。
其次就是地方耕地數量,有些田地是因為洪災或者貧瘠被放棄的,這些是完全沒辦法避免。
官員要想控制地方耕地不減少,不僅要阻止地方地主豪強隱匿,還得組織百姓開荒,增加耕地面積。
官員治理一方,治安和收稅都要靠當地地主豪強支持,這些本就是考核的標準之一。
這要是把地主豪強給得罪了,連稅收都收不夠,他們怎么交差?
更何況,地方上有時候修路鋪橋,都要地主豪強慷慨解囊。
最重要的還是第三點,趙興竟然要設立考核不達標的懲罰。
以前官員可沒有考核不達標的說法。
有句話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只要沒犯錯,哪怕官員毫無建樹,考評也能得個良,熬個一些年,怎么也會得到升遷,不可能原地不動。
但是趙興現在的意思,不達標就得被罷官,家中直系子弟,三代內還不能參加科舉。
這一點官員們完全接受不了,畢竟他們可是有親族在地方為官的,到時候豈不是也要被牽連?
而且這些官員親族能否靠蔭封入仕,可他們也沒有放棄科舉的意思。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畢竟蔭封很難成為高官,若是他們在仕的時候,家中有子弟能夠靠著科舉入仕,有著他們幫襯提拔,完全能夠保證家族后面數十年的興盛。
趙興此言一出,遭到了朝中九成的官員反對。
甚至不少官員上書請辭,力度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大。
可是趙興這次卻沒有慣著他們,但凡上書請辭的,一律批準了。
科舉都出現幾百年了,還拿請辭來威脅,簡直可笑。
宋朝以前,哪怕是唐朝,明明忌憚世家,也不得不拉攏安撫。
都說皇帝女兒不愁嫁,但李世民那樣的千古一帝,想把公主嫁給清河崔家,都被拒絕了。
即便如此,李世民也沒敢對崔家如何。
歸根結底,當時的讀書人世家還是占據了大多數。
世家大族雖然不是一條心,但是在對抗皇權上還是同氣連枝的。
一旦和世家撕破臉皮,世家出身的官員全部罷工,根本沒有那么多官員接任。
可是大宋官員多到都成為大宋的三大積弊之一了,用辭官來威脅他,多么可笑?
那些官員鬧騰了一陣,也知道自己出了一步臭棋。
其實這樣的招數他們以前沒少用。
大宋發生過多次罷相事件,很多時候都不是因為得罪了官家,而是彈劾的人太多了,皇帝為了平息眾怒,只能將其罷免。
然而趙興登基后,就沒有妥協過,用這招對付趙興自然沒有用處。
于是這些官員只能求到了太上皇那里。
太上皇雖然不理朝政,但是對于近期發生的事還是知道一些的。
得知百官求見,直接以身體不適拒絕了。
當年新政就是他沒有頂住壓力,最終失敗了。
此時他又怎么會拖趙興的后腿。
百官見這招行不通,只能把希望放在了韓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