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379章 大迎角高機動(HARV)技術驗證機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除了之前在丁高恒辦公室那里看到的機翼和垂尾外緣形狀的變化,以及機背的一組額外油箱之外,擺在常浩南面前的這個設計方案,還對邊條翼形狀進行了修改,直接從機翼前緣根部延伸到了座艙蓋側面。

  由于長度實在過于夸張,甚至會導致飛行員上下機的時候有點卡襠,所以貴航的方案里面,還在邊條下面塞了個小號的折疊式登機梯……

  “想的還挺周全……”

  自帶登機梯這事對于陸基飛機來說其實有沒有都無所謂,但如果未來要上艦的話,那還是挺有必要的。

  畢竟航母甲板上面寸土寸金而且地勤人員的數量有限,飛機周圍的零零碎碎能少一樣是一樣,

  當然,1997年的華夏飛機設計師肯定不會照著艦載機的標準來進行設計,如此大概只是單純為了利用起來邊條翼下面的那塊無效空間。

  這樣的改進方式,常浩南甚至都不用去算,就知道肯定是為了專門強化飛機在特定迎角范圍內的操縱性能。

  在經過這樣一番修改之后,整架飛機猛地一眼看過去,感覺反倒有點像是一架單垂尾且單發的F18。

  “上次從蓉城回去之后,我們按照您的思路,對殲教7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大改,目前第一版的氣動設計這塊已經基本上做完了。”

  見常浩南已經打開了工程文件,孫惠中連忙來到旁邊,一邊介紹著最近一段時間的工作成果一邊從口袋里掏出了一沓照片:

  “目前的問題,一個是確實不知道DSI進氣道該怎么設計,所以先用了一個普通的D型隔板進氣道代替,另一個就是受限于條件因素,沒有辦法做結構計算,所以暫時只搞了個木質模型,把內部設備給填充進去看看。”

  常浩南接過照片簡單看了幾眼。

  還真有點新鮮感。

  上一世在他進入航空工業工作并歷經一路摸爬滾打終于接觸到飛機設計的時候,連京城奧運都已經快開了,自然沒有接觸過這種傳統手藝。

  “不是我說,孫工你們這個這個模型造的相當不錯啊,感覺都能當工藝品了。”

  “唉……說來慚愧,這些年,我們貴航發展最好的業務,就是木質家具,甚至還出口到幾個中東國家。”

  提起這件事,作為飛機設計師的孫惠中總歸是有些不好意思——

  飛機制造公司,連飛機都沒出口過,卻出口家具。

  不過這在從二十多年后回來的常浩南看來倒是沒什么。

  副業嘛,有條件當然可以搞一點。

  常浩南并沒有在關于內部結構的問題上糾結太長時間。

  就一架簡單的輕型教練機而言,并不要求具備特別夸張的結構強度,優化重點也主要是盡可能減重,完全可以交給貴航方面拿來練手。

  “我看你們在邊條翼的設計上做了一些改動,是為了改善中小迎角下升力曲線線性程度降低的問題么?”

  聽到這個問題,剛剛一直呆在孫惠中身后的林同鑫眼前一亮:

  “常主任,您……看出來了?”

  其實要論年紀,博士畢業的林同鑫還要比常浩南大上好幾歲,但后者經過這段時間的歷練,身上已經看不出太多作為一個二十歲出頭本科畢業生的痕跡,再加上眼下所處的位置,不專門了解的話,多數人都會覺得他雖然看著年輕,但怎么也得有個將近三十。

  “這個設計還是小林入職之后提出來的,修改之后我們自己簡單地算了一下,確實對改善操縱性有好處。”

  孫惠中在旁邊緊接著解釋道。

  “當然,小尺寸邊條翼,或者類似邊條翼的結構是飛機在中小迎角下出現升力曲線斜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對于早期的機械或模擬電傳飛控來說,這種強烈且無規則的非線性非常難以控制。”

  常浩南把手中的照片放到一邊,重新拿起鼠標,把屏幕上邊條的那部分放大:

  “蘇27和F15的早期設計在這方面都吃過虧,而我想你應該是從F18的身上找到了一些靈感。”

  “這……全讓您給說中了。”

  林同鑫整個人瞬間興奮起來:

  “這是之前我讀碩士做一個項目的時候,導師跟我們說過的結論,當時本來還沒太在意,結果今年一入職就遇到了一個差不多的情況……”

  對方的反應讓常浩南不由得一笑,回憶起了自己上輩子剛畢業進入航空工業的時候,似乎也是跟他差不多的狀態……

  然后很快就被現實給教育了一頓。

  實際工作跟學校里面學的東西多少還是有些區別的。

  實際上很多帶邊條翼設計的早期三代機會面臨剛剛提到的那個問題,就是飛機在較大攻角的情況下可以維持一定的操縱性,反而是在中等攻角下容易失控。

  也就是力矩特性很差。

  很多看上去頗為奇怪的設計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的。

  只不過空氣動力學水平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最開始的預期,到90年代中后期這會,已經有很多精巧的設計來改善力矩的線性程度,再結合飛控技術的巨大進步,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基本不存在了。

  想到這里,他還是決定多說幾句:

  “知識學的確實很扎實,只不過在活學活用方面還需要下點功夫才行。”

  剛才還以為自己的思路被完全猜中是受到認同的林同鑫頓時面色一僵:

  “啊這……”

  “伱讀碩士的時候應該還是90年代初,情況跟現在還有些區別,實際上以如今電傳飛控的響應速度和操縱能力而言,只要設計水平得當,并不會出現這方面的問題。”

  說到這里,常浩南又指著電腦屏幕上面飛機垂尾的部分說道:

  “反而你這樣設計的邊條有可能在機尾部分誘發一個發散振蕩,對于垂尾根部的強度是一個考驗,如果你仔細觀察過的話,會發現F18的垂尾根部設計了三組加強筋,就是為了應對這個問題。”

  “這個……”

  林同鑫剛剛還自我感覺比較良好,被這么一說頓時覺得有點掛不住面子,只好尷尬地撓了撓頭。

  當然,常浩南也知道,這種時候不能一味打擊別人的自信心,因此話鋒一轉:

  “不過么,你能有這方面的想法,而不只是機械地執行領導的指令,就已經超過不少人了。”

  之所以這么說,絕不是常浩南在凡爾賽。

  那種能以一己之力改變世界的絕世天才終究是極少數。

  就拿他自己來說,如果沒有系統的幫助,靠著前世的經驗和技術當然也能夠取得一些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絕無可能走到現在這種地步。

  絕大多數人的生涯發展路線都是循序漸進的。

  關鍵在于要有進行嘗試的機會、資源和勇氣。

  因此這個林同鑫雖然在靈性上未必很強,但絕對算是個可塑之才。

  別的不說,有幾個人在博士畢業之后,還能想起來碩士階段做項目過程中導師隨口說過的一句話?

  但他就記住了。

  “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我這里剛好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案,可以在原來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可用迎角。”

  常浩南說著從旁邊扯過一張坐標紙,在上面隨手畫了一個圖:

  “在機頭側面設計一個可收放的小尺寸邊條,可以減弱大迎角機頭非對稱渦產生的非穩態的側向力和偏航力矩,同時還能利用了邊條渦產生的側向力,生成阻礙偏航的力矩,另外由于機頭邊條的尺寸與機翼和平尾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也不會影響你們已經做好的縱向氣動平衡。”

  “不過伸縮結構要占用相當一部分機頭空間,所以對于追求雷達天線尺寸的戰斗機來說實在有些雞肋,我也就沒有把這個設計應用到某個具體型號上面。”

  他把畫好的示意圖交給旁邊的林同鑫:

  “你如果愿意,可以趁著這段時間在京城的功夫,在這個新型教練機上面嘗試一下,看能不能搞一個專門的大迎角高機動技術驗證機出來。”

  “一方面,教練機對于超大迎角的可控性有一定要求,這個方案相比于其它手段來說成本又很低,可以用得上,另一方面么,也可以當做是你們貴航露臉的一次機會,賣飛機這種事情,有時候跟賣別的東西是差不多的,你得搞出來點噱頭才會有人關注……”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后者怎么可能有拒絕的道理,當即雙手接過那張坐標紙:

  “當然愿意,感謝常主任給的思路和機會!”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