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954章 一篇消失的底稿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社畜逆襲:從小米開始反卷互聯

  若只是內部范圍的論壇,關起門來怎么爭論都無妨,畢竟都是自己人,影響可控。

  但眼下這是什么場合?全球目光匯聚之地,國內外媒體嘉賓皆在,這要是真當面PK,那真是成何體統。

  如今,陳默這番“合格”甚至堪稱“模范”的壓軸發言,其內核與大會精神和整體大勢相符,與老馬的對比之下,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他們之前對老馬有多惱怒,此刻看陳默就有多順眼。

  他們彼此交換著意見,很是一致,那就是:

  “陳默.別看年紀輕輕,是個顧大體識大局的。”

  領導們的心放下了,老馬的心卻如同登上了珠穆朗瑪峰般飄忽不定,越懸越高。

  其實他不怕陳默當眾發飆,擁有表演型人格的他反而很期待陳默怎么駁斥拆解他的發言。

  那樣反而能替他分擔火力,轉移矛盾,即便事后各打五十大板,他也認了。

  但陳默此刻的云淡風輕,反而將他推到了絕對的風口浪尖。

  事前弄出那么大動靜:輿論戰的污水漫天、電商市場的激烈團購、百億補貼的經濟對抗到了決勝時刻,他連防守反擊的準備都做好了,

  最終卻發現,對方卻只是輕飄飄地路過,連正眼都不瞅一下,仿佛無聲在說:“逗逗你的呀”

  這種憋屈感讓老馬難受得想要吐血。

  以陳默的性格和脾氣,絕不會如此克制,這背后必定有高人指點。

  無論你是誰,趕緊從陳默身上下來!

  老馬猛然想起自己演講時,曾感受到那道如有實質的銳利目光,心底不禁泛起一陣寒意。

  他好像知道了答案。

  9月20日下午,夏季達沃斯論壇正式落下帷幕,連續百余場會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后續的媒體報道中,多數重點強調了華夏在全球創新浪潮中從“跟隨者”向“引領者”的角色轉變。

  新華社、央視新聞等權威媒體聚焦于論壇開幕式上提出的重要主張。

  科技與產業融合、“互聯網”理念再度成為熱點。

  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生物科技等前沿技術的討論備受關注。

  第一財經、財新網等專業財經媒體則對與會企業領袖的發言進行了深度解讀。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些報道中頻繁出現了雷軍、小馬哥、陳默等科技先鋒的名字和觀點,卻唯獨缺少了某位原本應是焦點的人物。

  主流媒體仿佛達成了某種默契,都在謹慎地觀望風向,無人敢在此時貿然搶跑,為了流量而冒險。

  他們才是最敏感的一群人。

  而那些起初未能參透陳默為何“偃旗息鼓”的媒體人,此刻也終于回過味來。

老馬或者說螞蟻不容樂觀  就在大會閉幕的當晚。

  老馬連夜趕回杭州總部,與背后的集團成員緊急磋商,意圖效仿滴滴,謀求釜底抽薪之策。

  與此同時,京城,一場將影響深遠的巔峰議事,正在進行。

  “.這是陳默原本今天下午發言的底稿,大家可以看一下。”

  幾位重量級人物依次接過那份薄薄的文件,隨著目光逐行掃過,每個人的臉上都逐漸浮現出難以置信的震驚,甚至夾雜著一絲后怕。

  稿件的標題并無出奇,但內容卻如出鞘利劍,寒光逼人:

  「.首先,我們要要警惕一種“點石成金”的思維。

  用幾十億美元資本金,通過‘點石成金術’撬動三千億美元放貸規模——這種百倍杠桿的瘋狂操作,連華爾街最貪婪的投機大鱷都要甘拜下風。

  當年雷曼兄弟不過用三十倍杠桿就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機,可想而知,敢玩出百倍杠桿死亡游戲的人,是何等膽大包天。

  所有自稱能點石成金的江湖術士都是騙子,這種‘點債成金’的戲法,本質上與十七世紀荷蘭郁金香泡沫、十八世紀英國南海騙局一脈相承。

  甚至跟這些先例比起來,人家起碼還有花朵或地盤作為載體,而我們面對的,可能只是純粹的數字游戲和風險轉嫁。

  泰坦尼克號的悲劇,并非源于它不夠創新、不夠龐大,恰恰源于它對冰山(規則)的傲慢與漠視。

  其次,我們要戳穿一種‘普惠’外衣下的‘高利貸’本質。

  有人喜歡高談闊論‘綠色’、‘普惠’、‘可持續’,喜歡標榜自己服務了千萬小微企業和普通用戶。動不動把‘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掛在嘴邊,聽起來非常高尚。

  但讓我們脫下這件華美外衣,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

  通過資產證券化等手法,將規模指數級放大,利益層層加碼,而風險卻一層層打包、轉移,最終讓整個社會體系來承擔終極風險,而自己則坐收最豐厚的‘過路費’。

  這哪里普惠了?

  這分明是披著科技外衣的當代高利貸,是用大數據精準畫像后,對年輕人、低收入群體進行的系統性收割!

  最后,我們要警惕一種‘竊國者侯’的敘事陷阱。

  有人試圖塑造一種敘事:我是創新的,所以我是正確的;我是龐大的,所以我是不可阻擋的;我是代表未來的,所以一切現有規則都需要為我讓路。

  這是一種何其狂妄的霸權思維!

  仔細想想,這種思維是否讓我們感到熟悉?

  最具蠱惑性的謊言,就是將監管偷換概念、污名化為‘阻礙創新’。

  須知,真正的創新從不需要法外特權,不要求‘特事特辦’!

這好比允許某些企業私自鑄幣卻不受管制——這不叫創新,這叫謀  所以,今天,在這里,我必須要說:

  創新,絕不能成為逃避監管的通行證;

  未來,也絕不能成為撕裂當下穩定基石的借口!

  真正的企業家精神,是懷著敬畏之心,在規則的軌道內去創造,是帶著責任感,去思考創新背后的社會代價,而不是揮舞著‘顛覆’的大旗,卻行著‘掏空’之實。

  這不是在創造未來,而是在穿透整體金融穩定和透支一代人的未來!

  以‘普惠’之名,行‘放貸’之實。

  以‘未來’之名,來毀掉我們的‘未來’。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有的人總愛暢享飄忽不定的未來,而我只關乎現在,為此我時刻準備著!

  謝謝!」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