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77章 崽賣爺田不心疼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吐蕃能大敗這唐朝?”

  張飛表示懷疑。

  安史之亂那吐蕃貴族的種種記錄張飛還沒忘呢,只是覺得這大唐武功正盛,這吐蕃就敢迫不及待上來捋虎須了?

  孔明不以為忤,羽扇一揮笑道:

  “我等不妨假設,翼德你若為吐蕃國主,欲為吐蕃開疆拓土,當如何抉擇?”

  “俺……”

  張飛摸了摸鋼針似的胡須,計上心頭:

  “效仿呂布安祿山之流,拜那高宗武后為義父義母。”

  “再效仿司馬懿之流,陰養士卒,只待……”

  “停停停!”

  孔明略感頭痛,用羽扇敲著張飛的腦袋:

  “休要玩笑!”

  “好好好,且讓俺想想。”

  張飛略感委屈,這計策怎么著也算是取歷代精華了,如何不行?

  不過開啟認真模式后,三軍統帥張飛對著身后的地形圖看了又看后也不得不承認:

  “若想外拓,似乎確實僅有出青海,襲河西一途。”

  這副地形圖標的簡略,但也能看的清楚,這吐蕃四面八方皆為連綿山脈。

  唯有東部乃是群山闕口,順著走就是那后世所稱的青海湖,再從青海湖往東就是河西走廊了。

  孔明點點頭道:

  “這青海于吐蕃來說,乃必取之地。”

  “其地有被唐朝擊敗滅國之吐谷渾部眾,有與唐朝關系不睦之黨項諸部。”

  “吐蕃必將秣馬厲兵,傾國之力而取之,唐朝若無防備,恐……”

  需要說明的是,吐蕃的國策非常簡單:

  就是要吞并吐谷渾,拿下青海。

  吐蕃第一次進入大唐的視線就是因為劫掠吐谷渾。

  貞觀十一年,李世民接到了吐谷渾的哭訴:爸爸,有人打我!

  還沒等二鳳仔細調查清楚呢,貞觀十二年就接到了吐蕃侵掠松洲的消息。

  新仇舊賬一起算的情況下,大唐當時給了吐蕃足夠的尊重:

  起五萬大軍,侯君集任行軍大總管,執失思力與劉蘭各為左右翼策應,牛進達為前鋒,四路齊出攻吐蕃。

  結果讓二鳳沒想到的是,主帥侯君集還沒動身呢,前鋒牛進達就已經大敗吐蕃了。

  而且吐蕃跪的相當迅速:

  不僅飛速將此前侵占的人口土地皆盡歸還,還遣使認錯,并讓祿東贊親自為使,獻黃金五千兩,珍寶數百,既是謝罪,也是為求親。

  松贊干布確實稱得上吐蕃的一代英主,跟二鳳也算是翁婿和諧的佳話,其人活著的時候是大唐與吐蕃的蜜月期。

  李世民本身就是個軍事家,具體反應到大唐的國策上就是對吐谷渾的極端重視。

  因為這塊地方介于大唐和難搞的吐蕃之間,屬于戰略緩沖區。

  同時還控制著青海四面八方的所有交通要道,聯系著中原與漠北、西域、西藏、甘南等地的溝通交流。

  也是因此,李世民在整個貞觀年間都在密切注視著吐谷渾,一旦有反唐或者自立的苗頭出現就飛速介入,以雷霆之威剿滅,同時不惜以和親的手段讓吐谷渾成為大唐的忠實擁躉。

  因此在整個貞觀年間,吐谷渾國滅之后雖然名聲不顯,但二鳳對西突厥的攻略每次都是多路齊發,吐谷渾所控制的青海道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并且在貞觀后期,青海道也成了絲綢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唐的經濟命脈之一。

  成為天可汗最忠實狗腿子的吐谷渾也是鎖死吐蕃東進的第一道屏障。

  但到了李治時期,這道屏障出現了裂痕。

  侯君集一抬頭就看到了長孫無忌幸災樂禍的笑容。

  “潞國公運不及人也。”

  這是長孫無忌小聲說的話,看似關心哀嘆,讓侯君集有一瞬間想和這死胖子拼了。

  不帶這么欺負人的!

  不過心底也在反思,莫非自己的運氣在玄武門用完了?

  有光幕啟路本是好事,但連著在京城呆了那么久,涉及到自己的都只是片言碎語。

  結果一不在長安,就抖出來一個大消息。

  倘若他侯君集當時在場,當場抱著陛下的腿求情,是不是也不至于陷入如今尷尬的境地?

  侯君集心中的哀嘆影響不到李世民。

  對后世稱他為軍事家,并對這吐谷渾的一長串分析,李世民淡定點頭:

  “如此言論,不過朕于吐谷渾軍略的十之二三。”

  沒錯,朕就是這么強,就是這么想的。

  同時也瞪大眼睛,將這些分析一股腦的全都記了下來,并打算晚上尋杜如晦要來記錄溫習一下。

  李靖只敢在心里撇撇嘴,但同時心里也戰意洶涌。

  光幕這個說法與他所想不謀而合,而如今剛好搶先發難,給吐蕃人一個驚喜!

  房玄齡隨即提出自己的建議:

  “于青海湖鎖死吐蕃東進之路,爾后開關貿易即可。”

  張議潮篇河西的慘狀已經昭示了吐蕃的野蠻,房玄齡可不打算將這戰火燒到未來的大唐命脈上。

  杜如晦的看法與老朋友一樣,更加井井有條:

  “八年后吐蕃傾力而來敗于我唐先鋒軍,那如今更是不足為患。”

  “與其冒著高反之憂強征,不如鎖之,更能以重利驅之攻西突厥。”

  在意識到如今吐蕃的弱小后,眾臣一時間倒是看的分明了,這吐蕃不過就是一個高原上的突厥人罷了。

  輕輕點頭,將房杜二人說的都納入考慮,李世民對這所謂的裂痕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想來……應當是皇子治滅西突厥后便以為西域高枕無憂。”

  “目中所見,唯有朕未能平的高句麗。”

  吐谷渾是二鳳親手給河西走廊打造的一重保險。

  而這重保險,在李治并不是很重視的情況下,被祿東贊親手撕開。

  就如同二鳳當時一意孤行要定高昌一般,祿東贊同樣為吐蕃精準的找到了一個窗口期。

  以655年蘇定方掛帥征伐高句麗開始,唐朝與高句麗開啟了高宗時的十四年戰爭。

  在蘇定方遼東掛帥的次年,656年祿東贊揮師攻取白蘭羌,660年以白蘭羌屬地為跳板,蠶食吐谷渾。

  并且,祿東贊還有意的對唐朝拉扯,既拖延遼東的攻略,也遮蔽吐蕃的小動作。

  662年,吐蕃與弓月部落締盟,聲勢震天,號稱要反唐,李治不得已派蘇海政為鵬海道行軍大總管平叛。

  祿東贊面對唐朝天軍顯得很淡定:

  給我們錢和糧食,我們就不反唐了,不然我們立馬跑,等你走了繼續反唐。

  蘇海政為求速平,饋敵軍資約和。

  祿東贊嘗到了好處,于是開始加大力度,同時混淆李治的判斷,讓李治很難理智。

  663年,被吐蕃連連攻伐的吐谷渾遣使入朝,稱吐谷渾滅亡在即,乞求援助。

  而同時,祿東贊也指派使者入朝,稱吐谷渾侵犯吐蕃,請求唐朝發兵攻吐谷渾,主持公道。

  李治人傻了,做了個最蠢二的各打五十大板的決定,“皆不許援”。

  同年年末,弓月部落在祿東贊的指使下,再次進攻于闐,引得安西都護來救。

  665年,祿東贊再次聯合疏勒、弓月侵于闐,李治不得已,再次派兵救援。

  而其中吐谷渾入朝稱危在旦夕并非危言聳聽,根據吐蕃自己的歷史記載,從659到666年,祿東贊一直都在吐谷渾境內主持吞并工作。

  663年入朝求援的吐谷渾人很可能是內部親唐派能發出的最后的聲音了,但可惜李治沒有時間仔細傾聽。

  而在高句麗被李勣滅國后的665年,在關于如何如何懲戒吐蕃的意見上,李治再次不理智了。

  閻立本表示:滅高句麗既不勞民也未傷財,打吐蕃沒有任何問題。

  契苾何力認為:大軍若至吐蕃可能回縮,不如假意拒絕吐谷渾求援,然后大軍悄悄合圍,一戰而定。

  姜維的后人姜恪怒罵:吐谷渾與唐乃是唇亡齒寒,這時候甭說那么多了,先出兵把吐谷渾保下來再說!

  李治皆不許。

  李世民依稀記得,此前聽光幕講三國時,他曾數次嘲笑曹丕的“帝不聽”。

  結果沒想到啊,曹丕帝不聽,李治帝不許,相映成趣。

  “優柔寡斷!”

  李世民很生氣:

  “此乃敗唐之基業!”

  雖然還沒動手,但后世親口承認了這吐谷渾的戰略緩沖以及河西道的保險,都是他親手促成造就的。

  于是后世曾經提過的那句話再次讓李世民想了起來:

  “真是崽賣爺田不心疼!”

  這也讓李世民當即決定,今晚回去就要抽李治屁股一頓。

  反正兩歲的小屁孩啥也不懂,挨一頓打讓大唐皇帝念頭通達不至于怒氣郁結,也算是李治為大唐做的第一份貢獻了。

  小心掩喜色的李世勣謹慎道:

  “畢竟高句麗乃我唐大敵,后人只見陛下收西域之英姿,不明背后之嘔心瀝血,故而目中只有遼東。”

  李世民笑容滿面:

  “既如此說,想來懋功平遼東甚是吃力。”

  “或應入海師歷練,試取夷州以操海師。”

  李世勣那點小心思誰能不懂?煬帝征高句麗折戟,他千古一帝親征未滅。

  結果此國被李世勣誅滅,此份功績有兩個皇帝親征為對比,簡直不要太顯眼。

  故而李世民干脆順著李世勣的話,你為皇子治開脫眼中只有遼東,是不是因為伱在遼東打的太吃力了?

  李世勣心中對皇子治的一丁點好感頓時被扔到了扶余國:

  “遼東小國何須陛下出手?”

  “臣請親滅,揚我貞觀之威!”

  什么高宗啊,不熟。

  他李世勣是要做貞觀名將的!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