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號,《士兵突擊》在企鵝視頻大結局。
本來呢,企鵝視頻是想要超前點映的,因為這樣可以賺一波錢。
別的不說。
就憑借著《士兵突擊》現在如此兇猛的成績,正如老鐘說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在這個時候掙一波錢應該也能理解吧。
不過呢,祖明不答應。
當初《掃黑狂浪》企鵝視頻想要點映的時候祖明就不同意,這一次同樣如此。
祖明是堅決不同意,他認為這是殺雞取卵。
不僅僅祖明,其實林星同樣也不贊同。
如果僅僅只是祖明倒還罷了,但再加上林星,尤其是現在企鵝視頻可以說跟林星的關系還比較的好。
要知道《夏洛特煩惱》最終也是在企鵝視頻定檔獨播的。
就憑借著這些關系,企鵝視頻也不想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為此,這一次《士兵突擊》就是常規操作在10月10號大結局。
只不過后邊是加了幾更。
沒錯。
《士兵突擊》并不僅僅是沒有點映,相反,《士兵突擊》還直接加更了。
很多人看完大結局只覺得意猶未盡。
“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
“今天比昨天好,這就是希望。”
“不要對沒做過的事情說沒意義。”
“頂得住和頂不住是個選擇題,我沒選擇頂不住的權利。”
“日子就是問題疊著問題,你惟一能做的就是迎接這些問題。”
“我認識一個人,每做一件小事都像救命稻草一樣抓著,最后才發現,他抱住的已經是參天大樹了。”
“你現在混日子,小心將來日子混了你!”
“想要和得到中間還有兩個字,那就是要做到”
“飯得一口一口吃,事得一件一件辦“
很多人開始對《士兵突擊》二創,尤其是不少的人把《士兵突擊》里的一些經典臺詞全都剪輯了一些。
就好多迷茫的人總是喜歡聽一下《士兵突擊》打一下雞血。
其實正像老鐘說的,那許三多就是高誠的評價的,本來是個牛人,但天生一副熊樣。
想一下一開始高誠是多么的討厭許三多,但是后邊呢??
后邊他是真的喜歡上許三多。
其實現實生活中成才這樣的人更混的開,也正如《士兵突擊》里一樣,一開始大家都討厭許三多,但是后邊卻都喜歡上了許三多。
我覺得道理是一樣的。
對于許三多,老鐘認為許三多是鈍器。
“許三多是被現實捶打卻未曾變形的“鈍器”。這個被父親稱作“龜兒子”的農村少年,帶著未被世俗規訓的原始生命力闖入軍營。
他的笨拙令人焦躁:分不清左右轉向的隊列訓練、被坦克轟鳴嚇出尿的狼狽、死記硬背戰車參數的固執,都像是現代軍營里的異類存在。但正是這種近乎偏執的“鈍”,讓他成為精神純度的檢測試劑。
在草原五班修路時,他像西西弗斯般日復一日搬運石頭,用333個腹部繞杠完成精神涅槃。
在鋼七連整編后獨自堅守營房半年,把條令條例背誦成安魂曲。許三多的成長軌跡如同老農墾荒,用最原始的方式開鑿出精神深井,印證著“慢就是快”的生命哲學。”
關于許三多這個總結其實很多人都是認同的。
這么說吧,假如你是許三多,你恐怕在這其中任何一個地方就掉隊了。
不說別的,有多少人五班就直接廢了呢??
想一下多少人高中的時候都是挺勤快的,但是后邊呢??
上了大學不就是因為宿舍的人都放縱自己也變得放縱了嗎??
“成才則是屬于精明和算計,這個天生神射手的早在新兵連時期就顯露出與許三多截然不同的生存智慧。
他懂得在射擊場故意脫靶以藏拙,深諳調動情緒增強肌肉記憶的訣竅,更擅長在不同連隊間尋找晉升通道。
甚至他會準備好幾盒煙以應對不同的人。
總之就是屬于圓滑的。
從鋼七連跳槽紅三連的“背叛”,到老A選拔賽中拋棄伍六一的抉擇,無不暴露其功利主義的生存邏輯。
他所有的成績都仿佛是精心計算的戰利品,卻在袁朗“好好做人”的審判中遭遇價值觀雪崩。
這個永遠知道下一站在哪里的聰明人,最終在草原五班的星空下開始重構精神坐標系,完成從“槍王”到“軍人”的質變。”
許三多一直都是知道不拋棄不放棄,但成才一開始是把這話忘記了,所以他才回草原五班開始找自己的枝枝業業。
對于老鐘來說,她這屬于關于《士兵突擊》的最后一篇文章了。
因為接下來不需要她發了。
在《士兵突擊》開播這十天來,老鐘真的屬于高強度的發劇評了。
她和其它人不一樣,其它人基本上都是會發一些視頻的,但是老鐘只發文字。
這么幾年了,老鐘真的一直都是只發文字。
《士兵突擊》老鐘一共發了30篇劇評,也就是說平均一天就發3篇。
關鍵這每一篇都差不多三四千字了。
這每天碼字量簡直就是驚人。
最關鍵的是老鐘發的這簡直就是沒有一個糊弄水的,全都是比較強的。
也就是說老鐘的劇評算是給《士兵突擊》增加了不少的熱度,而接下來《士兵突擊》也直接開了研討會。
研討會是一部成功的劇必須要做的。
當然,在研討會上也有領導們說起了數據還有關于超前點映的事情。
“企鵝視頻兩度放棄超前點映的決策,標志著流媒體平臺對內容生態的重新審視。
在《掃黑狂浪》時期祖導的反對尚屬孤例,而《士兵突擊》中林星的加入形成創作者聯盟,迫使平臺方正視“內容生命周期“的價值——當劇集具有現象級傳播潛力時,短期收割可能摧毀長尾效應。
平臺最終通過加更策略平衡用戶黏性與商業訴求,這種“反算法“操作反而激活了用戶的二次創作熱情。數據顯示,大結局后72小時內B站相關二創視頻增長300,驗證了“延遲滿足“帶來的傳播勢能。”
這個數據也讓現場的不少人有些佩服,同時也覺得這《士兵突擊》賭博算是成功了。
接下來就是編劇、導演依次的發言了。
當然了,免不了林星的發言。
林星道:“《士兵突擊》的現象級傳播其實我認為就兩點,之前我們經常說的第一要尊重市場,第二要尊重觀眾。
現在的軍旅題材每一年播出差不多要達到40部,但是65陷入“特種兵偶像化“的敘事。
還有22重復“訓練比武反恐“的三幕劇結構。
至于剩下的則是完完全全的還不如按照套路拍呢。
這就是為什么我在看《士兵突擊》劇本的時候喜歡上的原因。
因為這個劇本是真真正正的將鏡頭對準普通士兵的精神。
今天研討會林星說的挺多的。
一部電視劇想要成功那真的屬于離不開臺前幕后的工作人員。
為什么林星說要尊重編劇。
因為現在很多人都不尊重編劇,基本上就是把編劇當叫化子打發的,甚至是把編劇就當槍手來用了。
但是《士兵突擊》不一樣,祖明本來就是非常的尊敬編劇。
這一次《士兵突擊》其實拍這部祖明跟著編劇一起蹲點軍營,而且整理了近百萬字的采訪筆記。
一年多的時間就干這事了。
有一說一,你說資本哪有這時間?
他們只喜歡流水線。
就像許三多的成功是堅持本心,但是誰又能做到呢??
“還是那句話,最能夠做出好劇是需要笨方法,但是大家都不喜歡笨方法,大家喜歡的是能夠迅速的掙錢的,想著幾天做個劇本,幾十天拍攝完,上映就能夠掙一大波錢……”
林星這個時候說的是非常的尖銳的:“這怎么可能呢?”
不止林星,祖明同樣也表示:“我覺得林星說的挺對的,好多事情就是如此,有時候慢就是快……”
說實話,研討會有時候用處其實并不大。
但既然來了,那么林星就準備說點什么。
不過這一說就收不住車了。
因為現在的電視劇和電影都太追求所謂的速度了。
“我希望大家還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因為長劇確實已經快要消失了,這個時候一部《士兵突擊》解決不了什么……”
林星最后做了發言總結:“真正需要的是十部,二十部,三十部《士兵突擊》才行。”
“但說實話可能嗎??”
“我覺得不可能,別說十部了,我覺得如果能出個兩部都算不錯了。”
林星這話讓祖明也笑了起來:“阿星,你這說的就太樂觀了,我覺得別說兩部了,一年能出一部《士兵突擊》這部我們長劇都算是有希望了。”
最終研討會算是圓滿結束了。
別管會議上大家聊什么,反正是圓滿結束了。
而林星這個時候也是在事后又接受了采訪,不過相比較于研討會上的話來說,這一次采訪林星并沒有說太多尖銳的話。
因為他知道話講一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