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經過短暫的思考,烈山氏下定決心,讓兩人都來陳都,他要親自詢問并觀察他們一段時間,看看誰才是人族的共主。于是,他下了法旨,派人前往兩地宣讀他的意思。
當法旨傳到九黎時,蚩尤大喜過望,連忙召集八十一位兄弟,囑咐他們在他走后好好治理九黎部落。此后,蚩尤和軒轅都留在了陳都。
經過烈山氏多年的考察,他陷入了猶豫。他真心為人族著想,而軒轅和蚩尤都有過人之處,他無法做出最終的選擇。
時間匆匆流逝,蚩尤越來越焦急。他開始希望烈山氏盡快證道歸位,這樣人族就會落到軒轅手中。但軒轅對人族并未做出特別大的貢獻,所以蚩尤打算那時舉兵進攻陳都,滅了軒轅,自己成為共主,全力為人族謀福。
與蚩尤有同樣想法的還有烈山氏的義子炎居。在陳都中,炎居早就看不慣軒轅的張揚自傲,曾多次在烈山氏面前說軒轅的壞話。但烈山氏明白炎居的用心,對他的說法并未太在意。他知道人族共主的選擇應基于對人族的貢獻,而非靠后臺或拉幫結派。這些年炎居的所作所為,烈山氏都看在眼里,他對這個義子感到十分失望。
然而,時間不等人。烈山氏眼中閃過遺憾之色,他留在人族的時間即將結束。就在這時,葉秦出現在陳都上方!
頓時,人族全體自發地跪倒在地,山呼人祖。葉秦點了點頭,看了烈山氏一眼。這個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地皇,無疑是三皇中為人族做出最大貢獻的人!
因此,烈山氏值得葉秦站出來,當著人族的面宣布他的功績。“肅靜!人族烈山氏,對人族有大功德!其貢獻有十項!”
說到這里,葉秦停頓了一下,看了烈山氏一眼,發現他顯得很淡定。于是,他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其一,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烈山氏改造弓箭,改進狩獵工具,惠及天下。”
“其二,簡化八卦為六十四卦!烈山氏從伏羲八卦推演至六十四卦,使其更靈活地運用于人族生活中。”
“其三,教民耕種,種植五谷!烈山氏發明五谷種植技術,讓人族擺脫饑荒,走向農業社會,實現了民以食為天的發展理念。”
“其四,斫木為耜,揉木為耒!烈山氏創造出農業工具,方便了五谷的種植。”
“其五,日中為市,交易而退!烈山氏開辟人族市場,促進交易往來,滿足人族生活需求。”
“其六,治麻為布,制作衣裳!烈山氏以麻繩編制衣服,讓人族擺脫了獸皮、樹葉的原始服裝。”
“削桐制琴,以絲為弦,烈山氏創五弦琴,與民共歡,同慶豐年,為人族添樂,此乃其七也。”……“丈量四方,定立尺度,烈山氏創丈、尺、寸,使人族有度量之準,此乃其八也。”“遍嘗百草,傳醫療病,烈山氏踏遍神農架,親嘗百草,為人族尋得抗病之法,此功在天下,此乃其九也。”“初建明堂,規土而居,憐人族如鳥無定所,烈山氏首建明堂,使人族安居樂業,此乃其十也。”“日中設市,交易而退,烈山氏開人族市場,促交易流通,滿人族所需,此乃其五也。”葉秦娓娓道來,一一列舉了烈山氏的十大功績。
此刻,洪荒中的諸多大能聞之皆震,這些功績皆非法力所為,而是實實在在造福人族之舉!換言之,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功德!
眾大能紛紛開始揣測烈山氏的功德究竟有多深厚。甚至有人大膽猜測,難道人族又要誕生一位圣人了嗎?想到此,一些大能不禁膽寒而起。
先有葉秦,今有烈山氏,若烈山氏真成圣,人族還有誰敢輕易招惹?
“綜觀烈山氏之功德,奉截教教主上清圣人赦令,特封烈山氏為地皇,尊號神農氏,道場設于三十三重天外火云洞。”葉秦之聲再度響起,傳遍洪荒!
至此,烈山氏功德圓滿!
猛然間,一片宏大的功德慶云自天外降臨!見此慶云,眾大能皆驚!這功德之量,竟是伏羲氏的三倍有余!
無數大能心中暗自思量,難道人族真要再出一位圣人?這功德之量,僅比女媧造人之功少了一成,證道成圣似乎指日可待!
一時間,洪荒寂靜無聲,所有修士的目光都聚焦在葉秦與烈山氏身上。
烈山氏雖為截教趙公明之徒,但其中豈無葉秦之助力?眾人不禁遐想連篇……恐怕整個洪荒,惟有葉秦能培育出烈山氏這等英才!畢竟伏羲乃人教老子門下玄都大法師之徒,然其天道功德尚不及烈山氏三分之一!
望著烈山氏那如潮水般的功德,葉秦眼中毫無訝異,他覺得這一切理所當然。在他看來,烈山氏如此功績,若不得此等功德,那才叫人驚訝!
況且,這其中也有他葉秦的大半功勞。想想這百余年來,他殫精竭慮地輔佐烈山氏,若還不能獲得海量天道功德,那洪荒天道豈不是有眼無珠!
此時,老子與女媧亦感震驚,先前烈山氏向他們行禮,他們還不敢受禮,此刻方明其中緣由!原來烈山氏之功德已足以證道。
天道功德一分為三,其中一份約占總功德的四成,直接落入烈山氏之身。另一份約占總功德的五成,竟飛向葉秦!剩余一份,即總功德的一成,又分為三份,其中兩份飛向蓬萊島,最后一份化作無數份,灑落在那些助力烈山氏的人身上。
此刻,洪荒世界一片寧靜。
眾人目睹這奇異一幕,皆感震驚!
烈山氏能有如此多功德,原來真是葉秦之功!看那五成功德直接飛向葉秦便知。
可怕!葉秦所得天道功德,竟比烈山氏這個主角還多!由此可見,葉秦剛才所列的烈山氏為人族之貢獻,大半皆是他暗中所為,或是他暗中引導烈山氏所為!
不愧是人族第四祖,這種無私奉獻之精神!難怪人族能在短短時間內崛起,成為洪荒之主!
然而,令眾人愕然的是,葉秦見天道功德飛向自己,竟未收取,而是全部贈予烈山氏!
“就這么送給烈山氏了?!”
“那可是天道功德啊!”
“你不要,可以給我們啊!”
此刻,無數人眼紅心熱,望著這一幕,心中吶喊不已,同時羨慕地看著烈山氏。
而此時,九成天道功德一入烈山氏之身,他便感身體漸輕。同時,靈魂似在升華,片刻后,靈魂蛻變為元神。
烈山氏的修為境界更是突飛猛進!從最初的煉神返虛,直接突破至天仙!
隨后便是:
金仙……
太乙金仙……
大羅金仙……
準圣……!
烈山氏突破至準圣,并未引起眾大能的驚嘆。因為眾人都知,準圣遠非烈山氏的極限!
果然,片刻后,烈山氏便突破至準圣巔峰!這正是天皇伏羲曾達到的最高修為!
然而,烈山氏身上的氣息仍在劇烈攀升!
見此,所有洪荒大能都知曉,烈山氏證道成圣已有九成九的可能。
烈山氏要證道了!
葉秦好奇地望著,洪荒眾修士也好奇地望著,所有人都在靜靜等待!
此刻,除了某些天道圣人外,所有人都希望烈山氏成圣!因為若烈山氏成圣,便意味著無鴻蒙紫氣亦可成圣!
烈山氏若成圣,便為眾人指明了一條成圣之路!
這便是葉秦將天道功德贈予烈山氏的原因!他認為九成的天道功德,足以讓烈山氏以功德證道成圣!
但同時,他心中也生出一絲疑惑……烈山氏與天道圣人相比,除了功德外,似乎還缺一樣至關重要的東西!
那便是鴻蒙紫氣!
那么,在無鴻蒙紫氣的情況下,烈山氏能否成圣呢?
葉秦感受著烈山氏身上的變化,瞥了一眼,便知其修為已至何種境地。
他滿懷期待地望著烈山氏,此刻烈山氏便是他的試驗品,是他沖擊圣人境界的試驗品!他離圣人境界也不遠了,如今能讓烈山氏打頭陣,對他來說,實乃幸事,他或許能從中找到成圣的秘訣!
烈山氏,不,現在應該尊稱為神農氏,他身上的氣息愈發強盛,幾乎觸碰到了圣人境界的門檻!然而,當他偶爾散發出圣人般的氣息后,修為卻戛然而止,不再有任何增進!
葉秦目不轉睛地盯著神農氏,心中暗自嘀咕:難道還是不行嗎?
天道功德依舊源源不斷地降落在神農氏身上,但他的修為卻像被無形的枷鎖束縛住了一般,停滯不前。
難道天道功德對他的修為增長已經失效了嗎?葉秦心中充滿了困惑。
他回想起后土成圣的情景,不禁開始懷疑:為什么后土能憑借功德成圣,而神農氏卻不能呢?
葉秦陷入了深思,他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要憑借天道功德成圣,恐怕只是妄想。后土成道的經歷表明,只有大道功德,才能真正助人成就圣道。
那么,如果不借助外力,又該如何成道呢?葉秦再次陷入了沉思。無論是天道功德還是大道功德,終究都是外物。天道圣人受制于天道,修為難以再進一步,更不用說與天道并駕齊驅了。大道圣人同樣受制于大道,修為也無法超越大道的限制。
唯有混元圣人,那些憑借自身實力成道的混元大羅金仙,才能擺脫天道和大道的束縛,擁有無限的可能!
葉秦幾次獲得功德,卻都毅然放棄,原因正在于此。他深知,只有自強不息,才能走向真正的巔峰。
此時,神農氏抬起了頭,目光堅定地看向葉秦:“多謝四祖賜予我的功德,可惜神農不才,未能達到圣人境界。”說著,他一揮手,將那些無法提升修為的天道功德全部收集起來,“既然我為人族地皇,那么就應該為人族謀福祉!”
“天道在上,我神農氏愿以手中之功德,換取人族等價之氣運!愿我人族氣運長盛不衰,福壽無疆!”神農氏的聲音回蕩在天地間。
天道似乎感受到了神農氏的誠意,他手中的功德瞬間消失,與此同時,人族的氣運莫名地增強了許多。
同一時刻,人族祖山上的一簇薪火突然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個洪荒世界!
“那是……燧人氏的薪火!人族的第一簇火種!”有人驚呼道。
這簇火種深深根植于人族的氣運之中,只要氣運不滅,火種就將永遠燃燒!
人族眾人也發現了這一變化,他們感受到人族氣運的影響,身體更加健康強壯,疾病也悄然消散。這一幕發生在每一個人族身上!
“氣運長盛,福壽無疆!”人族眾人齊聲吶喊,聲音回蕩在整個洪荒世界。
“四祖萬歲,地皇萬歲!”歡呼聲此起彼伏,葉秦看到無數愿力向他匯聚而來,他欣慰地笑了。
神農氏也感受到了香火愿力的存在,他有些不知所措地看著葉秦。
葉秦微笑著對他說:“你作為地皇,所做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既然你真心為人族著想,那么我再送你一場大造化!”
說著,葉秦飛向天空,環視四方,然后拿出八景宮燈這件他從未使用過的先天靈寶。他伸出一只手向天空一抓,頓時所有飛向他的香火愿力都被他牢牢抓在手中。
接著,他指向八景宮燈,所有的香火愿力瞬間匯聚其中,原本熄滅的燈芯瞬間被點亮!
葉秦落下身來,將八景宮燈遞給神農氏:“以此為容器,容納人族所有香火愿力。我的愿力已經在其中了,你試著把它全部吸收,看看能否提升修為。”
神農氏連忙照做,頓時他原本半圣的修為再次開始增長!
一聲巨響過后,一尊全新的圣人屹立在洪荒大地之上!而這尊圣人正是人族的神農氏!
葉秦看著這一幕點了點頭:“你能夠踏入圣人境界,消耗的是香火愿力。不過消耗速度有些快,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將香火愿力儲存在八景宮燈之中,以備不時之需。”