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車的事情給李向前說完,李龍又細說了一下修路的情況,按他的說法,目前山里的情況,供銷社的人不適合進去。
“也是啊,從進山口就要走四五十公里,再加上縣城到山口的路,光來回就得五六個小時,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了,還干撒活呢……”
李向前雖然有點不甘心,畢竟每年搞這么個活動,已經成了他正常工作之外的一個大項活動。
辦公室里貼的那幾張獎狀,大都是從這個方面來的。現在突然搞不了了,舍不得啊。
當然,舍不得歸舍不得,李向前還不至于因為這個埋怨李龍,他問道:
“那咱們社里有沒有其他能參加的活動?”
“如果是短時間的……有啊。”李龍腦海里轉起了上一世新聞報導里各類民族團結的典型所做的那些事情,然后就跳出了四五個想法,他說道:
“雖然咱們進不了山,但牧業隊在縣里不是有留守點嘛。咱們社里可以去留守點,給那些留守的老人孩子送一些物資,也可以給牧業隊的學校捐一些書和學習用具。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對他們有幫助的事情,如果想干活,留守點有許多院子都挺破的,主任不知道你記得不記得,當初我第一次被自治區日報寫新聞稿,就是給哈里木他們修房子。”
“對啊,咱們雖然沒辦法進山修路,但可以幫著他們解決后顧之憂啊。”李向前覺得李龍的這個想法挺不錯,“嘿嘿,小李啊,你腦子還挺靈的嘛。”
“不是我腦子靈,主任你是習慣性在這方面聽我的了。如果沒有修路那個前提,這些活動你想想肯定也是能想到的。”李龍可不居功。
地方搞民族團結,一般情況下就是這幾種,保險而且見效快。
“行,那這兩天我就把這事說一下,縣宣傳方面這回我來聯系吧。”李向前說道,“到時你也跟著去。那邊你比較熟悉,居中做個聯系人。”
“好。”李龍沒意見,牧業隊留守點那邊他還真算是熟悉的。
從供銷社回來,李龍到收購站去把那幾臺車檢查了一下。車身很干凈,顯然是天天擦的。
正看著院子里的車,有人走過來喊他,李龍扭頭看了一眼,笑著說道:
“老范?你今天是來賣啥?”
范明程,經常到這里來的老二道販子,幾乎是收購站收什么他就去鄉下販什么。而且很早就開始在這里賣東西,對收購站的那套流程很清楚,他拉來的東西都是經過二次清理,所以每次過來都能賣上高價。
在顧博遠的嘴里,這個范明程算是一個優質客戶。
“就收了幾張皮子,現在東西越來越不好收了。”范明程和李龍訴苦,“你這收購站的名頭太大,許多人都知道來你這里賣東西價格高,那些老鄉寧愿自己坐車跑過來賣,也不想賣給我們。”
“哈哈,那你跑遠點兒嘛。近點兒的,路費沒幾個錢,你們壓價壓的太狠,人家自然不愿意賣。”李龍半開玩笑的把他的話拆穿,“偏遠地方沒有通班車,他們想過來不方便,那自然就只能賣給你們了。”
“我也是這么想的。所以這趟過來把皮子賣掉,想從你這里買臺嘎斯車。那車我看路差點兒也能開,而且比拖拉機輕便。
你不知道,我開著拖拉機去北五岔收東西,路上碰到下雨,給我淋的啊,真是太難受了。”
“行啊,這兩臺兩萬,這一臺兩萬五,你看要哪臺。”李龍指了指那三臺嘎斯車說道,“手續是全的,對了,你有沒有駕照?”
“沒有,不過有小四輪的,這玩意不都一樣嘛。”范明程眼睛已經盯在車子上了,隨口說道,“四個轱轆,一個方向盤,加一個檔把子嘛。”
行,說的挺在理。
這時候對駕照查得不嚴,李龍也就沒管那么多,免得人家說“閑事管的寬,吃的驢球飯”。
范明程這幾年通過李龍這個收購站也賺了不少錢,雖然沒統計過,但李龍從老顧的嘴里猜測著,至少也應該有三四萬了。
特別是每年春夏的貝母季和冬天的皮子季,還有就是前兩年的打瓜籽。這位可是開著拖拉機過來賣東西的,回回交易額都在上千或幾千。
范明程直接就沖著兩萬塊錢的舊嘎斯車過去的。在他看來,車子都差不多,能開就行。便宜的雖然可能開的時間長點兒,但從外面看區別不算太大。
好歹那是吉普車啊,現在一臺新的面包車還要三四萬呢。
和212比,嘎斯車更受范明程這樣人的歡迎,畢竟能拉人能拉貨,而且逼格也不低。
“能開一下嗎?”范明程看了一圈,選中了中間那臺。也不知道是因為那臺被兩邊兩臺護著,還是覺得放在中間位置上的車會好一些。
李龍猜測范明程以后去超市里買東西,都不太可能選邊上的,會直接或下意識選位于中間的。
“能開啊,”李龍去拿了鑰匙給他,“會開吧?可別撞墻或撞人了。”
其他像王明軍這些人過來,說要試車,李龍問都不問。都是熟人,能過來開車基本上都是有把握了。但范明程李龍不是特別熟悉,所以還是問了一句。
“專門花了兩包煙,找我們隊上的一個司機,開大車練過。”范明程也不隱瞞,笑著說道,“有準備呢。”
“那就好,慢慢開,油是滿的。”李龍把鑰匙給他,“也別在外面試了,就在后院里轉吧,后院的空間大。”
“行。”范明程從善如流,拿著鑰匙打開車門鉆了進去。
李龍站在邊上看著,不光他看著,不少賣東西的人都在看著。
這些人都挺羨慕的,還有冒酸水的。畢竟大家都是販子,憑什么你就能混到買汽車的行列中了?
自從李龍的這個收購站開始賣汽車,這些賣東西的,特別是販子們沒有一個沒做過汽車夢的。
這頭一個就被范明程給占了,要說這些人沒些想法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是錢夠了,但舍不得花錢買臺車,有些人是錢還不夠,覺得再攢攢再說。
還有些人則是覺得這種事情和自己根本沒關系,買汽車啊!那都是有錢人干的事情。
但當范明程突然要買車子了,存著最后這部分心思的人突然就反應過來,特么的,憑什么人家能買自己不能買呢?
都是特么的是一樣的身份嘛。
所以有些人羨慕的看著范明程,有些人卻是直接看向了另外兩臺嘎斯車。
現在收貨人已經變成了李青俠,老顧在邊上真就當起了顧問了。
看著這些賣東西的人心不在焉,這兩個人也樂得清閑一些。
范明程也是挺謹慎的,上車沒有立刻開,甚至都沒打火,先把檔位搞清楚,然后再把其他的東西熟悉了,最后才啟動。
李龍看他這些動作,略微放心了一些。
等他在后院開了兩圈,把車子停下來后,李龍笑了笑,手還是生,停的位置都只能靠邊,不敢倒進兩臺車中間。
“好好好。”下車后的范明程頭臉上見汗,不知道是緊張還是興奮的,“比拖拉機好多了,不過有棚子擋著,看著不是太好,李老板,這車子價格能不能再降點兒?”
“不能。”李龍一口回絕,“這是底價了,車子雖然是二手車,但是從蘇聯那邊進過來的,手續啥的都是全的,而且這原來是軍車。”
李龍沒繼續往下車,就這兩個字,對普通老百姓,就挺有吸引力了。
三臺車里,范明程挑的是軍綠色的車子,不是那兩臺改裝民用版的。
其實在李龍看來,改造過的車子更好一些,至少不是篷布頂子,冬天保溫性會好一些。
果然,范明程不再講價,又看了看車,目光在另外兩臺車那里掃了掃,說道:
“行,我要了!”
范明程是帶著存單過來的,他跑去銀行取了錢,然后又過到李龍這里來付款。
李龍把全套手續帶著車子交給他,寫了個簡單的合同,就算是完成了交易。
范明程開著嘎斯車離開后,就有人問李龍:
“李老板,這車子以后還有嗎?”
“有,不過后面是什么樣的不確定。”李龍心說現在就有好幾臺放著呢,你們也不打算買啊。
“那能進卡車嗎?”有人問道,“就那種141一樣的卡車,拉貨方便啊。”
“進倒是能進,但進來怕賣不掉。”李龍說道,“現在咱們國產的卡車就挺多啊,進口的價格貴不說,零件還不好找。”
卡車之類的李龍也想過,但通過運輸公司打聽了一下,國產的卡車,141、140這種,新車才兩三萬三四萬塊錢,二手就更便宜了。
要是從哈加盟國那邊拉過來卡車,哪怕是二手的,肯定也會貴不少。對于現在的老百姓來說,性價比始終是首選。
所以沒必要。
和老爹和岳父說了一聲,李龍就開著車子去了四隊。他打算把種棉花的一些事情給大哥說一下,畢竟種地的是大哥,他雖然搞了一些技術,但自己不可能天天去地里看。
到李家的時候,李龍看著那臺東方紅七十五鏈軌拖拉機正在路邊停著,發出轟隆隆的聲響。
李龍把車停好,下來看著駕駛樓里坐著的是大哥和李俊海,其他青壯們都圍在附近。
李俊峰看李龍下車,便走過來說道:
“建國叔說過幾天這拖拉機就要下地了,讓我們先熟悉熟悉,到時好有個換班的。”
“那枸杞苗子種完了?”李龍問道。
“種完了,也澆上水了。”李俊峰笑著說道,“這地里鹽堿真大,也不知道能不能活。”
“先種著再說。”李龍自然也不敢保證,這玩意兒一半看人一半看天。
李建國在拖拉機上給李俊海講完,讓他試了試車,開了一截又退了回來,下車后接過李俊峰遞過來的毛巾擦了擦手,問李龍:
“老爹在那邊咋樣?”
“行呢,現在已經開始收貨了。”李龍笑了笑說道,“老爹還怪上心的,天天和曉霞她爸兩個聊收東西的竅門。”
“那就好。”李建國點點頭。
“我去了趟農學院,”李龍說道,“找了個種棉花的教授請教了一下。這棉花選種、種植、打蟲啥的,人家都講了,我聽了一些記了一些。”
“那你就給我講講。”李建國一聽這個,立刻就來了精神,“記的東西呢?”
李龍就去把記下來的后來他整理出來的本子從嘎斯車里取出來遞給大哥,然后把自己記的又講了一遍。
主要還是打農藥、和棉花打頂的一些內容。
至于其他的,李龍在關鍵的時候是會過來看著的。
畢竟這一世在這隊里頭一回種這么多棉花,無論是李建國還是李龍都非常的重視。
兩個人一問一答,中間還有商量探討,畢竟李建國原來在兵團也種過棉花,雖然沒全程經歷,但至少見過,有印象。
結合著那時候的印象,再聽李龍這么一說,整個流程,一些關鍵節點該做什么他就清楚了。
李俊峰幾個圍著聽著,不過他們基本上不說話。老家沒種棉花的,這玩意兒他們不懂,但接下來主要的活就是干這個,所以現在就是好好聽。
等到中午快吃飯的時候,謝運東他們也過來了。和李龍想的一樣,這四個人過來也是問關于種棉花的事情的。
他們想種棉花自然是跟著李龍來,李龍便又把給大哥講的給他們講了一遍。
結果中午開飯的時候還沒講完,梁月梅要留幾個人吃飯,謝運東他們沒留,問李龍知道他吃過飯不走后,就說吃過飯再來。
結果吃過飯來的不光是謝運東他們四個,許海軍、許成軍他們也過來了好幾個,對門的老陸夫妻兩個也過來了。
這都是關系不錯的,也都是今年打算種棉花的,知道李龍去了農學院請教了教授后,都想著過來聽一聽。
許成軍還開著玩笑:
“小龍啊,你干脆到我房子,我給你把大喇叭打開,你對著喇叭講吧,那樣全隊人,包括三隊都能聽到。”
“那可不行。”李龍還沒說話,陸大嫂就不同意了,“小龍專門跑到烏城去請教的教授,咱們隊聽著就行了,不能讓他們白白聽走啊。”
都知道是開玩笑,所以都笑了起來。
李龍有點尷尬,一下子給這么多人說,他還真點不好意思,但想想這么些人打算種棉花,基本上都是受自己的影響,便升起了一股子責任感來。
所以他又從頭開始講起,從選種、鋪膜等等一直講到摘棉花、打桿子犁地。
老娘杜春芳不時給他倒碗水,讓他潤嗓子。李龍算是感受到了那些領導講話為什么都帶杯水。
自己平時和別人諞傳子,說兩三個小時可能都不覺得渴,但現在為了讓圍坐在院子里的這些人聽清楚,聲音略大點兒,說一會兒嗓子就干了。
好在都是講順的,一部分結合楊教授講的內容,一部分是自己上一世種地的經驗。
“這個打藥,我打算買個打藥罐,不然背著打藥會很累。”李龍說到了關鍵的地方,“打藥罐這個可以借著用。不過如果打算種的多的話,我建議自自己家里買一個,也不算貴,幾百塊錢。”
因為先前李龍說過,種棉花最麻煩的就是防蟲,好些害蟲都會對棉花有影響,所以要時刻的防備著,在棉花長勢旺的時候,需要經常到地里看有沒有蟲害發生,有了就得趕緊打。
“我家種十畝地,就不用買了吧?”陸大嫂問道。
“不用,十畝地,用俺家的就行。”梁月梅在邊上說道。
李家和陸家關系好,許多工具本身就是互相借著用的,兩家也都習慣了。
其他人都沒說話,至于是要買打藥機還是借用,各自都有各自的心思。
李龍講完便不再說話,他坐在那里慢慢喝著水,回想著有沒有什么疏漏的地方。
“小龍啊,你說那棉花打頂,為啥要把頂子打掉喲。”陸大嫂又開始問了。
“那先前小龍不是說過嘛,棉花不能長太高,長太高那就不長鈴開花了。”謝運東聽得仔細,幫著回答。
“那鈴是啥?”陸大嫂很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就是花蕾,”李龍說道,“棉花的花蕾長出來才能開花,然后結棉桃子,再出棉花。那個長出來就跟鈴鐺一樣,所以就棉鈴。”這回是李龍在說。
就這樣一問一答的,倒像極了上學的時候學生提問。
許海軍、許成軍等人都問了問題,他們知道和李龍的關系不如謝運東陶大強他們。那些人找李龍可以隨時找,他們就只能碰。
現在機會難得,多問問沒壞處。
等大家沒啥問題的時候,太陽已經西斜了,李龍感覺有些累,又有點前所未有的輕松,還帶著幾分驕傲,自己也算是為四隊棉花產業做出一份突出的貢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