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二鳳寫信的是薩珊王朝的末代皇帝伊嗣俟。
眾所周知,歷史向來盛產倒霉蛋,伊嗣俟也差不多。
而且他的劇本大伙實在是太熟悉了:主少國疑,外憂內患,大權旁落。
薩珊王朝取代了安息帝國,同樣也繼承了安息帝國和羅馬的矛盾。
就在伊嗣俟登基前,好巧不巧薩珊王朝和拜占庭的四百年戰爭打出了結果。
613年起,為了這場百年恩怨,雙方可以說竭盡全力。
拜占庭有皇帝希拉克略親征,并找了找了哥薩克人和西突厥作為幫手。
薩珊王朝前所未有的加了重稅充實國庫,并聯合斯拉夫人及阿瓦爾人同攻。
最終的結果是薩珊王朝大敗,政局動蕩,五年換了五個皇帝,伊嗣俟是第六個。
632年即位的伊嗣俟能坐穩帝位不是因為手段多高明,而是因為信奉大食教的阿拉伯人出現了。
阿拉伯人對拜占庭和薩珊王朝同時發起了攻擊,并且在四年后就成功攻克了薩珊首都泰西封,波斯皇帝伊嗣埃開始東逃。
而東面有誰呢?西突厥汗國和唐帝國。
鑒于西突厥曾經幫著拜占庭狂揍薩珊王朝。
伊嗣埃只能將希望寄托到了李世民身上。
從638年起的十年間,二鳳連著收到了伊嗣埃四封言辭懇切的求救信,然后二鳳連著婉拒了四次。
畢竟從東亞到紅海,直線距離六千公里,一來一回哪怕用飛的也有三萬里路了,這個距離在古代真的沒辦法。
651年伊嗣埃死后,兒子卑路斯繼位,繼續給大唐皇帝寫求援信。
第一次李治實話實說,太遠了愛莫能助,而且還有西突厥呢。
第二次西突厥已經滅亡,李治被煩的實在沒辦法,派使者過去封卑路斯為波斯都督。
675年,已經徹底吞并了薩珊的白衣大食開始東侵。
卑路斯拿著李治親封的印信直接去了長安,受封右威衛將軍。
而前面裴行儉討要的這個泥涅師,就是卑路斯的兒子,也就是現任的波斯王。
對甘露殿眾臣來說,大唐的未來他們遲早都能親眼見證。
反而是這種數萬里之遙的風土人情,更讓他們感興趣。
“也就是說,此時那伊嗣俟還未登基?”
房玄齡滿是興趣的算了算:
“嗯……此時應當正是內憂外患之時。”
“我等能有何為?”
李世民盯著那阿爾達希爾的名字瞧了又瞧,不過最終還是放下,畢竟此人多半死了快四百年了都。
至于光幕的調侃,李世民只能說已經習慣了,畢竟又不可能真鉆光幕里去將那聞莽揍一頓。
此時聽聞房玄齡的發問后搖頭:
“我等能做的唯有肅清四方,那薩珊此時一年一國君,野心勃勃之輩怎會因萬里之外一言而能合心抗敵。”
隨即語氣充滿艷羨:
“這大食,倒是成了漁翁得利之輩。”
話里話外就一個意思:此等好事怎沒輪到我?
杜如晦則是皺起了眉頭:
“這薩珊未滅時,這阿拉伯還是大食,等到盡滅薩珊后,被稱白衣大食。”
“玄宗時那高仙芝與其激戰怛羅斯時,又稱黑衣大食。”
“有何分別?”
信息太少,眾人只能面面相覷,房玄齡只能勉強猜想道:
“聽其言,這阿拉伯人似乎皆信大食教,或是因此?”
也只能先這么猜想了。
李世民則是依稀記起:
“那怛羅斯時,光幕也說黑衣大食還正與拜占庭激戰,這羅馬竟長命至此?”
畢竟若是這么一算的話,這羅馬國祚豈不是至少有七八百年?
杜如晦不太同意:
“這拜占庭之于羅馬,或類我唐之于中國、華夏。”
“以外人看之,我華夏國祚不也是千年未滅?”
這個說法被李世民點頭接受。
接著只見他走到地圖旁,用手簡單丈量了一下距離,搖搖頭道:
“陸路乃天塹,路上還有千百諸國阻攔。”
食指再次點了點長安,順著河西走廊和蔥嶺劃出一道弧線,隨后在開伯爾山口點了點:
“此地富庶,或可設軍府,以御西敵。”
那后世的記錄還是讓李世民心里癢癢的,一個天竺小國而已,就能大氣不喘的直接包攬二十萬人糧草!
此地富庶或許真的超出想象。
看著陛下站在地圖前日常再次陷入了沉思。
李世勣湊到蘇定方旁嘿嘿笑道:
“定方痛失愛徒,感想如何?”
蘇定方登時黑了臉,不咸不淡道 “入陛下之眼,皆是為國,有何不好。”
“反倒是懋功將軍。”
蘇定方打量了李世勣兩眼,忽然笑道:
“我于長安蹉跎三十年,竟還與你齊名。”
“如今再添三十年征戰……”
話猶未盡,但其中意思很清楚。
李世勣冷哼一聲,自討了個沒趣。
李靖對這些都不參與,只是有點艷羨的感嘆:
“西突厥竟也能參與這等大國征伐……”
“世界廣袤……”
劉備喃喃道,想起來了光幕此前的話:
“小國無主權,弱國無外交。”
“亡國之徒,尤甚于此。”
隨即略有神往:
“不知有生之年,能否見這阿爾達希爾一見。”
那唐朝皇帝面對的是這薩珊的末日,他們面對的則是安息帝國的末日。
但正因為離得太遠,這個距離下,無論是沖突還是合作都顯得不太可能,所能做的大概也就唯有文化交流了。
因此劉備反而對這開國之君本人有點感興趣。
張飛則是顯得興致勃勃:
“我等若是送信過去,揭露這阿爾達希爾要謀反,會如何?”
孔明仔細琢磨一下后搖了搖頭:
“其間花費,由翼德出即可。”
“會如何,做了便知。”
張飛當時退縮:
“算了算了,花錢聽響,俺可無這般興趣。”
孔明登時大笑。
廳中唯有劉巴還記得一開始的目的:
“這唐朝是要平定西域騷亂,與這薩珊帝國又有何關系?”
孔明興致缺缺道:
“假途滅虢之計而已。”
“且看便是。”
從李治那兒要到泥涅師之后,裴行儉一行人就上路了。
長安到西域,這一路跋涉甚是辛苦,于是到了西州后裴行儉就迫不及待的動用人脈了。
在此地鎮守二十年可以說大大小小沒有不服氣的,都迫不及待的過來為裴行儉接風洗塵。
而在宴席中,西域本地人也問清楚了裴行儉的工作:
護送新的波斯都督泥涅師前往波斯國上任。
并且席間裴行儉還大聲抱怨,稱現在酷暑上路簡直是找死,他要等入秋后天氣涼快了再走。
這個消息很快被送到了密謀造反的西突厥首領那里,這讓兩人松了口氣:
我就說嘛,朝廷怎么可能就送這區區十幾人過來平叛?
裴行儉對此早有計較,先是召見了安西四鎮的頭人,稱如今水草豐茂正好打獵,讓四鎮的頭人召集一點年輕子弟,一起出行玩耍。
對此也沒人有所懷疑,畢竟裴行儉當安西都護時本就有這個興趣。
而拜裴行儉本身名聲所賜,很快就拉起來了上萬人,裴行儉在西域的工作成功程度可見一斑。
于是這一萬多人就以打獵為名,左轉轉西晃晃,很快就不經意到達了密謀造反的阿史那都支的營帳。
裴行儉也很講道理,他讓一萬多人在原地等待,然后派遣一個使者去講道理。
阿史那都支很懂事,當時就選擇了投降,隨后裴行儉用阿史那都支的令牌將西突厥各部同謀造反的酋長召來一起抓了。
隨后選出一支精銳騎兵,直接突襲了另一個造反頭子李遮匐的營帳,當場逮捕。
至此,這場還未發生的動亂消弭于無形,西域的頭人們自發在碎葉城為裴行儉勒石稱功,兩個造反頭子也都被押送去長安表功。
最倒霉的應該是泥涅師,裴行儉跟著表功的隊伍一起回長安了,壓根不在意他。
被用完就扔的泥涅師只能吭哧癟肚自己去了吐火羅。
這位薩珊王朝的末代皇室在吐火羅客居二十年,最終也沒能實現復國夢。
707年泥涅師重新回到長安,接受了唐中宗授予的左威衛將軍職位。
最終病死長安,為薩珊王朝畫上了句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