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322章 有什么了不起的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文豪1978

  瘋狂的銷量是《渡舟記》發表后廣受歡迎的最好證明,數以百萬計的讀者并非都是千篇一律的面孔。

  其中的大多數人是普通的讀者或者文學愛好者,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文化界、文學界人士。

  趕上魔幻現實主義在國內正當其時的今天,《渡舟記》這樣一部純粹由國內作家寫就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自然也引發了諸多同行的關注。

  旬月以來,國內諸多報刊雜志上均出現了關于這部的書評。

  其中3月份上市的《鐘山》雜志上,一篇題為《神性、人性與獸性的交織——讀有感》的文章因為對于作品的精彩解讀和評論引發了不少讀者的好評。

  文章中寫道:

  這場驚心動魄的冒險之旅深入挖掘了人類內心潛藏的種種可能,讓我們不禁思考關于人性、關于人生、關于死亡、關于信仰等諸多宏大命題。

  在作者為我們搭建的這樣一個豐富而立體的世界里,我們能看到什么,完全取決于我們的思想。

  它好像一面精巧的三棱鏡,透過鏡子我們可以看到其中苦苦堅守的神性、困獸猶斗的人性和暴虐殘忍的獸性。

  我很希望讀者們看到的是希望、勇氣和愛,這些超越物種界限的普遍真理,可以提醒我們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保持一顆探索和感悟的心。

  精彩又充滿專業性的評論文章往往可以讓喜歡作品的讀者產生一種與有榮焉的認同感,《鐘山》上的這篇文章只是諸多贊美《渡舟記》文章中的其中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文章正變得越來越多,所引發的反響也是越來越大。

  在文學界對于作品的褒獎聲越來越高的時候,許多評論家和文學研究理論的學者已經不滿足于對于作品的評價了,轉而將目光對準了林朝陽。

  覃牧認為,自進入50年代后,中國現代家面臨的窘況直接影響了近三十年來中國文學的發展。

  解放區文藝成為了文學界的主流方向,革命歷史題材、農村題材占據了文學作品產出的極大份量,影響和制約了當代的總體風格,這種單一化趨向在人道洪流時期走向了極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文學體制在修復和重建,文壇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創造力和鮮明特色的青年作家。

  文章寫到這里,覃牧如同班主任表揚小學生一樣將林朝陽給拎了出來。

  “許靈均同志早期的《牧馬人》《小鞋子》等作品帶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特征,質樸中不乏浪漫,給文學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潮流。

  在此之后,他又推出了《高山下的花環》《父母愛情》這一類作品,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仍是以現實主義為基調,但其中所展現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已經凸顯出作者在創作上的野心。

  及至《賴子的夏天》《梵高之死》面世,標志著許靈均完成了他創作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蛻變。

  在以現實主義為主流的中國文壇,他大膽的嘗試具有后現代風格的意識流文學作品并且收獲了空前的成功,所展現的不僅有非凡的勇氣,更有堅定的信心與出眾的創作才華。

  這段時間以來,《渡舟記》發表后在讀者當中收獲了眾多好評,也在文學界引起了很大的關注。

  這樣一部中國文壇極為少見的魔幻現實主義題材作品,表現出了許靈均同志在文學創作中不斷尋求突破,勇于打破常規的精神。

  希望我們的青年作家應該多向許靈均同志這樣的同行多多學習,給當代文壇帶給更加清新的風氣,給讀者們帶來更好的作品。”

  覃牧對林朝陽的高度認可代表了文學界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他們看重林朝陽,不僅是因為他的作品好,關鍵是他能夠不斷的向上突破,給文壇帶來朝氣。

  國人有個壞毛病,什么東西只要受歡迎了,準保一窩蜂的沖上去,等到給這東西捧的臭大街了,大家又立刻棄之如敝履,最后還不忘貶損一番。

  前幾年傷痕文學火的一塌糊涂,只要沾上這四個字,根本不愁沒有刊物發表,更不愁沒有讀者捧場。

  有些作家為了發表會為賦新詞強說愁,刊物為了銷量也會讓作家往傷痕文學上靠。

  時間長了,泥沙俱下,濫竽充數者多不勝數,傷痕文學早不復當年之勇,甚至引起了不少讀者的反感。

  作家們也不再把寫傷痕文學當成什么時髦的事,反而認為是“土”、是“消費讀者情感”,漸漸釀成了對于傷痕文學的批評。

  然后反思文學崛起了,大家又把目光轉向了反思文學那里。

  如此往復循環,鸚鵡學舌,人云亦云,這群人就像是聞著腐味的禿鷲一般,將文壇的風氣越帶越偏。

  因而林朝陽的出現就如錐處囊中,其末立見,自然吸引了許多有識之士的欣賞眼光。

  《渡舟記》在業界所引發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也讓他在當代文壇的地位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一直以來,不管是讀者還是同行,對林朝陽的印象都停留在“青年作家”“正當紅”“廣受歡迎”“作品銷量爆炸”等標簽上。

  不管從實力、名氣還是作品質量來說,都屬于青年一代的領軍人物。

  但到底是年紀太輕,哪怕林朝陽已經創作了多部極具份量的長篇,也談不上在文壇有多大的份量。

  《渡舟記》的發表讓林朝陽備受文學界有識之士的贊許,也使得許多人真正開始將他視為了未來可期的領袖人物。

  所謂領袖人物當然不是指官方身份,而是指未來可能對當代文壇所產生的影響。

  文學界從來不缺才華橫溢者,也不缺勤奮者,更不缺有野心的人,但三者兼具的人卻少之又少,林朝陽絕對算是一個。

  那些有識之士對他寄予的厚望正不斷的凝聚,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寄望還會不斷的加固。

  除了讀者群體和文學界同行們的關注,《渡舟記》的發表也引起了期刊行業的震動。

  大家都知道林朝陽的作品向來受歡迎,因此業界才有了“得林朝陽作品者,百萬銷量如探囊取物”的說法。

  但刊有《渡舟記》的83年第一期《花城》上市后所表現出的受歡迎程度還是讓許許多多的人都跌破了眼鏡。

  單月155萬份!

  如果說是單期155萬份銷量,那么像《人民文學》《收獲》等一線文學雜志都偶爾摸到過這個數字。

  但《花城》所創下的是單月155萬份銷量,眾所周知,《花城》是文學雙月刊,這也就意味著在后續一段時間里,這個數字依舊會不斷向上攀升。

  誰也不知道這一期《花城》的終點會在哪里,但大家少不了要打聽關心。

  《花城》編輯部不是什么保密單位,《花城》上市第二個月的第一周仍舊創下了22萬份的銷量,消息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傳遍了國內文學期刊行業。

  諸多地方文學雜志的反應不提,幾家以往與《花城》平起平坐,甚至是壓它一頭的一線文學雜志的編輯們心里很不是滋味。

  《花城》自成立以來一直主打的是“洋氣”,在一眾樸實無華的文學雜志當中顯得格外妖嬈,雖說塑造了自己與眾不同的逼格,但也跟同行們產生了一定的隔閡。

  本來它一期賣個六七十萬份,在幾家頂尖文學雜志里是墊底的存在,大家也沒在意過。

  可現在它一下子單月賣出了155萬份,甚至在第二個月的銷量也沒有呈現出多大的疲態,這不僅是震驚了同行們,更讓大家心里難以接受。

  “有什么了不起的,還不是因為發了林朝陽的嘛!”

  這樣的酸言酸語凸顯了同行們的心理,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如今行業內對于林朝陽號召力的認可。

  “得林朝陽作品者,百萬銷量如探囊取物”這樣的迷信,在《花城》大賣的情況下再一次在文學期刊行業被廣泛傳播,并且讓業內人士們深信不疑。

  一轉眼三月已近尾聲,《渡舟記》仍在影響著國內千千萬萬的讀者,身為作者的林朝陽卻已經埋首于故紙堆中大半個月了。

  這段時間里,外界的聲音沒有對他形成任何打擾。

  前些天,李拓特意給他打了個電話,一年一度的全國優秀短篇獎授獎大會和兩年一度的全國優秀中篇獎授獎大會在京舉行。按照往年的慣例,授獎后的文化沙龍不能少。

  李拓央求著林朝陽回京主持大局,可林朝陽的資料才查到一半,哪里肯回去。

  不過文化沙龍這事確實已經逐漸成了慣例,名氣早已在國內的作家圈里打響,不少作家都盼著這件事,林朝陽想了想,便讓陶玉書代他去操持這件事。

  昨天陶玉書又打來電話,說沙龍總體還是非常成功的,大家唯一遺憾的是林朝陽不在。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沒能嘗到他的手藝,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沒見到林朝陽本人。

  這并不是說林朝陽就是什么很重要的人物,而是在于一種氛圍。

  每年的全國優秀短篇、中篇授獎大會都是在初春時節,一群剛獲殊榮的作家們聚集在一起。

  大家志趣相投,都是一樣的春風得意,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人生中難得的高光時刻與美好回憶。

  而林朝陽本人也就這樣成為了大家這份記憶里不可或缺的人物。

  有林朝陽在,這份美好記憶才是圓滿的、完整的。

  少了他,別管沙龍搞的再熱鬧,也總歸感覺沙龍差了點意思。

  不知不覺間,作家們已經習慣了獲獎后到林朝陽那里吃頓飯、見個面,這也成了燕京文壇約定俗成的規矩。

  大家將這規矩戲稱為“拜碼頭”,這當然是玩笑話,更多的是對于林朝陽操勞沙龍的一種尊敬和愛戴。

  陶玉書說:“大家最后留影,覺得少了你不行,讓玉墨捧了你的照片照了個相。”

  林朝陽聞言臉色一黑。

  他很想拽著那幫人的脖領子問問,你們他娘的就是這么尊敬、愛戴我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