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準備和婁曉娥多說,但是具體什么情況,高振東還是要掌握一下的。
倒座房的同志把高振東讓進去,然后敬了個禮:“現在只知道確實是特務,但是屬于哪一方,怎么打聽到這里來的,還不掌握,據說,他自己都不知道。”
高振東點了點頭,那看來上次抓到的人,已經是很外圍的了,這種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為誰賣命,僅僅是因為一點蠅頭小利的誘惑,就能出賣自己,出賣別人。
“單線聯系的?”
“嗯,而且發展方式很特別,他是被一個不知道何方神圣的人發展的,方式很簡單,以利相誘,所以這人甚至都不知道對方到底屬于哪里。只是要他打聽院子里最近的情況。”
“然后,發展他的人就把他轉給了一個單線而且不見面聯系的上線?”高振東笑道。
“對。首長,您怎么知道的?”對于高振東能猜得這么神準,倒座房里的同志還是有些吃驚的。看來厲害的人,干什么都厲害。
高振東笑了起來:“如果不采用這種方式,而是發展他的人繼續和他直接聯系的話,那他被捕后第一個供出來的就是這個上線。敵人不會那么蠢,肯定會斷線然后重連的。”
這種消耗起來不是很心疼的炮灰,唯一需要保證的就是信息和打賞的渠道,別的都無所謂,所以這種方式很能保證他的上線的安全。
看來對方不是傻子啊,業務能力還是有的。
不過越有業務能力,反倒是越能縮小范圍,畢竟有時候優秀的業務能力就好像黑夜中的燈火,顯眼無比。
舉個例子來說,S2如果碰見個比較抽象的特工,那很有可能來自阿勃維爾,說得難聽點,不說硬件條件,單說業務能力的話,運輸大隊長的兩個調查局可能都比他們來得精通。
“行了,我知道了,你們忙你們的。”高振東得到了答案,雖然這個答案和沒答案差不離,但是無所謂,這方面自然有同志在注意。
“首長再見!”倒座房的同志又向高振東敬了個禮,送高振東出門。
薄海之濱,某兵器試驗場。
從地域特性就能知道,這個試驗場的試驗對象,和雪城是不一樣的,前者以陸上兵器為主,而這里自然就是和水有關了。
而這個試驗場還要更特殊一些,因為它的實驗目標,是水下。
“報告!1號試驗型號已經準備完畢,請指示!”一位同志來到試驗指揮中心,向在這里的幾位同志匯報道。
“那就開始吧,型號多時間緊任務重,我們抓緊時間。”一位同志笑道。
另外一位點點頭,轉向來匯報的同志:“開始吧。”
“是!”
這位同志拿起話筒,下達指令。
“裝填!”
在試驗場某處的水下,有一處深入水下的建筑,建筑不大,但是非常堅固。
其中的一間房間里,幾根不同直徑的粗大鋼管被安裝在墻上,這面墻的外面,就是薄海的海水。而這些鋼管,則連接著各種各樣的管線,有的是為了發射,有的則是為了監測數據。
一根標注著“53”的管子尾部已經被打開,同志們正控制著房間頂部的行車,將一枚銀光閃閃的長圓柱體裝填進鋼管里。
這是一枚魚雷,而且是533毫米的重型魚雷。
和以前的魚雷有些不同的是,這枚魚雷的尾部多裝填了一個短短的圓柱形容器,容器前方,一根細細的導線從容器里伸出來,進入到了魚雷的內部。
確切的說,這是一枚533毫米線導重型魚雷。
“裝填完畢!”戰士們的動作很快,沒多久就關閉了發射管尾門。
“注水!”
在深海之中,如果不在發射之前先向發射管內注水,平衡發射管和外部環境的壓力,別說發射魚雷了,就連打開發射管口都是個大問題。
不過這倒是難不倒同志們,畢竟在這之前,我們已經有潛艇了,水下發射魚雷這事兒不陌生,而今天的試驗目的,也不是這個。
“通電!”
“自檢!”
“打開發射管!”
隨著一條條的指令完成,這枚魚雷已經處于待發狀態。
指揮中心里,幾位同志對望一眼,其中一位道:“發射吧!”
雖然這是第一次試驗,但是伸頭也是一刀縮頭還是一刀,總要走那么一遭的。
“發射!”
隨著一聲令下,水下發射實驗室里的一個壓縮空氣開關被打開,高壓空氣將連接著的水壓入發射管。
高壓空氣是不會直接沖入發射管發射的,如果那樣的話,會產生大量的氣泡和較大的聲響,暴露自身。而且發射管被空氣占據,會帶來潛艇重心的變化,對潛艇的姿態帶來不利的影響。
而且,這些壓縮空氣是非常寶貴的,絕不可能直接放到海里去,而是要回收利用。
隨著固定銷釘回縮,高壓水涌入發射管,魚雷帶著導線沖出發射管,螺旋槳轉動,向著遠方駛去。
發射系統完整的模擬著潛艇水下發射的整個流程,在發射魚雷后,有條不紊的開始回收氣體等一系列動作,至于關蓋排水,還早得很,這是線導魚雷,還有一條導線連在魚雷的屁股上呢。
各種儀器設備和魚雷自身,都在不停的回傳著魚雷的位置信息。
而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來自捷聯慣導系統的信號,這些信號能實時解算出魚雷的位置,是線導最重要的基礎數據。
指揮中心的一個顯示屏上,兩條線齊頭并進,雖然分為上下兩排,但是形狀極為相似。
同志們帶著一點擔心,緊張的盯著這兩條線的變化。
這兩條線,一條是制導控制信號輸出,一條是魚雷的實際航跡,兩條線重合度越高,就意味著制導越準。
大家都有些緊張,這是這一批新式魚雷中,最簡單、技術難度最低的一種。雖然另外的聲自導魚雷,獲得了來自高盧的火箭助飛魚雷的技術支持,但是從難度上來說,還是線導魚雷最低,而且控制本身是最可靠的。而尾流制導,現在還在發展中。
畢竟難度有高低,發展的先后也有區別。
相對難度低可靠性高的線導,自然是最優先發展,而且也是速度最快的,至于打得準不準,那不是線導系統的問題,而是探測系統的問題。
就是這個最簡單的制導魚雷,都讓同志們捏了一把汗。
魚雷的速度大概50公里/小時,要到達預定目標,需要航行6分鐘以上。至于為什么這么慢,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
這個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是讓同志們很是煎熬。
見同志們都很緊張,一位同志笑著安慰道:“不用緊張不用緊張,至少我能保證線是不會斷的。有陸軍反坦克導彈的經驗,這個我有信心。”
水里有浮力,而且魚雷的航速和導彈相比,可謂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能經受得住線導導彈的考驗,這些經驗對于線導魚雷來說非常有用。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第一次試驗,很多事情想象不到的。你要真能保證不斷線,我就能保證把魚雷引向既定目標。”另外一位同志笑道。
此時,制導信號和魚雷航跡兩條線還在屏幕上向前推進,讓同志們有些放心的是,兩條線幾乎能完全重合,這意味著魚雷的制導效果非常好,而且很穩定。
“4公里了!”不帶制導的極限航程試驗此前就做過,但是在制導下的射程和極限航程那是兩碼事。
而這個4公里,至少意味著魚雷的制導射程已經達到了研究目標值的80,算是能保底交差。
“就差最后一哆嗦了!”一位同志道。
最后這1公里,雖然只花一分多鐘,但顯得很是漫長。
好消息是,兩條線依然重合,就算考慮到數據誤差,這個圖像也非常完美。
“嘀嘀嘀嘀”,一臺數據接收設備亮著紅燈,叫了起來。
“哈哈哈,太好了,落網了!”一位同志大笑道。
這句“落網了”就很靈性。
這臺接收設備,只接收一個信號。
——魚雷在預定區域精準落入代表既定目標的回收裝置的信號。
而那個回收裝置的主體,是一張大網,所以同志們才說落網了。
同志們一個個喜笑顏開,這意味著533mm線導重型魚雷的第一次試驗,圓滿成功。
而這也代表著,如果接下來一切順利的話,我們的潛艇至少有了保底的先進水下制導武器可以用。
線導如果沒問題,那能不能打中敵人就看感知系統的本事了,屬于是一個下限能低到地心,上限能高到天上的技術,作為水下制導武器的保底技術,非常有效。
“回收導線,關蓋排水。”
“對了,回收的導線記得給我們送來,我們要做分析和記錄。”剛才那位請同志們放心,導線不會斷的同志得意的道。
“放心吧,后面還有好幾條,夠你們分析研究一陣子的。”
同志們面帶喜色,開門紅!
有了這個開門紅,哪怕后面出什么問題他們也不怕,至少這第一次試驗,就已經證明了這條路是能走通的。
“向上面報個喜吧。”
“嗯,報!我們工作也不能停下來,后面還有自主組裝的聲自導魚雷要試驗呢,時間緊任務重啊。”
聲自導魚雷的用途有些特殊,雖然有來自高盧的聲自導技術,但是并非直接CKD散件組裝,而是有繼承、有發展,試驗任務同樣很重。
正在辦公室校對資料的高振東,接到了來自防工委的電話,是總工打來的。
“老總好啊,有什么好事照顧我啊?哈哈哈。”
“什么照顧你,想得美啊,你有好事多照顧照顧委里才是真的。不過雖然沒有能照顧你的好事,但是好事還真有一點。”總工笑道。
“那可太好了,是什么好事?”高振東大喜。
能讓對方專程打電話給自己的事情,必定要么特別好,要么特別大。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情況特別壞,不過聽總工的語氣,應該不是那種。
“我們的533mm線導重型魚雷,以及324毫米聲自導輕型魚雷,均在首次全狀態樣雷試驗中,取得成功,達到了預期技術水平。”
高振東聞言大笑,這可真是不折不扣的好事。
這意味著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話,我們的新老潛艇,能用上制導魚雷了。
21世紀的軍迷可能會覺得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說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
別說制導魚雷,就連原本給老攻5準備的450毫米直航航空魚雷,我們都沒整利索,等到勉強可用的時候,已經是導彈滿天飛的時代了。
至于水下用的,高振東對具體的情況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幾乎能肯定,直到80年代甚至90年代,我們水下使用最可靠的,還是直航雷。
不過直航雷倒也不是不能用,約翰和哭泣國爭奪南大西洋群島的時候,就是用核潛艇發射S2技術水平的直航雷擊沉了對方同樣是S2水平的巡洋艦。
真特么是一對絕妙的對手。
而現在這個消息,代表著我們在水下終于有比較可靠的兵器可用。
而且,總工的話里好消息還不止這一個,還有324mm聲自導也初步成功,同樣不比這個消息來得差。
雖然324mm是輕型魚雷,但是這代表著我們的水面和空中反潛兵力,有家伙用了!這也是高振東當時建議從高盧弄對方的聲自導魚雷回來自己改進的原因。
有聲自導能力的艦空用反潛雷,才是能用的反潛雷,而對方的火箭助飛魚雷所用的戰斗部口徑太大,對我們來說不實用,至少直升飛機是扛不動的,引進回來,用對方的聲自導頭結合自研324mm魚雷才是王道。
而這個消息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好消息。
——反潛導彈的戰斗部,有了!
高振東在規劃固體反艦導彈和垂發系統的時候,本來就是奔著反艦導彈換324mm魚雷戰斗部厚,反艦反潛共架去的。
如今在“老區”的協助和同志們的努力之下,總算是有了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