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267章 算學治國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隨機推薦:

  李世民并不打算對吐蕃玩兒什么徐徐圖之。

  這種手段需要的時間太長久也太緩慢,不是他的風格。

  此前不知道吐蕃故而不加重視使其有對中原呲牙的機會,但如今已知其危,那解決的手段自然就有很多了。

  而這些,青海道行軍大總管李靖自然也心中有數,李世民放心得很。

  故而如今大唐皇帝還是將目光更多的放在眼前:

  今年的科舉結束了。

  規模更大,考試的品類更多,而且最重要的還是依據后輩聞莽所說,加上了糊名制度。

  糊名制度的好處顯而易見,故而赴長安趕考的寒素子弟皆交口稱贊,這個制度所遇到的阻力如李世民所預計的一般,弱到可以忽略不計。

  畢竟如今頡利就住在宮城里給大唐天子跳舞呢,此時跳出來反對的不免都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另外就是世家如今聚居齊魯離關中頗遠,不說面刺于李世民,就算將聲音傳到長安都頗為艱難。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李世民還未對門蔭下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承襲父親蔭庇入仕是更省力氣的一個選擇。

  而對李世民來說,吏治改革的下一步要如何做已經相當清晰的擺在了他眼前。

  就如鐵匠鍛鐵,這些以才取之的寒素子弟便是最好的鐵胚。

  他要做的便是耐心仔細的鍛造這塊鐵胚,等其百煉成鋼,便可為倚仗橫掃天下!

  不過想到此李世民便想起來房杜二人。

  若說寒素子弟是良胚,那房杜可稱龍泉太阿。

  只不過這龍泉太阿最近似乎挺忙的……

  但這個念頭剛浮起來便有內侍過來稟報,稱梁國公和蔡國公聯袂覲見。

  兩位重臣同時前來,李世民瞬間便嗅到了有要事的味道,神色也不自覺的鄭重起來。

  房玄齡和杜如晦皆為國公,且如今擔任宰相,覲見天子自不用那般繁瑣。

  遣黃門通報之后便可直入,隨后黃門便也回來稟報,稱大家在甘露殿接見。

  如今太極宮的修繕早已完成,但讓群臣略微不解的是當今天子除非遇到朝會,不然絕大多數時間還是待在甘露殿。

  房杜自然都是知道為什么的。

  踏入甘露殿后,正對門口最顯眼位置的便是一幅裝裱好的長卷,其上是李世民謄寫的《秦婦吟》。

  即使早已能夠背誦,但對房杜二人來說每每讀之也心如刀割。

  陛下將其懸于此以自警的意思也再明顯不過。

  除此之外,《陸疆圖》和《東海絕島圖》以及《地球圖》掛在殿內最顯眼的位置。

  《弩機百制》《破城軍械》《不夜長安》《托塔天王像》等等掛在各處。

  這也難怪陛下經常駐足于此,覽這諸多圖像,或能生出百般想法。

  而且其中不少內容算得上驚世駭俗,掛在太極殿也不太合適。

  左右打量,房玄齡感慨頗多,后世之景常常出現在夢中也令他流連忘返,醒后反而對公務更加信心滿滿。

  杜如晦最感慨——若是沒光幕的話,用后世那個字怎么說來著?

  哦對,若無光幕,他此刻或已噶了罷。

  小小的感懷并沒有戰局多長時間,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與陛下見禮后便親手呈遞上一個奏折:

  “吾與克明耗費月余,整理出了戶縣的清冊,過目。”

  看著房玄齡鄭重的表情,李世民也有點緊張起來,同樣鄭重的親手接過。

  這封奏折與以往李世民所見的并不相同,一翻開便是一串密密麻麻的數字。

  戶縣乃是南北朝時便有設,位于長安西南方向不過四五十里,因為離京城迫近的緣故,其很多民戶編冊在長安也都有留存,這些數據在唐代隋后也都被完整保存了下來。

  奏折開篇便是以前隋初立的開皇五年為例,詳細羅列了戶縣的耕田畝數,民戶編冊數,然后通過簡單的計算得出了每戶約多少畝良田。

  緊隨其后,奏折中依據此法繼續詳細羅列了大業三年、武德元年、貞觀二年這幾個時間點。

  四個時期每戶約有多少畝良田被寫的清清楚楚,不需要知道怎么計算的,李世民也逐漸能看出來問題。

  前隋時大業三年堪稱盛極一時,但每戶所有的良田反倒不如開皇年間多。

  而且李世民心中清楚,這只是紙面數據,還沒有羅列更復雜的土地兼并問題,但總之大業時前隋盛極一時,但百姓反倒食不果腹?

  田地不夠,便吃不飽肚子,百姓吃不飽,則民亂自起,李世民隱隱抽了一口涼氣。

  這是一種全新的視角,讓他身體都有點禁不住顫栗,作為一個帝王他更是一眼就看出了這算學于治國亦可稱利器!

  稍微讓李世民松了口氣的是,大唐被羅列出來的武德元年和貞觀二年對比并沒有那么慘烈。

  貞觀二年相較于武德元年,耕田畝數在增長,戶數也在緩慢增長,每戶大致所有的良田畝數也在增長。

  但李世民同樣也心知肚明,開皇元年與大業三年相距足足有二十幾年,武德元年至貞觀二年,不過也才十一年,與之放在一起比較并不公平。

  不過就算如此,李世民也隱隱嗅到了一股不太好的味道。

  這戶縣離長安太近,故而李世民對其地理也清楚得很,雖毗鄰澇水土地肥沃,但這個縣城所有的良田數目總歸是有盡頭的。

  但百姓戶數的增長有盡頭嗎?答案顯而易見。

  這便是有限的耕田與無限的民戶之間的矛盾!李世民心中猶如黃鐘大呂,頓時便想起來了那個馬什么陷阱。

  房杜二人所羅列的數字并不復雜,甚至這般對比有出現過在其他臣子的奏折當中。

  但僅僅是多計算了一步,便如此直觀!不愧是科學之王!

  “玄齡克明,于唐功莫大焉。”

  李世民似贊似嘆的說了這么一句,惹得兩人連連擺手稱不敢。

  帶著這股莫名的心情,李世民翻過這頁奏折,入目所及的是更加復雜的數字。

  這真是奏折?但朕怎么看不懂?

  但上面寫的終歸是認識的文字,李世民靜下心來逐字逐句仔細斟酌意思,看得很是緩慢。

  在這個過程中有內侍進來靜悄悄掌燈然后默默退了出去。

  太子承乾和皇子泰談話的聲音夾雜著皇子治吵嚷的聲音由遠及近,抵達了甘露殿門外。

  但隨后與內侍輕聲交談后,這三位皇子便默默退走。

  在這個過程中房杜二人一絲不茍站的站著,偶爾抬頭看看懸于殿上的《秦婦吟》,這副經過裝裱的字帖被燭光映著,仿佛字字泣血。

  御膳房送到此處的飯菜也已經取走熱了兩次,直至內侍打算第三次詢問時,大唐天子方才發出一聲悠長的嘆息:

  “原來如此。”

  “國愈富盛,民愈貧苦。”

  房玄齡與杜如晦不顧身體勞累一起躬身見禮。

  這也是他們對這位年輕帝王佩服的地方。

  登基之初雖然沒人敢說,但不知多少人心中打算看這位天策上將的笑話。

  畢竟誰都知曉,單靠兵鋒之利是沒法治理天下的。

  但幾年下來,這位曾經的天策上將自己從馬背上從容下來,并開始了有條不紊的文武并重以治天下。

  并非生而知之,只不過是勤敏好學罷了。

  面對房杜二人的態度,李世民也鄭重對這兩位肱股之臣行了一禮。

  隨即將這份不薄的奏折揣到了懷里,此時方覺肚中饑餓,連忙招呼兩人一起用膳。

  在此處蹉跎半日,用膳后的兩位臣子面上的倦色十分明顯,李世民也不挽留,命內侍將兩位國公送回府上。

  隨后興奮難耐的李世民轉入后宮,直奔長孫皇后處,迫不及待的和觀音婢分享想法。

  “國愈富,民愈貧?這是何般道理?”

  長孫皇后不解。

  “若無戰亂,一戶民可誕幾子?”

  李世民反問。

  對此長孫皇后還是了解的:

  “逢遭戰亂,百姓家中貧苦,多會選誕子以增勞力,然女嬰難活,且多有溺女嬰之舉,最終一戶或有三子。”

  “若是太平盛世,尋常百姓一戶多半會撫三至五子,二至三女。”

  李世民點點頭,繼續反問道:

  “那……太平盛世的百年之后呢?”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