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733章 搞到名額了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哪怕是從航空工業總公司剝離出來以后,新成立的航空動力集團也會是一個在編員工數量超過六位數的龐然大物。

  對于這樣一個大型企業,尤其還是新組建的大型企業來說,真正意義上、要留檔的那種正式發展規劃,不寫出十萬字的篇幅都算是言簡意賅。

  只不過,長篇大論的內容自然有秘書一個字一個字去敲,常浩南身為總規劃師主要還是負責對于大方向的把控,畢竟就科研工作來說,他眼下還正處在最年富力強的階段,不可能真的脫離一線業務崗位。

  而且,眼下這個場合畢竟只是個座談會,也不可能真的讓他一個人念幾小時報告。

  因此,常浩南選擇了抓大放小的思路,干脆只說最關鍵的部分。

  而從首長的反應來看,效果確實還行。

  “好啊,很好。”

  對方在半空中揮舞了一下手臂,顯得非常興奮:

  “我記得,大概十年前,八十年代末的時候,我到涪城的624所去考察,當時還是劉振響同志擔任所長,我記得很清楚,他們正在解決渦噴13AⅡ發動機進口流場畸變嚴重的問題。”

  這種專業名詞對于技術人員來說自然不算什么,但身為大領導能一記就是這么多年,確實讓常浩南有些意外。

  除了本身有理工科功底以外,他估計也跟當時剛剛在“和平典范”項目上被坑了一把脫不開關系。

  八三工程有一個“為和平典范報仇”的內部口號,也是那時候喊出來的。

  果然,稍加停頓之后,對方又繼續道:

  “那個時候剛好趕上我們和美國的軍事技術合作破裂,需要靠自己搞新飛機,而自己搞飛機,差的最多的就是動力,所以我就問劉振響,說我們到底什么時候能趕上國際主流水平,當時他給我的回答是大概需要二十年,也就是到下個世紀的頭一個十年結束,能搞出性能達到同時代合格水平的產品。”

  “結果現在看來,這進度還是要比振響同志的預測樂觀很多嘛……我之前在科工委提交的報告里面看到過渦扇10的目標性能,已經完全可以跟國際主流的渦扇發動機相比了?”

  常浩南稍微算了一下,心說其實當年劉振響的估計還是挺準的。

  因為如果沒有自己重生過來這檔子事的話,按照原來的發展軌跡,渦扇10確實是在經歷了三落三起之后,才在2010年左右正式量產,裝在第二批殲11B上面。

  雖然早期幾個批次的穩定性和故障間隔還有點問題,但確實算是追上了那個時候的合格水平。

  只是如今這個世界線已經被他掀起的八級大狂風給吹亂套了,因此在外人看起來,劉振響當年的估計就顯得保守了很多。

  不過,在面對領導提問的時候,還是要使用一些語言的藝術。

  首先是得把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給認下來:

  “單就渦扇10的性能指標來說,確實已經達到了美俄三代半發動機的水平,并且還有更大的升級潛力,確實已經追上了第一梯隊的步伐。”

  接著就是拐彎抹角地爭取更進一步的支持:

  “不過,首長,我們的底子畢竟還比較薄弱,從總體來講,渦扇10目前處在一枝獨秀的狀態,包括它的核心機,雖然很先進,但也還沒有反哺到其它用途的發動機上面。”

  常浩南話鋒一轉,開始賣慘:

  “所以,相比于美英俄等航空領域的先發國家,我國面對的最大問題是航發譜系不夠完整,尤其在大涵道渦扇、渦槳和渦軸發動機方面,幾乎都是空白。”

  “目前能夠達到90年代的技術水平的,就只有鎬京發動機集團在以類似十一號工程的形式,國產化C808客機使用的D436T1發動機,還有建寧發動機集團,在法制阿赫耶1C基礎上進行改進,生產直9系列直升機使用的渦軸8發動機,其余……就都是五六十年代老型號的有限改進了。”

  這屬于算盤珠子都打臉上去了,幾名首長都是人精中的人精,自然聽得懂弦外之音:

  “我們這位小同志這是還沒正式上崗,就開始給自己的新東家要政策和支持咯……”

  首長看看周圍,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道。

  會議室里頓時彌漫起一陣快活的空氣。

  氣氛再次平靜下來之后,對方重新看向常浩南:

  “這個方面,浩南同志不要擔心,既然我們批準了航空動力集團獨立拆分,那就肯定會支持你們的工作,在立項、人事還有撥款上,給予合理范圍內的便利條件。”

  這話說出口,可就相當于是承諾了。

  當然,領導表態,在后面肯定都要留上三分:

  “不過,你也不要過于心急,年輕同志有沖勁、不滿足于眼前的成績,這是好事,不過就像剛才你自己說的那樣,我們國家的底子薄弱,需要補課的地方太多,哪怕是能力再強的人,也不可能在三年五年的時間里就全方位趕英超美,你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科技發展,或者說,綜合國力的發展,不是沖刺賽,而是馬拉松。”

  首長說著整了整西服外套,從沙發上站起身來,顯然是要進行這場會議的總結了:

  “它考驗的是能否長時間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在這方面,我對華夏的未來有堅定的信心!”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獻禮活動結束之后,常浩南又在江重一直待到了五月末。

  即便只是眼下,需要這臺重型模鍛壓機進行生產的工件也遠不止殲11B的機身后隔框一樣。

  按照計劃,正在滬飛生產C808也將從第二批次開始,逐步提高核心結構件的國產化率。

  以及,最開始讓他產生研發模鍛壓機想法的大功率水電機組。

  每一個都是產量不大,但需要專門對工藝進行優化的項目。

  而江重本身的研發部,是在林景堂加入項目組之后才逐漸開始組建起來的,無論是能力還是經驗都要略遜幾籌。

  雖然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全部親自經手,但總歸還是能多拉扯一點就多拉扯一點。

  在常浩南準備返回京城之前,顏永年專門找到他,交上來了一份裝訂完成的文件。

  “常總,這是模鍛壓機項目的進展報告,您過目。”

  從試生產到正式投產,還需要短則一兩年,長則三五年的時間。

  主要是隨鍛壓機一同開發的壽命監測和自動補償系統,肯定沒辦法在一臺新設備上看出效果。

  但試生產順利結束,對于模鍛壓機研發本身來說,就算是最重要的項目節點了。

  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次的進展報告就相當于是結題報告。

  后面的工作,也會逐步從常浩南負責的研發團隊轉移到江重集團內部。

  除去林景堂作為鍛壓工藝專家,仍然會在這里常駐一階段以外,包括顏永年和常浩南在內的主要領導,也都會陸續撤出。

  整個項目組仍然會保持紙面上的存在,但大部分成員已經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手頭的其它工作上去了。

  如果不發生什么特別離譜的問題,這種狀態將一直持續到設備正式交付。

  常浩南停下手上收拾東西的動作,接過那份厚厚的報告。

  這種東西自然不可能是最近才開始臨時抱佛腳,而是在研發過程中就隨做隨寫,因此絕大部分內容,常浩南實際上都已經檢查過了。

  這次主要添加的就是最后那部分總結的內容。

  尤其是這次國慶獻禮異常成功,首長甚至在最后發出了“向江重集團、向軍工科研戰線學習”的口號,肯定是要在最后吹上一波的。

  “對了,顏教授。”

  常浩南說著坐回到椅子上:

  “那天首長走之前,問我項目組同志還有沒有什么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旁敲側擊地說了一下希望能親自到京城看50周年國慶典禮的事情。”

  “嗯?”

  聽到這個,顏永年頓時來了精神:

  “然后呢?”

  “自然是通過了。”

  常浩南面帶笑意地回答道:

  “今天上午國慶50周年慶祝辦公室聯系到我,說是可以在項目組成員里面報上去六個名額,不過我看了一眼,都是稍微有些偏僻的觀禮區。”

  對于顏永年來說,能去現場就已經非常滿足了,哪還能再挑三揀四的,當即蹭地站起身來,雙手握住常浩南的手:

  “偏僻不要緊,人能去就行,太感謝常總了……”

  “沒關系,也不是什么大事。”

  常浩南逼格拉滿地擺了擺手:

  “而且,我之前也挖走了顏教授兩個得意弟子嘛,這個名額就算是回禮了……”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