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按一般工程經驗來說,一個大型設備首次進行測試,發現某項參數偏低10,屬于設計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情況。
都應該是留出過余量的。
尤其總溫這種數據,其實偏低比偏高好。
至少安全。
包括過去已經建成的幾座JF系列風洞,也都是經過多輪設計調整之后,才逐漸向最初的設計值靠攏。
但JF14在設計時采用了嚴格的二階CJ方程解析解,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靠數值計算和經驗相結合。
所以,至少在爆轟驅動和激波反射這兩個核心單元上,最終體現出的誤差應該比較小才對。
面面相覷一番過后,控制室里的一眾人還是把目光集中在了指揮臺后面的姜宗霖和于鴻儒二人身上——
畢竟,只有他們才能下達最終決策。
“看一下氣流膨脹數據。”
于鴻儒并沒有馬上拍板。
風洞試驗嘛,再怎么急也不在這幾分鐘時間。
很快,姜宗霖便在電腦屏幕上調出了一條波動幅度先弱后強的壓力信號時間曲線。
“波動中心在740.3mV,對應的氣流速度6175m/s,持續時間大約是125μs……”
他一邊報出圖上的幾個關鍵數據,一邊眉頭稍稍舒展開來:
“氣流數據倒是一切正常……這個穩態持續時間甚至比我們的預期還要稍微好一些,壓力波動也很小。”
身后站著的于鴻儒臉色也好轉不少,連連點頭:
“嗯……確實已經遙遙領先于其它國家同類型的膨脹風洞了。”
雖然這話完全是一個事實判斷,但要是從姜宗霖口中說出來,未免有些自吹自擂之嫌。
而他作為對方的老師,就完全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了。
控制室原本幾乎凝固起來的空氣,都因此而稍微松弛了一些。
不過,姜宗霖的表情很快又帶上了些許困惑:
“既然這樣,那說明常院士給出的計算方法,還有我們確定下來的設計步驟,都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唯獨總溫方面……”
他說著輕嘆口氣,翻開放在旁邊的筆記本,但動作卻有些漫無目的。
這種情況,在他近三十年的研究生涯里,都從未見過一次。
實在不知道要去哪尋找解決方案。
經驗更豐富的于鴻儒則雙手背過身去,低頭來回踱步不語。
顯然也在思考。
幾分鐘后,他啪地一聲踏出,接著停住腳步:
“這樣……先檢查一下總溫相關的傳感器,確定不是測量過程本身出的問題。”
話雖然是這么說,但風洞為了保證數據可靠性,像壓力、溫度這些核心傳感器都是采用雙備份制度。
如果三套測量系統的結果之間相差太大,系統就會直接報錯,而不是機械性地給出一個無意義的均值。
所以于鴻儒也沒指望真靠這一手來解決問題,而是繼續道:
“如果傳感器沒問題的話,等會冷卻和泄壓過程結束之后,讓技術人員去現場檢查一下洞體的結構情況,如果確定沒有安全隱患,那就下次測試先提高3的參數,看看總溫會相應產生什么變化……”
工程上的事情,有時候確實說不太清。
但問題總要解決。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工作總還是要按照計劃繼續推進下去。
況且除了總溫以外的其它數據全都正常,也確實超出了過去的經驗。
當然,為了保險起見,他并沒有一步到位地直接調高10。
而是決定先試探一下。
隨著于院士一聲令下,整個項目團隊又重新行動起來。
作為正向爆轟驅動風洞,雖然JF16多出的激波反射腔和輔助爆轟段給設計過程增加了很多難度,但它們本來也是爆轟驅動段的一部分,所以在事后維護和檢修方面反而比幾個老前輩要稍微省事一些。
因此,眾人很快便輕車熟路地完成了剛才的全部要求。
風洞結構,全部安全!
這個結論讓姜宗霖心下稍安,抬起手腕看了看表:
“讓同志們休息一下,下午三點準時進行第二輪測試!”
風洞的操作過程完全自動化,并沒有什么體力活,但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過,在下完剛剛那條指令后,姜宗霖自己卻并沒有去休息。
而是把手中已經快翻到最后面的筆記本合上,接著重新翻開——
不是從第一頁開始看。
而是直接找準了中間的某個位置……
剛才他的思維一團亂麻,看筆記只是習慣性排解壓力的動作而已。
現在冷靜下來之后突然意識到,或許可以從之前記下的二位CJ方程解法當中尋找一些思路……
不過,很可惜。
雖然他對于筆記內容的理解比之前加深了不少,但直到當天晚上第二次測試準備就緒之前,都仍然沒能看出任何端倪。
年屆八十的于老院士實在有些撐不住,已經在幾個小時前被扶下去休息了。
因此這一次的口令只能由姜宗霖自己來喊。
又是測試一時爽。
幾個小時的準備,只為了接下來還不到一秒鐘的工作時間。
“點火!”
在姜宗霖喊出口令的同時,另一名操作人員轉動鑰匙,第二次啟動了JF16風洞。
除了幾個設定參數以外,一切都和上一次沒有什么不同。
甚至顯得有些單調。
選中數據,導出、處理分析……
都不需要額外指揮,后續工作便在幾分鐘內一氣呵成。
但結果……
“驅動段出口的壓力信號為745.3mV,對應的氣流速度6356m/s,持續時間大約122μs……”
剛才那名操作人員迅速報出一串數據。
姜宗霖幾乎在同一時間心算出結果,氣流速度確實比上次提高了大約3。
瞬息之后,對方又繼續給出了所有人都最關注的那個數字:
“總溫……7657K。”
氣流總溫不是被直接測出來的,而是通過很多其他數據算出來的。
所以對于經驗不太夠的人來說,出結果會稍慢一些。
姜宗霖心里瞬間咯噔一聲。
接著從旁邊拿起計算器,飛快按了一遍。
他的心算結果沒有錯:
“總溫比剛才提高了大概1……”
雖然其他人其實看不到狹小液晶屏上的數字,但姜宗霖還是把計算器調轉180°,向眾人展示了一下結果。
“輸入參數是按照剛才于院士的要求,提高了3的,這一點絕不會錯。”
坐在房間另一端的二號操作員語氣篤定。
他負責在點火之前對設定參數進行最后的核查。
“風洞總溫的計算精度可以控制在正負25K以內,說明只要提高參數,那么風洞總溫和氣流速度都會相應提高,在定性趨勢上沒有問題。”
姜宗霖站在顯示著結果的屏幕后面,緩緩分析道:
“但總溫提高的幅度卻只有計算幅度的三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部分能量……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