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四百一十九章 稱帝,改元,華夏歷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唐天將軍

  “太子李瑄上承天命,下保庶民……朕今退位之,國不可一日無君,自天寶十六載二月十一日,太子李瑄繼承皇位!”

  劉單又“請”來李隆基的詔書,宣示著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李隆基正式退出皇位。

  李瑄在中書省議事廳文武百官的見證下,成為新的大唐天子。

  他站在大堂的中央,龍行虎步,接過劉單手中的詔書。

  此時此刻,李瑄腰板挺直,不再行禮。

  仿佛一瞬間天命加身一般,李瑄雖穿著玄黑色的太子袍,但氣質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斜眉入鬢,目中似有辰星。

  那標志性的短須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舉手抬足間,更有一種擁抱蒼生,睥睨天下的氣質。

  包括劉單在內,文武大臣紛紛整理衣冠,向李瑄行大禮:“臣等拜見陛下,萬歲,萬歲,萬歲!”

  他們行禮畢后,高喝三聲萬歲,以祝賀李瑄為大唐第八位皇帝。

  這一年,李瑄三十歲。

  對于一名男子來說,這是年富力壯的時期。

  如李世民、李隆基,都是年近三旬的時候登基。

  李瑄自天寶二年開始,每一年幾乎都在建功立業。

  他的戰功,古往今來無人能及。

  雖中途拜相,政績卓越,但離盛世相差甚遠。

  現叛亂過后,百廢待興,李瑄要向百年盛世,發起沖擊。

  “眾卿平身。”

  李瑄抬手示意文武大臣起身。

  “謝陛下!”

  能入中書省議事廳的文武大臣,就算不肯定李瑄謀朝篡位的行徑,最起碼步伐是一致的。

  “朕承天命,登臨皇位。當殫精竭慮,整飭朝綱,使河清海晏,國泰民安。朕必敬天法祖,勤勉于政,納忠諫之言,絕逸豫之行,期以盛德之治,垂范后世,不負宗廟社稷之托,蒼生黎庶之望……”

  李瑄向文武大臣發表他勝利結算感言。

  “臣等必傾力輔佐陛下中興大唐!”

  文武大臣再拜,喜于言表。

  這是天下人奮發有為的時代。

  這是有志者磨拳擦掌的時代。

  這是文人士子心潮澎湃的時代。

  是李瑄將大唐從危難之中扶起,革除弊病,才能煥發新生。

  許多大臣堅信他們能重新迎來盛世。

  因為有李瑄在,大唐威名赫赫,九天闔閭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他們幾乎不用擔心邊患侵擾,只要全心全力發展內部,整飭吏治,治國安邦。

  “按照制度,新皇登基第二日,進行登基大典。”

  “秘書監立即通知在京九品以上職散勛爵、外國使節,另組織三百名長安周邊有威望的長者,明日在太極宮參與即可,不必鋪張浪費……”

  李瑄又宣布登基大典的時間。

  和漢代不同,大唐的登基大典,不選良辰吉日,一般都是在皇帝駕崩后的第二日。

  亦或者皇帝禪讓的第二日。

  明日為二月十二,為李瑄登基之日。

  “臣等遵旨!”

  大臣們拱手,今天雖已稱帝,登基大典完成,才算法理上的天子。

  陛下未繼位的時候,就禁止奢靡,以身作則節儉。

  由于戰爭前的儲備,抄家楊氏和安祿山、史思明等叛將的財富,獲得洛陽城被洗劫的財富,吐蕃、回紇等國的巨額貢品,豪強大族的貢獻等,現在兩京的左藏庫和內藏中金銀珠寶數不勝數,但李瑄卻只賞賜功臣。

  絕不會因為身邊人一句拍馬屁的話去賞賜。

  更不會因喜好去揮霍。

  李瑄要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自高宗以來,皇帝有稱圣人的習慣。但朕初御宇,無德行樹立。朝野內在,不得我稱為圣人。”

  李瑄又向大臣們囑咐此事。

  圣人,毫無疑問是這個時代最高稱呼。

  名義上皇帝最大,意識上圣人更勝一籌。

  自古皇帝都有祭拜圣人的習俗。

  李唐自詡是老子的后代,所以從高宗皇帝開始,就繼承老子的圣人稱號。

  大臣們私下稱呼圣人,朝堂上一律稱“陛下”。

  但李瑄認為,李唐的皇帝是沒人可稱圣人的,徒讓后世恥笑。

  圣人這兩個字神圣,在華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公認的圣人屈指可數。

  在一個人蓋棺定論之前,一切都可能有反轉。李隆基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李隆基在開元二十四年之前死亡,稱圣人也不太可以服眾。

  大臣們面面相覷,不稱圣人。今后在私下,只能稱至尊。

  “諸卿入坐,我等商議明日登基大典時的事宜。”

  “天寶至今已有十六載,安祿山叛亂于天寶,楊氏禍亂于天寶,民生于天寶凋敝,此已不吉也!朕欲改元,有什么建議,卿等盡可言明。”

  李瑄回到座位上,示意文武百官坐下,并提出改元事宜。

  新帝登基,改元是必然的事情。

  年號具有重大且又神圣的象征意義。

  古往今來,帝王在選擇年號時,會在名稱中寄予自己的政治期望,或昭示某種政治信號。

  絕對不能不符合時宜地取一個突兀的名號。

  如李隆基在位時的三個年號。第一個年號雖只有短短不到三年,其間卻寄予著李隆基攘奪權位的政治意圖。

  先天,出自《易經·干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解釋起來就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眾所周知李隆基身為老三繼承皇位。他以先天為年號,表示天意如此,不可強求。

  所以先天只用三年,就改元開元。

  其意義簡單明了,握住權力的李隆基,要開創新紀元,向朝野表明他的宏圖壯志。

  只是到了開元后期,各種各樣的破事接踵而來,李隆基的兄長又接連去世,再加上地方官吏弄出太上老君顯靈,獻符天寶千載,所以改元天寶。

  天寶最明顯的寓意就是李隆基覺得大事都辦完了,開始享受成果。

  然而國家的規律就是盛極必衰,在鼎盛時期不改革,必然會走向下坡。

  天寶,不是一個成功的年號。

  “啟奏陛下,天寶多災,又臨兵禍,百姓苦不堪言,臣且以為,百姓渴望太平,可取泰平為年號,泰有安寧、平和之意;平為太平、公正之音。寓意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在文武百官沉思的時候,裴遵慶起身向李瑄拱手,推薦自己的年號。

  他是相對寬和的大臣,推薦年號為寓意較為平淡,以發展民生為主。

  “泰平雖不錯,但朕以軍功名揚天下,此年號缺乏一些銳氣。”

  李瑄微微搖頭,沒有采納這個年號。

  他喜歡類似于開元之類的年號,不喜歡這種盡顯盛世之音。

  “陛下神文圣武,當用神武年號,突顯文治武功。”

  剛從蜀地回來的兵部侍郎張興心直口快,他想到什么說什么。

  在他心里李瑄的武功威名,配得上神武二字。

  “陛下不可,且不說神武年號太銳,寓意空洞。那安賊剛用圣武年號,直抵神武。另神武為先帝尊號,不能強加。”

  御史中丞顏杲卿當場反駁張興提出的年號。

  年號可以藏住戰功,不一定非要鋒芒畢露,如神武之類,太過剛銳。

  當今天下太平,陛下明顯是要開創超越開元的盛世。

  如果是其他寓意的年號,中途可以改元。

  無戰爭發生,一上來的就神武,沒有意圖。

  “是微臣想得不周到,臣認錯。”

  張興雖然熟讀史書,但在這方面他沒有過多研究。

  他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

  “無妨,諸卿不必有過多顧慮,要像張侍郎一樣直言。”

  李瑄點頭,他不會用這種明顯帶著武意的名號。

  為皇帝獻年號,一定是精通史書者,如果用了以往朝代用過的年號,顯得不太專業。

  所以李瑄給文武大臣考慮時間。

  他心中有幾個青睞的年號。

  永樂,天啟等。

  永樂和泰平一樣,表達的政治寓意非常好,但表達過于和平。

  天啟,也要再觀望一下。

  “陛下文治武功,在眾望所歸中繼承大統,朝野服從。陛下執政,有變革天下的意圖,可以啟新為年號,啟有開創之意,新代表著氣象。此寓意陛下將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推行新政。國家一定會因此充滿生機,富足強大。”

  顏杲卿說出自己的年號。

  他話音落,有一些文武大臣頻頻點頭。

  他們覺得啟新能代表新氣象,兼以文武。

  “顏中丞所獻年號不錯,先擱置起來,諸卿還可以說出更有寓意的年號。”

  李瑄聽到顏杲卿闡述啟新,覺得符合他變法革新。

  “啟奏陛下,《易經》乾卦有四德,為元亨利貞,取貞在前,元在后,改元貞元。貞有正、堅固之意,元有開始、根源的含義。此年號寓意國家遭受重大變故后,開啟新紀元、恢復元氣;也有破舊立新的改革之意,使國家昌盛繁榮。”

  尚書右仆射李峴說出一個比啟新寓意更深的年號。

  點頭的大臣更多。

  李瑄也擱置這個年號。

  “啟奏陛下,臣且以為,當今天下有禮崩樂壞的趨勢。天下衰落為失德而致。從上到下,應該重振德行。當改元為乾德,以乾之剛勁進取,與德剛柔相濟,展現國家新氣象。”

  京兆尹盧奐重視德行。

  他的年號雖寓意不錯,但沒有幾個大臣應和。

  他們不是傻子。

  李瑄不認為自己缺德,但他的皇位確實是從李隆基手中搶過來的,年號還是不要帶德字為好。

  不過他也將乾德的年號擱置。

  又是幾個大臣獻出年號,恒治、盛華、泰昌等,都有不錯的寓意。

  在李瑄沒有敲定年號前,大臣們自然要進行一番辯論,誰也不想放棄這次增加名望的機會。

  文武官吏先后說出乾德、貞元的年號后,讓李瑄想到乾元的年號。

  仔細一揣摩,乾元這個年號也不錯。

  歷史上也是安史之亂中,用乾元的年號。只是被李唐自己不爭氣,顯得此年號有點虛。

  “諸卿覺得乾元的年號如何?”

  “乾是《易經》八卦之一,代表天,象征著剛健、陽剛之氣,元有開始、起點之意。寓意著如上天一般剛健有。從改革到盛世;從期許到完成;從君子豹變到氣象萬千,都在乾元之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朕希望與諸卿休戚與共,萬眾一心,通過強大的決斷力,完成乾元盛世。”

  李瑄在文武大臣爭論不休的時候,將乾元年號說出。

  “乾元……”

  文武百官再聽李瑄的解釋后,交口稱贊。

  乾元也有開創新紀元的寓意。

  乾相比貞,更銳利一點,符合李瑄的赫赫武功。

  “臣贊同國家以乾元為年號。”

  李峴作為宰相,他最先表態。

  年號的選擇,往往是皇帝優先。

  就算皇帝不與大臣商議,自己從《易經》中翻出一個年號進行改元,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以乾元為年號,也確實可以服眾。

  “臣贊同改元乾元……”

  裴遵慶、路嗣恭、韋見素等大臣也紛紛贊同。

  自然不會有一個人反對。

  “好,秘書監將此事宜寫在詔書中,明日改元乾元元載。”

  李瑄讓秘書監王維起草登基大典的詔書。

  現如今,還是以載紀年。李瑄認為沒必要改正。

  就如天寶元年改州為郡。

  歷史上在李亨登基后,立馬就改回來。

  十幾年來,百姓好不容易適應郡,折騰起來也沒意思。

  郡,比單名的州更有地理辨識度,寓意深刻。

  就比如河西走廊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武威,霍去病為華夏開疆擴土,紀念他的武功威名。

  張掖,張國臂掖,直通西域。

  酒泉,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故而得名。

  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寓意在沙漠綠洲上,有一座盛大輝煌的城市,宛若明珠。

  類似于此的郡比比皆是。

  李瑄在永樂和乾元,選擇后者。

  他會將永樂作為美封,給予自己的長女李蓁蓁。

  除了寓意外,希望她永遠快樂。

  “遵旨!”

  王維領旨。

  “改元雖定,但以年號紀年,對歷史記錄、編寫等方面非常不便。朕決定將《黃帝歷法》設為大唐正式紀年,在年號紀年之前。并將黃帝歷法改為《華夏歷》,今為華夏歷三四五四年……”

  李瑄又拋出重磅消息。

  華夏要有一個沿用的紀年法。

  這樣可以增加國家民族的凝聚力,即便改朝換代,也可以延續下去。

  作為炎黃子孫,黃帝歷法可謂是不二選擇。

  黃帝歷是軒轅黃帝打敗蚩尤后統一天下后命人所制定的歷法。

  黃帝誕辰相傳是三月初三。

  經過后世推算,黃帝出生在三千四百五十四年前。

  華夏歷三四五四年,顯得歷史厚重。

  不過開元年間張守節推算黃帝歷法的時候,比李瑄所知的晚了一百八十多年。

  張守節是盛唐知名學者,為史記作注,名《史記正義》,頗受文人的認可。可惜現在已經去世。

  他對這方面很有研究,但受限于消息,不能推演準確。

  李瑄提出的黃帝歷法,讓大臣們一頭霧水。

  術業有專攻,研究歷法的臣子可未有幾人。

  當然,知道黃帝歷法的官吏不少,就是不知如何去算。

  而且李瑄竟然將從黃帝歷法還來的華夏歷提在年號之前。

  代表以后史書記載、發布告示、科舉考試等等,以華夏歷法為先。

  見群臣無一人解釋,李瑄遂扯著張守節的名義,以與張守節生前好友轉述,解釋華夏歷法,以及其推演。

  將三四五四年這個推演功績,算在張守節頭上。

  作為人文始祖的黃帝,將他出生的那一日,作為華夏歷的元年,再恰當不過。

  畢竟這是華夏第一位帝王,建立國家的雛形。

  為后世的華夏文明奠定基礎。

  李瑄解釋完畢后,連宰相李峴,和經驗豐富的老臣裴遵慶都一臉懵逼。

  格局是非常大的。

  從一個王朝,擴大到整個華夏文明。

  讓天下文人士子去探索、追求自己的根源,讓引以為豪的文明之花,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是以,李瑄認為華夏歷應該在帝王年號前。

  但新東西,想讓人接受十分困難。

  “明日登基詔書,一定是華夏歷在最前。”

  李瑄向王維吩咐道。

  秘書監的官吏已經將華夏歷的介紹和推演依據記下。

  他必須要推行華夏歷。

  李峴看透華夏歷長久推行,會動搖大唐在一些人心中的地位。

  他看向李瑄智慧的目光,顯然李瑄也知道。

  只要大唐的掌權者勤政為民,改革弊缺,這無關緊要。

  如果氣數已盡,就該由其他統治者代替。

  一旦華夏歷深入人心,想廢除可沒那么容易。

  他希望華夏歷能成為全世界的歷法,去代替某位神誕辰的那個歷法。

  首先,會借助大唐的影響力,向波斯地區推廣。

  王維領命,李峴和諸大臣沒有多勸。

  更多的是要回去研究一下華夏歷的具體。

  陛下定今年為華夏歷三四五四年,就如同圣旨。

  隨即,商議大赦天下之事。

  李瑄不想大赦。

  因為大赦天下,除了“十惡”外,不論輕重罪犯,都可被赦免。徒刑者可以從邊疆回歸。

  這定然會影響社會風氣。

  但自古新皇登基,必然大赦。并減少朝政的壓力。

  現天下犯人屬于較多的階段。

  最終,李瑄決定除了十惡不赦外,還設立三不赦。

  唐軍逮捕的眾多叛軍俘虜,肯定是不能赦免,叛亂在十惡不赦之內,他們要為大唐的建設添磚加瓦。

  新設的三不赦,一為奸淫婦女者;二為故意殺人者,或致人殘疾;三為攔路搶劫者。

  這是除十惡以外,十分惡劣的罪名。

  事實證明,犯過法的人,比普通人更犯法的概率更大。

  李瑄規定,以后徒刑,皆發配至西北、黃土高原上,進行植樹造林,六年得歸。

  并嚴令,不會再輕易特赦。如改元、立太子、立皇后等,不得勸諫大赦天下。

  李瑄當太子的時候,有人勸大赦天下,被他否決。

  律法不一定要嚴苛,但必然要細致,面面俱到,不斷吸收案例,取長補短。

  現在使用的《唐六典》,就有諸多紕漏。

  李瑄又下詔免去今年天下百姓的租、庸。

  雖然免稅力度遠遠不如河南河北百姓,但可以讓天下百姓感受到新帝的恩德。

  不出意外,今年可以進行除賤為良運動。

  “朕雖稱帝,然天策上將、尚書令,朕仍兼之,卿等知曉。”

  與大臣議事到最后時,他著重向文武百官提醒。

  省得他們以為自己登基了,天策府會解散。

  不可能的,天策府是以后的軍隊總司令部,要進行改制。

  兼尚書令,李瑄也用心良苦,他要確立六部尚書的執行地位。

  改革需要強有力的執行部門。

  尚書右仆射將成為首席宰相。

  文武百官沒人敢覬覦這兩個位置。

  他們只是奇怪皇帝兼官職。

  但也有大臣猜測出李瑄要保留天策府,加強尚書省權力。

  議事結束,文武百官退下,他們暫時停止處理政務,要好好消化一下李瑄所說的內容,準備明日大典。

  長安城,羽林郎將李隆基退位,李瑄登基的消息傳至東西兩市、大街小巷。

  使百姓知道太子明天將進行登基大典。

  確定消息后,百姓載歌載舞,欣喜若狂。

  李瑄為新帝,平民百姓最認天命。

  他們仿若看到旭日東升,使天下光明。

  看李瑄在長安的這段時間,上下官吏恪盡職守,潑皮無賴不敢冒頭。米價再次有所回落。

  百姓想著米價能落到開元年間。

  現在米價三十五文,相比以往,還是居高不下。

  主要是洛陽含嘉倉要優先向災區運輸糧食,新糧還未下來。

  長安的糧食并不豐裕。

  黃土高原幾乎無森林,導致關中水土流失嚴重。作為大唐政治中心,京畿道戶籍人口超過三百萬,更別說京畿道奴婢眾多,還有宮女、宦官、胡人、僧侶、道士、軍隊等等。

  使得這曾經的天府之國,不堪重負。

  自唐高宗以來,長安缺糧的問題就沒斷過。

  李瑄還要想其他辦法。

  一些與李瑄敵對的大族,已經不抱有與李瑄對抗的念想。

  他們去拜見李適之、裴泛等,會見大臣,服軟的意圖再明顯不過。

  那些嘴硬到底,倚老賣老的大臣,根本翻不起風浪。

  這一日,是載入歷史的時刻。

  在長安城風起云涌的時候,李瑄最后一次回太子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