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466章 賭約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實際上,早在彭覺先到達荷蘭之前,本次測試的相關準備就已經在進行了,只剩下一些冷門或敏感的材料還沒有到位,以及方案細節還沒有拍板敲定而已,因此只要方案獲得HFR方面的最終批準,那么具體工作很快就可以開始。

  五天后,2009年11月3日。

  彭覺先院士和他的團隊剛剛結束與荷蘭方面的最后一次工作協調會議,此刻正穿過走廊前往實驗準備區。

  而走廊另一頭,HFR的幾位負責人仍然聚集在會議室里。

  盡管溫濕度系統勤勤懇懇地維持著理論上最令人舒適的環境條件,但圍坐在橢圓會議桌旁的幾人似乎都有些坐立不安。空氣中彌漫著咖啡的苦澀香氣和某種難以言說的緊張感。

  在通過了華夏方面那份看起來驚世駭俗的測試方案之后,他們早就沒有了在休息日前去度假的興致,而是一直在等待。

  等待著對方正式啟動測試的時刻到來。

當然,也免不了爭吵  畢竟從一開始,幾人對此事的態度就并不相同,只是在官方層面上被一票之差的投票結果給統一成了想通的表態而已……

  “我還是不明白,他們為什么堅持要這么做。”

  科迪·施耐德將馬克杯重重放在桌上,以至于杯子里的咖啡都濺出了幾滴,“無外中子源啟動……這簡直就像不用火柴而要點燃濕木頭。”

  瑪麗卡·德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鏡片后的藍眼睛閃過一絲疑慮:

  “就像舒爾廷女士說的那樣,他們的方案通過了所有安全審查,技術上沒有違規之處,所以我們選擇批準通過,但成功率……”

  說著搖了搖頭,金發在腦后輕輕晃動。

  顯然,這幾天下來,她只是接受了HFR做出的決定,但仍然沒有改變自己一開始的看法。

  “也別那么悲觀。”安全主管漢斯·范德維爾的聲音出人意料地平靜,“每一種驚世駭俗的新技術在真正誕生之前,聽上去都是不可思議甚至荒謬絕倫的,而從更高層面來看,如果我們不支持這樣的大膽嘗試,那么人類早晚逃不開能源耗盡然后被困死在地球上的結局。”

  他這一通表態的立意實在太高,直接來到了全人類存續的問題上,讓另外二人一時間無法反駁,只得撇了撇嘴,以示對這種起高調行為的不滿,然后稍稍轉移話題。

  “我提議打個賭。”施耐德嘴角掛起挑釁的微笑,“我賭他們的測試會以失敗告終,20歐元。”

  德容無奈吐槽道:“這不專業,科迪。”

  話雖如此,但在猶豫一秒鐘之后,她還是點了點頭:“我參與,但我也覺得他們會以失敗告終……”

  范德維爾雖然支持華夏方面的測試,但其實也對結果沒什么把握。

  只是話題都已經說到這了,他總不好掃興:

  “那我就賭他們成功,也是20歐元……”

  這樣的賭額顯然無法配平,但在座各位誰也不是差錢的人,所以并沒有人在意這些細節。

  而與此同時,相比急于表態的這三位同僚,尤利婭·舒爾廷女士作為領導顯然更加沉得住氣,此時正在認真翻閱著華夏團隊提交的測試方案和剛才的會議記錄——

  盡管其中并沒有什么新內容。

  直到整個會議室的氣氛陷入沉默之后,才終于開口:

  “你們還記不記得,上周我們通過視頻聯絡的時候,彭院士曾經提到過一個概念……叫內源性中子源?”

  她稍作停頓,卻并沒有等另外幾人回答,而是直接抬頭看向漢斯:

  “我回去查閱了一下相關資料,發現信息很少,但其中有幾篇論文的作者正是你,漢斯。”

  范德維爾的表情微妙地變化了一下,同時低頭用咖啡勺在已經見底的杯子里攪動著,以掩飾自己的尷尬——

  在幾天前的討論中,他有意隱藏了自己曾進行過相關研究的信息,裝作對此完全不知情,但顯然沒能瞞過細心的舒爾廷。

  “好吧……1992年左右,在代爾夫特。”事已至此,范德維爾只好承認,“所謂內源性中子,原理是利用堆芯外高能射線中的質子、氘核或α粒子,轟擊屏蔽層和堆芯材料,由反應堆內部產生的中子來激活堆芯,所以無需外部中子源的輔助……”

  施耐德和德容顯然沒想到,自己身邊竟然坐著一名相關領域的專家。

  而自己竟然還跟對方打了賭。

  前者挑起一邊眉毛:“然后呢?魔法般地變出中子?”

  “某種程度上,是的。”范德維爾無視了同事的陰陽怪氣,略微抬頭做回憶狀,“當入射粒子的德布羅意波長短于核子間平均距離時,可以直接與原子核相互作用,產生強子——主要是中子。”

  舒爾廷在電腦上打開一份文檔,接著他的話說道:“但你當年的結論是,低于100MeV的射線無法產生足夠中子通量?”

  “精確地說,98.3MeV是最低臨界值,低于這個值無論如何都不可能。”

  盡管已經是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但范德維爾顯然對自己的研究結果非常了解:

  “更高能量在理論上或許可行,但產生這種高能射線本身就需要很苛刻的條件,并且這個過程只是聽上去簡單,實際散裂反應過程非常復雜,并沒有一種很好的辦法可以精確計算出粒子與重原子核撞擊的物理過程,也難以預估所產生中子的量級……”

  到這里,眾人也都聽明白了。

  范德維爾的結論竟然和他此時的態度是相反的。

  “即便如此,你仍然覺得華夏人的測試可能成功?”

  德容一臉驚訝。

  范德維爾輕嘆了口氣,說出實情:

  “好吧,當年我還是個博士生,因為臨近畢業和實驗條件不足,所以很多數據都……有些修飾,你們知道,這種情況下,為了不出大亂子,一般都傾向于把結論寫的保守一些……”

  其余幾人頓時露出了然的神情。

  所謂“高階數據處理”這種事情,大家其實心知肚明,面臨水論文壓力的時候也多多少少都干過。

  絕大多數情況下,也不至于到學術不端的程度。

  只是終究不太光彩,所以當初范德維爾才對此避而不談。

  “所以,你現在覺得,自己當年的結論可能……過于保守了?”

  舒爾廷問道。

  “坦率地說,我不知道。”

  范德維爾苦笑著搖頭:

  “那只是一篇影響因子不到1.5,幾乎不會有人去看,更不會有人當回事的水刊而已,沒有什么學術價值的,但內源性中子路線的可行性很低,確實是當年普遍的看法……所以我才想看看,華夏方面是不是握了什么我們不知道的技術。”

  他說著轉向施耐德:“說起來,你審核材料清單時,有沒有發現什么異常?”

  后者皺起眉頭,做回憶狀:“都是些常規材料,沒什么特殊的……”

  但下一秒,施耐德的動作卻突然停住:

  “非要說的話,他們申請了35公斤的鈹,是一般測試用量的大約10倍。”

  “35公斤?”

  德容的手指微不可查地抖了一下。

  在各類稀有金屬里面,鈹9算是相對量大管飽的,每年產量至少是以噸為單位進行計量,但一次測試就用掉這個數字仍然有些夸張。

  漢斯的眼睛也微微睜大,隨即又恢復平靜:“作為中子源,鈹9在受激時確實能產生大量中子,但慢化作用又會限制通量……”

  他喃喃自語,似乎在思考什么。

  “無論如何。”舒爾廷合上筆記本電腦的蓋子,看了看手表,“再過上幾個小時,就能看到他們的結果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