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和姜至瑜回去的時候,兩個人的收獲都挺大。
楊波沒撿到玉石,提著一條野豬腿也挺高興。姜至瑜不光有一條野豬腿,還撿了一包黑虎掌菌,更重要的是拿到不少一手素材。
原本她是準備采訪李龍關于打藥機的新聞的,現在好了,拿到素材夠她寫三條新聞稿的了。
而且在姜至瑜看來,這三條新聞寫出來,至少有兩條能上州日報甚至于自治區日報的。
一舉數得!
所以她決定以后要經常和李龍聯絡一下,不然的話,哪來這么大的收獲?
李龍開吉普車先把楊波送到水利局,然后又把姜至瑜送到鄉里。現在還沒到下班時間,他們回去剛好還能給領導匯報一下。
送完人,李龍開車到了四隊,把那頭大野豬一部分送到了大哥那里,一部分送到了老馬號。
和楊波說的的意思一樣,不說多好吃,是個野味兒,有一段時間沒吃了,嘗嘗味道。
隨后他也沒留,匆匆回了大院子。
眼下楊大姐忙著肉干加工坊的事情,所以這頭小野豬還得他來加工。
好在本身就不大,二三十公斤的毛重,剝皮去掉內臟,還剩下十來公斤。
李龍把兩個在山里河水邊洗干凈的野豬肚子先收好,然后去廚房把小野豬骨肉分解開。
明明昊昊兩個就看著,韓芳怕傷著兩個人,帶著他們出去了。
剁了一部份肋排準備紅燒,小野豬肋巴很細,沒多少油,帶著肉,燒起來容易。
其他的一些就打算煮上,去除膻腥味兒,風干了備著。
兩口鍋都在做,等楊大姐提前回來打算做飯的時候,李龍已經快把野豬肉紅燒好了。
“這是今天在山里打的?”楊大姐也有些意外,“野豬娃子啊?有段時間沒吃了……”
“是啊。”李龍一邊做一邊笑著說,“前段時間忙,就沒空打獵。”
他現在在揉面,準備蒸饅頭。廚房里兩口鍋都占著,他就打算在主臥里把爐子架起來,反正這玩意兒速度也快。
楊大姐也沒閑著,李龍邊邊蒸饅頭的時候,她就看著紅燒野豬肉,等肉好了鏟出來,鍋刷完后就添水準備煮大米粥。
兩個孩子餓得快,聞到香味兒就跑廚房這里來看,楊大姐就給他們鏟出一些肉來讓他們先吃。
“小芳,一起吃吧。”李龍招呼著韓芳一起,韓芳紅著臉不肯。
“有啥不好意思的,你也是個孩子。”李龍給了她一雙筷子,讓她別管那么多。楊大姐是不愿意的,但李龍在廚房里故意擋住了楊大姐的目光,還說道:
“小芳也是在長身體的時候哩,先吃吧。帶孩子可不容易。”
楊大姐無奈的笑了,說道:“吃吧吃吧,你叔都說了,那我還能不讓吃嗎?”
韓芳這才拿起筷子跟著明明昊昊一起吃了起來,吃的時候還要照應著兩個孩子別讓骨頭給卡著。
李龍這邊把饅頭放進籠里,看著時間,然后就出來把車收拾一下。
現在閘門和橋的事情已經有了進展,接下來就是等了。目前自己手頭沒什么大活,收購站那邊正常運轉,這段時間應該主要收的是蘑菇干,想來黃磊也快過來了。
姜至瑜提著蘑菇和野豬肉回去,把這些東西交給父母,自己吃過晚飯就鉆進了屋子里開始寫稿子。
她家條件還不錯,自己和弟弟兩個都有獨自的房間,父母都有工作,她雖然工作在鄉里,但從目前來看,前途挺好,父母也滿意。
像今天這樣加班的事情挺正常,所以她的父母沒管那么多。
其實騎自行車回縣里的時候,姜至瑜腦子里就已經在構思這幾篇稿子了,回到家里立刻就開始寫,很快,一篇稿子寫出來,接下來是第二篇。
等三篇稿子寫出來,又從頭到尾讀完,把錯字改掉,看看時間才十一點多,比想像的時間要早啊。
索性就重新抄了一遍,然后取出信封把稿件分別裝進去,拿膠水粘上邊,再貼上一毛二的民居郵票,準備明天到鄉里就投出去。
第二天上班前,姜至瑜卻先去了郵電局,把三封信投到了門口的信箱里。
如果從鄉里投遞的話,鄉里的郵遞員會把今天的信都收了,到下午才送到縣里去,或者縣里的車下午才過來收信。
這樣的話會晚一天,姜至瑜覺得還是直接放在縣里好一些。
接下來就是等待了。
等的時間不是很長,姜至瑜就接到了報社的電話。
自治區日報社的!
“關于李龍同志修橋和閘門的稿子我們已經收到了,現在要核實一下一些具體的內容……”編輯很客氣,也很敬業,有些內容姜至瑜寫的不是那么清晰,對方本著新聞稿要實事求是的態度,一一問了出來。
好在姜至瑜全程跟著,對于其中的細節都知道,所以對方問出來的問題他都能答上,包括這座橋的大概造價以及建造的時間等等。
關于李龍關心農田水利建設這件事情,姜至瑜把李龍自己說的話,就是關于小海子水庫是他承包的內容也寫進去了,編輯還著重問了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還有就是年初洪水過境抗洪的一些具體問題。
姜至瑜回答完這些問題,汗都下來了。
“稿子很不錯,很有導向效應。我們的一些先進典型并不只是在表彰前為老百姓做實事,表彰結束后,做好事做實事的事情并沒有停止而在延續,你所要表達的這個觀點是很有意義的,這兩篇稿子,我們將在后天和大后天的日報上發表,謝謝你!”
編輯最后的話,讓姜至瑜異常激動,連連感謝,掛了電話之后,手心里也都是汗了。
旁邊的同事聽了半天也聽出眉目來,起哄讓姜至瑜請客吃瓜子,上自治區的日報了啊,這就太厲害了!
是的,這時候請客,就是去門市部買上半公斤炒葵花籽讓大家吃就行,最多里面摻一些炒花生什么的,大家就很吃足。
姜至瑜自然沒意見,雖然嘴上說著沒上報就還不確定,但下午上班的時候就提著瓜籽花生給各辦公室分了一些。鄉領導也很高興,畢竟鄉里能上到自治區日報上的新聞,一年頭到屈指可數,甚至都沒有。
這下子一下上倆,雖然新聞都不是本鄉的,但李龍是鄉里的,作者是鄉里的,那就行了!
他們去參加縣里的會議,腰桿子都能挺直一些了。
報紙拿到手的時候,姜至瑜直接把整張報紙都給了。雖然是二版,不是頭條,但能上就已經非常幸運了。
“姜干事啊,你看你這事做的……”首先打來電話的,竟然是馬曉燕。
馬曉燕在看到報紙上的新聞,也是懵了一下,隨后立刻就有給李龍打電話的想法。
但放棄了。看新聞的內容,李龍給自己村里的小水庫修個閘門,這件事情鄉里肯定是先知道的,給山里的路修橋,這件事情自己原本應該一直跟著,時不時的問一下的。
但是習慣性的認為年初這事搞完就完了,后續自己沒跟上,怪不得李龍啊。
結果就被姓姜的鉆了空子!
她們兩個其實是認識的,都參加過縣里的宣傳工作會議,而且和李龍都熟悉,算是有共同特點。
所以馬曉燕的這個祝賀就有點別的意思了。
“哈哈,謝謝馬干事。”姜至瑜的笑是真誠的,“我也是瞎貓撞到了死耗子,真沒想到能上。對了,這趟我跟著李龍同志進了山才知道他們在山里修路是真辛苦啊。
當然山里的資源也是真的多,我們還看著李龍同志打了兩頭野豬呢!早知道山里這么好玩,我早就應該跟著李龍同志進山了,畢竟他是我們鄉的嘛……”
馬曉燕有點想咬人的沖動,這是明晃晃的示威啊!
“那就希望你能從李龍那里得到更多的新聞線索。”馬曉燕笑著說,“也希望我們以后有合作的機會。”
掛了電話,馬曉燕立刻就給李龍的收購站打了電話,結果收購站那邊說李龍不在。
馬曉燕這才時候想起來,李龍平時大多數時間都不在收購站,她想出門去李龍家里找一找。
李龍是個新聞寶庫,她已經不止一次這么想了,但平時一忙就給忘記了,不然的話,這兩條新聞,至少一條應該是自己的!
但還沒出門,副部長就給她安排了活,讓她帶著照相機跟著自己出去一趟,有一家企業要開業,事關縣里的一些投資和建設,需要采訪拍照。
馬曉燕沒辦法,只好跟著副部長出去了。
等她第二天忙完好不容易有空去找李龍的時候,結果韓芳給她說,李龍去烏城了。
姜至瑜在寫稿,馬曉燕在忙著組織參加縣里的各項宣傳活動,李龍自然也沒閑著。
第二天楊波就給收購站那邊打來電話,告訴李龍圖紙畫好了,讓他有空去取。
李龍開車去了水利局,楊波自己一個人在辦公室,他說其他同事有事出去了。
“現在興修水利是縣里的一項重要工作,”楊波一邊拿圖紙一邊說道,“我們得去各地方進行指導,同時也要檢查原有的水利設施。
其實這趟去你們村里的那個小海子,搞閘門的事情我也算是有點功勞了。說實話這兩年一些六十年代建設的小水庫和大渠等水利設施,因為洪水導致不少都受損了。
你們這個小海子,如果再碰到今年年初的那種大洪水,說實話就現在的壩體很難保住。咱們縣里農田都是水澆地,一個小水庫出問題,雖然對我們影響不大,但面子上難免掛不住。
現在你主動修這個閘門,我們省事省錢,而且年底還能在總結上加一條,說實話對我也有好處。”
兩張圖紙,上面不光有標注,還一條條寫清楚了注意事項。無論是去搞閘門還是修建設,都很明確。
“我再給你一個地址,你可以直接去買閘門,這東西咱們這邊沒有,得去北庭那邊拉。至于修橋的水泥、鋼筋啥的就不用我給你說了,不過你那個施工隊是個草臺班子,如果想有進步,得找個學工民建的,至少得有真正懂技術的。”
這話算是推心置腹了,李龍自然也是很感激。
“這一百塊錢師兄你也別嫌少。”李龍掏錢,“我知道這圖紙肯定費了你不少的心血……”
“嘿,一百塊啊!”楊波感嘆著,卻沒接錢,“功勞我領了,這錢我就不能收了,不然查起來麻煩。”
他說的很堅決,李龍想了想,就從兜里掏出一個品相不錯的碧玉籽料放在桌子上,說道:
“這是我前段時間修路的時候撿的,你留著玩吧。”
楊波嘴皮子動了動,最終還是沒拒絕。
他心說,我就留下來玩玩,真查的話,到時還回就行了。這玩意兒和錢不一樣,錢收了,大概率就花了,一百塊錢可不少。
李龍拿著圖紙回去了,他要好好研究一下。
當然也就研究了兩天,以他目前的眼光來說,真不難。
當然,后面要接官方的活,工民建的技術人員肯定是要找的。
他把圖紙放好,至少也得等農忙結束后才能找孟海商量這件事情。
接下來就是去烏城,一來是感謝楊波的老師,那位教農田水利的教授,另外一個就是去烏城要把裱好的畫拿回來。
雖然目前閘門和橋還沒修,但李龍看到圖紙后,相信這件事情會順利完成。
他開著吉普車,帶著肉干到了烏城。
正如給楊波說的那樣,以后他的肉干就成李龍自己的特產了,給人送禮就送這個,獨一份,有面子還好吃。
肉干依然是吳教授一份,羅教授一份。
經羅教授介紹認識了方教授,方教授名叫方亞男,是一名留著短發非常干練的女性,四十多歲的樣子,個子挺高,得有一米七多點,倒是讓李龍有些意外。
更讓他意外的是,方教授本身就是北疆人,大學是在燕京上的,后來回到北疆工作,改開前后都在農學院教書。
對李龍要給自己家鄉的水庫修一個防洪的閘門,包括給山里的牧民修路建橋的事情,方教授給出了很高的評價,說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她自然是要支持的。
“我教的學生南北疆都有不少,一些還在聯系的,大部分都在農田水利部門工作,以后你有類似的問題,可以直接找我。”
方教授雖然是女性,但性格很豪爽的,她告訴李龍:“你們這些直接做事的年輕人,我看著很喜歡,現在高談闊論的人多,踏踏實實做事的少,嗯,你很不錯!”
李龍還挺激動的,自己做事有一定的個人目的,但在教授這里給出這么高的評價,他還有點不好意思。
方教授的課比較多,匆匆忙忙的見一見李龍,收下了他的肉干,又匆匆忙忙的去上課了,走之前給李龍留下了她辦公室的電話,讓李龍有事給她打電話。
方教授走了,吳教授讓李龍留了一會兒,她詳細的詢問了目前打瓜種植收獲和銷售的情況。
李龍把自己所知道的都給說了,他想了想,把目前還種西瓜的一些情況也說子。
“籽用打瓜的確很受市場限制,”吳教授點點頭,“種西瓜又容易跟風,農業種植的確得講科學,既要科學種植,又要科學的研究市場,這是一個大話題啊。”
“以后可能還會出現籽用西瓜,或者無籽西瓜,又或者一些特殊品種的西瓜,還有籽用南瓜等等。”李龍習慣性的又把一些記憶中的東西說了出來,“農民在種植的糧食足夠到溫飽的時候,自然就會想種能夠賺錢的作物。”
吳教授緩緩點了點頭,是這個道理。
吳教授離開后,羅教授也和李龍聊了一會兒,李龍把打算在鹽堿地上種棉花的事情給他說了,羅教授笑了:
“其實我想和你說的也是這個事情。在南北疆好些地方我都呆過,目前來看,測土施肥是特殊情況特別對待,針對每一塊地來進行的。
而在鹽堿地上種棉花、甜菜等作物則是適應性的種植,這些抗鹽堿、耐鹽堿的作物能在鹽堿地上生存收獲,對農民來說反倒是經濟成本最低的。”
李龍離開農學院,先去了劉工那里,搞到幾塊翡翠飾品,然后又去了火車站。
玉素甫這一回在呢,他說最近去了一趟南疆,回自己的家鄉收了一些籽料。
“現在嘛,那邊有人過去了,小籽料嘛也有人收呢,不過給的價錢比較低,還不如你最開始給的價,我就收了一些帶過來在這里賣,能賣掉呢。”
玉在漢族人眼里畢竟是好東西,哪怕買不上大的好的,買點小的帶回去也行啊。
正說話的時候,就有幾個人走了過來,有買干果的,有的可能聽說過玉素甫的攤子,過來買玉。
然后李龍就看到了一個很久沒看到過的人。
他現在記憶力很好,所以這個人一出現,他就認了出來,只是沒上前打招呼,因為他不確定對方認識不他。
那個在山里受了傷,躲在木屋棚子里的穿中山裝的人。
劉山民發現有人注視自己,心頭一緊,但當他看到李龍的時候愣了一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