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476章 部件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

  B級基地。

  B4043號機輕盈地降落在跑道上,然后機頭向上翻折打開,露出里面堆疊的各種尺寸木箱,然后被早早等在這里的叉車小心地一個個抬下來放到廠內轉運車上。

  謝廖夫穿著襯衫背手站在飛機旁邊,正和三院的騰云工程副總師曾紅韋和楊維交流著。

  這些不同的貨箱從奉天、長安、黔省、魔都等一不同的地方裝上飛機,跟隨他們一起過來的還有生產廠家派來的技術員,坐在運輸機機背寬大的乘員艙里一起飛到了這里。

  較大的貨箱里面是尾翼、舵面、起落架液壓系統等,小一點的貨箱是機身電子設備、傳感器那些,除了主機身和發動機,其余部件幾乎都在這里了。

  當然蓉城所也承擔了一部分零件研制任務,但他們直接用車運過來不需要那么麻煩,楊維更是親自過來幫忙。

  從全國各地飛過來的技術支援人員正在飛機下來整隊,再次強調基地的保密紀律,好在能來這里的就已經算是“靠得住”的范圍,并不需要過于警惕。

  “騰云的原型機所有零部件全都到齊了,我們用半個月時間進行總裝,半個月到一個月進行地面測試,然后趕在國慶節首飛。”

  曾紅韋對謝廖夫的時間安排沒有異議,不但后者才是總師,而且他也切實知道騰云工程的進度到底有多快。

  在把模型送到長安吹完風洞后,5月、6月,基地造了兩架全尺寸靜力試驗樣機,然后7月份將他們全部報廢。

  原型機零部件的試制任務是4月TP25發動機樣機通過測試后下發的,等了四個月終于拿到了所有合格的零部件。

  而TP25也完成了第一批12臺的量產任務,其中一臺在大漠基地用在無偵20上表現極其優良,他也相信不會出現什么重大故障。

  倒是楊維有點猶豫:

  “騰云工程太超前了,這可是SSTO啊,要不要我們再造一架縮比樣機?”

  曾紅韋:“別擔心技術上的問題,其實騰云越快入役越好,有他以后我們的載人航天任務就便宜多了,這畢竟是個……非軍事項目。”

  楊維:“但軍方不是說想辦法讓騰云工程當一級用,把30噸小型航天飛機送上去?”

  曾紅韋:“那就是下一個項目了。”

  騰云工程雖然現在的設計是單級入軌,但隨后航天局和軍方都提過一個改進意見:對其機體進行小改,繼續像原來的騰云工程一級一樣,背上搭載小型火箭或者小型航天飛機,廉價地將更大載荷送入太空。

  這和“閃電號”的發射方式很類似,不過優點是載荷系數更高且不用拋棄燃料罐,能把30噸的航天飛機或者20噸衛星送入軌道,相對來說更加方便和隱蔽。

  單級入軌2.8噸的載荷有點雞肋,實用性不如載人。

  見兩人聊起騰云工程的后續演化,謝廖夫突然插了一句:

  “你們知不知道МГ19(MR19)?”

  兩人沒聽懂西里爾字母的發音,謝廖夫又解釋道:

  “1974年的時候聯盟打算空天飛行器,當時有美式航天飛機和空天飛機幾條路線,圖波列夫提出了圖2000空天飛機,米亞西舍夫的方案是MR19核動力空天飛機,全都是SSTO單級入軌。

  把渦輪、沖壓發動機的燃燒室部分用核動力取代,液氫為燃料,500噸起飛質量就能把40噸載荷送上去,如果我們復活它,起飛質量可以降到350到400噸。”

  “不要擔心核污染,它的原理和A100不一樣,氫原子噴出來不會帶有放射性,而且因為核動力的原因可以反復進入大氣層再入軌,速度還能達到15馬赫以上,是非常理想的軍事飛行器。”

  楊維下意識地認為這聽起來過于困難,但仔細一想……新遠的核推進技術相當強,好像還真的有可能?

  一想想核反應堆以15馬赫在大氣層內亂竄,他就連忙搖頭。

  曾紅韋也是睜大眼睛,核飛行器太空里飛飛就算了,可別帶到地球上,這鬼東西每在天上一秒都是在挑動各國防空軍的神經。

  “謝總,有新十號工程(雪鵠項目代號)出去嚇人就夠了,核動力騰云……液氫多貴啊,不劃算,千萬別報上去。”

  月球。

  “鄧,李,這個控制臺能放在這里嗎?”

  雷亞納抱著一個半人高的綜合科學實驗臺兼工具柜,猶豫著不知道放哪里比較合適。

  “就放在支撐腿旁邊吧,等我先把月球車放下來。”

  李偉正在放下第二輛月球車,為第二次出艙的探索任務做準備。

  至于鄧磊在干嘛?鄧磊在找位置拍宣傳發布會。

  第一輛月球車被他開到小山丘上找了個合適的角度,然后架設廣播器材轉發給新安宣傳用,再出鏡拍張照,一個小時后再來收拾。

  天幕二號的任務安排還是很緊湊的,48小時要完成三次出艙任務,第一次基本上是打和搬物資做準備,第二次和第三次才是進行探索。

  不過這次還好,再之后的天幕系列任務基本上都是聯合礦業,踏出的每一步都必須考慮經濟性,消耗的物資基本上都能算聯合礦業的財產,那些都是由公司劃賬買的,真·時間就是金錢。

  李偉動作利索地放下“赤兔02”月球車,新式宇航服加上重力環境讓他還算靈活,將月球車開出一點距離后就和雷納呀一起安放器材設備。

  原本礦場附近還有一只探索者機器人的,但倒霉的是任務發射前一周這只機器人在一個月夜之后失去了聯系,可能是“死”了,也可能是陷在某個坑里出不來又被遮擋了信號。

  探索者系列的機械結構并不出色,靈活的代價就是快速損耗的壽命,損失掉一只也在意料之中。

  李偉在分析了曙光三號任務后覺得機器人提供的助力相當大,如果早知道應該把這次的兩輛月球車中的一輛換成機器人,反正重量差不多。

  當三名宇航員差不多忙活完已經離出艙過去了五個小時,李偉從腰間的工具包里掏出一臺手持相機,對準只露出一抹藍色的地球按下快門。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