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208章 鬼子拜壽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這倭國,不知戰。”

  李世勣已經大膽對這倭國做出了斷言。

  從先秦起,漢家的武將們無不對情報十分重視。

  畢竟兵家孫子的名言但凡是領兵的無不知: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并且《始計篇》尾,孫子稱這通篇兵法所為不過兩件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用間篇》也同樣有總結,“先知者,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因此但凡是漢家將領,無不對情報十分重視,畢竟這才是真正的“兵之要”。

  結果倭國反倒是盲目相信二手消息。

  “這倭國就不思量一下,高句麗和百濟總不能如實告知,需倭國大軍增援以抗唐吧?”

  李靖之前閉口不言,此時聽李世勣闡述想了一下道:

  “這倭國困居島國,又無強敵相爭,且有海以作天塹阻隔。”

  “恐怕……不類我唐,多矣。”

  杜如晦若有所思,李靖的言猶未盡之意他倒是聽懂了一些。

  就如南北有民風之異,中原與西域又難有類比。

  那這倭國起于海島,其民習俗多半也與中國完全迥異。

  故而并不能以唐人漢兒的想法去推測倭國的想法。

  但一時間杜如晦反倒是對這倭國升起了濃厚興趣。

  等這海島上有唐之疆土時,他很想去看看。

  當倭國正式參戰的時候,在百濟看來,朝鮮半島已經進入了垃圾時間。

  高句麗用自己的臉把唐軍的的通紅。

  咱百濟復國軍雖然打不進去泗沘城,但唐軍也打不出來啊。

  只要堅持下去,勝利必將屬于百濟!

  于是從倭國留學回來的百濟王子扶余豐璋再次發動了傳統藝能:半場開香檳。

  他遣派使者去給劉仁軌炫耀說:

  我們盟友倭國的大軍已經在路上了,識相的現在撤軍本王還能敲鑼打鼓相送,要是不識相繼續頑抗,等倭國天兵到來,你們就等死吧!

  劉仁軌回應很得體,聽完之后彬彬有禮的把使者送出城,說讓我考慮考慮。

  但使者前腳剛走,劉仁軌后腳就點起大軍,等到入夜之后便迫不及待發動了一場“卑鄙無恥”的偷襲。

  已經在提前慶祝勝利的百濟復國軍根本沒想到這一出,當場大敗,扶余豐璋一路逃竄了兩百多里地頭也不回。

  劉仁軌籌謀這個機會已經太久了,見此毫不猶豫領軍推進,連戰連捷,并一鼓作氣攻下了百濟復國軍的軍事重鎮真峴城。

  真峴城之于百濟和新羅,就像潼關之于長安和洛陽一樣,劉仁軌重新占領了這里也就意味著和新羅重新搭上線了。

  孤軍作戰的窘境結束,唐軍在劉仁軌的帶領下正式開始轉守為攻。

  奏報送到洛陽之后高宗開心的不行,于是當場就允了劉仁軌的請求。

  冷兵器時代,因為信息的傳遞有嚴重的滯后性,因此能打勝仗的將軍往往都有超人一等的眼光,能夠精準預判戰局的走向,并提前做出布置,劉仁軌就是如此。

  在給高宗寫奏折時唐軍不過剛剛攻下了真峴城,但劉仁軌從容不迫的判斷,百濟叛軍已不足為慮,唐軍在朝鮮半島最終要面對的必然是倭國,因此多來點水師吧!

  有人形容高宗和袁紹在軍略上是有一點相似性的:大順風的時候好謀無斷,打逆風仗的時候堪稱英主表率。

  面對劉仁軌的求援高宗毫不猶豫答應,甚至沒有按唐朝慣例從江淮征募水軍,而是直接急令山東就近征調七千健卒,發戰艦一百七十余艘,由孫仁師帶領支援劉仁軌。

  而在同時,劉仁軌對百濟的預判一一應驗:

  鬼室福信想擁兵自立,于是干掉了一心復國的道琛,扶余豐璋不甘大權旁落,便搶先下手以謀反之名誅滅了鬼室福信。

  上層的腥風血雨也讓中層將領們心灰意冷,于是黑齒常之、沙吒相如等百濟將領重新投了唐軍,幫助劉仁軌剿滅“百濟叛軍”。

  這種情況下扶余豐璋只能給倭國軍叫爹:再不支援我就死給你們看!

  倭國說兄弟你別急,我陸軍無敵,看我從地面殺穿新羅,包抄唐軍后路!

  說白了還是倭寇本性犯了,當時新羅已經完成了經濟改革,堪稱是東北亞的貿易中心,倭軍選擇進軍新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貴族們垂涎新羅的財富,上岸之后猶如狗入包子鋪,流連了五個月之久。

  直到劉仁軌打到了百濟復國軍的臨時首都周留城下,眼看著再不支援說不過去了,號稱要從陸地打穿新羅的倭軍才突然想起來:

  哦,我們有船的啊。

  663年八月,倭軍重新集結三萬七千人,駕千余艘戰船,揮師北上支援扶余豐璋。

  劉仁軌洞若觀火,令劉仁愿和孫仁師領陸軍圍攻周留城釣魚,引誘倭國救援。

  自己則親率水師駐守白江口準備以倭喂魚,萬事俱備就等鬼子來拜壽了。

  中日兩國在歷史上的第一次交手就此打響。

  成都府衙里的眾人大開眼界。

  “頗多戰亂。”劉備皺眉評價。

  “頗多戰功。”張飛挑眉評價。

  “頗多無智。”龐統揚眉評價。

  孔明看看這三人,搖著羽扇哈哈大笑:

  “如今看來,開疆擴土僅有二難,一在后勤,一在鎮撫。”

  “余不才,略懂此道。”

  其他人聞言,在心里一起撇嘴:

  汝若略懂,吾等皆為無慧也!

  龐統盯著孔明,一時間倒是有點患得患失了起來。

  若論州郡之間縱橫,因勢利導奪人心以全計,他自認并不差。

  但要放眼天下帷幄,運籌總覽定民心以興治,孔明更勝一籌。

  就如他和翼德能奇破陽平關,速定漢中,發揮舉足輕重作用的是孔明的流馬以及攻城器械。

  荊襄戰場云長元直速戰速勝,巨舟揚威,其中最大干系依然還是工學軍械。

  一眼似乎看不到孔明的功績,但細細數來,處處皆有孔明之功。

  因而一時間龐統心中警醒之意更甚:若是自滿于眼前,必被孔明拋遠!

  面對龐統的眼神,孔明笑笑寬慰,然后仰頭看著光幕若有所思:

  “這高宗……頗類袁本初?”

  這時候孔明也感慨后世后輩的想法,毫不相干的兩人竟也能拉扯到一起,但猛然一看竟還頗有道理。

  張飛也看懂了后世的意思,摸著下巴道:

  “出軍愈多反而愈弱……這不就是大哥?”

  “大哥頗類袁本初?”

  立馬,劉備想要刀人的眼神就遞了過去,于是張飛立馬順從的改口:

  “呃……是袁本初頗類兄長,不,是高宗頗類兄長。”

  少傾,捂著腦袋的張飛憤憤不平:

  怎么說都被責,大哥真是忒霸道!

  舒爽了不少的劉備伸了一個懶腰,頓覺神清氣爽:

  “這朝鮮半島似是窮困之地。”

  后世給的地圖能夠模糊看出來,這朝鮮半島山川丘陵雜多,非沃土也:

  “只是若圖倭國,當控此地。”

  “徐徐圖之即可。”孔明下了斷語。

  對于倭國孔明自然也是思考過的,最終結論就是沒必要著急。

  畢竟如今漢室未復不說,這倭國也委實沒什么好懼的,畢竟梳理其事跡也明白,要一直到南北朝結束前后,這倭國才算是開蒙。

  孔明理解后輩對倭國復雜的感情,但正因如此,才應該穩步發展,改船造船,勘察海洋地理,強大自身。

  否則若是輕功冒進,力有不逮時便想要遙控倭國全境,稍有差池便是養虎為患之舉。

  朝鮮半島復雜的情況也讓李世民大開眼界。

  李治果斷的決策也讓李世民頻頻點頭。

  同時不由得冒出一個想法:

  莫非,朕之遺澤太過豐厚也反倒是罪?

  輕輕扯著胡須,李世民反倒是有點明白了為何會有崽賣爺田不心疼了。

  從小養在深宮,一兵一卒皆非他所攢,一帆一船也都不是他所敲。

  揮揮手數十萬大軍皆供調遣,一句話千帆跨海為唐死他鄉。

  李世民雖是后世所說的“太原公子”不假,但戎馬數年,他見過士卒如何哀嚎著死去,經歷過在短短數十里的土地上和敵軍膠著拉扯死戰。

  這些經歷他肯定會講給兒子聽的,但顯然講述終歸是講述。

  或許確實應當讓皇子們去切切實實了解一下民生,李世民心想。

  不過同時李世民也看到了新羅富庶的消息。

  雖然彼輩之富對大唐來說不值一提,但既然有利可得的話:

  “這新羅之財,亦可為大唐之財。”

  杜如晦也過來詳細端詳著地圖,接過炭筆,在萊州和倭國之間勾起線條,移動炭筆再將遼東與倭國連接起來。

  兩條線條在新羅完成了交匯,于是杜如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若要平唐之東境,控新羅頗為重要。”

  而且,杜如晦也看的清楚,若是這類海上商路開通且有利可圖,江浙和山東的海商恐怕會爭相出海,長此以往,只要唐威不墜,這東境之風俗,或將大不相同。

  但東海有什么足夠吸引人的利益呢?杜如晦陷入沉思,隨即就想起來了高仙芝,以及光幕彼時的隨口所說:

  “新羅婢?”

  (本章完)

  請:wap.ishuquge.la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