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613章 同樣是抄,為何不同?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社畜逆襲:從小米開始反卷互聯

  互聯網大會落幕當晚,二馬一李連夜展開了一場事關行業格局的戰略對話。

  正如古訓所言:“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在這場高層密談中,三方達成共識:外賣領域的暫時退讓只是戰略收縮,美團主動讓出外賣戰場,是為了集中火力固守團購基本盤。

  這一調整立竿見影——新美大資源重新聚焦后,餓了么對團購市場的進攻態勢明顯減弱,或許也因其需要消化既得的外賣市場份額有關系。

  隨后公眾視野中,BAT三位掌門人一改往日鋒芒畢露的姿態,背后卻是三大巨頭在多個賽道同時落子的戰略布局,進行大刀闊斧般的調整。

  雷厲風行,極具效率。

  其中網約車戰場推進最為迅猛——在阿里與騰訊的資本撮合下,柳青憑借其高盛歷練出的強勢談判風格和資本運作手腕,僅用月余便促成滴滴與快的的世紀聯姻。

  據內部人士透露,談判團隊對這位“鐵娘子”的氣場頗為忌憚,這也加速了談判進程。

  最終一番商談,合并后董事會七席配置彰顯平衡之道:管理團隊三席(程維CEO、呂傳偉聯系CEO、柳青COO),財務投資人各一席,剩余兩席由阿里彭蕾與騰訊彭志堅分占。

  12月7日,程維與呂傳偉同步發布聯名公開信,宣告華夏互聯網史上最大未上市合并案誕生。

  “我們很高興宣布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實現戰略合并,今天正好是7號,也就是‘在一起的意思’。

  這是華夏互聯網歷史上最大的未上市公司合并案,也是移動出行行業的重要里程碑。

  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基本保持不變,暫時先獨立運營,品牌保留為過渡方案,循序漸進進行整合.

  合并后,我們將繼續為用戶提供更安全的出行服務,為司機創造更多收入機會,為城市交通提供更智能的解決方案。”

  次日,兩家公司對外官宣,快的打車正式并入滴滴。

  隨后合并后的新滴滴就跟優步(Uber)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其實一開始Uber打算先收購滴滴,把滴滴作為跳板占領華夏市場,但被背后的騰訊拒之門外。

  在觀察一番華夏網約車三國大戰后,感覺好像自己進場也不是不行。

  隨后Uber在得到百度投資后在9月底宣布正式進入華夏市場,當時還在滬市召開了一場頗為盛大的新聞發布會,最終命名為優步華夏。

  優步登陸華夏后打法與國內截然不同,頗具國際范,采用的是精英小分隊的策略,內部稱之為“鐵三角”戰略。

  即:城市經理、市場經理和運營經理,優步負責把系統和技術建好,剩下市場和運營就放權給當地團隊去做,這樣擴張起來很是效率。

  一個月后初步擴張完畢,人民優步上線,跟上國內節奏,進行燒錢。

  這才有了跟合并后滴滴合作的資格。

  當下華夏網約車格局,變成了新的三分天下,優步起步最晚,發展頗為迅猛,占據目前13的市場份額,先后吞并易到和快的的滴滴市場份額高達42。

  而兩者即將面對的對手就是憑一己之力,鉆了政策的空子,通過閃電戰占領45市場的打的出行!

  同期,在線旅游戰場也迎來變局,百度系去哪兒早已上市,騰訊系藝龍與同程聯姻,加上老牌勁旅攜程,原本的三足鼎立最終在AT資本運作下走向融合。

  百度戰略投資攜程,與原有去哪兒業務形成協同,標志著在線旅游市場正式進入AT雙雄時代。

  12月15日,58同城與趕集網宣布合并,而趕集網的子項目隨后孵化出瓜子二手車,悄然切入潛力巨大的二手車市場,此舉背后BAT的身影若隱若現。

  在外賣戰場塵埃落定后,短短一個月內,互聯網行業風云變幻。

  百度、阿里和藤迅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在多個領域展開整合,或并購、或結盟,向外界展示了其無與倫比的資本運作與生態構建能力。

  這一系列閃電般的動作,讓市場觀察者和財經媒體,對其所展現出的資源整合效率與戰略執行力驚嘆不已,不僅重塑了行業格局,更向整個互聯網生態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

  這也宣告著,目前華夏互聯網局勢已從單點突破轉向全面協同。

  華夏互聯網下半場,才剛剛開始.

  12月下旬的一天,深圳,藤迅總部。

  風塵仆仆歸來的小馬哥,踏入辦公室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核心團隊緊急會議。

  寬敞的會議室里,公司各大業務線的產品高級總監一行二十余人陸續就座。

  白板中央那行醒目的文字,無聲地宣告了今日的議題。

  每個座位前的桌面都擺放著一份厚重的文件——那是彼岸集團從創立初期到現在的所有經過總結和提煉的資料。

  聯系白板上的字跡與手中的文件,眾人心下了然。

  低沉的討論聲在會議室里此起彼伏。

一個小時后  當小馬哥推門而入,剎那間,原本討論的喧囂歸于沉寂。

  “今天召集各位,是要討論一個關乎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根本性問題。”

  他的聲音沉穩,卻帶著不容忽視的銳利,

  “曾經的我們以'跟隨模仿超越'的策略,橫掃整個互聯網,戰無不勝!

  從世紀之初到2010年這十年間打敗無數的對手,業務遍及即時通訊、門戶、社交娛樂等幾乎所有的互聯網服務。

  我們曾經堅信‘模仿是最穩妥的創新’,并且為之努力奮斗。”

  小馬哥停頓片刻,目光掃過在座每一位高管,

  “但自從彼岸出現,同樣的戰術,卻失效了。”

  投影儀亮起,上面是彼岸和藤迅的競品業務線數據對比圖。

  “觸目驚心,觸目驚心啊各位,我們一個個曾經引以為傲的業務,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遠方,可為什么——”

  小馬哥敲了敲白板,那行“抄和抄,有何不同?”的字跡微微顫動,

  “彼岸總能成為那個巨人?

  微信、微信支付、云計算、尤其是手游,我們跟隨、我們模仿.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會議室落針可聞。

  小馬哥摘下了眼鏡,

  “過去我們給模仿披上各種外衣——'借鑒'、'微創新'、'本土化改進'……

  但今天,我們必須要直面本質:為什么同樣的'抄',彼岸能抄出顛覆性創新?”

  這是我們需要總結的現象!

  在座諸位都是公司的精銳,你們每個人都負責公司最為核心的產品業務,接下來暢所欲言,討論彼岸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窗外,夕陽西沉,將會議室染成金色。

  三小時的深度剖析后,白板上已布滿密密麻麻的結論。

  產品總監們用不同顏色的馬克筆勾勒出兩條涇渭分明的路徑:

藤迅模式  「我們的“抄”更像是一場精密的商業手術——它精準地解剖市場熱門產品,快速移植成功基因,再通過微創手術般的優化實現商業變現。

  這套打法有著清晰的商業邏輯:功能優化提升用戶體驗,流量優勢鞏固市場地位,最終完成對現有商業模式的精細化運營。

  憑借龐大的用戶基數,騰訊擅長在競品基礎上進行“局部整形”:或是界面設計的微調,或是功能模塊的疊加,亦或是運營策略的優化。

  這種改良雖然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卻像在別人的地基上裝修,始終未能突破技術底層和商業模式的桎梏。

  本質上,這是一套商業利益的即時兌現機制,依靠資源優勢快速收割市場紅利,其長期價值完全取決于競爭對手的強弱。

  而彼岸的“抄”則是一場徹底的產業革命。

  以的社交基因,卻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特質進行了脫胎換骨的重構——從技術架構到產品理念都實現了顛覆性創新,更重要的是克制了在其中做加法和乘法的欲望,保持最核心的本質,那就是一切為用戶體驗所考慮。

  在游戲領域更是如此,無論是輕量級的小游戲、策略性卡牌,還是自走棋、MOBA等核心品類,彼岸都敢于打破常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這種創新不是簡單的功能疊加,而是從游戲機制深刻理解到商業模式的大膽嘗試。

  這背后折射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商業哲學:

短期變現與長期主義的博弈  守成維穩與突破創新的較量」

  從產品表象到商業本質,從運營策略到企業經營理念,這場會議的深度剖析,就像X光般透視了兩家科技巨頭的基因差異。

  暮色漸沉,辦公室籠罩在一片昏黃中。

  小馬哥獨自佇立在落地窗前,手中緊攥著那份會議紀要,連晚餐都無心顧及。

  8000億港元的市值,這個讓無數企業仰望的數字,此刻卻顯得無比蒼白。

  他深知這是過去十數年所打下的江山,這兩年在快速的消耗著,如同現如今公司股價的走勢.

  除了網游這塊最后的堡壘,藤迅在各個戰場都節節敗退,甚至在業界竟然有了“低配版彼岸”的說法。

  由于雙方公司業務很是相近,作為最了解彼岸,最了解陳默的對手,其實小馬哥心里很清楚彼岸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且陳默之前在公眾場合或多或少已經給出了答案。

  只不過他之前心里一直不想承認罷了。

  望向天邊,殘陽如血,小馬哥陷入回憶,第一次見到陳默這個年輕人是在一場拍賣會上。

  陳默在臺上,他在臺下,當時覺得這是個有想法有些魄力的年輕人,自己只是隨意揮手舉牌就能買下對方的所有,僅此而已。

  第二次兩人再見面已是一年后,自己跟劉熾平想要收購對方的微信,對方獅子大開口直接要百億現金,現在想想.真是便宜啊。

  隨后就是彼岸一路逆襲,就像步入青春期的少年,越打壓,越逆反。

短短四年就發展到如此程度如果當初  以果推因,小馬哥現在有無數種方式能弄死萌芽的彼岸。

  可惜沒如果.

  現在到了求變的時候,再這么按部就班走下去,

  不出三年,藤迅必將被彼岸所淘汰。

  窗外樓群亮起的燈火依舊璀璨,卻映照不散小馬哥眼中的濃愁.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