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756章 給殲11擴大產能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丁高恒今天過來,倒不是專門為了把火炬集團并入航空動力的事情。

  只是剛剛常浩南無意中說起自己要在學校、火炬集團和航空動力三頭跑,所以才提起來而已。

  “丁主任,其實剛剛您來之前,我本來都打算去科工委找您來著。”

  一番寒暄之后,常浩南還是主動切換到了正題上。

  “哦?”

  丁高恒瞬間來了興致:

  “是又有什么事情要找我匯報了?”

  “這次還真不是匯報。”

  常浩南說著站起身,從自己的辦公桌上把文件拿起來,遞到丁高恒手中:

  “是友誼計劃,還有瓦良格號的事情。”

  “吳懿范那邊上午發過來的消息,說他勸動了瓦列里·瓦西里耶維奇·巴比奇,就是瓦良格號,還有烏里揚諾夫斯克號的廠方首席設計師,又通過他動員了原黑海造船廠一大批丟了飯碗的職工。”

  原本還低頭一頁頁翻閱的丁高恒頓時抬起頭來,眼中閃爍著興奮的精芒:

  “這可是天大的好事,現在正是國內造船業產能爬坡的關鍵階段,這批老專家老技工如果能到華夏,對于咱們的工藝技術提升還是很有幫助的。”

  “去年海軍,還有連海造船廠派了一批軍代表和技術專家去圣彼得堡北方造船廠考察,發現那些蘇聯時期的老船,哪怕已經在水里泡了將近十年,工藝和質量也比最近兩年新開工的船好很多,差就差在這些老師傅身上!”

  丁高恒說的這件事,常浩南倒是前世就有所耳聞。

  主要體現在買回來的那四艘現代級驅逐艦上面。

  續建的136和137兩艘質量要遠遠好于后來新造的138和139兩艘。

  當然,除了如巴比奇這樣的高級別專家以外,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直接參與到航空母艦這樣的海軍核心項目里面。

  但其它主戰艦艇,包括民用船只的建造,也有他們發揮余熱的空間。

  雖然按照造船噸位計算,華夏已經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國,但在世紀之交這會,“大而不強”可絕對不是隨便說說。

  高附加值的訂單,多數仍然在歐洲,以及日韓手里攥著。

  “這一點,老吳也在報告里面也提到了。”

  常浩南回答道:

  “所以我也考慮,如果這一批里面符合要求的人數確實足夠多,就在友誼計劃第一期1000個名額的基礎上,視情況擴充一部分,盡量把這批寶貴的技術人員給吃下來。”

  “不過,也是因為這次人數很多,所以他們對我們給出的條件還是有些顧慮。”

  “你的意思是說……還有些不滿意的地方?”

  丁高恒把文件放到茶幾上:

  “客觀來說,哪怕是跟80年代末期的蘇聯相比,我們國家現階段的物質文化水平也確實有一定欠缺,但是……”

  結果,他話才說到一半,常浩南就連忙擺了擺手:

  “不是不是……與其說是條件不夠好,我倒覺得是條件開的有點太好了。”

  “老吳那邊畢竟只是個搞進出口貿易的小公司,人家難免覺得不夠靠譜,您也知道,蘇聯解體這些年來,這幫老工人被那些私人企業坑得已經很慘了,對他們有抗拒心理也是很正常的。”

  聽到這個解釋,丁高恒直接就樂了:

  “這個好辦,雖然咱們官方不方便直接出面,但是可以讓船舶工業系統的同志印刷一些中俄雙語的冊子,上面再附上咱們準備好的社區,還有工廠照片。”

  “咱們國家現在什么都缺,就這種跟蘇聯工廠類似的老廠區不缺,到處都是……”

  盡管丁高恒并沒有親自去過獨聯體國家,但并不難猜測那邊職工們的心態。

  過了將近十年苦日子,乍一看見這熟悉的氣息和環境,要說心里沒點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這種時候再一攛掇,很多事情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功夫還沒有后來那花樣繁多的詐騙套路,或者說,雖然有,但并不為人所熟知。

  因此真說起警惕性,其實也就那樣。

  有個像樣的宣傳冊,再加上照片,說服力還是很強的。

  “這樣可行。”

  常浩南也點了點頭:

  “那我就讓老吳那邊先穩住對方,不要操之過急,等我們把宣傳材料送過去再有動作。”

  這個問題解決掉之后,第二件事情就沒什么好說的了。

  徐平曾和吳懿范兩個人都已經同意,說是申請,其實就是通報一下。

  而且,從常浩南的視角來看,前者的顧慮是很有道理的。

  在原來的時間線上,瓦良格號在被拖回國的過程中,就遇到過好幾次國外人員試圖非法強行登艦的情況,甚至還成功過。

  只不過上一世買回來的瓦良格號真的只有個船殼子,上面屬實沒什么還能被進一步破壞的東西,所以沒遭到什么實際損失,只是比較丟臉。

  但如今徐平曾保住了不少關鍵設備和資料,目前都放在船上,如果被奪取或者破壞,那可就虧大了。

  至于拆卸、交接和轉運要消耗大約12個月時間……

  對于造船這種動輒以年計數的長周期行業來說,顯然并不關鍵。

  本來,按照常浩南的想法,既然瓦良格號啟程回國的時間會略微延后,那么國慶之前應該就不會有太多事情了。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8月末,隨著高校的新學期陸續開始,常浩南的工作重心逐漸從企業管理轉回到了實驗室里面。

  姚夢娜也在112廠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產能爬坡任務,把殲11的產量提高了大概三分之一。

  按照之前的約定,常浩南需要給她準備一個新的課題。

  不過,這一次,姚夢娜卻是自己帶著問題回來的。

  “常教授,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剛剛摘掉帽子換上實驗服的姚夢娜坐到常浩南辦公桌對面的椅子上。

  “什么問題?”

  常浩南抬起頭。

  “我發現,我之前走到了一個思維誤區里面。”

  姚夢娜眉頭輕蹙,顯然是在因為某些事情而困擾:

  “我一直以為,十一號工程脈動生產線的效率達不到預期指標,是因為我沒能調控好各個環節的工時分配系數。”

  “但后來我發現,其實問題在于整個總裝過程,尤其是每一個環節之后的質量檢測過程數據量太大,而且不同檢測環節所輸出的關鍵數據不同,導致這個步驟根本沒辦法用自動化系統解決,雖然錄入了電腦,但最后還是靠人工檢查……”

  常浩南并沒有著急,而是一邊聽著姚夢娜略顯混亂的解釋,一邊在腦子里梳理著對方要表達的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雖然在產線上加入了大量傳感器,但傳感器傳回來的數據卻因為過于復雜而不容易被直接分析。

  尤其是如變形量、平整度、尺寸契合度、鉚接過程的漏鉚、復鉚等問題,產生的數據維度很高。

  例如漏鉚,會在鉚孔的位置留下一個洞,對于人來說就是看一眼的事情,但對于自動化設備來說,卻很難進行識別。

  最后只不過是從工人到工位上去檢查,變成了拍下照片,然后再由工人對著照片檢查。

  反倒多費了一遍事。

  “所以,我覺得……只有用計算機代替人來完成這個過程,才能完全發揮脈動生產線的理論潛力!”

  姚夢娜喝了口水,最后總結道。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