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三,再檢查一下油表。”
“是!”
兩輛串聯起來的拖車已經緩緩將騰云號空天飛機拖到了跑道起點,機艙內的四名宇航員正在快速地進行著飛行前檢查。
“騰云”工程最開始只是空天飛機的代號,航天局早在兩年前開始就在醞釀其他的新一代航天器,按照原世界線將會在明年總結成“五云一車”。
“飛云““快云““行云”“虹云”“騰云”“飛車”,前四個含了長航時無人機、飛艇、衛星在內的近地軌道信息網絡。
后面兩個則是新一代運輸工具,“騰云”是空天飛機;“飛車”是時速4000公里的超音速飛行列車,將使用電磁加速以及真空管道技術,作為質量投射器的前置預研項目。
現在“騰云”已經被三院和新遠聯合承接下來變為現實,“飛車”還在等待電磁技術的前景徹底確定下來,但今年也差不多了。
騰云工程驗證機制造完畢,馬上就到了命名環節,經過商議后將前六架命名為001號“騰云”、002號“瑞云”、003號“流云”、004號“逸云”,005號“飄云”,006號“破云”;
其中“騰云”和“瑞云”分別交付給航天局和新遠公司,3號到6號機將交付軍隊。
下一架制造的是003號“流云”,采用軍民交替制造交付的方式,前面三架中先保障航發委的兩架。
“流云”的部分零件已經開始生產,而第一批最后制造的“瑞云”基地將會自己進行優化,并且將更多的關鍵零件采用自產,速度更快質量也更可靠。
不過雖然騰云號交付對象是航天局,但實際上卻擔任了首架飛機的眾多測試和驗證任務,三方都會密切參與進來。
就比如駕駛001號機的四名飛行員配置就說明了這一點:指令長兼機長是軍方培養的現役飛行員,副機長是基地的宇航員,另外兩名飛行工程師分別來自于航天局和軍隊。
那兩名來自軍隊的機長和飛行工程師都是在去年騰云工程正式確立為空天飛機后,軍隊內部就開始爭論駕駛員的問題。
這就和阿美與露西亞紛紛成立空天軍一樣,并不只是簡單改個名字,更是代表了未來的主力軍種和方向。
一旦四架軍隊的空天飛機交付,國內也必然需要討論新軍種的問題,現在的意見主要有三派:單獨成立太空軍、空軍改組太空軍、以及小眾的海軍改組太空軍。
前兩種不用說,最后一種的者大部分都是《三體》的粉絲,紛紛贊同“太空戰更類似于海戰”的觀點,而且雖然現在的太空戰還沒有戰艦只有空天飛機,但海軍也有航空兵啊!
單論組成,海軍有航空兵,有陸戰隊,有戰艦,海陸空三全,怎么看怎么像太空軍。
這一觀點立刻遭到了空軍的猛烈駁斥,一時間三種意見并存定不下來,最后上面決定先和稀泥:
去年就由海軍航空兵和空軍各自選拔12名精英飛行員,到航天局和新遠公司了解學習空天飛機駕駛。
指令長常立海之前就是某海航旅上校,雖然年齡略大但身體素質和心里素質都極其強悍,硬是在訓練中壓過了空軍第一,成為了這24名受訓學員中最優秀的一個,奪到了指令長的位置。
現在他正指揮著輸給自己的飛行工程師汪言檢查油表——準確的說是燃料表,以及燃料管路和發動機是否正常。
空天飛機的設計難度可不是把航天飛機和普通飛機揉在一起就行,首先燃料就是難點:
和直上直下的火箭和航天飛機不一樣,空天飛機起飛時有一個逐漸爬升以及姿態轉換的過程,這就會導致其存儲的燃料在油箱里晃來晃去。
普通的航空燃料還好,但液氧甲烷低溫燃料組合就不行,低溫液態燃料在罐體里的位置突然變化會導致局部壓力瞬間突破閾值,使得燃料罐承受不住壓力爆炸。
火箭發射時大角度傾斜幾乎百分百爆炸就是這個原因,星艦也因此炸過,最后這個問題還是依靠基地的零蒸發貯罐技術改進后解決的,其革命性不言而喻。
還有就是其10臺發動機的設計,雖然對于火箭來說還能接受,但放在飛機上就絕對值得讓人去懷疑可靠度,更何況為了減重和增強性能這10臺發動機還做了管道聯通,除了基地外其他參與方都有點擔心會發生故障。
空天飛機可沒有彈射逃生系統,跳傘也幾乎不可能,所以起飛前一定要檢查清楚。
而在地面上,擠在一起等待首飛的人們也在激烈地討論著。
得到消息匆匆飛過來的大佬看著拖車撤走后獨自停在原地的空天飛機,向曾紅韋發出了自己的疑問:
“地面的輔助車輛呢?怎么就光禿禿的一架飛機?”
按照他的理解,這樣一架空天飛機起飛前的準備工作一定非常復雜,光是能想到的就有很多種,然而現場就只有一架飛機在那里自己進行檢查。
曾紅韋:“這得多 該站采集不完全,請到原文地址:(https:///book/270974/61487665.html)閱讀,如您已在悠閑小說(https://),請關閉瀏覽器攔截插件,即可顯示全部章節內容!該站采集不完全,請到原文地址:(https:///book/270974/61487665.html)閱讀,如您已在悠閑小說(https://),請關閉瀏覽器攔截插件,即可顯示全部章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