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的腳步,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了。
幽燕的情況,暫時已經不可收拾,所以李云只是讓孟青,在改編平盧軍的同時,到河北道去,對進攻幽燕做一些準備,但是關中,李云已經一點都等不了了。
除了他想要,把韋氏父子給做掉,解救關中百姓之外,還有一個相對要緊的政治需求。
那就是拿回舊周京城。
新唐已經定都洛陽不假,但是武周真正的國都并不在洛陽,而是在關中,雖然李云捉住了武皇帝,是受禪登基,但是沒有拿到關中京城,多少有一點名不正言不順。
拿到了關中之后,李某人就基本上完成了傳統意義上的大一統。
所缺失的,只是幽州薊州等州而已。
等到再取回幽燕,本土就沒有什么問題了,那個時候,李某人就已經達到了大一統王朝的“及格線”。
再想要高一點的分數,就是進取,就是開疆拓土了。
但是將來的進取,將來的開疆拓土,恐怕不是這幾年能夠做成的事情了。
李云現在要做的,就是先考及格,然后好好休養生息幾年,等到天下初定,元氣恢復之后,再考慮進取的事情。
現在,及格對于他來說,已經只差臨門一腳了。
關中,就是這最重要的一步。
杜謙與趙成起身,俱都下拜行禮,低頭應是,他們二人正要準備告退,有宮人急匆匆的將一份文書,遞進了宮里來,放在了李云面前,李某人直接翻開看了一眼,臉上頓時露出笑容。
“趙尚書。”
他叫住了趙成,趙成立刻止步,低頭行禮:“陛下。”
“羽林衛里的周洛,你們兵部給發個印信,讓他去孟青軍中,去做個中軍參將罷。”
趙成想了想,低頭應了聲是。
李云也摸了摸腦袋,繼續說道:“還有你那個外甥,如果想要從軍,也可以一并發去孟青麾下為參將。”
趙成聞言,深呼吸了一口氣,低頭道:“陛下,關中之戰在即,臣那外甥,能否去蘇大將軍麾下任事,好在之后的關中之戰上,為圣朝出一份力氣。”
李云看了他一眼,笑著說道:“這都是小事,你是兵部尚書,你做主就是。”
趙成連忙低頭,道了聲謝。
李云看著他,問道:“李禎在兵部,也一段時間了,辦差如何?”
趙成低頭,開口說道:“李侍郎是官宦子弟出身,很多事情上,都幫了臣不少忙。”
“那就好。”
李云笑著說道:“你們好好相處。”
“這一次進取關中,也讓他一起匯同議事。”
趙成深深低頭:“是。”
“屬下這就去戶部,同杜尚書打個招呼,然后著手操辦此事。”
李云“嗯”了一聲,提醒道:“那十門新東西,兵部記得送到潼關去。”
“是。”
趙成低頭道:“臣不會忘。”
說罷,他低頭告退。
杜謙卻沒有急著離開,而是目送著趙成遠去,然后對著李云笑道:“趙尚書行事風格,一點也不像是個武官,我們文官之中的一些粗獷性子,也不如他守禮。”
“畢竟是將門子弟,讀過書的。”
李云夸了一句,笑著說道:“讓他來當這個兵部的家,倒是對了,要不然,我到現在都沒有合適的人選,也只好把周良,請到洛陽來了。”
當初周良退居二線之后,先是在樞密院任事,后來李云帶著朝廷離開了金陵,為了東南穩定,就將周良留在了金陵,命令他帶著一萬多金陵軍的將士,鎮守金陵。
周良雖然沒有什么太大的功勞,但他資格最老,倒也勉強可以做這個兵部尚書。
而且,周良也是受封了國公,是宣國公。
杜謙感慨道:“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他看了看李云,笑著說道:“陛下心情似乎好了不少,看來青州那里有好消息傳來了。”
李云聞言,笑得瞇起了眼睛:“我那個大兄,很是懂事,讓我省了不少心。”
平盧軍雖然最早投降,但正因為他們最早投降,李云一直沒有“好意思”去直接奪了周家的兵權,一直到開國之后,才著手去辦這件事。
而且,平盧軍人數并不少,跟江東軍幾乎類同了,這個事情,李云看起來云淡風輕,只派了孟青去處理,但實際上,他很重視平盧軍的接收。
成功接收平盧軍,他要省去很多精力,否則,不僅要在東部再生一場動亂,對于幽燕的布置安排,恐怕要往后延期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
現在,周家父子的配合,讓青州的事情,變得順利了起來,孟青手底下,也能多出一些幫手。
說不定在河北道歷練幾年,到時候這支軍隊,也會成為李云手底下的一支強軍。
李云把九司急送過來的消息,給杜謙看了看,杜謙看了之后,也是忍不住對著李云拱手道:“陛下真不愧是天命加身。”
“如今天下一統之勢,如同破竹一般了。”
李云擺了擺手,笑著說道:“也不能全然大意。”
二人談笑了一會兒,又聊起官員的安排問題,李云拿過杜謙遞過來的地圖,看了看之后,開口說道:“平盧軍事畢之后,原先周家掌握的州郡,也都空了出來。”
“加上河東道的十幾個州。”
李云看著杜謙,問道:“這些地方的空缺,受益兄打算怎么安排?”
杜謙開口說道:“還是按照從前的法子,派一個大臣過去掌總,州縣的官員,可以繼續留任。”
“將來,再一點一點慢慢替換掉。”
李云看著杜謙,笑著說道:“我有個不一樣的想法。”
“陛下請說。”
李某人敲了敲桌子,開口道:“咱們先前那個金陵文會錄取的官員,肯定是不夠用了,但是前幾個月,洛陽的這一場科考,不是選出來了不少進士嗎?”
此時,對于科考取中的學子,李云已經正式確認了“進士”的稱謂,這應該也是這個世界,第一次有人用這個稱謂。
杜謙皺眉道:“是有一二百人,但是這些人…”
“還沒有任何經驗。”
李云敲了敲桌子,緩緩說道:“是沒有什么經驗,因此他們不能去做縣官,縣官這種最基層的官員,沒有經驗就會壞事。”
“有可能會出亂子,還有可能會被地方上的勢力,玩弄于股掌之間。”
“所以。”
李云看著杜謙,輕聲笑道:“所以,我準備從這批進士里,抽出排名前五十的,分派到地方去,讓他們去做刺史以及別駕。”
杜謙聞言,立時就有些愕然:“陛下,他們初一中試,就讓他們去做做州官?”
“州官出不了大亂子。”
李云對杜謙笑著說道:“他們畢竟是管官,而不直接管民,而且,他們又無權罷黜縣官,真要有人胡作非為,自然會有人彈劾他們。”
“可以試一試嘛。”
這其實,是朱太祖想出來的法子。
另一個世界明初剛建國之時,也是缺官,朱某人甚至直接讓新中試不久的人,直接去省里做官,做布政使。
那些年輕人,一腔熱血,但是很多事情不懂,讓他們去管民,可能會出問題,讓他們去管官,還有可能會有奇效。
當然了,這一套也是臨時的法子,等時間一長,章武一朝的官僚系統正常運作了,也就不這么干了。
杜謙認真考慮了一番,然后點頭道:“陛下的法子…”
“或可一試。”
見杜謙同意,李云有些高興,他起身拉著杜謙坐了下來,笑著說道:“受益兄同意了就好,我還有個想法,要跟受益兄商議。”
杜謙看著李云,有些好奇:“陛下還有什么事情?”
“我覺得…”
李云看著杜謙,笑著說道:“我覺得,天底下幾百個州,有些太多了,這么多州,都由朝廷直接管轄,有點管不過來。”
“不如再設一級衙門。”
杜謙低頭想了想。
“陛下是說道一級?”
舊周的官制,天下雖然劃分許多個道,但是道一級,并沒有常設的官職。
比如說觀察處置使,以及防御使這些,都是地方上有特殊情況的時候,朝廷臨時派過去的官。
“對。”
李云伸手敲著桌子,然后看向杜謙,開口道:“原先,朝廷往地方各道臨時派遣觀察使,防御使。”
“我想增設幾個常官,稱布政使,按察使,以及防御使。”
“分別掌管地方政務,刑名,以及兵丁。”
李某人伸手敲了敲桌子,聲音平緩。
“就從江南東道開始,試行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