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517章 分開來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文豪:這孩子打小就聰明

  青年嚴肅教育委員會是德意志教育及研究部門最重要的機構,沒有之一。超過明面上的八大部。具體多特殊呢?甚至有獨立的辦公區。

  嚴教委員會辦公區域在北威州的波恩,和全球志愿者總部挨得挺近。

  委員會主席奧爾先生是德意志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作品雖未拿歌德文學獎,也是手握畢希納文學獎。只是奧爾在思想和教育領域的成就更高,所以才會忽略作家身份。

  “也不知道這個選擇,是對是錯。”奧爾從進會議室開始,又是水杯弄倒,又是鋼筆沒墨,都顯化了他此時此刻的心情。

  “此次教材改革,有奧爾先生主持,我們都有信心。”副主席柯尼斯說,“雖然確實此前從未有過先例。”

  最接近的華夏作家是沈從文先生,他的短篇作品被漢學家烏爾蘇拉翻譯,有幾所德意志大學教材選了,和全面普及的教材入選,還是有點差距。

  “不過我們連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月曜故事一都有選入,證明了我們國家包容的形態。”柯尼斯開導,身為副主席的他雖然時常和主席思想上意見不同,但私下是挺好的朋友。

  也有道理,奧爾點頭。月曜故事是都德的短篇集子,第一篇也入選了華夏的教科書,名叫《最后一課》。

  “那就來看看,這位華夏作家的短篇吧。能否成為第一個。”奧爾說。

  “我會提高我自己的要求。”柯尼斯說,他感覺至少要比華夏沈先生好吧?

  圓桌會議共有七人,除開征服主席,還有五個委員。其身份要么是報業總編,且長期活躍在教育領域的活動家。又或是某高校的校長,對于未成年教育真都是內行!

  七人中,有至少三人是不怎么贊同的,不是對作家有什么建議。只是他們不想開拓這個先例。

  即初中教材中出現華夏作家的作品。

  研磨蒸煮沖泡一壺咖啡的功夫,顧陸的稿件分發給了他們,是自打收到文件,經過德意志漢學家一周時間翻譯成德語的稿件。

  此處奧爾先生使了點“心機”,三個中短篇,順序不同,奧爾第一篇是荷爾德林篇,柯尼斯首篇是克萊斯特篇。

  為什么會選擇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呢?

  雖然是德國著名的詩人、戲劇家、家,可每個領域都不是代表人物——很正常,當時他沒去參加世界青年論壇,如果起來就能瞧見顧陸酒后的一番言論……

  柯尼斯直接開始,他看過許多人物傳記,但眼下這一篇,超出了他的預料。

  和其他按部就班的傳記相比,眼前的內容截然不同。

  以克萊斯特的首部悲劇《施羅芬施泰因一家》臺詞為開場導語:我之于你可能是個謎,可你也得自我寬慰,上帝之于我亦是一個謎。

  [德意志大地上,風之所向,克萊斯特,這個躁動不安之人無不隨之而去,沒有一處城郭不曾棲身過這個冥頑的飄零人,他幾乎總是在途中,在路上。從柏林搭上一輛徐徐啟動的驛車,他便向德累斯頓方向疾馳而去,進入埃爾茨山脈,奔向拜羅伊特……接著他穿越拿破侖戰爭的炮火駛向巴黎。]

  隨即就是非常快的一段描寫,把他們國家的躁動、不安、混亂、激動、亢奮等一些樣貌展出了出來,這就是簡社長和璐哥討論的頂尖白描。

  等等。

  柯尼斯起身從書架里拿出了一本克萊斯特的他專,由他朋友撰寫的。實在的說,這位朋友確實沒什么文筆,所以這本他專基本沒名氣,唯一的優點就是真實了,后世研究者比如說他,可以更好的知道克萊斯特。

  根據《克萊斯特一生》的描寫,瑞士伯爾尼、圖恩、巴塞爾、伯爾尼……顧陸所寫的經歷,細節上也是沒什么錯誤的,一一對應。

  “福克斯翻譯的作品……他的文筆太優美了,非常的華麗且極具感染力。”柯尼斯沒看多少就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翻譯者是德國漢學家福克斯,柯尼斯認識他,翻譯是以準確和快速為主,不是林少華先生那種翻譯后風格大變的類型。

  所以如此有力量感的文筆應當是來自作家本人。

  那么是誰在追趕克萊斯特呢?柯尼斯心中升起這樣的疑惑,書中描述的克萊斯特好像是被追殺的獵物那般被驅趕,迫使克萊斯特從一個地方,快速地搬到另一個地方。

  書中也提出了和讀者柯尼斯一樣的問題,究竟是什么東西在驅趕他?因為他的旅行是漫無目的的。

  “還好,還好他沒有直接給答案,如果直接給了答案……”柯尼斯不認為有人可以充分了解另一個人,所以直接給出答案,柯尼斯會認為是傳記作家的高傲!

  書中只是側面給出回應,講出了克萊斯特非常神奇的經歷,三次被當作密探或是間諜逮捕。

  因為克萊斯特會在拿破侖征兵時想要征服英倫時在各部隊游蕩,在法蘭西軍隊都挺近柏林了,他依舊在各個連隊游蕩,甚至在奧地利和法軍決一死戰時,他依舊在戰場邊緣游蕩。

  “這么看來,克萊斯特有點……”柯尼斯想找一個準確的法語詞匯來形容。

  說起來,這也是柯尼斯這樣具有一定文學素養的讀者,才會這么多想法。普通讀者看書,看到這一幕只會說:臥槽牛逼……

  接下來,作品開始發力了,書中用了一個比喻來形容克萊斯特:“他只是從緊繃的弓弦上把箭射出,讓矢鏃離弦遠去而已”,就像是發燒了不停更換額頭上的濕毛巾,為了逃逸而逃逸。

  克萊斯特的一生不是生,而是一種獨一無二地對毀滅的追逐,一種非同一般的狩獵,它帶著其自身特有的、像野獸一般的迷狂,這種迷狂充盈著嗜血性和感官性,充滿了殘忍和恐怖。

  “不安嗎?是國家毀滅的不安嗎?所以落腳點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更換?還是更深一步?”柯尼斯通過文字感受到了這位德意志劇作家的心魔。

  他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激情的天才,其人生和創作都深受“魔性”的影響。最關鍵的是,如此感情豐富的克萊斯特卻并不擅長表達,甚至可以說他語言能力是笨拙的。這一點柯尼斯也能從《克萊斯特一生》中找到不少證明,最直觀的是他自己寫給友人的信件。

  所以他把一切都化作了文字。

  在逃逸時,寫出了一部一部的作品。

  《破甕記》《彭忒西勒亞》《海爾布隆的小凱蒂》《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