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521章 九年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朕能走到對岸嗎

  大漢皇家軍事學院的建立,終于讓呂布等一眾頂尖武將們有了用武之地,不再因為沒有仗可打而整日無所事事。

  學院采用和國子監一樣的制度,分別有:兵法韜略、武藝器械、陣型協同、后勤調度等四大科目。

  這四大科目是諸位將領和謀士們共同確立的。

  每一項都是一名出色將領必須要具備的能力。

  其中,兵法韜略主要學習的是戰略與戰術理論,核心目標是為了培養全局視野與戰略決策能力。

  學員首先要研習《孫子兵法》《六韜》《三略》《吳子》等典籍精讀,掌握“攻心為上”“知己知彼”等核心思想。

  其次還要對經典戰例進行推演,復盤歷史戰役,如巨鹿之戰、赤壁之戰,分析勝負關鍵,學習靈活應變。

  第三則要學習謀略設計,掌握火攻、水戰、伏擊、圍城等戰術的策劃與破解,心理戰與輿論操控技巧。

  實踐形式有沙盤模擬、辯論攻防、軍情急報分析等。

  至于武藝與器械,這其實是個人戰力與裝備運用,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提升單兵作戰能力與武器精通度。

  主要是學習弓馬騎射、長矛、刀劍、戈戟等兵器的使用與對抗技巧,以及對攻城器械,如云梯、投石機的裝配與實戰應用。

  還有一系列的體能強化訓練。

  如負重行軍、近身搏斗、耐力訓練,適應戰場高強度消耗。

  陣型協同的科目,主要是學習軍隊調度與協同作戰,掌握軍隊組織與戰場控制力。

  不但要研習方陣、圓陣、錐形陣、雁行陣等經典陣法的布設與變陣時機,還要精通各種信號。

  即旗語、鼓角、烽火傳令的標準化操作,確保指令精準傳達。

  除此之外還有步騎配合、水陸聯動、前鋒與后勤的銜接策略也統統都要學習。

  而后勤調度,就是資源管理與軍隊治理,保障戰爭持續力與軍隊穩定性,而這也是最重要的一科。

  畢竟一場戰爭很大程度上就是拼后勤。

  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屯田制度、糧道保護、應急補給方案,以及筑城修寨、架橋開道、水源勘探與防御工事設計。

  此外就是制定軍律,如“十七禁五十四斬”、戰功核算、士氣激勵手段。

  還包括間諜滲透、密信傳遞、敵情偵察與反偵察技巧,全都屬于這一科目的學習內容。

  這四大科目文武兼備,既強調“上兵伐謀”的智慧,亦重視“一夫當關”的勇武。

  而且層級遞進,從單兵技能到萬人指揮,逐步培養復合型將領,是有史以來第一套對武將的系統化的培養制度。

  毫不夸張的說,只要能在任何一門科目上取得優秀的成績,那就是不可多得的將才。

  而若是三門以上的科目成績都優異,那就是無可否認的帥才!是能夠單獨指揮一軍的統帥!

  在教材方面,主要是兵家典籍,以及古往今來有名將領的著作、戰爭記錄、手札等。

  張遼、呂布、趙云等將領,也紛紛把自己從軍的經驗和作戰技巧都整理成冊,供學員們進行學習。

  同時也在學院中擔任不同科目的老師。

  司馬懿、諸葛亮、陳宮等人也是如此。

  因為他們都是兵權謀、兵陰陽、兵形勢的佼佼者,沒有人比他們更加適合當老師了。

  國子監與軍事學院一文一武。

  大漢江山的根基,由此奠定。

  時間一晃,九年時間匆匆而過。

  對于普通人來說,九年時間或許十分漫長,但對于一個帝國來說,九年不過是彈指一瞬。

  不過這九年時間內,大漢上下的變化卻極大。

  戰事結束,在朝廷修生養息的方略以及政策扶持下,百姓得以安穩生活。

  而人口也從原來的不足三百萬戶漲到了將近四百萬戶。

  這個增長是十分夸張的,大部分功勞在于人口普查,因為通過人口普查,讓地方士族隱瞞的人口都暴露了出來。

  此外許許多多因為戰亂而躲避起來的流民百姓們,也紛紛回歸原籍,這進一步增加了統計在冊的人口數量。

  人口一多,賦稅自然也就增多了。

  配合上五年前頒布的攤丁入畝的政策,大漢如今的賦稅收入,比九年前要翻了一倍不止!

  這還是劉協下令輕徭薄賦、并采用文帝時期“三十稅一”政策的結果!

  若是依然沿用“十五稅一”的話,賦稅收入只會比現在更高,當然百姓會過得稍微苦點罷了。

  不過在短短九年內做到這一地步,也足以說明新政的改革極為成功,這是連文景二帝都做不到的事情。

  整個大漢都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長安,未央宮。

  今日天氣大好,劉協于御花園內宴請群臣,席間還有高句麗進獻上來的美婢在翩翩起舞。

  參加這場宴會的基本上都是內閣成員,劉協端坐主位,正一邊飲酒一邊欣賞著席間美人的動人舞姿。

  九年時間過去,劉協如今也過了而立之年。

  但歲月并沒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跡。

  如今的他和九年前比起來要更加成熟沉穩了許多,如果說那時候他是鋒芒畢露、雄姿英發,那如今便是光華內斂。

  就像是一方玉璽,只是靜靜地擺在那里,卻散發著令人不可忽視的威嚴與莊重。

  “諸位愛卿——”

  劉協舉起筷子在酒樽上輕輕一敲,將席間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過來,舞女們也隨之停下了舞蹈、躬身退下。

  只見劉協笑著說道:“既然今天諸位都在場,那朕便宣布一個好消息。”

  “那就是大、中、小學,如今已在我大漢各大郡縣全面鋪設完畢!”

  “我大漢的萬世之基,成了!”

  劉協的語氣里充滿了暢快和喜悅之意。

  九年,整整九年了。

  耗費了這么長時間,大、中、小三大階段性的學塾,方才在大漢境內全面鋪設完畢。

  這比當初預計的五年時間要多了四年。

  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畢竟在教育上的投資是一個只進不出的無底洞,沒有任何實際的經濟效益。

  大漢需要建設,百姓需要安置,哪里都要用錢,不可能把錢都投入到教育上,所以學塾的全面鋪設才拖到現在才完成。

  但不管怎樣終究是完成了。

  劉協話音落下后,席間頓時響起一陣歡呼聲,所有人臉上都露出了激動的神色。

  大中小三大學塾全面鋪設,代表大漢人才培養體系徹底建立,從此以后天下間所有英才都將源源不斷地涌入朝廷!

  國家都將會因此而興旺!

  劉協抬手往下壓了壓,將眾人的歡呼聲壓下,接著感慨道:“這些年以來,我大漢從戰后的千瘡百孔走到如今的繁榮,在座的諸位愛卿都功不可沒。”

  “這一杯,朕敬諸位愛卿!”

  劉協說著舉起酒樽,把酒水一飲而盡。

  “陛下圣明——!”

  群臣也紛紛舉杯回敬。

  劉協抬手擦了擦嘴角的酒水,接著笑道:“不過,單單就學塾鋪設一事而言,有一人的功勞最大。”

  “這個人朕就不點名了,諸位愛卿應該都清楚。”

  群臣哄笑一聲,目光全都看向了郭嘉。

  郭嘉這些年在教育改革上的付出,所有人都有目共睹,說是拼命都不為過,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功臣。

  “陛下謬贊了,臣愧不敢當。”

  郭嘉站起身來深深一禮,苦笑一聲后說道,如今的他看起來有些消瘦和憔悴,鬢邊更是出現了些許白發。

  這都是這些年來殫精竭慮的結果。

  如今的郭嘉身為大漢最高學府國子監祭酒,已然成為了士林的泰山北斗,受到無數文人士子敬仰。

  劉協笑道:“在座的都是熟人,你就別謙虛了,反正這杯酒你是逃不掉的,快喝!”

  賈詡也笑著說道:“陛下賜酒,奉孝可不能推脫,你什么時候變得連酒都不愛喝了?”

  郭嘉無奈道:“最近身體有恙,張太醫叮囑過要多休息,清淡飲食,少喝酒。”

  說到這里他頓了頓,上前從劉協手中接過酒杯,爽朗笑道:“不過既是陛下賜酒,那自是不能推辭的。”

  說完,舉杯一飲而盡。

  群臣紛紛喝彩叫好。

  許久沒喝酒,郭嘉被嗆了一下,臉色微微有些發紅,緩了一會兒后對劉協拱手道:“陛下,如今公共學塾也已全面鋪設完畢,您看科舉是不是該開始了?”

  科舉至今都沒有正式施行。

  因為缺乏條件。

  鋪設公共學塾、開創新學、大量培養底層百姓讀書,就是為了給科舉做準備。

  現在公共學塾也都鋪設完了,而且經過九年時間,民間也全面接受了新學,科舉也是該提上日程。

  “嗯……”

  劉協放下酒樽,微微陷入沉思,而后看向諸葛亮,“孔明,你覺得呢?”

  用科舉制取代察舉制雖然是必行之事,但需要一個時機,在這一點上他有些難以決斷。

  畢竟這是翻天覆地的大事情。

  “回稟陛下,臣以為此刻推行科舉,正當其時。”

  諸葛亮目光堅定,條理清晰地闡述道:“公共學塾的全面鋪設,使得無數寒門子弟得以接受新學教育,民間對新學的接納,更為科舉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以往察舉制下,舉薦多受世家把控,不少有才之士因出身卑微而被埋沒。科舉則不問出身,唯才是舉,只要有真才實學,皆可通過科舉入朝為官,為國家效力。”

  “此時推行科舉,能為朝廷選拔出更多真正有學識、有能力的人才,乃是順應民心的舉措。”

  “這不僅能激發百姓向學之心,更能讓國家在各方面的建設中,廣納賢才,蒸蒸日上。且如今戰事已息,國家處于休養生息、蓬勃發展之際,推行科舉,時機絕佳,望陛下勿要猶豫。”

  諸葛亮侃侃而談,顯然是支持郭嘉的。

  他也參與到了教育改革里去,知道如今民間對于新學的接受度已經很高,所有人都在期待一個新的選才方式取代察舉制。

  聽完諸葛亮的話,劉協微微點頭,說道:“既如此,那便依奉孝和孔明之言行事吧。”

  “等到明日朝會,朕便會正式昭告天下,從此以后以科舉制選賢,并且開辦我大漢有史以來的第一場春闈!”

  現在大、中、小公共學塾的晉升制度,其實就是科舉制的體系,因為小升中、中升大、大升國子監或者軍事學院,都需要層層考試,與科舉制一般無二。

  只不過朝廷從未真正廢除察舉制,還有不少頑固派的士子儒生們依舊堅持這條路。

  現在,是時候該正式破舊立新了。

  郭嘉聞言神色一陣激動,深深行禮道:“陛下圣明!”

  群臣也紛紛起身道:“陛下圣明——!”

  劉協收斂思緒,說道:“好了好了,今日只飲酒做樂,不談國事。”

  “接著奏樂,接著舞!”

  隨著劉協的話落下,樂聲再度響起,舞女們也再度走入席間起舞。

  劉協抬手將郭嘉招到身邊,笑問道:“科舉制取代察舉制就在眼前了……奉孝,你的心情如何啊?”

  他清楚,這是郭嘉一直以來的夢想。

  郭嘉也一直在為此而努力。

  聽聞此言,郭嘉眼神略顯復雜,說道:“臣等這天已經等得太久了,多謝陛下成全。”

  天子當初對他的承諾,如今終于要實現。

  劉協拍了拍他的肩膀,輕嘆說道:“等此事結束后,奉孝你就可以好好歇息了,看看你現在憔悴得……唉。”

  郭嘉這些年來勞心勞力,張仲景也與他說過,郭嘉的身體情況不太好,不能繼續這般辛勞。

  雖然他也勸說過,但郭嘉的性子太過執拗,所以他只能讓諸葛亮、法正多多幫郭嘉分擔一些事情。

  但這樣下去終究是不行的。

  聽到天子言語中的真摯,郭嘉心中也不免感動,含笑點頭道:“等科舉制改革結束,臣便退出內閣,”

  “不過,臣雖然無法繼續在內閣中效力,但仍可教導太子,此事應當沒那么勞累。”

  他現在也四十有二了,雖然換做其他人還正值當年,不過他早年身子虧空得實在是厲害,如今越發覺得精力不足。

  “那可不一定。”

  劉協哈哈一笑,說道:“太子頑劣,奉孝你去教導,說不定會更加費神。”

  郭嘉也不禁莞爾,正準備說些什么,臉色卻忽得一陣漲紅,下意識得捂住了嘴。

  但是,仍有一抹猩紅從他指縫間流出。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