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80章 玄奘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最新網址:ixsw而高昌國的覆滅這個還有個有意思的事兒。

  絲綢之路在西域這里大體可以分為北道、中道、南道。

  其中南道的鄯善、精絕、于闐這條線在隋末已經廢棄,至于廢棄的原因,歸來時的玄奘寫在了游記里:

  尼壤城已經被沙漠吞沒,周圍僅能依靠一個三四里寬的大澤過日子,路非常難走,這個尼壤城就是公元三世紀時候的精絕古國,滅亡多半就是因為土地沙漠化,綠洲消失。

  這種情況下能走的只有中道和北道,但這兩條道挨得特別近,而且北道的伊吾在貞觀四年就主動投唐了。

  這種情況下高昌國就實際上成了扼守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但其不僅不投,還跟二鳳呲牙咧嘴的。

  這就別怪小心眼的二鳳找你麻煩了。

  平高昌的戰爭幾乎是二鳳一人一意孤行平下來的。

  貞觀十三年十二月,太宗令唐軍鐵騎兵發高昌。

  公卿近臣都勸:陛下啊,那么遠怎么打,打下來也不好守,別了吧。

  “帝不聽”。

  貞觀十四年八月,高昌被滅。

  對于高昌的處理意見,公卿近臣再次眾說紛紜。

  魏征反對,認為首惡已死,羈縻就行,屯守是耗費錢財,得不償失。

  并且還說如果派兵駐守的話,戍卒百人能死七八十個。

  褚遂良反對,認為派兵戍守此地是勞民傷財,建議立高昌王,質其子就行。

  “帝不聽”。

  對于高昌的判斷是少見的貞觀群臣集體看走眼的事件,因為此時正值吐蕃的國力上升期。

  此時二鳳如果沒有力排眾議率先拿下高昌,那么等吐蕃崛起后,大唐經營西域的窗口就會被徹底關閉。

  到了那時如果想經營西域,需要耗費的代價可能是滅高昌的數十上百倍。

  而有了安息做支點之后,貞觀十八年的焉耆都護府,二十二年滅龜茲設安西四鎮。

  再到高宗顯慶四年滅西突厥,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所以后來岑文本還專門上疏拍馬屁:高昌之平定,全賴兩個人。

  一個是陛下圣明遠見,一個是侯君集打仗有方,至于其他朝臣,全是幫倒忙的!

  魏征空想的駐軍死十之七八也沒有發生,貞觀十六年郭孝恪去西州當刺史,寫下了見聞。

  途徑高昌舊都,當時的戍卒皆有歡心。

  杜如晦看完感覺自己都不用回頭,都能想象得到陛下現在臉上是個什么表情。

  事實也是這樣,杜如晦都沒回頭,就聽到后面陛下的聲音:

  “玄成啊,汝以為,這高昌國當不當滅?”

  聲音很是和藹,但是蘊含在其中的雀躍只要是個人就都能聽出來。

  魏征不卑不亢:

  “臣以為,既已得知高昌國主明歲前來朝貢,如今討論如此問題,不合時宜。”

  李世民自討了個沒趣,撇撇嘴臉上笑容不減。

  英明的決定本身沒什么,但力排眾議的英明決定被千年后的后輩肯定,那爽快感簡直無以復加。

  沒看連侯君集都笑的合不攏嘴嗎?

  滅國之功是多少武將的夢想?而如今已經被光幕提前告知,怎能不歡欣鼓舞?

  如此開心的侯君集心里甚至冒出來了一個不合時宜的念頭:

  要不要干脆攪黃了高昌國主的朝貢?

  否則如果陛下稍使手段把那高昌國主收拾的死心塌地,他去哪兒尋滅國之功去?

  不過這個念頭轉瞬間就被他深深壓在了心底。

  親手捉了頡利可汗的李靖面色如常,更多的是對光幕內容的好奇。

  李世勣就有點酸了,退而求其次道:

  “陛下,那吐蕃……”

  “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李世民收斂了笑容。

  此前對于吐蕃也有情報收集,商賈稱吐蕃之地,行之有瘴氣附身。

  頭痛、呼吸費力,易倦怠,難使力氣等等,異常詭異。

  雖然知曉后世稱為高反,但那碗兒糖究竟能發揮幾分效果還是個未知數。

  但只要有機會他絕對不介意給對方來一記狠的,河西之恨,子孫無能,但他可是記在了心里。

  而此時杜如晦則是皺著眉頭打斷了李世民的暢想:

  “大家,這記載…有問題。”

  眾人看過去,只見杜如晦指著前面玄奘的記錄道:

  “光幕稱貞觀三年饑荒,官府許百姓自行求生,玄奘大師因此西出。”

  “今年六月徐州確有旱蝗之災,然突厥戰事彼時已然結束,并未有饑荒。”

  李世民“啊”了一聲,隨即明白過來:大唐與光幕的歷史出現了偏差。

  沒有發生饑荒,那么如此政令自然也就不會發布,玄奘也自然還在中原或南方,難出西域。

  怎么辦?甘露殿內群臣面面相覷。

  而大唐關于高昌國的決策,則是實實在在鎮住了成都府衙的眾人。

  “這前后不過一年,竟滅其國?”

  劉備口中喃喃,心中神往:

  “這大唐,真有強漢之風也!”

  他劉備夷陵之戰倒也是打了差不多八個月,然后輸的一無所有。

  漢中與益州倒都是勝了,但都打了數年。

  且漢中是慘勝,益州折了龐統。

  都遠不如這這李二鳳滅國來的干凈利落!

  于是劉備對這唐皇也愈發欽慕。

  張飛小聲道:

  “只求這唐皇年紀大了別如孝武皇帝一般就好。”

  去西域取經這種行為并不是玄奘法師拍拍腦袋就定下的,這條路事先已經有人走過了。

  公元399年,這一年是東晉隆安三年、后燕長樂元年、后秦皇初六年、西秦太初十二年、北魏天興二年、后涼龍飛四年、南涼太初三年、北涼神璽三年。

  “不是,這俱是同一年?”

  張飛一臉的不可置信,仔細數了一下:

  “八國并立?”

  “亂成這樣?”

  即使孔明也感覺有點驚到了,揉了揉臉艱難道:

  “難怪后世說起來司馬氏咬牙切齒。”

  這一年佛門大師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游歷了三十余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歷經十四年成功歸國。

  因為此時還是亂世,因此法顯一路上走的小心翼翼。

  在敦煌時候,當地的太守給了法顯很大幫助,這個太守名為李暠,就是后來被二鳳強行認成祖宗的那位,因此不得不說緣分也挺奇妙的。

  后來法顯將一路上的見聞寫成了《佛國記》,回國五年后去世,被稱作佛教的革新式人物。

  咱們現在的南沙群島就有一座小島被命名“法顯暗沙”,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名僧。

  “海天一色,風華無邊。”這是孔明的感嘆。

  而莫說孔明,廳內所有人都盯著光幕中的景色目不轉睛,畢竟他們都沒去過海邊。

  這是一片令人沉醉的藍色,藍色中有一座大部分浸泡在海水中的小島,只有頭部稍稍露出海面。

  而在這座被稱為“法顯暗沙”的島嶼周圍,有兩艘漂亮的白色巨艦正在梭巡。

  而光幕下方還有一行字,龐統直接讀了出來:

  “法顯暗沙是我國固有領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龐統眼神清澈,贊嘆道:

  “這名僧,生前往異國求取經典,死后其名永鎮邊疆,子孫不忘其功,亦是好結局也。”

  光幕中的畫面緩緩縮小,這僅僅在海面上冒頭的小島逐漸不可見。

  很快畫面已經換成了眾人看過幾次的地圖,孔明研究了一下:

  “這線條的意思,莫不是范圍內皆是后世中國領土?”

  劉巴端詳了一下感覺很是可惜:

  “這疆域線都畫到了這大島旁邊,為何不直接占了,那不比這海中的小島好上許多?”

  孔明想起來后世那亂七八糟的事情,悠悠道:

  “往事越千年……千年間,奴噬主,番邦侮,滄海桑田矣。”

  玄奘法師對于去天竺取經有如此執念,就是因為有法顯這個例子在先。

  只不過相較于相當低調的法顯,玄奘的人生就猶如開掛一般高調了許多。

  到了印度之后玄奘表示去就要去最好的,成功進入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習佛門各種經典。

  潛心修習五年后,玄奘大師再次動身,只身游歷古印度的數十國,在佛典上沒有一人能辯論過他。

  在印度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批駁了當時的佛學大師師子光的觀點,師子光引以為恥,請旃陀羅僧訶前來為難希望一雪前恥,但旃陀羅僧訶憚玄奘之威不敢言,一時間玄奘聲威更重。

  后來玄奘代表那爛陀寺與“順世論”者辯論,駁的對方啞口無言;與小乘論師辯論,再度獲勝。

  戒日王在曲女城單獨為玄奘開設佛學大會,十八個印度國王,三千名佛教學者,兩千名外道,沒有一個人能給玄奘大師詰難,一時間玄奘之名聲震恒河。

  可以說玄奘在印度充分詮釋了什么叫做佛門學霸,佛法上一人獨壓印度。

  并且閑暇時候玄奘大師還把《老子》給翻譯成了梵文,做了一波文化輸出。

  進入印度的一路見聞被玄奘撰寫為《大唐西域記》十二卷,為后來吳承恩寫《西游記》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同時《大唐西域記》在現代也成了印度研究古印度最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千年后印度反而來中國取經了,誰能想到?

  而在我們現代,大唐不夜城的大慈恩寺旁邊,就樹有玄奘法師的塑像。

  這位佛門大師深情凝望著南邊的大唐不夜城,就如同跨越千年看到了大唐的盛世一般。

  這一章寫的又是不太有感覺,對不住。

  (本章完)

  最新網址:ixsw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