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七百一十章 盛極必衰——打瓜到頂了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重生八一漁獵西北

  八四年的時間過的似乎比往年要快一些。

  李龍收大掃把的時間比往常短。在李建國他們把桿子砍回來后,四小隊扎大掃把的速度就提了起來,加上清水河那邊的,幾乎每兩三天,李龍就會送一批大掃把去供銷社。

  八千大掃把,總共用了不到二十天時間,這速度讓李向前和魏主任他們都異常的驚奇。

  一開始李向前還懷疑大掃把扎的快了質量不好保證,但經過兩級技術員的檢查驗證,這些大掃把的質量是過關的。

  特別是州聯社那邊專門打電話過來,八千零幾十個大掃把,沒有不合格的,要論起來可能就是少數一些運輸過程中芨芨草有斷的,或者形狀有壓扁的。

  因為留有余量,所以這一批大掃把完全合格。州聯社那邊接收的采購科把縣供銷社這邊好好的夸了一下。說自治區那邊過來驗收的都專門看了看這些大掃把的情況,給了肯定的意見。

  咋說也是保住了臉面,至少未來幾年,大掃把的訂購量是不會縮減了。

  這一次大掃把的活,給李龍帶來了一萬二的純收入。雖然大家都清楚李龍在中間肯定賺了不少,但村里人,特別是清水河村的人對李龍還是異常感激的。

  八千大掃把,清水河那邊干了有三千多——一開始他們那邊每天都能有三百多合格的大掃把,只是到了后來就慢了。

  芨芨草供不上,桿子供不上。

  反倒是四小隊這邊開始在李建國他們砍桿子的時候主力在割芨芨曬芨芨,后來一發力,那產量就上來了。

  李龍記得后世扎大掃把都已經開始用機器了,也不知道現在能不能研制出來。

  不過他沒想著讓農機廠那邊去研究,這玩意兒研究出來的話,不是好事。

  不像打藥的藥罐子。藥罐子弄出來的話,給莊稼打草是省功夫,節省勞力。

  扎大掃把的機器弄出來,是相當于把原本李龍想著給大家的扎掃把的錢給集中到少數人身上了。

  和他最開始的設想是不一樣的。

  所以還是算了。他的思路,現在收割機已經成熟了,且在北疆慢慢鋪開,甚至在往南疆滲透。那么接下來就是看打藥罐的研究了。

  現在包產到戶已經兩年,各生產隊的機動地越來越少,分給和承包給各農戶的土地越來越多。

  地是自己的,大家干活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而且還在不斷的開墾荒地。

  光種糧食已經無法滿足農民們對于致富的向往,種經濟作物就已經提上了日程。

  四小隊經濟作物以打瓜為主,梁東樓那邊的村子,種大蔥,有些地方還有種西瓜、啤酒花等作物的。

  一開始都是在慢慢探索,許多是跟著兵團的步子。

  不得不說,在南北疆農業發展這一塊,兵團是真的先行者;種經濟作物,比如棉花、打瓜等都是從兵團那邊開始的。

  而機械化種植,拖拉機的使用也都是從那邊開始的。這時候兵團的康麥因其實就已經挺多了,至少一個團場有一臺以上,而東方紅七十五鏈軌拖拉機就更多。

  李龍印象里,大馬力輪式拖拉機也是從兵團最開始使用的,到了二十一世紀,棉花大規模種植的時候,兵團也是最先啟用了采棉機,包括其他相關的設備。

  上一次謝運東和陶大強他們收割完其他幾個鄉的麥子的時候,聽說有的鄉已經有人開始種棉花了。

  雖然是小塊面積,但這是個好的開始。

  只要棉花開始大面積種植,接下來種棉花用的點播機、條播機都會普及開,后面陸續還有打桿機、噴藥罐等輔助機器被發明出來,最后就是采棉機,這個算是最后的極限,直接把每年從內地過來的幾十萬采棉大軍給干沒了。

  打瓜的價格目前雖然可以,但市場就那么大,李龍估計今年可能打瓜籽的價格就會降下來,等到明年種的人一多,別說三塊多了,一塊多的價格都不一定能保住。

  所以李龍必須未雨綢繆,提前給家里人打好預防針。

  大掃把收完后不久,打瓜就開始采摘了。

  李龍休息了幾天后,便去隊里給大哥家里幫忙。

  去年十畝地打瓜收了好幾天,還是雇了人,今年二十畝地,隊里還有好些人家都種了,想雇人摘打瓜就不現實了。

  再加上本身家里也不怎么養豬了,李建國索性干脆就和去年一樣,把大鍋拉到地里,一邊摘一邊壓,壓一天后,再摘一車拉回去。

  回去還不能閑著,還要把濾出來的打瓜籽再鋪起來壓平。

  不然炒貨廠不收。

  李龍開著吉普車到大哥院子,發現院子里沒人,就連老娘杜春芳也不在,他就知道一家人都去地里了。

  他又開著吉普車往打瓜地里走,半道上碰到了牽著驢車的陶大勇。

  陶大勇驢車上拉著一車打瓜,看到李龍的吉普車時使勁的招了招手。

  李龍把吉普車靠邊停下來,陶大勇已經主動湊過來,從兜里掏出盒子已經壓的有點癟的天池煙,抽出一根來笑著遞給李龍。

  “我不抽,大勇你抽吧,今年咋樣,這打瓜我看不錯啊。”

  “好啊。”陶大勇樂和和的說道,“說實話我自己都沒想著能這么好。去年找你哥買瓜籽的時候你哥說那瓜籽是癟的,我當時看著還行,覺得應該能種出來。

  當時覺得產量就算減一半,一畝地收七八十公斤,按三塊錢一公斤的話,那也比種糧食強。沒想到種出來現在看,一畝地咋也能收一百多公斤瓜籽了。”

  “那好啊,這一次就能賺不少錢。”李龍順嘴說道,“好好干。”

  “還是多虧了你們啊。要不是你,咱們隊里不可能有這個打瓜種子,要不是你大哥,我這頭回種,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管,那有蟲了也不知道怎么打,趕明兒賣了打瓜籽,我得好好謝謝你們一家。”

  陶大勇這時候說的真心實意,李龍也就只是聽聽,讓他先把打瓜收回去再說。

  趕到打瓜時,果然看到地頭停著拖拉機,地里面有一口大鍋。大哥大嫂和老娘三個人都在摘著打瓜往大鍋邊上送。

  李龍把吉普車停在地頭拖拉機邊上楊樹蔭下面,從副駕駛上拿頂草帽戴在頭上,又拿了雙手套戴上,往地里走去。

  鍋邊上已經放一堆瓜了,但他一個人也壓不了,便也跟著大哥他們一起摘瓜。

  摘了幾個的時候,大嫂梁月梅便說道:“小龍,你和你大哥兩個去壓瓜籽吧,你們力氣大,那瓜籽壓的干凈。”

  “行。”李龍抱著三個瓜往鍋邊走去。

  李建國也抱著瓜跟了過來。

  大鍋上兩個板子已經十字架好,李龍等李建國過來,便把一個打瓜放在兩塊板子中間位置。

  兩個人一起使力,打瓜便被壓碎,瓜籽和瓜汁一起流入鍋里。

  “大哥,這打瓜明年可能就不能種這么多了。”李龍一邊壓瓜籽一邊說道,“炒貨廠一年就收那么多,按產量咱們一家都夠其中的一半了,再有一家就夠了。”

  “我記得去年不是有人跟咱們說好要過來收打瓜籽嗎?”李建國有些不解,當然還有一點是舍不得這種打瓜的收益——畢竟十畝地收成就能換一臺拖拉機,這誰不想干?

  要不是去年大部分瓜籽都賣到炒貨廠了,不然的話隊里的那些人家都能把剩下的包圓。

  就這個,全隊加上外面的,這打瓜種的都有好幾百畝了。

  “那也收不了多少。”李龍搖了搖頭,“市場就這么大,大家磕瓜子還是習慣磕花葵,這打瓜籽就是個新鮮,不是主流。

  咱們周邊能有個十幾噸市場就滿了,咱們再算上種子市場,撐死了三十噸。照今年這種法,看收成的話三四十噸是有的。市場飽和了,這價格就沒辦法保持了。

  今年大家看著我們幾家賺錢,明年絕對有大批人種這個,到時別說三五百畝,三五千畝都有。到時候這瓜籽價絕對要跌,而且麻煩的是可能跌成鼻子,最后都沒人收。”

  李龍分析的頭頭是道,李建國不由得點點頭,是這個道理。

  “那明年種啥?”李建國有些發愁,“這好不容易有個能掙錢的,明年不種的話,再麥子,我有些不甘心。”

  “那就多打聽打聽唄,我聽說兵團那邊有種棉花的。”

  “那倒是有,”李建國抱起一個打瓜放在板子中間,招呼李龍一起用力壓著,邊壓邊說道,“韓老實說,那邊早就開始種棉花的,就是產量不太好,而且這個需要人工拾棉,麻煩的很。”

  這時候拾棉花的確是一個大麻煩,種少了不成規模,賺不上錢,種多了就需要有勞力長期住家拾花,這可是個累活。

  而且越往后撿花費越貴,到最后曾經出現過人工拾花費比棉花價格還要高的奇葩事情。

  李龍就隱約記得上一世機采棉流行起來的前兩年,二遍花開采的手工費是三塊五,但隊里老漢把棉花拉到加工廠的時候人家給的收購價是兩塊九——

  因為棉花是棉桃被太陽曬著裂開后綻放出來的,棉花的桃子不可能同時綻放,這就產生了頭遍花二遍花甚至三遍花。

  頭遍花質量最好,采的量通常也最大,二遍花算是重復一遍,因為可采的量少,所以人工費就會高一些。

  九月份農民為了讓棉桃盡量都能開花,就會打催花劑,但有些棉桃還沒成熟就打催花劑,讓更多的棉花開放,頭遍花會更多一些。

  這樣強行讓棉桃干裂吐絮,棉籽不成熟,棉花的份量就輕,而且絮不長,用句行內話就是衣份不夠。

  很矛盾。

  扯遠了。

  “如果能夠科學種植的話,棉花的產量還是能提高的。”李龍使勁壓下去,把瓜籽壓出來,然后把碎裂的瓜皮瓜瓤抱起扔到一邊,又抱起一個打瓜放好位置,邊壓邊說道:

  “現在種的都是陸地棉,我聽說如果鋪薄膜種棉花的話,產量會提高。不過這也只是一種,還可以想想其他的,比如種辣子、大蔥啥的。”

  “那更不行,大田地里種菜,哪能管得過來?一場蟲災,就全完了。”

  李建國剛開始當養豬專業戶的時候,隊里給他撥的五畝飼料地就是原來隊里專門種菜的地。他管過那些菜地,知道大田地里種菜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像種糧食那么粗放,太麻煩。

  兩個人就一起聊著探討著,畢竟這是關系到接下來幾年種地方向的。

  李建國雖然這兩年也賺了一些錢,但除了去年賣打瓜籽的錢,其他的在他看來都太虛幻,不說一錘子買賣吧,總的來說還是不保險。

  一輩子農民思維,所以李建國覺得還是種地最保險,只要找到好的路子,種地發財致富并不是夢。

  至少從種打瓜這一條上,他看到了希望。

  路子很重要。以前沒機會嘗試,現在不僅能嘗試,而且還有對抗失敗的底氣——眼下他的家底也不少,就算種點什么經濟作物,失敗了也不至于傷筋動骨。

  所以具體種什么,他比李龍想的還要多,甚至還在想著種藥材,種白菜等等。

  這方面李龍還是挺佩服他大哥的,自己已經不算純粹的農民了,但大哥經歷了這么多,依然是把種地看得非常重要。

  接下來幾天,李龍天天都回來幫著大哥收打瓜,不過他也就干這個。晚上回去后李建國一家還要把打瓜籽往平里壓,這一點李龍干不了,他讓老娘和大哥大嫂給趕回去了。

  畢竟大院子那里還有兩個孩子,這個當爹的成天在外也不是個事兒。

  十天的時間,李家的打瓜收完,今年的畝均收成比去年低一下,但二十畝地也收了三千三百多公斤打瓜籽。

  這些打瓜籽都被壓平裝袋,只在李家的閑房子里堆放了兩天,然后就被人陸續買走了。

  都沒往炒貨廠去送貨。

  其實賣之前,有人過來找李建國他們問過。主要還是陶大強、梁大成、謝運東等這些人。

  他們各家各戶收的打瓜籽也不少,像陶大強幾個就學著李建國他們把打瓜籽壓平了;隊長許成軍就嫌這個麻煩沒干。

  當時打瓜籽一收就有人過來打著買種子的名義購買。去年過來的那個搞私人炒貨的也開著拖拉機過來買,不過他給的價格不高,兩塊六。

  這價格大多數人都沒賣,因為他們知道石城炒貨廠肯定給的價格會高一些,而且這個人一來,大家知道打瓜籽好賣,都不用出門就有人收,所以隊里人,鄉里其他村的,甚至其他鄉的都有過來買種籽的。

  于是就過來問李建國和李龍。

  李龍他們給出來的意見是能出到兩塊八就值得賣,畢竟比種麥子掙錢的多。

  李建國家是最早種打瓜的,名氣也是最大,其他買種子的先找的他們家。

  李建國今年也沒提價,甚至降了一下價,三塊錢就把種子給出售了。

  陶大強和謝運東他們緊跟著李家,就按三塊錢走。

  倒是許成軍想著要高價,猶豫著,陶大勇原本也想著要高價,不過讓陶建設給罵了一頓后,就不再堅持了。

  只是他的名聲不是那么好,加上他和媳婦有點懶,沒有把打瓜籽壓平,所以往他們家里去進貨的人并不多。

  最后他干脆就直接套上驢車把家里的打瓜籽拉到縣私人炒貨廠,兩塊七給賣掉了。

  李建國家的打瓜籽賣得最快,二十畝地賣了差不多一萬塊錢,這下子把隊里人都給驚著了。

  還沒買打瓜籽的人紛紛去其他有的人家里買,這一回梁文玉家也占了便宜,扎扎實實的做了回萬元戶。

  梁文玉過來到李建國家報喜的時候還興致勃勃的說明年爭取種上三十畝的打瓜。

  “明年打瓜肯定降價,可不能種那么多。”李建國打擊著小舅子的積極性,“你想想,今年的打瓜籽都讓農民賣走了,明年絕對會有大面積的打瓜出現,到時賣給誰去?那賣不掉就只能降價……”

  梁文玉一下子就想明白了。

  今年自己隊里就自己種了二十畝打瓜,三千多公斤的打瓜籽基本上都賣到了隊里和周邊小隊。

  按這個數量算,明年自己小隊周邊種打瓜的估計都得有二三百畝,比今年全部的都多。

  四小隊這邊自然更多。

  其實李建國在賣打瓜籽的時候也提醒過那些人,最好不要種多。

  有些人聽,有些人卻在背地里說的酸話:

  “你們家種這個發財了,是不是怕別人家發財才這么說的?人不能太自私!”

  后面聽到這話,李建國氣得再不說了。

  愛種種去吧。

  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李龍也是這樣的想法,有些事情明明說開了挺清楚的,但有些人就是只看到眼前十厘米,再遠點兒,你扒著他的眼皮他都不看。

  別管了。

  打瓜收完,李家還要收玉米油葵,這些零碎活李建國不讓李龍做,還讓他別沒事就往回跑。收打瓜是沒辦法,人手不夠,眼下不需要他幫忙,讓他好好照顧家里。

  李龍也樂得輕閑。

  然后李青俠快該回來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